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的絕世名將李牧,如何拯救風雨飄搖奸臣當道的趙國?

2021-02-07 千古名將英雄夢


夢斷邯鄲悲斷腸——半殘戰神李牧(3)


長平、邯鄲之戰後的趙孝成王,活得很累,很辛苦。風雨飄搖的趙國,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抗衡了,自保,他也只能自保而已。

 

趙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秦國尉白起的繼任者嬴摎攻趙,取趙二十餘縣,斬首並俘虜趙軍九萬之眾。

 

趙孝成王十一年,秦昭襄王取周九鼎,東周朝滅亡。

 

趙孝成王十二年,秦國尉將軍摎又大舉伐魏,取吳城。韓桓惠王朝秦,魏亦舉國聽令於秦。至此,三晉聯盟徹底瓦解,趙國獨木難支,面對強秦的步步緊逼,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趙孝成王十三年,楚為避秦、韓、魏兵鋒,被迫由陳郢再次遷都於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從此再不敢與秦一戰。

 

圖:楚國後期都城示意圖


趙孝成王十五年,燕相慄腹以「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為由,勸說燕王喜伐趙,燕王深以為然,起兵多至六十餘萬(我對此數目存疑),進犯趙西北境(六國這個時候還在內訌,糊塗!),趙王拜廉頗、李牧為將,逆擊之,大敗燕軍,斬殺燕相慄腹,俘虜燕將樂乘,並乘勝追擊燕軍五百餘裡,順勢包圍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喜大窘,趕緊低頭認錯,派人求和。

 

趙孝成王開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國,那寡人可就賺大發了,趙中興有望矣。

 

中興個屁,趙國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國內布防空虛,秦國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嗎?

 

趙孝成王十七年(公元前248年),秦國尉嬴摎的繼任者蒙驁趁燕趙交戰,大舉伐趙,連拔趙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孝成王傻了。

 

算了算了別做什麼中興夢了,還是趕快與燕議和退兵回去守老家吧。於是,燕割讓五城與趙議和,孝成王應允,就此退兵,之後又封燕國降將樂乘為武襄君,與廉頗同掌軍政。至此,趙燕戰爭暫告一個段落。

 

最終,趙國還是得不償失,得了五座燕城,卻丟了三十七座趙城,淨賠三十二座城。

 

禍不單行,就在這一年,趙國的頂梁柱平原君趙勝也去世了,孝成王悲愴欲絕,從此一病不起。

 

在趙孝成王病入膏肓的同時,秦昭襄王的孫子秦莊襄王、從前的那個嬴異人也病了,一年後,公元前247年五月二十六日,秦莊襄王卒,一個冉冉升起的帝星秦王嬴政,終於君臨天下。

 


秦國的帝星日隆,趙國的天空卻烏雲慘澹,趙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狼又來了,秦國尉蒙驁大舉攻趙,趙故都晉陽(今山西太原)淪陷。

 

這件事對趙孝成王的打擊太大了,晉陽乃趙氏起家之地,趙簡子與趙襄子曾依託其打敗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與知氏。因晉陽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與象徵意義,被稱為趙之柱國。

 

壞消息傳來,趙孝成王大呼:「柱國淪陷,趙失根基,寡人死後無顏見簡、襄主於地下矣!」說完吐血鬥升,昏厥在地。

 

十月,孝成王因病重,急召國之幹城大將李牧還朝,封為相國,襄理國政。他自知時日無多,便派李牧出使秦國,與秦相呂不韋定立和約,並要回了趙之質子太子趙偃,為趙國爭得了短暫而寶貴的修養生息的時間。

 

終於,在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帶著滿腔的遺恨離開這個危險而殘酷的亂世。他在位的二十一年期間,趙損兵近七十餘萬,失城近六十餘座,可謂衰運連連。一個殘破不堪的爛攤子,擺在了廉頗與李牧兩位趙國元老的面前。

 


廉頗茫然曰:「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吾等也只有盡人事以聽天命了。」

 

李牧勃然曰:「老將軍此言差矣,趙雖屢敗,軍心猶盛,只要我李牧在一日,秦兵絕無可能踏入我趙南長城一步。」(趙南長城:趙國為了防備南疆在彰水以北所建的長城,其位置大體在今河北武安縣西南,經今磁縣,到今肥鄉縣南一帶。)

 

廉頗苦笑,搖頭而去,但願如此,但願如此吧!

