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2020-12-17 明軍把總說歷史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那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無論是戰國秦漢時期,還是現在。筆者記得曾經買過一本孫子兵法36計,其中舉的一個戰例就是,李牧全殲十幾萬匈奴騎兵。從歷史上看,李牧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在戰國晚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李牧不被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李牧將軍。

要了解這個問題,咱們就首先看一看李牧的戰績,打匈奴就不提了,因為太過熟悉,而且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這是攻打燕國。

(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對比秦始皇本紀「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可見宜安之戰發生在秦始皇十三年的十月。

(趙王遷)三年(公元前234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同上)

「(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3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趙王遷)七年(公元前229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這是對秦作戰。按照戰國策的說法,李牧是「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然後「王翦惡之」所以才施反間計,趙王殺李牧。

很明顯,李牧的戰績是非常輝煌的,那個秦軍大殺特殺的時代,能讓強大的秦國如此灰頭土臉,也是個能人了。

老連環畫中的秦趙交戰。

但秦始皇本紀裡還有一句話:「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資治通鑑裡也說「秦王政十四年,桓齮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也就是說,當年十月份桓齮被李牧的軍隊打敗之後,第二年就捲土重來,在老地方打敗了趙軍,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發現,或許第一次宜安之戰,桓齮的損失並不大。而且,桓齮究竟死於哪裡,史書並沒明確記載,但是根據史書中對於桓齮的最後記載,可以推斷其應該死於肥之戰。至於桓齮是否為樊於期,我反正是持否定態度的,而且也沒有過多的證據證明這兩個人就是一個人。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

桓齮之前可是有過十萬斬首記錄的秦將,結果最後被李牧幹掉了,足以證明李牧之實力,那麼李牧能否阻止秦滅趙呢?我們知道,最後滅趙的是秦將王翦,也就是說,李牧必須擋住王翦才能暫時阻止秦國滅亡趙國的步伐。那麼,李牧究竟有沒有能力擋住王翦呢?

秦軍。

按史記的記載是「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再加上之前給的戰國策的記載,也就是說王翦攻趙,搞了一個反間計,把李牧給幹掉了,而且戰國策還寫了一個「王翦惡之」,從表面上可以看到,王翦是有些忌憚啃李牧的,所以有人就認為李牧的實力比王翦強,這種思維很明顯就是典型的鬥獸思維,那我還可以說,如果能用最少的代價來消滅敵人,那我為什麼不用呢?能用反間計幹掉李牧,那我為什麼要非得硬啃呢?

《大秦賦》中相當棒的攻城鏡頭。

這也不是因為筆者想站在秦國的角度來講,因為形勢是很明顯的,無論這二者誰強,李牧也拯救不了行將滅亡的趙國。因為他只是一個將軍。其實就他那兩場勝仗來說,一場宜安之戰,打敗了桓齮,但是第二年宜安還是被秦軍打掉了,而公元前233年的番吾之戰,李牧也僅僅是擊退秦軍「卻之」,但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番吾還是沒能保住「秦拔我狼孟、鄱吾,軍鄴。」《史記六國年表》史書並沒有記載趙國這幾場敗仗的將領,不排除指揮官依舊是李牧的可能,很明顯,此時李牧的兵力已經極其窘迫,趙國的實力已經衰弱到了極點,很難抵擋強大的秦軍。

《大秦賦》中的趙國騎兵。

而且從秦始皇元年開始算起到總攻趙國之前,秦國已經接連攻下了鄴(河南安陽北)、閼與(今天的山西和順)、橑楊(上黨西北)、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南)、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狼孟(山西曲陽縣)在總攻發起之前,秦國的勢力已經對邯鄲形成了戰略包圍,邯鄲已經是岌岌可危,即使李牧暴打王翦也無濟於事了,更何況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2000多年前,在兵力和國力及其窘迫的情況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趙王。

