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2020-12-14 趣味中國歷史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

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首先他每日都要殺牛來犒勞士兵,在當時可以說是夥食最好的軍隊之一了。其次每天訓練士兵的騎射技能,養精蓄銳,可以說這支趙軍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他還時常視察烽火臺,把烽火臺的位置選的恰到好處。但是前邊準備的那麼多,李牧卻嚴厲禁止士兵與匈奴交戰,每次匈奴來犯李牧都會命令士兵退守到壁壘之內,堅守不出。他下令誰敢私自和匈奴人交戰都要被斬首。

這樣一系列的戰術布置導致的結果就是匈奴雖然時常來犯,可趙軍卻基本沒有太大的損失,匈奴也很難有什麼收穫,匈奴人都覺得李牧是一個膽小的人,不敢和匈奴正面對抗。

這些事情傳到趙王耳朵裡後,趙王當然很不高興,就派人把李牧替換了下來,新來的將領每次看到匈奴來犯都會出去迎敵,但屢屢失利,損失也特別大,甚至趙國北部邊境百姓的正常生活都不能保證。趙王沒有辦法,只能再次請李牧回去掌兵。李牧有言在先如果回去必須認可他之前的戰術,趙王無奈只能應允。

李牧回去後繼續延續之前的對敵方略,雙方的對抗又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不過這次回來李牧覺得大戰的時機要到了,便抓緊時間厲兵秣馬,訓練出一支強勁的部隊。在一次匈奴來犯時,李牧一改常態派軍出擊,兩軍交戰不久李牧就佯裝失敗逃走,匈奴的單于知道後大喜,便派十萬大軍追擊趙軍,李牧派兩支部隊從兩翼夾擊將匈奴大軍包圍,此戰殲滅了匈奴十萬大軍,只有單于帶著一小部隊逃了出去。此戰過後匈奴十餘年不敢進犯趙國。

公元前234年,秦國派大將桓齮攻打趙國,打下了趙國的數座城池,公元前233年,桓齮乘勝追擊直逼趙國的國都邯鄲。趙王只能把李牧從北面調回來抵禦秦軍。

李牧繼續自己堅守不出的策略,修築壁壘不與秦軍正面衝突。秦軍的鬥志被一點一點消磨掉,桓齮便帶主力轉攻趙國的肥下,部下勸李牧帶軍去回援肥下,但是李牧直接帶兵吃掉了和趙軍對壘的剩餘秦軍,繳獲了大批的輜重。桓齮返回救援,李牧便在中途伏擊,大敗秦軍,史稱「肥之戰」。

關於秦國的大將桓齮的結局普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桓齮在此次大戰中被殺死。還有一種說法是桓齮戰敗後逃至他國,化名為樊於期,也就是後來荊軻刺秦時自願獻出頭顱的那位秦國叛將。

此戰過後李牧聲明大起,畢竟在當時能夠戰勝秦國的人少之又少,幾國合縱都很難和秦國對抗,更不要說僅憑一國之力了。李牧也因此被封為武安君,這個當年白起在秦國的封君名稱一樣。

公元前232年,秦國又派大軍兵分兩路攻打趙國,趙國也派李牧和司馬尚分別迎擊。李牧讓司馬尚堅守陣地,自己則正面迎擊秦軍,打敗這路秦軍後李牧調轉路線和司馬尚匯合。秦軍知道另一路大軍已經失敗,了解到此戰很難取勝就撤兵了。自此李牧就成了趙國抵禦秦國最強大的一道防線了。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地震,國力大減,秦王嬴政就派王翦帶兵趁虛而入,攻打趙國的井陘。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繼續領兵抵禦秦國的進攻。王翦知道李牧的厲害,如果李牧不除這場戰鬥會很難打勝,就故技重施又使出了反間計。

秦國派人帶重金給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收到錢之後立刻派人散布謠言說李牧和司馬尚準備投降秦軍,背叛趙國。趙王遷昏庸,輕信了謠言,就派人去頂替李牧和司馬尚。李牧知道不能交出兵權便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交權。趙王遷一怒之下竟然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並將他殺死,司馬尚也閒置不用。一代名將就以這樣的方式隕落了。

