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遷為何執意殺死名將李牧?

2020-12-15 談古論金說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你爭我鬥,絲毫沒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霸主。比如說齊國就是其中之一,齊國最初的時候是姜子牙的封國,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走向了強大。趙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在趙武靈王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騎射的方法。

開啟了趙國軍事上的強盛之路,趙武靈王先後擊敗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並五伐中山攻滅其國。趙國軍事上的強勢和其名將輩出有一定關係,戰國四大名將中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秦趙兩國可謂平分秋色。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實力不可小覷。

即使是當時的秦國,對趙國也要忌憚三分。李牧堪稱是趙國最後的名將,在戰國後期秦國實力一騎絕塵的大勢之下,李牧連續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兩次大敗秦軍。作為趙國的名將,李牧的結局並不好。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作為趙國數一數二的武將,為何趙王遷竟然選擇殺死李牧呢?為何趙王遷還是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呢?趙國有一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騎兵部隊也就是戰國四大強兵之一的趙邊騎,而這支騎兵正是掌握在李牧之手。因此,李牧的兵權成為了趙王遷忌憚的對象。李牧和趙王之間卻有難以調和的矛盾。

李牧長期執掌趙邊騎,趙王對趙邊騎的掌控力度遠不如李牧,另一方面就是趙王換人掌管邊境,但是這些人都不是敵人的對手,因此趙王不得不重新啟用李牧,這時候的李牧稱病不出。直到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得到趙王同意後才重新執掌趙邊騎。

李牧在趙邊騎中的威望是相當的高,而且李牧之前就有抗命不尊的先例,一句話有李牧在趙王沒那麼容易指揮得動趙邊騎這支強兵。抗命不尊可是君王的大忌,李牧有這樣的先例,肯定是趙王無法接受的,只不過當時的趙王沒有找到殺死李牧的出師之名。

趙王遷和李牧在如何應對秦軍攻勢上也存在不小的分歧:秦國兵分兩路攻打趙國,李牧的根基在代北,所以他主張集結兵力在北路迎敵以破秦軍。趙王和李牧的看法正好相反。趙王遷則認為邯鄲是重中之重,要李牧放棄代北回援邯鄲,雙方這種戰略層面的分歧一時之間很難化解。

以李牧的性格來說,根本不可能服從趙王,原因就是李牧曾經有過抗命不尊。如果說軍權只是誘因之一,那麼王權的威脅則促使趙王遷痛下決心要換下李牧,為什麼這麼說?《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王遷,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適嘉而立遷。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趙遷雖即趙王位,但趙國朝野支持和同情趙嘉的不在少數,在內憂外患和朝局動亂之時對趙王遷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隱患,由不得趙王遷不對自己這位王兄心生警惕,李牧手握重兵又是趙嘉的支持者,更是讓趙王遷不安。《史記·趙世家》記載: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秦王殺白起是因為秦國有這個資本,放眼天下,誰還有資格與秦國爭鋒?殺一個白起,並不會對國力有影響,反而能鞏固王權?趙國呢?它憑什麼?長平一戰大敗至使趙國元氣大傷,西邊和北邊都有強敵,且國內無將,唯有李牧可堪大任,這個時候你跟我談王權?真是滑稽。

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可以說整個戰國七雄,也就趙國的軍事力量可以與秦國抗衡。可惜了不管趙國出了多少名將如廉頗、趙奢、李牧,特別是廉頗和李牧碰到了昏庸之主。相比秦國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趙國出了兩趙王,自毀了長城兩次,趙國才多大呀,經得起這樣的揮霍嗎,滅亡早已註定。