 

圖:李牧臨危受命時戰國形勢圖


趙孝成王死後,太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趙悼襄王比他老爹還要不堪。趙孝成王雖然接連決策失誤,怎麼說還是一輩子撲在工作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趙偃小子則是一身的壞毛病,既好色又寵奸,尤其喜歡一個叫郭開的佞臣,兩人是臭味相投,就差磕頭拜把子了。

 

這就叫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郭開一點兒本事沒有,偏偏「聚財」、「拍馬屁」、「陷害忠良」三樣功夫一流,李牧為人老實,不愛跟他計較,廉頗卻是越老脾氣越大,動不動就跟郭開過去去。小人的心自然都是小肚雞腸的,郭開銜怨在心,就跟悼襄王說:「廉頗已老,不任事,留之無用,不如由武襄君代之。」

 

趙悼襄王對這個脾氣火爆的三代老臣也沒啥好感,當下一紙命令,奪了廉頗的軍權,讓更聽話的燕國降將武襄君樂乘去代替他。

 

廉頗無端被免官,爆脾氣又犯了,他怒氣衝衝,竟然帶著兵去攻打樂乘,同室操戈起來。(真是個超有性格的人)樂乘一見情況不妙,趕緊逃回了燕國,可是這樣一來廉頗在趙國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收拾包袱投奔魏國。

 

奸臣郭開一句話就讓趙國少了兩個良將,遠在關中的秦王嬴政與呂不韋眼中一亮。


 

獨木難支,平原君、廉頗、樂乘相繼離開,李牧現在還真成了獨木難支了。邯鄲的落日下,李牧孤單的站在城樓之上,長聲嘆道:

 

——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啊,我那風雨飄搖的祖國!