即使趙王不殺李牧,李牧頂多能讓王翦、楊端和等人再「惡之」,讓秦軍再多流點血罷了,然後要麼被潮水一般的秦軍殺死,要麼向秦朝投降,要麼丟掉自己的全部部隊逃走隱藏起來,十幾年之後,在秦朝末年再次大顯神威,然後要麼被章邯殺死,要麼被項羽殺死,要麼被劉邦打敗收編,當然前提是他能躲過秦朝的追殺活到那時候。

秦軍戰車。

但是歷史並不能假設,昏庸的趙王還是殺死了李牧,把趙國181年的基業拱手送給了秦軍,母親趙悼倡後被憤怒的趙國大臣殺死滅族,自己被秦軍抓獲,送到鹹陽之後,被流放到房陵深山(在今天的湖北十堰)中,後來在「嗟餘萬乘之主兮,徒夢懷乎故鄉!」的悲嘆聲中,悽慘死去,根據年齡推斷,趙王遷的年齡應該也不會太大,畢竟父親趙悼襄王在位僅僅九年,死去的時候尚屬壯年,而母親趙悼倡後則是個「貪叨無足,隳廢后適,執詐不愨,淫亂春平,窮意所欲」的惡婦,由此可見在趙遷在位的7、8年中他很可能被母親及權臣(比如郭開之流)緊緊握在手中,所以說,這個年輕人很有可能也只是給父母,祖父,曾祖父以及趙國的「賢臣」們買單而已。

《大秦賦》中等趙孝成王趙丹。

而那位在趙悼襄王、趙王遷兩朝上躥下跳的權臣郭開,最終也在投靠秦國之後,返回邯鄲搬家的時候遭到路上的盜賊伏擊而死(一說為李牧舊部報仇)正所謂是惡有惡報!

(其實大秦賦看到這,我感覺還是可以的,喜歡古代軍事的一定不能錯過。)

