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關點認為,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堪與秦軍一戰的強國,其實不然,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關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軍的對手。變法後的秦國與六國實力拉的太大,並不是六國中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對抗的。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滅中山國,拓地千裡,趙國進如極盛時期,但趙國的騎兵並不是後來嚴格意義上的騎兵,先秦時期的騎兵只不過是輔助兵種,更多的是用來偵查,騷擾敵軍糧道,仍以步兵為主,從兵馬俑的發掘來看,秦軍的騎兵並沒有馬鐙,連秦國的虎狼之兵都只是作為輔助兵種,更不要提比秦軍弱的多的趙軍了。所以說趙軍也是以步兵為主。趙國的騎兵空有其表,並不是後世縱橫天下的騎兵,當時的騎兵對步兵夠不成威脅,連戰國三流國家燕國都可以卻匈奴千餘裡。後來蒙恬30萬秦軍,基本上也沒遇到匈奴象樣的抵抗,便收復河套。所以說戰國的軍隊還是以步兵方陣為主。
趙國的名將,首推廉頗,其次樂乘,龐緩,最後則是趙國後期的擎天柱李牧。趙國將星璀璨,廉頗在趙國用兵37年,廉頗的軍事生涯都在趙國度過,東徵西討,為趙國立下不世之功,其軍事生涯最飲恨的一戰便是長平之戰,客觀的講,從長平之戰中,廉頗不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初戰不利的情況下,構築壁壘,堅壁以待秦,使秦軍頓兵城下三個月之久,後來趙括出擊才證明廉頗的睿智。後來在長平之戰後,面對燕國傾國之師,以弱勝強,長驅直入600餘裡包圍燕都,迫使燕君割地求和。
在廉頗出走之後,李牧接過帥旗,北破燕國,西卻強秦,李牧最讓人稱道的大破匈奴之戰,以及李牧麾下的十五萬大軍。號稱趙國的北方軍團。其實在雁門關李牧的守軍不過數千人而已,結合千年之後的楊業守雁門關,也只不過是數千人而已,但當時的北宋比趙國強的不止一星半點,況且遼國比當時鬆散的匈奴強太多,再加上雁門關形式險要,沒必要留守那麼多軍隊。其實李牧的雁門守軍不過數千人,而史書記載李牧擊匈奴的十五萬大軍,其實大多數是李牧以重金聘請的當地百姓和附近的牧民,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趙軍。李牧後來面對強大的秦軍,競連卻之,千載之下扔佩服李牧的軍事能力。李牧面對強大秦軍,其實和廉頗戰術一樣,以防守為主,伺機反擊。憑李牧超強的軍事能力使趙國又堅持了幾年。用太史公的話說,安邊定國,牧頗之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又有關中,蜀中兩大糧倉。實力早以超越六國,六國之中,沒有任何一國可以單扛秦國,趙國雖有名將,但趙國國力已秦國仍有不小差距,這點並不是一兩個名將可以扭轉的。況且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北面的燕國一直扮演趁火打劫的角色,不時在趙國背後差上一刀。趙國不具備單扛秦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