相關焦點

  • 都要國破家亡了,趙王遷為何還要死殺李牧?細讀《史記》就明白了
    然而,同為名將的王翦,在北路與李牧對陣時,卻不能勝,秦國兩路會師於邯鄲的意圖並沒有得到實現。秦始皇終於知道,「李牧不除,則趙國難滅」。他派遣細作(間諜)入邯鄲,收買趙國重臣郭開,讓他影響趙王遷,說李牧欲叛趙投秦,並且秦人還在邯鄲大肆宣揚著這個謠言。趙王遷果然中招,他相信了秦人的離間計,派人把李牧殺死了 。
  • 戰國名將李牧被冤殺,趙王自毀長城,活該滅國
    看到李牧被冤殺,趙王自毀長城,真的替趙國痛惜,這可是曾經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無比強大的趙國呀。趙國的軍事一直都強大無比,一直都是秦國東出路上的巨大障礙,也是名將輩出的一個國家。只可惜後期的趙王,一個不如一個,撤掉廉頗,長平之戰全軍覆滅,40萬將士被坑殺;李牧被殺,趙國直接變成了秦國的一個郡。本來趙國面對秦國的全力攻擊,還有一個李牧左支右擋,奮力抵抗,秦國也是對此頭疼不已。其實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已經大為受損。在此危急存亡之際,又是李牧,率其雁門關守軍南下抗秦救國。
  • 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
  • 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那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無論是戰國秦漢時期,還是現在。筆者記得曾經買過一本孫子兵法36計,其中舉的一個戰例就是,李牧全殲十幾萬匈奴騎兵。從歷史上看,李牧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在戰國晚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李牧不被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 剖析李牧之死:秦王和趙王各懷鬼胎,李牧被活活逼死,細思極恐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慘死,廉頗遭棄用,只有王翦一人善終,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李牧。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蘇洵在《六國論》中云: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正如蘇洵所說,自李牧被殺之後,秦將王翦縱橫天下,再無敵手。秦國滅趙,指日可待。一、李牧怎麼死的?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死於小人之手的常勝將軍
    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公元前243年,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方城。公元前242年,趙王派將軍龐煖再次進攻燕國,殺死燕將劇辛。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
  •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到趙悼襄王繼位後,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而魏國也不用他,最後去了楚國,死在楚國。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的功績才能毋庸置疑,只是沒有碰到一個有才能的君主,白起能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打敗匈奴不假,可那時匈奴不是冒頓單于時的匈奴,戰力還一般。打敗秦軍不假,秦將恆齮不是名將。說王翦不是李牧的對手,就吹過頭了,王翦一面讓楊端和圍困邯鄲,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鄲,然後用反間計令趙王懷疑李牧有投降和謀反的可能,在當時具體時間具體情況下,趙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隴西李氏,可見李牧在秦國也有人脈。在秦強趙弱,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觀念,在那個年代並不強。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千字文》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句話概括了戰國後期最著名的四位軍事將領,後人稱「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中有兩位都被封為「武安君」,可惜這兩位都未能善終,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趙國名將李牧。
  • 李牧的悲劇
    李牧李牧,戰國四名將之一,戰國後期趙人。
  • 李牧為何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看到李牧的操作,估計白起都怕
    而除了「殺神」白起外,另外一位就是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的李牧;李牧是趙國末年的名將,早年擔任趙國北部邊境的守將,負責抵禦匈奴的入侵。匈奴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比之秦國後面的義渠人要強大的太多;很多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直接把匈奴滅掉呢?
  • 李牧駐守雁門郡 誘敵設伏計謀成
    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多少物資。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私下議論,將帥李牧膽小怯戰。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很快就傳到趙孝成王耳裡,趙王認為李牧不出擊,有損我趙國的威名,便派使者下旨給李牧,要他主動出擊。李牧接旨後既不出兵,也不作任何解釋,依舊我行我素,使臣指責李牧說為何不出兵。李牧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李牧為何被尊為軍陣之神?看到李牧的操作,估計白起都怕
    ,但是這些名將中能被尊為「神」的卻是只有兩位,其中之一便是有「殺神」之稱的白起。  而除了「殺神」白起外,另外一位就是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的李牧;李牧是趙國末年的名將,早年擔任趙國北部邊境的守將,負責抵禦匈奴的入侵。匈奴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比之秦國後面的義渠人要強大的太多。  很多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直接把匈奴滅掉呢?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直接對決,李牧對戰王翦,到底誰勝誰負?
    大家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嚴格來說,這四人所處的年代,其實相差不遠,尤其是白起和廉頗,以及王翦和李牧,但是這四人基本上沒有交過手,原本白起和廉頗在長平之戰當中是有機會交手的,但是最終趙國換帥,錯失了這一次機會,而四大名將唯一一次交手,便是王翦和李牧的井陘之戰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 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趙國為何會被秦國所滅,原因是什麼
    然而,這樣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國家被秦國打敗了,有過這樣輝煌的時刻,但最終還是被秦國消滅了。原因是什麼? 在戰國的四大名將中,秦國和趙國各有兩位。趙國名將有廉頗、李牧。此外,還有趙奢和龐煖。 趙奢因閼與戰役而出名。公元前269年,秦攻趙,駐紮在閼與。其目的攻韓國。趙惠文王召見廉頗和樂乘,問他們能不能幫忙。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和王翦是秦國將領,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國和趙國瓜分,其中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王翦是自然死亡,善終,廉頗則被趙悼襄王逼走,離開趙國,最終客死他鄉,而李牧則是被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殺害的,李牧一死,趙國自毀長城,隨後被秦國滅亡。
  • 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王翦為什麼還是要用反間計除掉李牧
    ——雨果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派王翦楊瑞和各率十多萬大軍南北方向趙國都城邯鄲方向進攻,王翦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瑞和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但是碰上當時的名將「李牧」,相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於是就讓嬴政派人到趙國賄賂當時的趙王寵臣郭開,說李牧要與秦軍勾結,叛國,於是趙王遷就秘密抓鋪了李牧並殺了他。之後秦軍一路摧枯拉朽就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
  • 李牧是戰無不勝的戰神,把趙括換成李牧,長平之戰能戰勝白起麼?
    其實趙國還有一位名將,那就是李牧。如果替換廉頗的不是趙括,而是李牧,是不是會扭轉戰局呢?李牧號稱是戰國末期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首先要說明一點,李牧和長平之戰還是有時差的,長平之戰結束多年,李牧才小有名氣。所以說當時趙孝成王是不可能啟用李牧的。
  •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名將雲集,為何趙王卻選擇了趙括換下廉頗?
    這不禁讓很多同學發問,當時的趙國名將雲集,可是為什麼趙孝成王會選擇一個寂寂無名的趙括去接替老成持重的廉頗指揮作戰呢?那麼,當時的趙國都有哪些名將,而趙孝成王為何又棄之不用呢?一說起趙國的名將,大家腦海之中最先浮現的應該就是廉頗、李牧和趙奢的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