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為何忌憚趙國?多次戰役損傷近百萬,皆因趙雍之舉

2021-02-08 亮子談近史

在《大秦賦》中秦王為了能夠和趙國結盟,能夠做到對趙王百般忍耐,對趙王所提要求可謂是百分之百答應,在我們印象中秦王不應該是這樣,在那段歷史長河中,秦王對趙王為何如此忌憚?

縱觀戰國歷史,能夠讓秦國正面對待,除了楚國之外當屬趙國,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因為趙國國力強盛全民一心不得不停下一統天下的步伐。在整個戰國歷史中,趙國可以說是讓秦軍吃盡了苦頭,將近100多萬人在同趙國的交戰中犧牲。

多次戰役奠定強國之名

在秦國同趙國的多次戰役中,秦國的損失不在趙國之下,特別是在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之後,想要徵服六國的計劃提上日程,在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趙國的閼與,但在趙奢的帶領下,趙軍用偽裝和騎兵取得最後的勝利,而秦軍在這場戰鬥中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奠定了六國信心,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之後秦軍從函谷關出徵,各國都沒有過往那種聞秦軍散作鳥獸之態。

可能在我們的印象中,長平之戰是秦國取得大勝的一場戰役,其實我們可能只記住了秦軍坑殺了趙軍40萬大軍,卻不知在史書中寫著「秦卒亡者過半」的話語。長平之戰雙方傾盡全國之力,趙國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抗秦的舉動,在後續讓秦軍吃了很多虧。

然而在這次戰役之後,秦昭襄王對於損失秦軍心痛不已,想要在趙軍損失慘痛情況下攻破趙國,當秦軍的王陵率領20萬士兵到達邯鄲城下時,只有廉頗的10萬人馬在保護城池,而這次戰役因為秦軍坑殺了趙軍40萬,所以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在邯鄲城外的戰役非常激烈。

在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對於對王陵增兵10萬,希望能夠速戰速決,但趙國的反抗很是堅決,隨機秦國又增兵2次共計15萬人,本以為能夠打破邯鄲城,沒想到最後的結局是秦軍戰敗,退回函谷關。在這次邯鄲之戰中秦國損失了將近30萬人馬。

這次戰役的失敗主要歸結為三點。

其一是趙國上下一心,連丞相家屬都上了戰場,其二是三國軍隊合圍秦軍,當秦國從邯鄲之戰退出時,又面對的是五國伐秦,秦國將函谷關外的城池全部丟失。

最後是因為秦昭襄王破趙心切,在長平之戰後有些意氣用事,造成了最後的失敗,從此之後直到嬴政繼位,秦國都沒有再起戰事。

如果說帝王之位是世襲,那在秦國世襲的還有就是使命,「東出函谷,一統天下」是每一代秦王的志向,當嬴政坐上王位亦是如此。

在公元前233年,嬴政因為呂不韋的事情舉旗攻趙,這一次桓齮率兵20萬進攻趙國,只不過這一次又遇到了李牧在半路設伏,造成秦軍傷亡過半。此時的嬴政年輕氣盛,認為攻趙只是因為兵力不夠,隨即在公元前232年在次攻趙,這一次又是損兵折將。

如果細細算來,秦國同趙國交戰多次,算上傷病而言差不多將近百萬之眾,試問在戰國時期,諸國誰能夠給秦國帶來如此之大的傷害,這也不得不讓秦王嬴政重視趙國的原因所在。

趙雍之舉讓趙國從弱到強

趙國的強大其實是在意料之中,在戰國時期不僅是秦國在謀求出路,其餘各國亦是如此。趙國的趙雍在位期間,曾下令「全國易服,選拔騎射」,正是因為這條政令,讓當時的趙國從弱國變為了強國。

因為趙國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了國內文化很大,從今天的大同到邯鄲,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讓趙國的政令很難實行下去,再者當是的大同以遊牧為主,邯鄲實行的是中原文化以禮相待,這是趙雍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想要國力強大,必然要進行改革,而檢驗一個國家國力是否可以,只有通過武力來進行驗證,趙雍認為穿狄服才可改變眾人觀念,但這種改革在當時趙國貴族眼裡是「後退」,放棄禮儀而穿蠻夷之服,這樣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

其實推行服裝統一隻不過是趙雍的表面之策,如何能夠讓武力增強才是重點,正是這種決心讓趙國改革順利而行,當趙國軍隊遇上秦國的「虎狼之師」時,才驗證了當時趙雍是何其明智。

低調做事,然後驚豔你身邊的人

你要悄悄地努力,然後驚豔所有的人。這句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句「雞湯」,一個國家的國君尚能如此,為何我們普通人不可?趙國的強大不是沒有理由,正是因為趙雍的不凡之舉才會讓秦王如此忌憚趙國,在攻打趙國時總是多步驟而行,生怕一個不小心造成戰局失利。

