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戰役,細說齊將匡章,堪稱千古名將!

2021-02-13 圓嘟嘟的胖先生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英雄輩起,可以說有很多著名的將領在這個年代誕生,他們靠著自身的本領和出色的功勳獲得了在國家中的一席之地。那麼其實除了四大名將之外,再戰國時期事實上還有很多在戰力謀略上可以與之相媲美的優秀將領,但是名氣可能沒有四名將那麼大。

那麼咱們今天來說的這個就是齊國的著名將領,他的名字叫做匡章。今天我們就從匡章的四次經典戰役中來分析一下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將軍?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個人,匡章是戰國齊國的著名將領。在齊國末期的時候齊國主要的主將。但是他的名氣並不是很強。最著名的一戰應該就是率聯軍進攻函谷關逼秦王割地義和。曾經還差一點滅了燕國同時把楚國也給攻打了一下。雖然說戰功顯赫,但是最後史記記載卻不多。

一、桑丘之戰

這場戰爭是發生在齊威王末年,可以說是有記載以來匡章的第一次作為統帥,在這場戰鬥的時候背景是張儀是魏國的相三家分晉。在這個時候是屬於親近秦國的一個階段,於是秦國就想趁這個機會借一條道。從而好削弱當時實力比較強勁的齊國和楚國。無巧不成書是這個時候呢楚國又把魏國給戰勝了,也把矛頭指向了齊國。所以說齊國在這個時候就要面臨腹背受敵的一個局面。

當時的齊王就派匡章去與秦軍對峙。在這個時候,匡章就表現出來了自己的計謀。他很從容的和秦軍對峙兩個相互談判,並且保持雙方使者的相互往來。同時呢,還用計謀讓士兵改換一些身份牌,以此來混入秦軍當中。事實證明他的戰略也很奏效,不過這一點也得到了齊威王的肯定,因為在別人看來,匡章做的這一切都是有通敵的嫌疑,但是齊威王在聽到這些消息之後保持了對匡章的信任。所以最後匡章把秦軍打敗。雖然說沒有直接寫細節,但是回報是秦兵大勝秦軍大敗。

話說回來,齊威王為何選擇相信匡章理由是很荒誕的。就是因為匡章的母親曾經得罪了她的丈夫,也就是匡章的父親。所以匡章的父親就把匡章的母親給殺了並且埋葬在馬棚的下面當時齊威王打算重用匡章的時候對他說如果這一場戰爭你能夠獲勝回來一定要把你的母親給重新。

安葬,但是匡章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父親在生前並沒有允許改葬匡章的這個母親。然後齊威王就認為匡章作為兒子。在父親死的時候還能保持不欺騙自己的父親。那他作為臣子肯定也不會起欺騙含在世上的君王。所以他肯定不會欺騙我。我選擇相信匡章。話說回來,雖然它的戰功的確顯赫,但匡章對母親的態度確實非常的有待商榷。

二、滅燕之戰

燕王換了一個新的國王繼位,在這個時候子之的地位非常的權重。而且獨政專權,所以說燕王是一個非常慫的國王,不能說他慫吧,反正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以在沒過兩年燕王就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但是這一點呢,就引起了很多燕國舊貴族的不滿。於是齊王就挑撥離間,把太子平餘子之的關係搞得很混亂。後來太子一氣之下就去攻打子之,結果戰敗。太子平也因為這場戰爭而死。燕國從此就發生了內亂。

在這個時候,齊宣王知道自己攻打燕國的時機到了。當然,這一點是孟子對他進行了有意無意的提醒。於是齊宣王就指派匡將軍,去攻打燕。結果沒過多久燕國就不敵僅僅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匡章就把燕都給攻破了,子之也因為這件事死了,上一任燕王也被殺了。

但是就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候,激發了燕國人的愛國之心,重新組織軍隊來抵抗齊軍。在這個時候,其他的諸侯國也沒有袖手旁觀,各自抱著自己各自的態度去支援齊國,來幹涉這場戰爭所以匡章沒有辦法,只能從燕國退兵。