三個月後,王翦就帶領大軍攻佔了邯鄲,俘虜了趙王遷,雖然趙國公子嘉逃往代地稱王,不過趙國的有生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基本上名存實亡了。

李牧作為趙國最後一位名將,雖然很難使趙國起死回生,但還是可以以很強硬的力量抵禦秦國的,趙王遷自掘墳墓,親手斷送了自己最後一條活路可見趙國大勢已去,秦國一統大業無法阻擋了。秦始皇滅六國遭受到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趙國,也可以說來自李牧,只是李牧生不逢時,既沒有強大的國力做後盾,也沒有明君的信任,落得這樣的結局也是在意料之內的。

相關焦點

  • 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在秦國,特別是名將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這個立國數百年的超級強國,秦採取離間計策迫使趙王處死身邊的名將李牧。
  • 趙國自斷臂膀,嬴政用極小的代價,輕鬆解決名將李牧
    嬴政在進攻趙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就是名將李牧。即使是秦國派出了戰神王翦,也沒能在李牧面前佔到多少便宜。 對於嬴政而言,趙國是他人生中忘不掉的一段記憶。 出生在趙國的嬴政,年少時期的那一段生活經歷,絕對稱不上美好。
  • 趙國名相郭開為啥能趕走廉頗,誣殺李牧?最後的結局如何?
    郭開雖為趙國的丞相,但可以說他是秦國的「第一忠臣」,他在趙國當丞相別的沒有學做什麼,但是卻把趙國的兩大著名將領,也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中的廉頗和李牧給弄死了,由此趙國的最後救命稻草被他掐斷,讓秦國得以在十數年間一統天下,那麼他有啥本事能趕走廉頗害死李牧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 趙國奸臣郭開,讓廉頗遠走、李牧冤死,趙國滅亡,其結局如何?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其和廉頗、白起、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在趙國,對抵禦匈奴和抵抗秦國的戰事上,戰功赫赫,可謂是戰國後期趙國支撐危難局面的唯一良將,有「李牧亡,趙國亡」之說。然而,李牧雖然對趙國戰功赫赫,對趙國忠心耿耿,但後來趙王還是因受讒言,導致李牧無辜被殺。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王翦能迅速滅掉擁有李牧的趙國
    李牧,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一直為趙國戍守邊疆的代郡、雲中郡十多年,在那個匈奴出沒的年代,李牧始終堅壁清野不與匈奴主動交戰,讓匈奴放鬆戒備,李牧卻利用匈奴的輕敵心理,以逸待勞,一舉殲滅十多萬匈奴騎兵,使得匈奴數十年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打敗匈奴不假,可那時匈奴不是冒頓單于時的匈奴,戰力還一般。打敗秦軍不假,秦將恆齮不是名將。這樣的話,李牧被王翦用反間計所殺,就不管趙王是否英明還是昏聵,就算李牧後面是英明的始皇一樣會被高明的對手用反間計除掉,這就是李牧與王翦智商差距所致。趙王為了維護自己權勢地位而致趙國國家利益與不顧,因此他和李牧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秦國的反間計其實並不奏效,就如同長平之戰時用反間計迫使趙王用趙括換廉頗一樣。
  • 趙王遷為何執意殺死名將李牧?
    趙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在趙武靈王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騎射的方法。開啟了趙國軍事上的強盛之路,趙武靈王先後擊敗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並五伐中山攻滅其國。趙國軍事上的強勢和其名將輩出有一定關係,戰國四大名將中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秦趙兩國可謂平分秋色。
  • 臨危受命的絕世名將李牧,如何拯救風雨飄搖奸臣當道的趙國?
    ,趙王拜廉頗、李牧為將,逆擊之,大敗燕軍,斬殺燕相慄腹,俘虜燕將樂乘,並乘勝追擊燕軍五百餘裡,順勢包圍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喜大窘,趕緊低頭認錯,派人求和。 趙孝成王開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國,那寡人可就賺大發了,趙中興有望矣。 中興個屁,趙國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國內布防空虛,秦國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嗎?
