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2020-12-18 巴渝鬼才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負荊請罪,將相和!

兩大典故讓廉頗知名度非常高,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知名度已經高於白起、王翦和李牧,更別說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了。當然歷史迷會不屑,誰不知道這些人的事跡?普通人還真不一定知道。

廉頗知名度最高,可不代表能力和戰功比他們高!

廉頗是這些人中武藝最高的人,八十歲還能開百擔之弓,但他是一個純粹的武將,是一個身經百戰的經驗老將,還達不到白起、王翦、李牧、吳起、樂毅和魏無忌的水平。戰績表現也能發現,廉頗的勝仗雖多,但規模均不大,

「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未能奪取。之後廉頗再次進攻,將幾成功佔領。 」

「廉頗伐魏,攻陷防陵,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

「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

看廉頗的代表戰吧,基本是軍級別的,而不是軍團級別的!

廉頗也打過軍團級別的,那就是長平之戰,生生將戰國拖入了泥潭,無計可施!

可見,廉頗做為一個純粹的武將,一個身經百戰的經驗老將,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上限是一個極為優秀的軍長,而不是元帥!

白起是殲滅戰之祖,一生殺敵160萬!王翦是滅國之王,一人滅五國!李牧是騎兵之神,北抗匈奴,南破強秦。

可見,廉頗雖強,但和戰國四大名將其餘三人相比,可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很大!

那假如廉頗進不了四大名將?誰能呢?吳起、樂毅和魏無忌明顯是更有資格的!

我們看看吳起,吳起可是一個猛人,不僅著有《吳子兵法》,和孫子並稱孫吳,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還先後在多國改革,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同時,作戰千餘,從無一敗!也是了不起的實戰型統帥!

可以說把吳起排進去,沒人不服,那為什麼沒有吳起呢?

其實吳起位列武廟十哲,在古代軍事領域被成為「孫吳」,其歷史地位已遠遠高於四大名將!所以吳起不是沒有資格,而是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是「大家」級別的,把他列入純粹的武將之中實在不妥。

那麼樂毅呢?

樂毅可是帶領五國聯軍,連下70餘城,打殘了當時最強大的齊國。其大軍團作戰能力、協調能力、戰略能力明顯強於廉頗的!

但是樂毅的軍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一戰即巔峰,再也無機會。戰績太少,雖然亮眼,但也是一種遺憾,趙國趙奢也是這個尷尬。

最後,我們來看看魏無忌,魏無忌竊符救趙,兩次大破秦軍,啃的都是硬骨頭,打的都是大會戰!面對的都是複雜的內部關係和拖油瓶!但硬生生的打出了一片天!魏無忌是東方六國搖搖欲墜之時,唯一能擋住秦軍之人。

不論能力和戰績可都比廉頗強,甚至比李牧強。可為什麼進不了戰國四大名將呢?

或許是他王族身份,因他進了戰國四公子,就沒有進入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但是筆者認為,其餘三公子不過是一個政客,不足以與信陵君並列,四公子知名度遠遠低於四大名將,也是三個「水貨」的問題。

信陵君還是應該排入四大名將,以突出其赫赫武功!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細究下來,李牧的成名之戰只有兩場,破匈奴之戰、宜安之戰(肥之戰),雖然戰術操作十分高明,但也並不見得能夠力壓白起、樂毅的戰功和成果。為什麼是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列戰國四大名將,而不是其他人入選呢?二、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一稱呼是在多久出現,如何出現的。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因《千字文》後來從教導皇子的文稿成為了後世孩童們的啟蒙文章,漸漸傳播開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所寫的這兩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那麼亞聖吳起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吳起是長輩「起翦頗牧」都是戰國後期同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而吳起卻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將領,這麼看吳起算得上是「起翦頗牧」的長輩了。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沒有連諸葛亮都誇讚的樂毅,原因主要有三點
    戰國時期徵伐不斷,所以有很多名將都從戰事中被發掘出來,而戰國四大名將主要分布在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戰事最為慘烈,那麼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什麼少了差點一舉滅齊的樂毅呢,就連諸葛亮都對他誇讚不已,甚至把自己比作當代的樂毅。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戰國時期波譎雲詭,列國之間兼併攻伐,合縱連橫輪番上演,戰爭規模擴大升級。戰爭的改變讓職業軍人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也由此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且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秦、趙兩國瓜分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他諸侯國是一個也沒有,這四將都是戰國中後期的將領,那麼你是否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呢?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田單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 起剪頗牧良莠不齊,戰國四大名將難以服人,只是文人自以為是而已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在此基礎上,樂毅率軍在齊國攻下了70餘座城池,只有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沒能攻破。經過樂毅伐齊後的燕國,也因此來到了自己的巔峰,在疆域面積上一度僅次於秦國和楚國。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到了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就戰國時期來說,共有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這六位名將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人物常識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名將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廉頗,嬴姓,廉氏,名頗,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曾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趙王封他為上卿。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4、李牧
  • 長平之戰時,名將樂毅也在趙國,為何趙王不用他替換廉頗?
    樂毅是戰國名將,其歷史地位不輸白起廉頗,乃是武廟十哲之一,與孫武張良等人並列。而在那個名將輩出的戰國時代,能與樂毅一起享此殊榮的不過也就吳起與白起兩人。他們一個是魏武卒的締造者,百戰百勝,一個是秦帝國的殺神,百萬人屠。
  • 戰國八大名將:廉頗排最後,王翦排第三,排前兩位的分別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
  • 在戰國群雄爭霸的年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能不能稱為強將?
    戰國四大名將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王翦為秦將。著名的千字文作者,是與無敵戰將陳慶之同時代的南朝梁官員散騎侍郎周興嗣所著,其千字文寫道王翦四人用軍最精,馳譽丹青,形容他們的功跡。就名將字義拆開來講,王翦的確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中山苦陘(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