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趙之戰都已經打了八年, 為何趙國還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抗?

2021-02-13 桂林讀書

戰國歷史上秦王嬴政繼位的時候,經過此前秦國君主的不懈努力,秦國對六國的戰爭,實際上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可是,六國雖然已經疲憊不堪,但只要假以時日的話,六國復振軍威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當時南方的楚國,明顯有復振的局勢。這也是為何《戰國策》開篇即言道「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除去楚國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勁敵,即北方的趙國。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的趙國,可以說是秦滅六國過程中,最為難啃的一塊骨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滅趙之戰開始,到趙王遷被秦軍俘獲,趙國抵抗之猛烈,一度讓秦軍瀕臨失敗的邊緣。秦滅趙之戰,總共持續了達八年之久,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達4年的時間,這過程中趙國強力遏制住了秦國的東進步伐。而第二階段則在公元前229年至228年,算上秦軍因為第一階段作戰失利休整的3年時間。戰國時期的秦滅趙之戰,總共持續了八年之久。那麼,秦滅趙之戰,為何持續八年之久?

首先,趙國所以抵抗如此之久,抵抗如此之烈,同名將李牧有著很大的關係。「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句虛言。在秦滅趙之戰中,李牧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力挽狂瀾的存在。在秦滅趙之戰的第一階段,李牧在肥與番吾兩次擊敗秦軍。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秦軍不得不暫緩滅趙的攻勢。而在李牧因為「離間計」死後,整個趙國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一切抵抗都被秦軍瓦解。

由此可見,趙國所以能夠在秦滅趙之初,抵擋住秦軍的攻勢,同趙國有李牧這樣卓越的軍事將領,有著很大的關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國得以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時,保有一戰之力。而在李牧因為奸佞而殞命之後,趙國也在之後不久,徹底的滅亡。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說是屬於趙國的一大悲劇。

當然,趙國能夠抵抗如此之久,除了有李牧這樣的名將外。實際上,還有這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趙國抵抗最為激烈,很大程度上,同長平之戰後,兩國建立的深仇大恨,有著很大關係。當時,秦趙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萬降卒,悉數被秦將白起坑之。一時間,趙國人口銳減,家家皆辦喪事。這樣的情況下,趙國對秦國的怨恨,已經到達了深入骨髓的地步。以至於,秦滅六國之戰中,屬趙國軍民的抵抗最為強烈。

同時,趙國所以能夠抵抗八年之久,也在於秦軍受挫後,必須休整一段時間,有很大的關係。在秦滅趙之戰的第一階段,李牧率領的趙軍給予了秦軍以極大的打擊。當然,秦國需要面對的威脅,不僅來自於趙國,還在於南方的魏、韓與楚。如果屢敗屢戰,並不休整的話,難免會予以其餘山東列國,以巨大的機會。正是這樣的情況下,秦滅趙之戰不得不遷延一些時間。

後來的事情,我們就到清楚了,在秦滅趙之戰的第二階段,秦軍先是離間趙國君臣關係,繼而命秦軍四面出擊,最終徹底擊潰了趙國。如果秦軍不進行三年之久的休整的話,顯然無法做到速克趙國的戰略目標。