  •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戰國時期,秦、趙皆是當世強國,在某段時間內,趙國甚至稱霸中原,比秦國更為強大。戰國後期,四大名趙國佔據一半,卻處處打不開局面,最終廉頗奔逃,李牧遭誅,從此秦為刀俎、趙為魚肉。尤其是在秦滅趙的最後八年時間內,趙國垂死掙扎,令人心酸。秦趙兩國同宗同源,同為嬴姓,他們的祖宗都是商紂王麾下大將飛廉(黃帝之後),其中秦國祖先為兄,趙國祖先為弟。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趙國的將領開始是廉頗,幾次出擊都沒能撈到好處,只好被動防禦,打算打持久戰;趙國新君急於求成,派出了軍事理論極為豐富的趙括,由於指揮失誤,被秦國超級名將白起截斷了後勤供應,趙軍全軍覆沒,45萬精銳損失殆盡。很多人都說趙括是紙上談兵,那麼這場仗倘若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來指揮,結果會怎麼樣呢?
  • 趙國有五位名將,兩人具備了戰神級別,一人改變了戰國時代格局
    再後來燕國趁機派60萬人偷襲趙國,這位名將僅以10萬殘兵就反殺對手,甚至打到了燕國都城薊城。廉頗一生戎馬幾十年,而且從沒有輸過。不過他的結局有點悽涼,最終病死楚國壽春。毫不誇張地說,廉頗具備了戰神的級別。趙國名將之二:趙奢春秋戰國時,趙國的廉頗、李牧名氣很大,但名將趙奢的名望卻幾乎可以與他們相提並論。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千字文》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句話概括了戰國後期最著名的四位軍事將領,後人稱「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中有兩位都被封為「武安君」,可惜這兩位都未能善終,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趙國名將李牧。
  • 如果趙國李牧不死,趙國有希望打敗秦國嗎?為什麼趙國名將多?
    這是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時針認為即使李牧不死,趙國依然無法打敗秦國。李牧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毋庸置疑,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尤其在趙國末年,面對秦國一次次的滅國戰爭,李牧都以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連卻秦軍,成為了趙國最後一塊遮羞布。
  • 戰國六大老將:魏國一位,燕國一位,趙國兩位,秦國兩位
    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其中白起、吳起、樂毅三人是唐朝武廟十哲,孫臏、廉頗、王翦、田單、趙奢、李牧位列唐朝祭祀的古今六十四名將,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一時期有一個特點
  • 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趙國為何會被秦國所滅,原因是什麼
    然而,這樣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國家被秦國打敗了,有過這樣輝煌的時刻,但最終還是被秦國消滅了。原因是什麼? 在戰國的四大名將中,秦國和趙國各有兩位。趙國名將有廉頗、李牧。此外,還有趙奢和龐煖。 趙奢因閼與戰役而出名。公元前269年,秦攻趙,駐紮在閼與。其目的攻韓國。趙惠文王召見廉頗和樂乘,問他們能不能幫忙。
  • 中國古代名將012:四星名將李牧大破匈奴,連續兩次擊退秦軍
    李牧(?-公元前229年),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趙國北部邊防良將。後世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白起、王翦、李牧為四星名將,廉頗為三星名將。李牧曾長期率軍駐守代郡、雁門。為防備匈奴南侵,依照需要自行任用官員。所收稅賦不上繳,直接由邊防軍司令部支配。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而趙國發生叛亂的次數尤其多,君主對軍隊的控制也是格外重視,動不動就要擔心在外領兵的將軍有問題,新君繼位兵權一定要交給自己的嫡系。廉頗是趙國名將,他的做法很耐人尋味,新任國君派樂乘去接替他將軍的位置,他看這個新君的狗腿子不順眼,不但沒有教出兵權,反而是直接攻打樂乘。
  • 戰國名將,連卻秦軍,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 戰國雙雄之一,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為何還是國破家亡
    「李牧死,趙國亡」同樣的悲劇繼續在趙國上演,新一代的趙人重複著過去的故事。名將李牧一生沙場徵戰,勝仗無數,是一個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傑出將領。一開始他奉命鎮守趙國北境的代郡和雁門,守護趙國北大門,面對匈奴,李牧從不怯陣,且多次擊退匈奴的侵擾,甚至曾北出大破匈奴,他對趙國是用功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