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2020-12-14 騰訊網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這是《千字文》中宣揚戰國四大名將功績的經典語錄,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已處於戰國末期。但戰國初期的名將未必比他們差,齊國名將匡章更是四戰四勝,且每戰都改變了戰國格局,未能在史書上獲得濃墨重筆實在可惜。

他指揮的每場戰爭皆可載入史冊,歷史卻遺忘了他,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

要想找尋原因,我們先看看他參與指揮的四場經典戰役。

1.桑丘之戰

此役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

公元前323年,秦國挾勝魏國之餘威,假道韓、魏進犯齊國。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迎戰秦國。

秦軍孤軍深入,顧慮後方韓、魏二國,所以秦軍只是虛張聲勢,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

匡章充分利用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開戰前夕命部分齊軍更換旗幟混入秦軍當中,配合齊軍主力裡應外合,擊潰秦軍。

秦惠文王得知敗訊後,被迫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威王謝罪,就此拉開了此後四十餘年間」合縱連橫」運動的高潮。

2.滅燕之戰

公元前316年,燕易王噲在蘇代、鹿毛壽的鼓動下,廢太子姬平,禪位於國相子之。國人不服,發生內亂,史稱「子之之亂」。

這次燕國內亂達數月之久,《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

齊宣王聽聞燕國大亂,便以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攻燕。匡章利用燕國人心離散的機會,北上僅五十天滅掉燕國。

3.垂沙之戰

戰國中期,楚懷王受秦國蒙蔽,與秦國聯合對抗齊國。齊以楚負約為由,於公元前303年聯合韓、魏共同攻楚。

雙方夾泚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匡章親自勘查地形,發現了楚軍兵力部署,選派精兵乘夜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大破楚軍,斬殺楚國大將唐昧。

垂沙之役後,楚國國內暴動,政治動亂,最終導致楚國四分五裂,從此由盛而衰,直至滅亡。

4.函谷關之戰

秦國的東向擴張,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做相,由匡章統帥聯合魏、韓攻打秦國,聯軍勢如破竹攻至函谷關,歷時三年,最終攻入關內。秦昭襄王急忙派使臣割地求和,聯軍才退去。匡章也成為戰國時期唯一攻進函谷關的將領。

如此輝煌的戰績,匡章絕對可以躋身世界名將之列,為何卻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呢?

名聲不好,委屈卻不解釋

匡章在齊國的名聲不好,通國皆稱其不孝。

恩師孟子了解匡章的情況,曾為其進行解釋:

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原來,匡章的母親得罪了丈夫,匡章的父親就把妻子殺了,埋在馬廄下面。匡章不滿父親的作為,和父親搞僵了關係,所以齊國人認為匡章不孝。

孟子認為匡章之所以離開家,沒有盡孝,是因為他和父親意見不同,父親不容於他。匡章不是不想在家盡孝,而是因為厭惡父親的惡行,不得不離家出走。他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

匡章不能向國人解釋,這種夫殺妻的罪行十惡不赦,他如果過多解釋勢必會將自己的父親推向萬丈深淵,這又讓他於心不忍,所以他只能默默地背負著委屈。

儒家思想,忠君而忘我

匡章是孟子的愛徒。孟子落魄至齊國時,「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

匡章也秉持了恩師的天命思想,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而匡章的天就是齊國國君。

匡章作為齊國大將,歷仕齊威王至齊閔王三世,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他終身侍奉齊君,深受齊國三代君王的信任。

桑丘之戰時,匡章使用間諜戰,前線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齊威王回報說:「章子讓齊軍加入秦軍。」齊威王聽了置之不理,一如既往信任匡章,堅持讓匡章指揮作戰,大敗秦軍。

匡章心目中,永遠君王在前,自己恪盡職守,最後卒於任上。

史料被毀,史家無證可查

秦滅六國後,毀書坑儒。匡章作為唯一攻破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更是記載了秦國的恥辱。

秦人將關於匡章的記載銷毀、抹殺,導致人們對匡章的歷史無證可查、模糊不清。而古代的史學家非常重視史料的真實性,不敢妄自揣測。

司馬遷由於無法搜集到充分的資料,遺憾地選擇對其擱筆惜墨。《史記》終究缺失了這位足以比肩戰國四大名將的傳記,實在可惜可嘆!

