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
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首先他每日都要殺牛來犒勞士兵,在當時可以說是夥食最好的軍隊之一了。其次每天訓練士兵的騎射技能,養精蓄銳,可以說這支趙軍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他還時常視察烽火臺,把烽火臺的位置選的恰到好處。但是前邊準備的那麼多,李牧卻嚴厲禁止士兵與匈奴交戰,每次匈奴來犯李牧都會命令士兵退守到壁壘之內,堅守不出。他下令誰敢私自和匈奴人交戰都要被斬首。
這樣一系列的戰術布置導致的結果就是匈奴雖然時常來犯,可趙軍卻基本沒有太大的損失,匈奴也很難有什麼收穫,匈奴人都覺得李牧是一個膽小的人,不敢和匈奴正面對抗。
這些事情傳到趙王耳朵裡後,趙王當然很不高興,就派人把李牧替換了下來,新來的將領每次看到匈奴來犯都會出去迎敵,但屢屢失利,損失也特別大,甚至趙國北部邊境百姓的正常生活都不能保證。趙王沒有辦法,只能再次請李牧回去掌兵。李牧有言在先如果回去必須認可他之前的戰術,趙王無奈只能應允。
李牧回去後繼續延續之前的對敵方略,雙方的對抗又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不過這次回來李牧覺得大戰的時機要到了,便抓緊時間厲兵秣馬,訓練出一支強勁的部隊。在一次匈奴來犯時,李牧一改常態派軍出擊,兩軍交戰不久李牧就佯裝失敗逃走,匈奴的單于知道後大喜,便派十萬大軍追擊趙軍,李牧派兩支部隊從兩翼夾擊將匈奴大軍包圍,此戰殲滅了匈奴十萬大軍,只有單于帶著一小部隊逃了出去。此戰過後匈奴十餘年不敢進犯趙國。
公元前234年,秦國派大將桓齮攻打趙國,打下了趙國的數座城池,公元前233年,桓齮乘勝追擊直逼趙國的國都邯鄲。趙王只能把李牧從北面調回來抵禦秦軍。
李牧繼續自己堅守不出的策略,修築壁壘不與秦軍正面衝突。秦軍的鬥志被一點一點消磨掉,桓齮便帶主力轉攻趙國的肥下,部下勸李牧帶軍去回援肥下,但是李牧直接帶兵吃掉了和趙軍對壘的剩餘秦軍,繳獲了大批的輜重。桓齮返回救援,李牧便在中途伏擊,大敗秦軍,史稱「肥之戰」。
關於秦國的大將桓齮的結局普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桓齮在此次大戰中被殺死。還有一種說法是桓齮戰敗後逃至他國,化名為樊於期,也就是後來荊軻刺秦時自願獻出頭顱的那位秦國叛將。
此戰過後李牧聲明大起,畢竟在當時能夠戰勝秦國的人少之又少,幾國合縱都很難和秦國對抗,更不要說僅憑一國之力了。李牧也因此被封為武安君,這個當年白起在秦國的封君名稱一樣。
公元前232年,秦國又派大軍兵分兩路攻打趙國,趙國也派李牧和司馬尚分別迎擊。李牧讓司馬尚堅守陣地,自己則正面迎擊秦軍,打敗這路秦軍後李牧調轉路線和司馬尚匯合。秦軍知道另一路大軍已經失敗,了解到此戰很難取勝就撤兵了。自此李牧就成了趙國抵禦秦國最強大的一道防線了。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地震,國力大減,秦王嬴政就派王翦帶兵趁虛而入,攻打趙國的井陘。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繼續領兵抵禦秦國的進攻。王翦知道李牧的厲害,如果李牧不除這場戰鬥會很難打勝,就故技重施又使出了反間計。
秦國派人帶重金給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收到錢之後立刻派人散布謠言說李牧和司馬尚準備投降秦軍,背叛趙國。趙王遷昏庸,輕信了謠言,就派人去頂替李牧和司馬尚。李牧知道不能交出兵權便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交權。趙王遷一怒之下竟然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並將他殺死,司馬尚也閒置不用。一代名將就以這樣的方式隕落了。
三個月後,王翦就帶領大軍攻佔了邯鄲,俘虜了趙王遷,雖然趙國公子嘉逃往代地稱王,不過趙國的有生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基本上名存實亡了。
李牧作為趙國最後一位名將,雖然很難使趙國起死回生,但還是可以以很強硬的力量抵禦秦國的,趙王遷自掘墳墓,親手斷送了自己最後一條活路可見趙國大勢已去,秦國一統大業無法阻擋了。秦始皇滅六國遭受到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趙國,也可以說來自李牧,只是李牧生不逢時,既沒有強大的國力做後盾,也沒有明君的信任,落得這樣的結局也是在意料之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