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2021-01-10 藍天說歷史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代表著春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代的來臨,春秋時代的一個特點在於亂,戰國時代的一個明顯特點在於變。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在秦國,特別是名將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這個立國數百年的超級強國,秦採取離間計策迫使趙王處死身邊的名將李牧。

第一:早期駐守邊關,抵禦匈奴,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

1:兩代君主一個開拓,晚年昏庸,另外一個守城

一度在長平之戰前夕,趙國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打下的基礎,成為了東方六國在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可機會往往只眷顧有緣人,趙武靈王晚期表現出非常昏庸的一面。原本立的是長子為太子,只因做了一個夢改立小兒子趙何為太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惠文王。趙雍正當盛年的時候做出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自己退位自稱「主父」,也就是太上皇的意思,趙何則直接繼位為趙王。

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不滿意,就想煽動部眾準備造反。不料消息被趙王身邊的人所知道,有一次宴會上看到長子趙章非常可憐,就有了把趙國一分為二的想法。讓趙章到代地做代王,一次巡遊的時候正好在沙丘宮中。趙章叛軍不敵趙國正牌軍隊,狼狽之下逃到了自己父王的行宮中。這些人強行從行宮中抓走趙章,把其殺害。可這件事情驚動了趙武靈王,於是他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讓人把沙丘團團圍住,一代雄主被活活餓死。新繼位的趙惠文王是個典型的守成之君,秦國來犯,只是擊退來犯之敵而已。

2: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優勢完全不復存在,舉國男子戰死在長平

趙惠文王當了20多年的守成之君,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這個人連一點識人之明都沒有,這個時候馬服君趙奢已然去世,他還有一個兒子名叫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便是來源於此,秦國方面立即把矛頭對準了趙國。派遣大軍進攻,未曾想守城將軍廉頗堅守不出,讓秦國損失慘重。這個時候老計策離間計應運而生,趙王深信不疑用趙奢之子趙括代替廉頗決戰秦軍。起初還不知道秦國統帥是人屠白起,長平之戰趙國舉國男子傾巢而出,結果是40萬大軍被坑殺,只留數百名未成年男子回歸趙國。

3:大將軍李牧應運而生,北方抵禦匈奴履立戰功,深得兩代帝王信任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三個時代。其治軍的一個很明顯的決策便是守城,以不變應萬變。大將軍李牧的生平年不詳,主要生活在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王遷三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正好是戰國末年。如果生活在趙武靈王時代,必然會有一番作為。趙國北部時常有受到匈奴部落的侵擾,這也就是後來一直困擾中原王朝的根本問題。

史書記載李牧這個人很能打仗,愛民如子。他所駐守的那個地方正好是代地雁門郡,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他每天都要宰殺幾頭牛用來犒賞士兵,這些人才會死心塌地為他打仗。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對士兵的待遇很豐厚。這個時候他逐漸定了一條規章制度:「凡事碰到匈奴人來襲,必須堅守不出。如果不從者斬立決」。這樣過了一年多時間,趙王派遣使者前來責備他。匈奴人慢慢開始覺得他膽怯,結果被李牧誘敵深入打了打敗,解決了趙國邊境上的問題。

第二:取得大捷的功臣最後被小人暗害,許多名將戰略便是出於此

1:有李牧在,秦軍絕對不敢輕舉妄動,他是趙國百姓心目中的軍神

李牧抵抗匈奴的事跡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名聲大噪,成為當時代名列前茅的一代名將。正當秦趙兩國連續對峙雙方不可開交的時候,燕國這個時候想來插手。趁著趙國衰落的機會,想要佔領趙國的地盤。趙悼襄王時期,李牧被派遣攻佔燕國的武遂。這個時候秦國可不是吃素的,很快兵臨城下把武遂城給佔領。趙國無奈只好寵幸啟用名將李牧,這個時候秦軍士氣旺盛不適合出兵作戰。

還是採取了大將軍廉頗曾經用過的那一招,堅守不出。秦國勞師遠徵不適合打持久戰,這個時候秦軍將領想要一舉拿下趙國都城。他率領主力進攻肥下,迫使趙軍前去增援。無奈李牧一代名將不為所動,雙方僵持了多日。趁著敵軍毫無防備的機會一舉佔領秦軍大營。這個時候李牧料想秦軍大將一定會前來增援,派遣一部分軍隊圍點打援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對當時的那個震撼所料未及。此戰後,李牧因為功勳卓著被封為武安君。

2:嬴政一心想要滅亡趙國,一代名將李牧被冤殺,趙國不久滅亡

肥之戰結束後不久,秦趙兩國一度爆發了番吾之戰。戰爭的結果雖然以趙國勝利而告終。可是連年作戰再加上幾十年前長平之戰主力消耗殆盡,此時六國的國力很弱。公元前230年秦滅掉韓國之後,便把矛頭直接對準了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國方面派出名將王翦圍攻趙國首都邯鄲。這個時候王翦心裡很清楚,趙國依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大將李牧不死,那麼願望很難得逞。

