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為何被尊為軍陣之神?看到李牧的操作,估計白起都怕

2021-01-11 網易

2020-12-28 05:43:44 來源: 駱漢談軍事

舉報

  在戰國兩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中,由於彼此間徵伐不斷,故而誕生了很多名將,但是這些名將中能被尊為「神」的卻是只有兩位,其中之一便是有「殺神」之稱的白起。

  在白起的一生中,共計指揮大型戰役五次,中小型戰役無數,攻城七十餘座,其中光楚國就損失疆土近半;除此之外,白起殲敵超百萬,在歷史上都稱得上是「一騎絕塵」,「殺神」之名也由此而來。

  而除了「殺神」白起外,另外一位就是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的李牧;李牧是趙國末年的名將,早年擔任趙國北部邊境的守將,負責抵禦匈奴的入侵。匈奴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比之秦國後面的義渠人要強大的太多。

  很多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直接把匈奴滅掉呢?北方茫茫草原極為遼闊,疆域比起中原只大不小,而且生存環境極為惡劣,匈奴人又極為分散,故而想徹底滅掉匈奴是極難的,光補給就足以壓垮任何超級大國。

  故而趙國,包括北方的燕國、魏國和秦國,都只能是建造防禦工事以抵禦匈奴人的入侵,秦長城其實就是將燕國、趙國、魏國和秦國自身的防禦工事連接起來後的稱呼,工作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而李牧主要負責的就是代地雁門郡,地處趙國東北部,是受匈奴人侵擾最頻繁的地方;在李牧之前,趙國雖強,但面對匈奴人的入侵卻是頗為疲憊,後李牧改變策略,搭建烽火臺,並大量建造營壘固守,此舉雖然看似膽小,但確實有效,這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堡壘戰術」。

  當然,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堡壘的地點選擇極為重要,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相互成掎角之勢,這其實就有需要極為高深的軍陣造詣了。在李牧鎮守期間,得益於烽火臺和營壘戰術,讓匈奴幾乎沒有戰果。

  但趙王卻認為李牧是膽小鬼,於是改派別人去鎮守雁門郡,結果損失慘重,趙王這下知道李牧的厲害了,於是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來到邊境,還按照原來的章程。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

  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使出誘敵之計。

  匈奴單于中計,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布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之後乘勢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匈奴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此戰之後,趙國北部安穩了下來。

  但是在公元前234年時,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並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

  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李牧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於是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這桓齮也算是一代名將,戰功赫赫,但此時連戰連勝的他,卻陷入了固有思維中。

  他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

  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

  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後來秦始皇嬴政親自率軍攻打趙國,且兵分兩路,一部分兵力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而嬴政本人則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進攻邯鄲的後方,將趙國攔腰截斷。