有本事從正面上我啊,

關注我,關注三千年前來,

三百名將翹首以盼的一本好書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天下強漢》書訊


相關焦點

  • 趙國奸臣郭開,讓廉頗遠走、李牧冤死,趙國滅亡,其結局如何?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其和廉頗、白起、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在趙國,對抵禦匈奴和抵抗秦國的戰事上,戰功赫赫,可謂是戰國後期趙國支撐危難局面的唯一良將,有「李牧亡,趙國亡」之說。然而,李牧雖然對趙國戰功赫赫,對趙國忠心耿耿,但後來趙王還是因受讒言,導致李牧無辜被殺。
  • 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打敗匈奴不假,可那時匈奴不是冒頓單于時的匈奴,戰力還一般。打敗秦軍不假,秦將恆齮不是名將。所以論後勤應該是李牧佔優,王翦應該是佔著秦國強大和始皇英明的優勢,但在兩軍對峙時,雙方憑藉自身優勢基本都抵消了,最終就看誰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
  • 此人先逼走廉頗,又害死李牧,但他真是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嗎?
    李牧在本國實力處於絕對下風的時候選擇了築壘固守,希望能夠憑藉地利優勢消磨秦軍銳氣,然而慢悠悠的王翦並沒有率部拼命突破防線,反而在邯鄲北部和李牧展開相持,王翦的部隊就如同主官的氣質一般,不驕不躁,並不靠著一股血氣之勇殊死推進,不斷騷擾牽制著李牧的王翦部隊,令趙國的有生力量漸漸失去了機動空間,而楊端和所部南方戰線秦軍,給邯鄲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 趙國自斷臂膀,嬴政用極小的代價,輕鬆解決名將李牧
    嬴政在進攻趙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就是名將李牧。即使是秦國派出了戰神王翦,也沒能在李牧面前佔到多少便宜。 對於嬴政而言,趙國是他人生中忘不掉的一段記憶。 出生在趙國的嬴政,年少時期的那一段生活經歷,絕對稱不上美好。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趙國名相郭開為啥能趕走廉頗,誣殺李牧?最後的結局如何?
    郭開雖為趙國的丞相,但可以說他是秦國的「第一忠臣」,他在趙國當丞相別的沒有學做什麼,但是卻把趙國的兩大著名將領,也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中的廉頗和李牧給弄死了,由此趙國的最後救命稻草被他掐斷,讓秦國得以在十數年間一統天下,那麼他有啥本事能趕走廉頗害死李牧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 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在秦國,特別是名將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這個立國數百年的超級強國,秦採取離間計策迫使趙王處死身邊的名將李牧。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千字文》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句話概括了戰國後期最著名的四位軍事將領,後人稱「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中有兩位都被封為「武安君」,可惜這兩位都未能善終,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趙國名將李牧。
  • 趙王遷為何執意殺死名將李牧?
    趙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在趙武靈王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騎射的方法。開啟了趙國軍事上的強盛之路,趙武靈王先後擊敗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並五伐中山攻滅其國。趙國軍事上的強勢和其名將輩出有一定關係,戰國四大名將中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秦趙兩國可謂平分秋色。
  • 為什麼王翦能迅速滅掉擁有李牧的趙國
    李牧,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一直為趙國戍守邊疆的代郡、雲中郡十多年,在那個匈奴出沒的年代,李牧始終堅壁清野不與匈奴主動交戰,讓匈奴放鬆戒備,李牧卻利用匈奴的輕敵心理,以逸待勞,一舉殲滅十多萬匈奴騎兵,使得匈奴數十年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 郭開憑自己一己之力,使趙國失去兩個戰國名將,並使趙國滅亡
    但是對於趙國的滅亡他起到了推潑助瀾的作用。影視郭開在秦滅趙的過程中,郭開充分發揮了奸臣的本領,廉頗由於攻擊樂乘叛逃到魏國,後來趙國一直收到秦國的攻擊,趙國國內,無將可用,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去魏國,看看廉頗還能否為趙國所用。
  • 戰國名將,連卻秦軍,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 李牧的悲劇
    李牧李牧,戰國四名將之一,戰國後期趙人。
  • 郭開害死李牧推動了趙國覆滅
    《大秦賦》裡郭開是趙偃的寵臣,不擇手段,陰險狡詐,膽小怕事,經常給趙偃出餿主意,趙國的滅亡跟郭開也脫不了干係,那麼歷史上郭開原型是怎麼死的呢?他死在趙偃之前還是之後?對於秦國來說,趙國是六國裡實力最強的對手,因為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屬於同祖,能夠跟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但是趙偃繼位後,趙國國力逐漸衰弱,沒有以前那麼強盛了,秦國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
  • 中國古代名將012:四星名將李牧大破匈奴,連續兩次擊退秦軍
    李牧(?-公元前229年),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趙國北部邊防良將。後世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白起、王翦、李牧為四星名將,廉頗為三星名將。李牧曾長期率軍駐守代郡、雁門。為防備匈奴南侵,依照需要自行任用官員。所收稅賦不上繳,直接由邊防軍司令部支配。
  • 趙國第一「賣國賊」,趙國亡了之後過得怎麼樣,這結局大快人心!
    而在歷史上,這個人物的負面形象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他是如何把趙國一步步送向滅亡的,而他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的?郭開是如何當上相國的?趙偃也是成功上位,郭開當道,趙國的覆滅之路這才剛剛開始!逼走廉頗廉頗想必大家多少都有點了解,他一生為將40餘年,可謂是趙國開疆擴土的大功臣,他的為人也是極其坦蕩。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趙國的將領開始是廉頗,幾次出擊都沒能撈到好處,只好被動防禦,打算打持久戰;趙國新君急於求成,派出了軍事理論極為豐富的趙括,由於指揮失誤,被秦國超級名將白起截斷了後勤供應,趙軍全軍覆沒,45萬精銳損失殆盡。很多人都說趙括是紙上談兵,那麼這場仗倘若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來指揮,結果會怎麼樣呢?
  • 數次力挽狂瀾的李牧為何會被縛而斬之?這一說客功不可沒
    一路上他們經上黨翻太行,避開趙國防守最嚴密的正面戰場,轉而攻打赤麗、宜安兩地。趙王遷得此軍情,急令李牧率軍回援。臨危受命的李牧果然不負眾望,於肥累城用示敵以弱削其戰意而大破秦軍,事故,李牧與其所率五萬軍士一時間成了趙國的英雄,受到了超乎尋常的英雄待遇。
  • 小人郭開:用手段得來的趙國丞相之位,卻憑實力久居高位
    《大秦賦》郭開扮演者劉冠麟歷史上的郭開可謂是一生風光無限,有幸做了趙偃的伴讀,替其謀劃取代了趙太子趙佾而成為了趙國的一代君王,而郭開也順利被升為丞相,擠走了廉頗,之後又憑一己之力,外加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令趙國一代名將李牧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