不過這場戰爭差一點就把燕國給滅了。不過後來的燕國也是名存實亡,是趙國扶持的燕昭王繼位。後來也有了燕昭王,黃金臺招賢納士,變法圖強這一典故。

三、垂沙之戰

這一場戰爭也是匡章。在計謀方面的另外一場體現在垂沙之戰的時候,匡章與魏國的將軍和韓國的將軍一起三國聯軍去攻打楚國,那楚國派出了一個將軍叫唐昧,這個將領沒有什麼名氣哈,雙方在一條河的兩岸駐紮。匡章非常小心,對這條河水的深淺並不了解,所以說並不敢貿然的去渡河。於是導致了雙方相持六月卻不開戰的一個局面。

但是齊王沒有耐心,他見匡章一直不開戰就語氣很難聽的強烈要求匡章馬上渡河作戰,但是匡章堅持自己的本心,堅持要在時機成熟以後才等待開戰。那麼匡章等待的時機是什麼呢?等待的時間就是想知道,楚軍到底是什麼安排在河水的什麼位置,有多少的守兵,後來他從一個樵夫的口裡得知楚軍在水深的地方兵少,水淺的地方,兵多。

所以說匡章知道了這個消息,馬上連夜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再垂沙這個地方把楚軍給打敗了,而楚將唐昧也因為這件事情死了,而楚國那也是被迫求和,派出了自己的太子也是未來的楚頃襄王。到了齊國去當質子。

四、函谷關之戰

這個應該是匡章最有名的那一個戰役,孟嘗君回到齊國做宰相。(那這個之前這個孟嘗君因為一些事情所以說備勤王煥到秦國去作相,其實就是把他給軟禁了起來)。後來再門客的幫助下逃脫了情網,回到了齊國,做了齊國的相。後來呢聯合韓國和魏國一起去攻打秦國那匡章同樣是聯軍統帥。

匡章作為聯軍統帥,一直攻打到函谷,關於是就在函谷關鎮守的起來這一陣手不要緊,就是三年吶,終於攻進了函谷關。秦王趕緊去派使者去割地求和,也為此聯軍就退兵了。這一次把秦國打的是損失慘重。而匡章也成為了戰國時期唯一一個攻進函谷關的將領。不過在這一陣之後,秦國的白起就出來了,也就沒有別的將軍什麼事兒了,所以匡章的名氣也就。沒有什麼名氣了。

有人很奇怪,為什麼司馬遷沒有給匡章專門寫一個列傳,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匡章對他的母親實在是太差了。所以導致了雖然說他是孟子的徒弟,孟子的學生也是。秦國的中流砥柱,同時匡章也是三朝元老,深受皇帝信任。但是匡章對他的母親真的是非常不好。

我認為確實也是有違孝道。可能就是因為這件事情所以司馬遷也並不想寫他,於是就把他給。放在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那就是沒有專門寫他的列傳。但是不管怎麼說,同時,它穩定了當時的局面,所以說他並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將軍。

最後我們來說,雖然說匡章的綜合實力,包括戰力,而且說戰術智慧等都非常的出色,但是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他的智慧只能算是頂尖的,但絕對算不上最強的幾個。如果說有一個戰國十大將軍的話,恐怕匡章是有著一席之地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還有吳起、樂毅、趙奢、孫斌、田忌等人。

圓嘟嘟的胖先生:關心熱點,熱愛生活,

文字比內心更純淨的迷世小書生!

