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你爭我鬥,絲毫沒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霸主。比如說齊國就是其中之一,齊國最初的時候是姜子牙的封國,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走向了強大。趙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在趙武靈王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騎射的方法。
開啟了趙國軍事上的強盛之路,趙武靈王先後擊敗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並五伐中山攻滅其國。趙國軍事上的強勢和其名將輩出有一定關係,戰國四大名將中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秦趙兩國可謂平分秋色。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實力不可小覷。
即使是當時的秦國,對趙國也要忌憚三分。李牧堪稱是趙國最後的名將,在戰國後期秦國實力一騎絕塵的大勢之下,李牧連續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兩次大敗秦軍。作為趙國的名將,李牧的結局並不好。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作為趙國數一數二的武將,為何趙王遷竟然選擇殺死李牧呢?為何趙王遷還是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呢?趙國有一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騎兵部隊也就是戰國四大強兵之一的趙邊騎,而這支騎兵正是掌握在李牧之手。因此,李牧的兵權成為了趙王遷忌憚的對象。李牧和趙王之間卻有難以調和的矛盾。
李牧長期執掌趙邊騎,趙王對趙邊騎的掌控力度遠不如李牧,另一方面就是趙王換人掌管邊境,但是這些人都不是敵人的對手,因此趙王不得不重新啟用李牧,這時候的李牧稱病不出。直到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得到趙王同意後才重新執掌趙邊騎。
李牧在趙邊騎中的威望是相當的高,而且李牧之前就有抗命不尊的先例,一句話有李牧在趙王沒那麼容易指揮得動趙邊騎這支強兵。抗命不尊可是君王的大忌,李牧有這樣的先例,肯定是趙王無法接受的,只不過當時的趙王沒有找到殺死李牧的出師之名。
趙王遷和李牧在如何應對秦軍攻勢上也存在不小的分歧:秦國兵分兩路攻打趙國,李牧的根基在代北,所以他主張集結兵力在北路迎敵以破秦軍。趙王和李牧的看法正好相反。趙王遷則認為邯鄲是重中之重,要李牧放棄代北回援邯鄲,雙方這種戰略層面的分歧一時之間很難化解。
以李牧的性格來說,根本不可能服從趙王,原因就是李牧曾經有過抗命不尊。如果說軍權只是誘因之一,那麼王權的威脅則促使趙王遷痛下決心要換下李牧,為什麼這麼說?《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王遷,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適嘉而立遷。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趙遷雖即趙王位,但趙國朝野支持和同情趙嘉的不在少數,在內憂外患和朝局動亂之時對趙王遷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隱患,由不得趙王遷不對自己這位王兄心生警惕,李牧手握重兵又是趙嘉的支持者,更是讓趙王遷不安。《史記·趙世家》記載: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秦王殺白起是因為秦國有這個資本,放眼天下,誰還有資格與秦國爭鋒?殺一個白起,並不會對國力有影響,反而能鞏固王權?趙國呢?它憑什麼?長平一戰大敗至使趙國元氣大傷,西邊和北邊都有強敵,且國內無將,唯有李牧可堪大任,這個時候你跟我談王權?真是滑稽。
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可以說整個戰國七雄,也就趙國的軍事力量可以與秦國抗衡。可惜了不管趙國出了多少名將如廉頗、趙奢、李牧,特別是廉頗和李牧碰到了昏庸之主。相比秦國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趙國出了兩趙王,自毀了長城兩次,趙國才多大呀,經得起這樣的揮霍嗎,滅亡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