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那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無論是戰國秦漢時期,還是現在。筆者記得曾經買過一本孫子兵法36計,其中舉的一個戰例就是,李牧全殲十幾萬匈奴騎兵。從歷史上看,李牧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在戰國晚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李牧不被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要了解這個問題,咱們就首先看一看李牧的戰績,打匈奴就不提了,因為太過熟悉,而且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這是攻打燕國。
「(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對比秦始皇本紀「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可見宜安之戰發生在秦始皇十三年的十月。
「(趙王遷)三年(公元前234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同上)
「(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3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趙王遷)七年(公元前229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這是對秦作戰。按照戰國策的說法,李牧是「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然後「王翦惡之」所以才施反間計,趙王殺李牧。
很明顯,李牧的戰績是非常輝煌的,那個秦軍大殺特殺的時代,能讓強大的秦國如此灰頭土臉,也是個能人了。
但秦始皇本紀裡還有一句話:「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資治通鑑裡也說「秦王政十四年,桓齮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也就是說,當年十月份桓齮被李牧的軍隊打敗之後,第二年就捲土重來,在老地方打敗了趙軍,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發現,或許第一次宜安之戰,桓齮的損失並不大。而且,桓齮究竟死於哪裡,史書並沒明確記載,但是根據史書中對於桓齮的最後記載,可以推斷其應該死於肥之戰。至於桓齮是否為樊於期,我反正是持否定態度的,而且也沒有過多的證據證明這兩個人就是一個人。
桓齮之前可是有過十萬斬首記錄的秦將,結果最後被李牧幹掉了,足以證明李牧之實力,那麼李牧能否阻止秦滅趙呢?我們知道,最後滅趙的是秦將王翦,也就是說,李牧必須擋住王翦才能暫時阻止秦國滅亡趙國的步伐。那麼,李牧究竟有沒有能力擋住王翦呢?
按史記的記載是「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再加上之前給的戰國策的記載,也就是說王翦攻趙,搞了一個反間計,把李牧給幹掉了,而且戰國策還寫了一個「王翦惡之」,從表面上可以看到,王翦是有些忌憚啃李牧的,所以有人就認為李牧的實力比王翦強,這種思維很明顯就是典型的鬥獸思維,那我還可以說,如果能用最少的代價來消滅敵人,那我為什麼不用呢?能用反間計幹掉李牧,那我為什麼要非得硬啃呢?
這也不是因為筆者想站在秦國的角度來講,因為形勢是很明顯的,無論這二者誰強,李牧也拯救不了行將滅亡的趙國。因為他只是一個將軍。其實就他那兩場勝仗來說,一場宜安之戰,打敗了桓齮,但是第二年宜安還是被秦軍打掉了,而公元前233年的番吾之戰,李牧也僅僅是擊退秦軍「卻之」,但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番吾還是沒能保住「秦拔我狼孟、鄱吾,軍鄴。」《史記六國年表》史書並沒有記載趙國這幾場敗仗的將領,不排除指揮官依舊是李牧的可能,很明顯,此時李牧的兵力已經極其窘迫,趙國的實力已經衰弱到了極點,很難抵擋強大的秦軍。
而且從秦始皇元年開始算起到總攻趙國之前,秦國已經接連攻下了鄴(河南安陽北)、閼與(今天的山西和順)、橑楊(上黨西北)、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南)、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狼孟(山西曲陽縣)在總攻發起之前,秦國的勢力已經對邯鄲形成了戰略包圍,邯鄲已經是岌岌可危,即使李牧暴打王翦也無濟於事了,更何況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2000多年前,在兵力和國力及其窘迫的情況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即使趙王不殺李牧,李牧頂多能讓王翦、楊端和等人再「惡之」,讓秦軍再多流點血罷了,然後要麼被潮水一般的秦軍殺死,要麼向秦朝投降,要麼丟掉自己的全部部隊逃走隱藏起來,十幾年之後,在秦朝末年再次大顯神威,然後要麼被章邯殺死,要麼被項羽殺死,要麼被劉邦打敗收編,當然前提是他能躲過秦朝的追殺活到那時候。
但是歷史並不能假設,昏庸的趙王還是殺死了李牧,把趙國181年的基業拱手送給了秦軍,母親趙悼倡後被憤怒的趙國大臣殺死滅族,自己被秦軍抓獲,送到鹹陽之後,被流放到房陵深山(在今天的湖北十堰)中,後來在「嗟餘萬乘之主兮,徒夢懷乎故鄉!」的悲嘆聲中,悽慘死去,根據年齡推斷,趙王遷的年齡應該也不會太大,畢竟父親趙悼襄王在位僅僅九年,死去的時候尚屬壯年,而母親趙悼倡後則是個「貪叨無足,隳廢后適,執詐不愨,淫亂春平,窮意所欲」的惡婦,由此可見在趙遷在位的7、8年中他很可能被母親及權臣(比如郭開之流)緊緊握在手中,所以說,這個年輕人很有可能也只是給父母,祖父,曾祖父以及趙國的「賢臣」們買單而已。
而那位在趙悼襄王、趙王遷兩朝上躥下跳的權臣郭開,最終也在投靠秦國之後,返回邯鄲搬家的時候遭到路上的盜賊伏擊而死(一說為李牧舊部報仇)正所謂是惡有惡報!
(其實大秦賦看到這,我感覺還是可以的,喜歡古代軍事的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