反間計再次被派上了用場,這個時候趙國有一個丞相叫郭開。此人是一個典型的見利忘義之徒,曾經輔佐過趙的兩代君王。之前他曾經收受賄賂迫使趙王遠離名將廉頗,導致其含恨而終。這一次故伎重施在趙王面前說李牧的壞話,結果便是李牧被免職。接著郭開派出刺客刺殺了一代名將李牧,僅僅過了一年不到,由於趙國無將可用,趙國被秦國所滅。

相關焦點

  • 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
  • 趙國奸臣郭開,讓廉頗遠走、李牧冤死,趙國滅亡,其結局如何?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其和廉頗、白起、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在趙國,對抵禦匈奴和抵抗秦國的戰事上,戰功赫赫,可謂是戰國後期趙國支撐危難局面的唯一良將,有「李牧亡,趙國亡」之說。然而,李牧雖然對趙國戰功赫赫,對趙國忠心耿耿,但後來趙王還是因受讒言,導致李牧無辜被殺。
  • 趙國名相郭開為啥能趕走廉頗,誣殺李牧?最後的結局如何?
    郭開雖為趙國的丞相,但可以說他是秦國的「第一忠臣」,他在趙國當丞相別的沒有學做什麼,但是卻把趙國的兩大著名將領,也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中的廉頗和李牧給弄死了,由此趙國的最後救命稻草被他掐斷,讓秦國得以在十數年間一統天下,那麼他有啥本事能趕走廉頗害死李牧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所以論後勤應該是李牧佔優,王翦應該是佔著秦國強大和始皇英明的優勢,但在兩軍對峙時,雙方憑藉自身優勢基本都抵消了,最終就看誰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
  • 郭開:三寸不爛之舌,除掉趙國兩位名將,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而其中對於趙國的滅亡,很多人都認為是由於廉頗以及其之後的李牧被殺,趙國再也沒有可以和秦國作戰的將領,最終導致了的趙國的滅亡。然而在廉頗和李牧被殺的過程中,卻有這麼一個人始終出現在其中,那就是郭開,而郭開恰恰是趙國滅亡背後默默的推動者。
  • 為什麼王翦能迅速滅掉擁有李牧的趙國
    李牧,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一直為趙國戍守邊疆的代郡、雲中郡十多年,在那個匈奴出沒的年代,李牧始終堅壁清野不與匈奴主動交戰,讓匈奴放鬆戒備,李牧卻利用匈奴的輕敵心理,以逸待勞,一舉殲滅十多萬匈奴騎兵,使得匈奴數十年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 小人郭開:用手段得來的趙國丞相之位,卻憑實力久居高位
    《大秦賦》郭開扮演者劉冠麟歷史上的郭開可謂是一生風光無限,有幸做了趙偃的伴讀,替其謀劃取代了趙太子趙佾而成為了趙國的一代君王,而郭開也順利被升為丞相,擠走了廉頗,之後又憑一己之力,外加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令趙國一代名將李牧被殺害。
  • 趙國活該早亡!
    剛正不阿的廉頗非常討厭品行不端的郭開,眼看郭開譁眾取寵,作為武人習慣有話就說,所以炮筒子一下就收不住了,當面斥責了郭開,當即請求趙孝成王和太子遠離小人。這無疑打了太子的臉,同時也被郭開深深的記恨上了。李牧名震天下,被封為武安君,這一封號是只有戰國時期秦國戰神白起才有的殊榮。秦王嬴政聽聞秦軍戰敗,暴跳如雷,命令兩路大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再次進攻趙國,決心屠盡趙國男丁。趙國還是以李牧為主帥迎敵。李牧命令副手司馬尚防守邯鄲附近的漳水和長城,自己帥軍在北部暴打秦軍,然後回師南線與司馬尚合圍秦軍,再次大獲全勝。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一、李牧是趙國末期的軍中頂梁柱,被譽為「軍陣之神」李牧是戰國末年著名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的軍事生涯可分為兩個階段。早年擔任趙國北部邊境的守將,負責抵禦匈奴的入侵。匈奴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在李牧之前,趙國雖強,但面對匈奴人的入侵卻是頗為疲憊。後李牧改變策略,搭建烽火臺,並大量建造營壘固守,此舉雖然看似膽小,但確實有效,這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堡壘戰術」。連續十年,李牧一直閉關不出,自視甚高的匈奴人便放鬆了警惕。然而趙國將士卻按捺不住想要與匈奴一戰的心情,多次請戰,終於換來李牧的首肯。
  • 戰國雙雄之一,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為何還是國破家亡
    戰國七雄之中,最有實力的應該是北方的趙國和西邊的秦國,當時的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最終沒能改變國家的命運。那麼趙國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不是因為趙國實力弱,也不是因為趙國沒有優秀的將領,而是因為趙王「親小人、遠賢臣」,根本沒有重用兩位名將,所以說,戰國雙雄秦趙相爭中,趙國其實敗給了自己,再堅固的堡壘也經不起內部長久的裂痕。
  • 臨危受命的絕世名將李牧,如何拯救風雨飄搖奸臣當道的趙國?