相關焦點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且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秦、趙兩國瓜分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他諸侯國是一個也沒有,這四將都是戰國中後期的將領,那麼你是否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呢?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
    所以小編以為楚國第一名將當屬項燕!齊國齊國是周朝建立以後姜子牙的封國,當然戰國時期的齊國已經不是姜氏。那麼田氏代齊後的齊國又有哪些名將呢?第一名將又當屬何人呢?齊宣王時期,匡章趁著燕國內亂率兵10W,五十天攻破燕國都城;也曾聯合齊、韓、魏聯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他更是率齊、魏、韓、趙、宋五國聯軍(趙、宋後加入)攻破秦國函谷關,逼的當時不可一世的秦昭襄王割地求和。這樣的戰績已是非常耀眼的了。燕國燕國偏安一隅,燕國的名將並不多。至於燕國的第一名將,那毫無疑問當屬樂毅。
  • 戰國亂世之梟雄:齊國名將匡章,一個漸被遺忘的曠世奇才!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一秦將王翦!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因為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攻滅燕、趙、楚,也因此和他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 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戰國三人人選,除了白起還有誰?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由此,對於武廟十哲來說,可謂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對於這十大名將來說,既包含了李靖、李勣等唐朝時期的名將,也包含了唐朝之前的名將,比如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西漢開國功臣張良。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田單復國,這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樂毅率領著吳國大軍於濟水之西大破齊軍,斬殺齊將韓聶,其餘四國相繼撤退。田單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 《千字文》名句賞析:起翦頗牧用軍最精,戰國四大名將風流千古
    《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句,說的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將,就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國的名將,廉頗、李牧是趙國的名將。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有「戰神」之稱。
  • 春秋戰國七對黃金搭檔:齊桓公和管仲絕配,孫臏和田忌珠聯璧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東周和春秋時期,前40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的開始(戰國的開始年限一直有爭議,此處採用《資治通鑑》的說法),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其實是一部諸侯爭霸的歷史,比如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推動歷史發展的名將名臣和雄主,今天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對黃金搭檔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在這樣的「時勢」之下,湧現出了一批「英雄」,他們又在這個大爭之世中攪動風雲,形成了新的「時勢」。我們今天要說的便就是這其中的一位「英雄」——樂毅。一提起樂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那場直接改變戰國歷史走向的「樂毅伐齊」。
  • 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這是《千字文》中宣揚戰國四大名將功績的經典語錄,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已處於戰國末期。但戰國初期的名將未必比他們差,齊國名將匡章更是四戰四勝,且每戰都改變了戰國格局,未能在史書上獲得濃墨重筆實在可惜。
  • 雖然歷代名將層出不窮,但這四位,才算得上當之無愧的千古名帥
    戰爭塑造了一位又一位的名將,也將一些將領推向神壇。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兵聖孫武,領兵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譽為東方兵家鼻祖。再如霍去病,憑藉靈活的作戰,採用長途奔襲及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譜寫出了漢朝的傳奇,更令匈奴「漠北無王庭」。而在歷史中,我們很難去評價將領孰強孰弱,畢竟時勢造英雄。但這四位,卻堪稱千古名帥,也開創了歷史的先河。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除了以上幾位之外,春秋時期堪稱名將者還有管仲、百裡奚、蹇叔、叔孫敖、文種、荀林父、郤克、欒書、子玉、孟明視、養由基、範蠡、狄虒彌、叔梁紇、秦堇父等等。但正如前文所說,此時的名將與後世我們印象中的名將還是有較大差異的,他們更多體現在謀略方面。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歷史上越是諸侯爭霸的亂世,越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
  • 在戰國群雄爭霸的年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能不能稱為強將?
    戰國四大名將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王翦為秦將。著名的千字文作者,是與無敵戰將陳慶之同時代的南朝梁官員散騎侍郎周興嗣所著,其千字文寫道王翦四人用軍最精,馳譽丹青,形容他們的功跡。就名將字義拆開來講,王翦的確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戰國頂級武將世家:六大名將縱橫五國,一連輔佐了四位雄主
    戰國時期不乏名將世家,比如滅了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以及蒙驁、蒙武、蒙毅和蒙恬祖孫三代,又比如趙奢和趙括父子,但是論底蘊卻都比不過今天要說到的戰國頂級武將世家:六大名將縱橫五國,一連輔佐了四位雄主,這個家族就是武廟十哲之一樂毅所在的樂氏家族,來看看樂氏出了哪些名將?
  • 戰國時期,這四位名將投奔趙國,結果都沒能東山再起!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趙國無疑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諸侯國,特別是在武力上,巔峰時期的趙國,完全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
  • 人物常識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名將
    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到了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就戰國時期來說,共有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這六位名將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