相關焦點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但當時,趙國軍事元老廉頗任大將軍,李牧位居其下,廉頗幾次和李牧聊到軍事話題,都對李牧的才能極度認可。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趙丹)去世,其子趙悼襄王(趙偃)繼位,趙國形勢突變,趙悼襄王聽信讒言,罷黜廉頗的大將軍之位,廉頗一怒之下,帶兵攻打前來接替自己的樂乘,導致樂乘逃走,廉頗也因此投奔魏國,如此一來,趙國連失兩位名將,趙悼襄王舉目望去,趙國朝堂上能打仗的將領只有一人,此人就是李牧。
  • 《大秦賦》郭開原型怎麼死的?郭開害死李牧推動了趙國覆滅
    《大秦賦》裡郭開是趙偃的寵臣,不擇手段,陰險狡詐,膽小怕事,經常給趙偃出餿主意,趙國的滅亡跟郭開也脫不了干係,那麼歷史上郭開原型是怎麼死的呢?他死在趙偃之前還是之後?趙偃對郭開十分信任,趙偃登基後,在郭開的慫恿下趕走廉頗,並封郭開為丞相,趙國上無明智之君,下有奸佞之臣,滅亡是早晚的事。對於秦國來說,趙國是六國裡實力最強的對手,因為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屬於同祖,能夠跟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但是趙偃繼位後,趙國國力逐漸衰弱,沒有以前那麼強盛了,秦國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
  • 剖析李牧之死:秦王和趙王各懷鬼胎,李牧被活活逼死,細思極恐
    關於李牧為什麼被殺,《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云: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秦國用重金賄賂郭開,郭開對趙王進讒言,說李牧要謀反,趙王遷讓趙蔥代替李牧,李牧不服,結果被趙人設計捉住斬首。那李牧到底是誰殺的呢?
  • 趙國名相郭開為啥能趕走廉頗,誣殺李牧?最後的結局如何?
    說起郭開的丞相之位就不能不說他的經歷,他原本是公子趙偃的伴讀,從小就吊兒郎當、不學無術,專門欺負弱小,他別的本事沒有,偷奸耍滑陰謀詭計倒是學的很不錯,也正因為他的陰謀詭計,得以挑唆毛遂為趙偃奔走鹹陽,從而把趙國太子趙佾弄到秦國鹹陽當了質子,趙偃也得以成為了趙王,所以趙偃對他非常信任,即位後朝政之事也幾乎對郭開的建議百般採納,也正是如此,郭開才能扳倒廉頗和李牧兩大重臣
  • 趙國奸臣郭開,讓廉頗遠走、李牧冤死,趙國滅亡,其結局如何?
    誣陷李牧的是誰呢?他就是趙國相國郭開。郭開是趙國奸臣兼趙王寵臣。他不僅構陷李牧,導致李牧無辜被殺,而且在此之前,他還曾陷害廉頗,導致廉頗遠走他國。廉頗和李牧是都是趙國名將,但都被郭開誣陷,趙國後來的滅亡,郭開是一個關鍵性人物。
  • 郭開出賣趙國,這樣不忠心的人,秦國為什麼還要獎賞他
    郭開是趙國的寵臣,歷經趙悼襄王和趙王遷兩代趙王,深受趙王的信任。電視劇《大秦賦》中也提到了這段歷史,趙國滅亡後,他投奔了秦國,被封為了上卿。那麼這樣看來,郭開是一個小人,既然是一個小人,那麼他為什麼會受到秦趙兩國的重用呢?郭開之所以能在兩個諸侯國都受到重用,主要原因有三點。
  • 趙悼襄王有李牧等大將,為什麼要用80多歲的老將龐煖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提到了龐煖,他是趙國名將。我們從他的姓氏中想到了一個人龐涓,龐涓可是魏國名將,和龐煖有血緣關係。但是龐煖卻在趙國生活,並經歷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4位趙王,最後在八十多歲時,被趙悼襄王再次重用。那麼為什麼趙悼襄王要重用一位老年將領呢?
  • 《大秦賦》之趙悼襄王:本想復興趙國,奈何生不逢時!
    一定程度上,對於趙悼襄王趙偃這位君主,雖然不乏昏庸的一面,但是,他確實是一位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只是,因為生不逢時,最終還是敗給了秦王嬴政。一「你要記得,用好李牧就能守住邯鄲,邯鄲守住,趙國就亡不了。嬴政背棄盟約,天下不齒,等寡人病癒,定要合縱諸國,去滅掉嬴政。」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看看王翦後來滅楚時不斷跟始皇討賞金財和封地就明白了,王翦深深知道始皇雖然派他去打楚國,也很擔心王翦會造反。所以王翦通過不斷請賞,以顯示自己只眷戀土地金錢,對江山沒有絲毫野心,以此打消始皇的疑心。
  • 歷史上的「名將終結者」郭開,最後下場究竟怎樣?