  在秦兵進至番吾時,受到了李牧的阻擊;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李牧為何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看到李牧的操作,估計白起都怕
    在戰國兩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中,由於彼此間徵伐不斷,故而誕生了很多名將,但是這些名將中能被尊為「神」的卻是只有兩位,其中之一便是有「殺神」之稱的白起;在白起的一生中,共計指揮大型戰役五次,中小型戰役無數,攻城七十餘座,其中光楚國就損失疆土近半;除此之外,白起殲敵超百萬,在歷史上都稱得上是
  • 《秦時明月》名將風雲錄,人屠白起和軍陣之神李牧早已成為傳說!
    《秦時明月》既有江湖也有戰場,江湖之中以鬼谷縱橫為尊,那麼戰場之上誰更厲害呢?《秦時明月》名將風雲錄,幾人可以上榜?1.秦國武安君白起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人稱「百萬人屠武安君」。天下殺神,人間戰神,秦國武安君,殺人百萬,世為人屠,《秦時明月》中疑似設定為偏重與實力的人物,前任農家俠魁用神農令召集農家六堂頂尖高手以地澤二十四陣法除之,傳言地澤二十四乃是神農氏參悟春夏秋冬二十四種氣候變化所創,以二十四節氣命名,有春生、夏榮、秋枯、冬滅四大核心,人越多威力就越強。能受到如此重視,可見白起實力之強。
  • 為什麼說李牧的軍事素養高於白起?
    同為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相之白起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何後「武安君」猶勝前「武安君」呢?下面筆者將為各位一一道來。趙國名將李牧白起難有戰神之實的理由如下:一、白起並非無敵,據史分析其敗仗有四(一)匡章攻函谷關之戰匡章攻破函谷關,秦國險遭滅國,白起身為左庶長或者更高職位,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白起畏戰(不打無把握之仗,一如邯鄲之戰)或者參加戰爭而戰敗可能性極大。
  • 李牧是戰無不勝的戰神,把趙括換成李牧,長平之戰能戰勝白起麼?
    長平之戰的勝負關鍵,在於趙國把廉頗給換成了趙括,而秦國同時將王齕換成了白起。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防守長平三年,與秦國對耗了三年。而趙括是趙國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奢也是一代名將,可是趙括從來沒有帶兵打過仗,純粹只是理論知識充沛。
  • 趙王遷為何執意殺死名將李牧?
    趙國軍事上的強勢和其名將輩出有一定關係,戰國四大名將中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秦趙兩國可謂平分秋色。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實力不可小覷。即使是當時的秦國,對趙國也要忌憚三分。李牧堪稱是趙國最後的名將,在戰國後期秦國實力一騎絕塵的大勢之下,李牧連續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兩次大敗秦軍。作為趙國的名將,李牧的結局並不好。
  • 以步兵全殲匈奴10萬騎兵,被尊為軍陣之神,比衛青和霍去病都要強
    衛青和霍去病是漢族人的驕傲,衛青七戰七捷,霍去病封狼居胥,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但是反觀之,漢朝損失也不小,尤其是最後的漠北之戰中,出徵的14萬馬匹僅三萬餘匹返回。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漢武帝設置武功爵,以籌集軍費。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導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打仗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在此之前,秦王嬴政曾經派遣過名將李信帶領二十萬軍隊消滅楚國,但戰爭的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李信所帶領的20萬軍隊不僅幾乎全軍覆沒,更將當時部隊所帶去的所有重型武裝裝備全部丟失,讓秦國蒙受了戰國末期最大的失敗和損失,看到如此的戰果,嬴政只能親自前往請王翦帶兵南下滅楚,而王翦帶領舉國之兵六十萬與楚進行了長期的對峙,在抓到楚國鬆懈的空檔之後一戰滅楚,為秦國的統一消滅了最為硬氣的一個敵人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此計也是王翦為白起報了被趙國反間計所殺的一箭之仇。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可是趙還是能與強秦對峙多年,就是依靠太行山這個天然屏障。秦國雖然遠強於趙國,但因為太行山地區易守難攻,所以很難突破趙國的防線。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這一切都來自源兩千多年前的那場轟轟烈烈的秦始皇消滅六國的運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一幕,所有的將軍士兵,智謀勇氣,國力國運,都在華夏大地上做著最後的較量。《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的最後一幕,表現的正是這場浩浩蕩蕩的統一之戰,統一對於已經混亂了幾百年的華夏大地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情。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千字文》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句話概括了戰國後期最著名的四位軍事將領,後人稱「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中有兩位都被封為「武安君」,可惜這兩位都未能善終,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趙國名將李牧。
  • 長平之戰由李牧替代趙括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黑方為秦,紅方為趙趙孝成王可不管那麼多,他只知道自己家裡的糧食快撐不住了,需要速戰速決。因此趙孝成王將打敗過秦軍的趙奢後代趙括派往前線,希望趙括能夠再續他父親的輝煌。趙括在白起的引誘下,主動傾巢出擊秦軍,結果被秦軍抄掉後路,斷掉糧食,包圍在了長平。四十六天後趙括戰死,趙軍投降。緊接著,白起,放了兩百多名年紀幼小的趙卒回去,其餘的全部坑殺。李牧曾用過誘敵深入,兩翼包抄的戰術殲滅匈奴十幾萬大軍,可見李牧也擅長白起的那一套。在進攻方面,李牧也是相當的有手段,在戰國後期分別在宜安、番吾兩次擊敗秦軍。
  • 戰國名將白起、李牧都是嬴姓後代,戰功赫赫,然而皆為君王所誅殺
    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將,比如白起、李牧、趙奢、李信族源相同,皆為嬴姓後代。嬴姓部族歷經波折,幾多離散,導致分支眾多,這其中就包括秦國與趙國。戰國後期,慘烈的廝殺,主要集中在秦國與趙國的戰爭中。A、嬴姓之遠祖與始祖秦景公大墓石磐銘云:「高陽有靈,方以鼏平。」秦自稱是華夏正統,高陽之後。高陽是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號。
  • 李牧的悲劇
    楚漢之爭項羽戰敗了,草原也被冒頓給統一了,樓煩就在歷史上消失了。之所以提到樓煩,我是說趙國對草原還是很了解的,那些優秀的將領對於遊牧民族的習性也是瞭然於胸的。 李牧久居邊地,同樣對匈奴也很了解。當時匈奴也沒有,後來突厥什么女真那種叩關入主能力,他們能入侵更多的是劫掠,取得過冬的物質,這種入侵是年年都有的。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戰國名將都是打出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實戰為主,連以戰術戰略全面聞名的吳起、樂毅二人都沒能入選,李牧這位連單獨的列傳都沒有的人為何入選了呢?細究下來,李牧的成名之戰只有兩場,破匈奴之戰、宜安之戰(肥之戰),雖然戰術操作十分高明,但也並不見得能夠力壓白起、樂毅的戰功和成果。為什麼是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列戰國四大名將,而不是其他人入選呢?二、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
  •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被自家君王所殺,廉頗憂鬱而終,只有王翦全身而退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而這四位將領中卻只有一人得以善終。    白起一生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 數次力挽狂瀾的李牧為何會被縛而斬之?這一說客功不可沒
    也就是在他權衡之時列表之際,韓王派來了使者,其意為: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親王心中微微一笑,心說:既然韓國以獻地稱臣,那就由趙國來領教我秦國軍威吧!嬴政十八年,秦國再次大興兵,而目標依然是老對頭趙國,而且經過這幾年的精心準備,再加上趙國連年天災,導致趙國上下民心低落,國力衰竭,此長彼消之下,秦軍可謂信心滿滿,皆視此戰為滅趙之戰。得知消息的趙國也是盡遣全國男丁欲抗強秦,領兵者自然還是李牧,司馬尚為將。也正因為有李牧這個主心骨存在,其軍隊的凝聚力、戰鬥力就不容小覷。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長平戰場上,秦、趙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是舉國之戰。趙國的將領開始是廉頗,幾次出擊都沒能撈到好處,只好被動防禦,打算打持久戰;趙國新君急於求成,派出了軍事理論極為豐富的趙括,由於指揮失誤,被秦國超級名將白起截斷了後勤供應,趙軍全軍覆沒,45萬精銳損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