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斷邯鄲悲斷腸——半殘戰神李牧(3)
長平、邯鄲之戰後的趙孝成王,活得很累,很辛苦。風雨飄搖的趙國,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抗衡了,自保,他也只能自保而已。
趙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秦國尉白起的繼任者嬴摎攻趙,取趙二十餘縣,斬首並俘虜趙軍九萬之眾。
趙孝成王十一年,秦昭襄王取周九鼎,東周朝滅亡。
趙孝成王十二年,秦國尉將軍摎又大舉伐魏,取吳城。韓桓惠王朝秦,魏亦舉國聽令於秦。至此,三晉聯盟徹底瓦解,趙國獨木難支,面對強秦的步步緊逼,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趙孝成王十三年,楚為避秦、韓、魏兵鋒,被迫由陳郢再次遷都於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從此再不敢與秦一戰。
圖:楚國後期都城示意圖
趙孝成王十五年,燕相慄腹以「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為由,勸說燕王喜伐趙,燕王深以為然,起兵多至六十餘萬(我對此數目存疑),進犯趙西北境(六國這個時候還在內訌,糊塗!),趙王拜廉頗、李牧為將,逆擊之,大敗燕軍,斬殺燕相慄腹,俘虜燕將樂乘,並乘勝追擊燕軍五百餘裡,順勢包圍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喜大窘,趕緊低頭認錯,派人求和。
趙孝成王開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國,那寡人可就賺大發了,趙中興有望矣。
中興個屁,趙國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國內布防空虛,秦國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嗎?
趙孝成王十七年(公元前248年),秦國尉嬴摎的繼任者蒙驁趁燕趙交戰,大舉伐趙,連拔趙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孝成王傻了。
算了算了別做什麼中興夢了,還是趕快與燕議和退兵回去守老家吧。於是,燕割讓五城與趙議和,孝成王應允,就此退兵,之後又封燕國降將樂乘為武襄君,與廉頗同掌軍政。至此,趙燕戰爭暫告一個段落。
最終,趙國還是得不償失,得了五座燕城,卻丟了三十七座趙城,淨賠三十二座城。
禍不單行,就在這一年,趙國的頂梁柱平原君趙勝也去世了,孝成王悲愴欲絕,從此一病不起。
在趙孝成王病入膏肓的同時,秦昭襄王的孫子秦莊襄王、從前的那個嬴異人也病了,一年後,公元前247年五月二十六日,秦莊襄王卒,一個冉冉升起的帝星秦王嬴政,終於君臨天下。
秦國的帝星日隆,趙國的天空卻烏雲慘澹,趙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狼又來了,秦國尉蒙驁大舉攻趙,趙故都晉陽(今山西太原)淪陷。
這件事對趙孝成王的打擊太大了,晉陽乃趙氏起家之地,趙簡子與趙襄子曾依託其打敗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與知氏。因晉陽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與象徵意義,被稱為趙之柱國。
壞消息傳來,趙孝成王大呼:「柱國淪陷,趙失根基,寡人死後無顏見簡、襄主於地下矣!」說完吐血鬥升,昏厥在地。
十月,孝成王因病重,急召國之幹城大將李牧還朝,封為相國,襄理國政。他自知時日無多,便派李牧出使秦國,與秦相呂不韋定立和約,並要回了趙之質子太子趙偃,為趙國爭得了短暫而寶貴的修養生息的時間。
終於,在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帶著滿腔的遺恨離開這個危險而殘酷的亂世。他在位的二十一年期間,趙損兵近七十餘萬,失城近六十餘座,可謂衰運連連。一個殘破不堪的爛攤子,擺在了廉頗與李牧兩位趙國元老的面前。
廉頗茫然曰:「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吾等也只有盡人事以聽天命了。」
李牧勃然曰:「老將軍此言差矣,趙雖屢敗,軍心猶盛,只要我李牧在一日,秦兵絕無可能踏入我趙南長城一步。」(趙南長城:趙國為了防備南疆在彰水以北所建的長城,其位置大體在今河北武安縣西南,經今磁縣,到今肥鄉縣南一帶。)
廉頗苦笑,搖頭而去,但願如此,但願如此吧!
圖:李牧臨危受命時戰國形勢圖
趙孝成王死後,太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趙悼襄王比他老爹還要不堪。趙孝成王雖然接連決策失誤,怎麼說還是一輩子撲在工作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趙偃小子則是一身的壞毛病,既好色又寵奸,尤其喜歡一個叫郭開的佞臣,兩人是臭味相投,就差磕頭拜把子了。
這就叫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郭開一點兒本事沒有,偏偏「聚財」、「拍馬屁」、「陷害忠良」三樣功夫一流,李牧為人老實,不愛跟他計較,廉頗卻是越老脾氣越大,動不動就跟郭開過去去。小人的心自然都是小肚雞腸的,郭開銜怨在心,就跟悼襄王說:「廉頗已老,不任事,留之無用,不如由武襄君代之。」
趙悼襄王對這個脾氣火爆的三代老臣也沒啥好感,當下一紙命令,奪了廉頗的軍權,讓更聽話的燕國降將武襄君樂乘去代替他。
廉頗無端被免官,爆脾氣又犯了,他怒氣衝衝,竟然帶著兵去攻打樂乘,同室操戈起來。(真是個超有性格的人)樂乘一見情況不妙,趕緊逃回了燕國,可是這樣一來廉頗在趙國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收拾包袱投奔魏國。
奸臣郭開一句話就讓趙國少了兩個良將,遠在關中的秦王嬴政與呂不韋眼中一亮。
獨木難支,平原君、廉頗、樂乘相繼離開,李牧現在還真成了獨木難支了。邯鄲的落日下,李牧孤單的站在城樓之上,長聲嘆道:
——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啊,我那風雨飄搖的祖國!
有本事從正面上我啊,
關注我,關注三千年前來,
三百名將翹首以盼的一本好書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天下強漢》書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