參考資料:《千字文》《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且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秦、趙兩國瓜分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他諸侯國是一個也沒有,這四將都是戰國中後期的將領,那麼你是否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呢?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 戰國亂世之梟雄:齊國名將匡章,一個漸被遺忘的曠世奇才!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在這樣的「時勢」之下,湧現出了一批「英雄」,他們又在這個大爭之世中攪動風雲,形成了新的「時勢」。我們今天要說的便就是這其中的一位「英雄」——樂毅。一提起樂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那場直接改變戰國歷史走向的「樂毅伐齊」。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在此基礎上,樂毅率軍在齊國攻下了70餘座城池,只有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沒能攻破。經過樂毅伐齊後的燕國,也因此來到了自己的巔峰,在疆域面積上一度僅次於秦國和楚國。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歷史上越是諸侯爭霸的亂世,越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
  •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歷史上稱之為戰國時期,當時形成了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爭雄的局面,人們稱之為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是一個星光燦爛、名將輩出的時代,各國攻伐不斷,從而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戰役,比如陰晉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伊闕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等等。這些著名戰役的背後,湧現出了無數名垂青史的良將名相。
  • 改變戰國歷史格局的五位人物
    魏國是在孫臏為軍師的齊軍的直接打擊下而衰落的,這就是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的強大也從此開啟。馬陵之戰之前的魏國,強大到可以兩年拔趙都邯鄲,西有滅秦之勢。如若沒有孫臏的軍事才能,是沒有哪一國的軍隊可以打敗魏國的。即使是孫臏,也是靠計謀才取得成功。馬陵之戰,使魏國十萬精兵被滅,元氣大傷,戰國格局隨之而變,孫臏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之後,齊國成為三足鼎立之一大國。這三國是:齊、秦、楚。
  • 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這三位!
    因此,可以擊敗秦國一次的武將,已經可以稱之為名將,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項羽的祖父項燕。但是,趙奢在閼與之戰擊敗秦國後,就去世,而項燕在擊敗李信後,又被王翦擊敗。在此基礎上,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以下三位。匡章(齊國)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
  • 戰國四大戰役,細說齊將匡章,堪稱千古名將!
    那麼其實除了四大名將之外,再戰國時期事實上還有很多在戰力謀略上可以與之相媲美的優秀將領,但是名氣可能沒有四名將那麼大。那麼咱們今天來說的這個就是齊國的著名將領,他的名字叫做匡章。今天我們就從匡章的四次經典戰役中來分析一下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將軍?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個人,匡章是戰國齊國的著名將領。在齊國末期的時候齊國主要的主將。但是他的名氣並不是很強。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廉頗何德何能可以與戰神白起齊名,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廉頗能夠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自然是有他的實力的。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戰國時期波譎雲詭,列國之間兼併攻伐,合縱連橫輪番上演,戰爭規模擴大升級。戰爭的改變讓職業軍人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也由此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戰國時代各國十分重視治軍、練軍、戰術,因此也湧現了眾多的名將。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僅僅單獨列傳的名將,就有田穰苴、孫武、吳起、伍子胥、白起、王翦、信陵君、樂毅、田單、廉頗等10人。當然,戰國時期的名將還遠不止於此。齊將田忌孫臏、匡章;趙將趙奢、龐煖、燕將秦開等人也都聞名於世。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管仲勸阻,發兵攻打魯國,魯國因此前多次被齊軍打敗,因此面對齊國進攻魯國上下十分恐慌,而曹劌則主動求見魯莊公請求出力。齊軍與魯軍在長勺交戰,魯莊公與曹劌同乘一輛兵車,魯莊公本想擊鼓迎戰,曹劌則進行了勸阻,直到齊國三次擊鼓進軍,曹劌這才讓魯莊公擊鼓出兵,結果齊軍大敗。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
  • 戰國四大名將,有沒有正面交鋒過的?答案讓人遺憾!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因此,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也出自這兩個諸侯國。
  • 趙國有五位名將,兩人具備了戰神級別,一人改變了戰國時代格局
    趙國名將之一:廉頗「將相和」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典故,其中的男主之一就是戰國名將廉頗。公元前283年,這位趙國名將攻打齊國,輕鬆奪下了陽晉,於是因功而成為了上卿。秦國與趙國曾經發生了闕與之戰,起初趙軍顯得非常被動,但趙奢卻巧妙地通過出其不意打敗了秦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在闕與之戰裡,這位趙國名將充分發揮了機動靈活的特點,從此讓秦國不敢輕視趙國。他後來也被趙王封為馬服君。
  • 廉頗好歹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什麼打不過名聲不顯的王齕呢?
    秦昭襄王初期,楚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秦昭襄王中期,齊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秦昭襄王后期,趙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而長平之戰發生的時期,就是秦昭襄王后期。自此以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出現一位領軍式的人物,只能等待秦國的慢慢蠶食。
  • 暴鳶:戰國時期韓國唯一拿得出手的名將,一生六次大戰三勝三負
    戰國七雄,各國都有名震一方的名將,秦、趙兩個軍事強國就不必說了,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齊國有孫臏、田忌、匡章和田單等名將;魏國有吳起、樂羊、龐涓、信陵君;楚國有項燕和昭陽,就連燕國也有樂毅和秦開兩大名將,唯獨韓國雖有勁韓之稱,但實力最為弱小,整個戰國時期似乎沒有能震懾一方的名將,真正有點名氣和拿得出手的名將也就暴鳶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