所以我們在後期無論是史料還是在影視劇中,總會看到秦王對趙國有恨但又不敢怒,嬴政曾在趙國為質子,深知國強才有說話的底氣,正是因為年少經歷過諸多苦難,在嬴政當上秦王時才有如此的奮發圖強,希望在有生之年裡一統天下。

相關焦點

  • 為何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白起的死因,秦王逼迫其自殺實屬無奈
    此後的三十餘年裡,白起又攻取了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等國70餘城池。楚國最慘了,被秦將白起用大水水淹都城郢都,很多人不是被殺死的,而是活活給淹死的,其中不乏有許許多多無辜的老百姓,而這次戰役,共殲滅35萬楚軍。  隨後白起被秦王受封武安君。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霸,此戰後秦國的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按理說,秦國剩勝追擊,繼續攻打趙國,趙國很可能就會滅亡,那麼秦國為何沒有直接滅趙國呢?長平之戰兩年後,秦軍又攻打趙國,但最終魏國和楚國的援軍解救了趙國都城邯鄲的危機,秦軍在魏、楚、趙三國聯軍下失敗,又有損傷,加上在長平之戰的損失,秦軍的傷亡並不小,秦國此時也需要修養生息。並且此時秦昭襄王也已是年近70歲的年邁之軀了,自然和年輕時的精氣神相比,直到75歲去世,幾乎沒有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 樊於期為秦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幫荊軻刺殺秦王?
    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荊軻率先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秦始皇歷史畫像荊軻,和太子丹合謀刺殺秦王因為他在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對他恨之入骨,並且多次命人將他進行捉拿,但都沒有將他給抓住荊軻刺秦總結三年之後,嬴政又讓他為將軍,讓他和其他將領一群帥軍攻打趙國取得大勝,又過了幾年再一次讓他率軍攻打趙國,這一次他遇到了趙國的名將李牧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一年後,趙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中原國家中的第一支騎兵軍團。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軍把中山國從魏國人手中接收了過來。跟著,趙武靈王又收服了東胡等幾個部族。到了公元前296年,趙國北邊的疆域已經擴大到代郡,先後收復了林胡、樓煩、河宗氏、休溷諸貉,並收編了林胡及樓煩的軍隊。趙國自此成為三晉中最強的國家。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那麼,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其他山東六國為何沒有出兵支援趙國呢?比如東方大國齊國,又比如南方大國楚國。山東六國大多短視,出兵救趙只是奢望事實上,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外,其他山東六國並沒有統一天下的決心。恰好在此時,趙國的實力又穩居山東六國之首,各國只希望著趙國衰弱,又怎麼會出兵支援呢?樂毅破齊和鄢郢之戰,齊、趙兩國想要出兵援助也是奢望在戰國時期,有四個強大的國家,分別是齊、楚、趙、秦,這四個國家因為地理優勢的緣故,崛起的十分迅速。
  • 秦將白起坑殺趙國45萬降兵,為何要放240個孩子回家?
    在上集中,白起讓軍需官去宜陽見秦王,讓其懇請秦王撥糧。可是秦王也知道,白起在前線殺了二十五萬士兵,現在趙軍因為填不飽肚子,所以才向秦軍投降。秦軍和趙軍的這次長平之戰,是兩國的生死之戰。如果按照之前的慣例,秦軍是不殺降兵的,可是這回趙軍一下子投降了二十萬士兵,數字確實太大了。
  • 《大秦賦》中趙國軍隊為何多老人幼子?韓國曾「戲耍」了秦趙兩國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有一個細節可能很多觀眾都注意到了,畢竟多次出現的「特寫」鏡頭也是對觀眾的刻意提醒。因為劇情前期的戰爭主要集中在秦國和趙國之間,可趙國的士兵中卻有很多老人和孩子。趙國作為當時能讓秦連番苦戰,甚至還吃了不少敗仗的強國,為何軍中士卒是這般狀況?這是發生在《大秦賦》之前的故事,秦趙兩國都中了韓國「驅虎吞狼」之計。
  • 趙國扶立的秦王,卻成了山東六國的大敵,三個舉措讓秦國迅速崛起
    秦國崛起的掣肘 當時的秦國雖然佔據了函谷關以及附近的崤函要道,但是依舊無法構成有力的防禦,在趙武靈王繼位之後,趙國全員胡服騎射軍力得到了大大增強
  • 趙武靈王為何把公子稷送回秦國,讓他反打趙國,坑殺趙國40萬人
    這可不是商量,而是命令,加之此時「胡服騎射」的趙國國力強盛,趙武靈王胳膊粗,秦國人沒辦法,只好立公子稷為秦王。(公子稷劇照)戰國時期,各國的生存壓力和外交活動,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更複雜,大家合縱連橫,小幫派,大團體,抱團取暖是常態。有機會擁立別國之君,這種大好事兒沒有誰會放過,好處也是多多。新君即位,對擁立之人,多少會有一些情感上的聯繫。