歷史上的秦滅六國之戰中,滅趙之戰可以說是最為艱難的,以至於,遷延了八年之久。而也就是在滅亡趙國之後,其餘山東列國,近乎秦軍一到,抵抗便被徹底瓦解。而趙國的滅亡,最終也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來臨。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開啟滅六國之戰:先打最強,「一箭三雕」,高明!
    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當時可供秦始皇選擇的首戰目標應是韓、魏、趙、楚四國。韓、魏最弱;楚國較強;趙國則是六國中最強,是他一統天下的最大障礙。如果說韓、魏是任人捏的軟柿子,那麼趙就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一般來說,作為一個沒多少經驗的年輕人,恐怕誰都會先挑「軟柿子」作歷練對手。但年輕的秦始皇卻剛好相反,他竟先拿最難啃的「硬骨頭」趙國來開刀。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代表作品有《雖遠必誅:大漢王朝的擴張》《血戰天下:戰國全史》《西漢原來是這樣》《東漢原來是這樣》《春秋無義戰》《大唐帝國的擴張》《秦朝原來是這樣》等。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如此大規模地屠殺戰俘,在歷史上是罕見的。白起為什麼要屠殺趙國戰俘呢?他的解釋是趙軍士卒反覆無常,如果不殺掉,會留下極大的隱患。更可能的原因,是秦軍的後勤也接近極限,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這麼多俘虜。這些降卒都是趙軍的精銳,也不能釋放,因而只能採取屠殺的手段,以絕後患。據《史記》所記,趙國數十萬俘虜中,只有二百四十人得以生還,主要都是未成年人,白起把他們放了,回邯鄲報信。
  •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在六國版圖逐漸納入嬴政麾下的過程中,有一個國家最讓人惋惜,它就是和秦國比鄰而居的趙國。北宋時期,「三蘇」之一的蘇洵曾寫過一篇《六國論》,借秦滅六國的教訓,來針砭時弊。在《六國論》中,蘇洵對趙國也十分憤慨,文曰: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那麼,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其他山東六國為何沒有出兵支援趙國呢?比如東方大國齊國,又比如南方大國楚國。山東六國大多短視,出兵救趙只是奢望事實上,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外,其他山東六國並沒有統一天下的決心。長平之戰也是如此,在山東六國看來,長平之戰和此前的樂毅伐齊並無區別,只是秦國針對一個強國的軍事行動罷了。恰好在此時,趙國的實力又穩居山東六國之首,各國只希望著趙國衰弱,又怎麼會出兵支援呢?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秦昭襄王死後,其兒子嬴政繼位,但嬴政此時只有13歲,無法掌權親政,雖然秦國的朝政有大臣輔佐,但秦國對外擴張的步伐也會有所受阻,嬴政是22歲行加冠禮儀,開始掌權親政,嬴政開始親政時已經是公元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已經過去了23年,並且秦王嬴政親政後也需要熟悉朝政,並且對外發動戰爭也需要作準備。
  • 邯鄲之戰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夠在戰國末期短暫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精壯男子幾乎損失殆盡。對於人口只有數百萬的趙國來說,45萬精壯男子的戰死,足以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然而趙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滅亡,反而在長平之戰後浴火重生,將周邊的鄰居都打了一個遍,還屢次擊敗強大的秦軍。
  • 明明是秦國打敗了趙國,為何還要派公子子楚去趙國當8年質子?
    最近電視劇《大秦賦》熱播,裡面很多關於歷史的點都被提出來了,裡面就有題主所說的「子楚質趙八年」這個事兒。不少人不理解,為什麼明明是秦國打敗了趙國,卻還要派公子子楚去趙國當8年質子呢?是不是有點不合邏輯呢?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 秦王為何忌憚趙國?多次戰役損傷近百萬,皆因趙雍之舉
    這場戰役奠定了六國信心,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之後秦軍從函谷關出徵,各國都沒有過往那種聞秦軍散作鳥獸之態。可能在我們的印象中,長平之戰是秦國取得大勝的一場戰役,其實我們可能只記住了秦軍坑殺了趙軍40萬大軍,卻不知在史書中寫著「秦卒亡者過半」的話語。長平之戰雙方傾盡全國之力,趙國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抗秦的舉動,在後續讓秦軍吃了很多虧。
  • 郭開憑自己一己之力,使趙國失去兩個戰國名將,並使趙國滅亡
    但是對於趙國的滅亡他起到了推潑助瀾的作用。影視郭開在秦滅趙的過程中,郭開充分發揮了奸臣的本領,廉頗由於攻擊樂乘叛逃到魏國,後來趙國一直收到秦國的攻擊,趙國國內,無將可用,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去魏國,看看廉頗還能否為趙國所用。
  •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秦軍獲勝:趙國的著名將軍廉頗率其部隊迎敵,並多次對秦進攻失敗。  秦軍獲勝,至此趙國再無與秦國正面交戰的實力。  理所當然的是,在長平戰役之後,這是秦軍進攻趙國大本的最佳時機,而戰神白起也計劃了以這種方式繼續攻擊趙國。 這時候,趙國已經到了危急關頭,關乎國家存亡。 立即派著名的縱橫家蘇代去秦國遊說,蘇代到了秦國找到了範雎。  範雎和白起,可謂是秦秦昭襄王的左右。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不得不說趙國的頑強。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假如長平之戰趙國贏了,有機會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嗎?
    趙國雖為軍事強國,但一統天下的條件還是不夠充分的,即便是在長平之戰中能夠僥倖贏了秦國,那也只是推遲了秦朝大一統的歷史進程,並不會改變歷史的大發展趨勢。相較之於趙國,秦國的疆域要大太多了,還兼有關中平原和川蜀之地兩大糧草產區與戰略要地,足足可養兵百萬,長平之戰中就凸現了兩國在國力上的優劣,趙國舉全國之力甚至把十四五歲的少年都拉上戰場,才拼湊了四十萬軍隊,而且後勤糧草供給不上,趙軍逐漸軍心渙散,秦國則有百萬虎狼之師,物質供應源源不斷,由此兩國軍事效率高下立判。
  • 評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得失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並有可能發展成為秦國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與軍事宿敵。這一天,幾乎所有的趙國普通家庭都感到了失去親人的悲痛,母親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嬰兒失去父親。這恐怕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頁。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最終消滅了45萬左右的趙國士卒,也即趙軍在這場戰役中可謂全軍覆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秦軍來說,也付出了25萬左右的傷亡代價。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一首先,眾所周知,在古代戰爭中,「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 秦國為何和趙國結怨,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大軍到底有多慘?
    秦始皇在執政以後用了10年時間,先滅了五國,用一個成語叫摧枯拉朽,打的很容易,只有秦對趙國的戰爭打得最艱難,在這個過程中間,趙國經歷了四代。最後一次戰爭,最終讓強大的趙國被秦國所滅。滅亡趙國的戰爭一共打了三場,第一戰是長平之戰,第二戰是邯鄲之戰,第三站是滅趙之戰。小編這次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名將雲集,為何趙王卻選擇了趙括換下廉頗?
    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勝、趙國上將軍廉頗君臣得知這個消息後,都愣了好一陣。他們知道長平前線的趙軍被分割包圍了,有全軍覆沒的威脅,但是卻萬萬沒想到,白起竟然會將趙軍將士悉數坑殺!趙國主力盡失的消息傳出後,天下震驚。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慘敗,直接使得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任何一國敢於獨自對抗秦國,秦國一統天下從此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獲勝了,趙國能夠消滅秦國,一統天下嗎?
    長平之戰,是秦國滅六國的一個重要時刻。此戰過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侵略,只能等待滅亡的命運。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如果長平之戰,是趙國獲得了勝利,秦國失敗了呢?趙國能否消滅秦國,最後統一天下?我認為還是不行,以下是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