    但歷史似乎更偏愛秦國一些,給了秦國兩員名將之後,還給個它一位「名將終結者」,那就是趙國的兩朝寵臣郭開。郭開,兩代趙王最寵幸的大臣。最擅長的技能是阿諛奉承,討君主喜歡。早期是孝成王太子的伴讀,憑藉著發小的情誼,在太子繼位之後,郭開在趙國的政界漸漸有了一席之地。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廉頗和李牧雖然是被兩代趙王所迫害,但兩人的最終結局都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趙國的權臣,他的名字叫郭開,那麼郭開有什麼才能,為什麼他一個人能害死兩大名將?廉頗等於是直接違抗趙悼襄王的命令,這是極不理智的行為,違抗國君的命令可是重罪,這說明廉頗這個人比較直率,不懂得處理與國君的關係,抗命事件發生後,廉頗就直接逃走了,逃到了魏國都城大梁,那麼關鍵問題就是趙悼襄王一即位為什麼就要替換掉廉頗呢?
  • 真實的郭開:趙偃去世後才當上丞相,把國王賣了,國王還替他數錢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郭開是什麼形象的呢?實際上,遍尋史料,關於郭開的資料還真不是很多,畢竟不是主要歷史人物,而且還是小人的形象,因此史書上不會專門記載郭開,而是在《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世家等記錄中體現。通過梳理這些資料,我發現郭開可以算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的小人了,他甚至能做到把趙王賣了,趙王還要替他「數錢」。
  • 都要國破家亡了,趙王遷為何還要死殺李牧?細讀《史記》就明白了
    秦國多次攻趙未果,就算王翦是當時名將,也同樣突破不了李牧的防線。如果說,漳水以及趙長城是趙國南部一道守護長城,那麼說,大將軍李牧就是趙國北部的一道鋼鐵長城。但是趙王遷為何要「自毀長城」,是他愚蠢嗎?當然也不能這樣簡單地理解。趙王遷能夠坐上大王位,並且還懂得與郭開合作,慢慢地架空那些前朝老臣來加強王權,這番動作下來,怎麼說都算不上是愚蠢。
  • 大秦賦趙國倡女有原型嗎 趙悼倡後是亡國的罪魁禍首之一
    《大秦賦》中的趙國倡後有原型嗎?倡女這個角色一開始很多人以為是打醬油的,但沒想到竟然是一個重要角色。據悉, 《大秦賦》中的趙國倡女是有歷史原型的,她在歷史上被稱為趙悼倡後,其兒子後來還登上了皇位,成為趙國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帝。
  • 李牧的悲劇
    大家自然就開始懷念過去李牧為將的日子,趙孝成王也覺得這個局面還得由他來收拾。 李牧不幹,推說有病。趙王還是幾次想請,李牧就說如果我回去,我還用原來的辦法,趙王只能答應他。李牧回去之後,跟過去一樣。匈奴幾年都劫掠無所得,卻被李牧搞成了驕兵。 而趙軍天天訓練 好吃好喝,但是卻無所事事,都希望能打仗立功。
  • 趙王遷為何執意殺死名將李牧?
    趙國有一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騎兵部隊也就是戰國四大強兵之一的趙邊騎,而這支騎兵正是掌握在李牧之手。因此,李牧的兵權成為了趙王遷忌憚的對象。李牧和趙王之間卻有難以調和的矛盾。李牧長期執掌趙邊騎,趙王對趙邊騎的掌控力度遠不如李牧,另一方面就是趙王換人掌管邊境,但是這些人都不是敵人的對手,因此趙王不得不重新啟用李牧,這時候的李牧稱病不出。
  • 《大秦賦》趙偃和郭開是什麼關係 趙偃和郭開結局解析
    電視劇中雖然不可能大膽露骨的表達兩人的關係,但編劇和導演卻有意無意的展示趙偃對郭開的寵愛,兩個人經常會有一些曖昧的動作。  趙偃和郭開結局是什麼  據悉,趙偃和郭開是趙國滅國的元兇。  郭開是趙國後來的丞相,他在歷史上被定義為奸臣,但同時也是寵臣,郭開曾經為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王做事,此人頗為圓滑,自私自利。
  • 歷史上的郭開,無才無德卻身居高位,為一己之私禍害趙國
    前言郭開是最近正在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他在劇中是趙悼襄王的髮小,是趙國的丞相,性格自私貪婪,瑕疵必報,一肚子壞水。這個人物形象和歷史上的郭開可謂是十分相符,郭開在名將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就是一個以奸聞名後世的大奸臣。
  • 趙悼襄王自以為很有定力,結果竟被一個倡女所惑,將趙國推向滅亡
    公元前228年,當秦國大將王翦率領的秦軍大敗趙軍,並攻克邯鄲,虜走趙幽繆王趙遷時,此時已經到閻王那報到了8年的趙悼襄王若是泉下有知,不知是否會悔恨自己當初的鬼迷心竅和盲目自信,不聽良臣勸諫,最終竟讓一個好端端的趙國喪於一個倡女之手。
  • 「大秦第一戰神郭開」是個什麼梗?
    戰國後期,出了四位最牛掰的統兵大將,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四大名將秦國趙國各佔兩位;按照正常程序走的話,趙國應該是六國中最強的,也不會率先滅亡,奈何兩位名將全被一個人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