    ,趙王拜廉頗、李牧為將,逆擊之,大敗燕軍,斬殺燕相慄腹,俘虜燕將樂乘,並乘勝追擊燕軍五百餘裡,順勢包圍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喜大窘,趕緊低頭認錯,派人求和。 趙孝成王開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國,那寡人可就賺大發了,趙中興有望矣。 中興個屁,趙國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國內布防空虛,秦國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嗎?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當時李牧還是小年輕,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2年,雙方僵持了3個年頭,於公元前260年雙方決戰,李牧在幹什麼呢?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李牧的詳細經歷,只說他長期在代地雁門郡駐守,防禦匈奴。公元前246年之後,李牧才進入趙國中樞任職。
  • 趙國自斷臂膀,嬴政用極小的代價,輕鬆解決名將李牧
    嬴政在進攻趙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就是名將李牧。即使是秦國派出了戰神王翦,也沒能在李牧面前佔到多少便宜。 對於嬴政而言,趙國是他人生中忘不掉的一段記憶。 出生在趙國的嬴政,年少時期的那一段生活經歷,絕對稱不上美好。
  •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戰國時期,秦、趙皆是當世強國,在某段時間內,趙國甚至稱霸中原,比秦國更為強大。戰國後期,四大名趙國佔據一半,卻處處打不開局面,最終廉頗奔逃,李牧遭誅,從此秦為刀俎、趙為魚肉。尤其是在秦滅趙的最後八年時間內,趙國垂死掙扎,令人心酸。秦趙兩國同宗同源,同為嬴姓,他們的祖宗都是商紂王麾下大將飛廉(黃帝之後),其中秦國祖先為兄,趙國祖先為弟。
  • 郭開憑自己一己之力,使趙國失去兩個戰國名將,並使趙國滅亡
    但是對於趙國的滅亡他起到了推潑助瀾的作用。影視郭開在秦滅趙的過程中,郭開充分發揮了奸臣的本領,廉頗由於攻擊樂乘叛逃到魏國,後來趙國一直收到秦國的攻擊,趙國國內,無將可用,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去魏國,看看廉頗還能否為趙國所用。
  • 郭開出賣趙國,這樣不忠心的人,秦國為什麼還要獎賞他
    郭開是趙國的寵臣,歷經趙悼襄王和趙王遷兩代趙王,深受趙王的信任。電視劇《大秦賦》中也提到了這段歷史,趙國滅亡後,他投奔了秦國,被封為了上卿。那麼這樣看來,郭開是一個小人,既然是一個小人,那麼他為什麼會受到秦趙兩國的重用呢?郭開之所以能在兩個諸侯國都受到重用,主要原因有三點。
  • 郭開害死李牧推動了趙國覆滅
    《大秦賦》裡郭開是趙偃的寵臣,不擇手段,陰險狡詐,膽小怕事,經常給趙偃出餿主意,趙國的滅亡跟郭開也脫不了干係,那麼歷史上郭開原型是怎麼死的呢?他死在趙偃之前還是之後?對於秦國來說,趙國是六國裡實力最強的對手,因為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屬於同祖,能夠跟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但是趙偃繼位後,趙國國力逐漸衰弱,沒有以前那麼強盛了,秦國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
  • 如果趙國李牧不死,趙國有希望打敗秦國嗎?為什麼趙國名將多?
    這是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時針認為即使李牧不死,趙國依然無法打敗秦國。李牧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毋庸置疑,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尤其在趙國末年,面對秦國一次次的滅國戰爭,李牧都以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連卻秦軍,成為了趙國最後一塊遮羞布。
  •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衰微,卻成為了秦滅六國的最大阻力!
    就比如趙國的滅亡,歷史上秦朝第一個滅亡的國家是韓國,但是第一個攻打的國家,卻是趙國!即便攻擊趙國的難度大,秦國也必須要把趙國拿下,趙國地處七國中間,可以隨時援助他國,如果秦國不拿下趙國,那麼秦國打到哪趙國就可以攪和到哪,最後秦國在趙國的攪和下很可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趙國難打,難在李牧,秦軍進攻趙國前期勢如破竹,一下子拿下十多座城池,後來是李牧帶領諸多將領奮力抵抗,才擋住了秦軍的鐵騎,保住了邯鄲。
  • 趙國不堪與秦軍一戰
    趙國的騎兵空有其表,並不是後世縱橫天下的騎兵,當時的騎兵對步兵夠不成威脅,連戰國三流國家燕國都可以卻匈奴千餘裡。後來蒙恬30萬秦軍,基本上也沒遇到匈奴象樣的抵抗,便收復河套。所以說戰國的軍隊還是以步兵方陣為主。趙國的名將,首推廉頗,其次樂乘,龐緩,最後則是趙國後期的擎天柱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