  • 趙國自斷臂膀,嬴政用極小的代價,輕鬆解決名將李牧
    嬴政在進攻趙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就是名將李牧。即使是秦國派出了戰神王翦,也沒能在李牧面前佔到多少便宜。 對於嬴政而言,趙國是他人生中忘不掉的一段記憶。 出生在趙國的嬴政,年少時期的那一段生活經歷,絕對稱不上美好。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趙國和秦國展開了一場關於國運的戰爭。秦國和趙國百萬大軍對峙於長平達3年之久。長平之戰期間,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被深深拖入這場戰爭中。最終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秦國,戰勝了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打死、坑殺總兵力達到了45萬人。
  • 白起為何下令殺掉二十萬趙國俘虜?又為何被說成大忠大義
    白起為何下令殺掉二十萬趙國俘虜?又為何被說成大忠大義?秦昭襄王集結國家所有兵,下令讓將軍率領四十萬大軍,去攻打趙國上黨地區,趙孝成王聽到這事情之後,馬上派遣自己手下將軍廉頗前去迎戰,至此之後也就改變了歷史上的進程,開啟了一場大戰。
  • 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續:趙國付出的代價太重大
    並在上面標畫了,要送給趙國的城池。可是聰明如藺相如,他當然不會相信,秦國會將這15座城池送給他們。藺相如為了爭取將和氏璧送回趙國的時間,便對秦王說,趙王派我將和氏璧送向秦國的時候,特意沐浴齋戒了五天來表達他的誠意,我希望大王也可以做到這樣。秦王心裡害怕藺相如真的將和氏璧損壞,於是趕忙答應了下來。
  • 白起為何坑殺40萬降兵,是有意為之還是另有隱情?
    說到史上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絕對可以排在頭位。長平之戰的起因在公元前270年,秦王繞過韓國首先進攻趙國,被趙國大將趙睿攔於瘀於之下,由於沒有更好的辦法攻破趙軍只好在此地先行駐守,後來,魏國範雎來秦獻計,準備來一個「遠交近攻」的戰略,即以攻打魏國為引,而轉戰趙國,打他個措手不及。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
  • 《大秦賦》:趙國國運衰落,趙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為何?
    趙國的滅亡是他真正的責任嗎?並且趙王遷要為趙國的滅亡承擔多少責任?在此不再直截了當,我們先說說電視劇。電視連續劇《大秦賦》中,趙孝成王是一位頭髮已白的中老年人。在《大秦帝國3》中,有一位年輕人,在《大秦賦》的開頭,有一位邯鄲之戰,他們的形象哪一對?
  • 荊軻刺殺秦王,為何失手?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小品的荊軻刺秦,也聽老人講過這個故事,但是想想如果荊軻真的把秦始皇殺了也就沒有秦朝統一六國的文章了,要知道荊軻刺殺秦王用的是匕首,有句老話說的是兵器一寸長,一寸強,本來燕國就是派來荊軻這個使者來和秦王談頭投降的,秦王也對燕過有足夠的尊敬,但是還是沒想到並沒有看到他們的誠意
  • 藺相如完璧歸趙,趙國真的贏了嗎?實際上趙國輸得一敗塗地
    完璧歸趙是藺相如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從秦國帶回趙國,現在也比喻把別人的東西完完整整的還回去。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初次見到秦王時,秦王十分喜歡和氏璧,願用15座城池來換。但是藺相如不相信,出生在「虎狼之國」的秦王會如此大方,捨得用15座城池與和氏璧交換。
  • 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為何亡在一個妓女手上?
    所以,我覺得,如果是春平君繼承王位,也許趙國還有轉圜的餘地,為什麼呢?雖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被坑殺了四十萬將士,又經過了漫長的邯鄲保衛戰,但是趙國依然還是非常有實力的。特別的廉頗和李牧為趙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面對這兩員老將,秦燕兩國都是非常忌憚的。所以,想盡辦法要除去這兩個人。事實也證明,秦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優秀,趙國逐廉頗,殺李牧,自毀長城。
  • 《大秦賦》之王齕:輔佐四位秦王,卻經常被人們忽略!
    一定程度上,這不僅是因為王齕的名字比較生僻,也是因為在長平之戰等關鍵戰役,王齕沒能成為真正的主角。當然,秦國的強大,正是因為眾多將士的默默奉獻。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名將王齕。一首先,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名將,王齕輔佐四位秦王,為秦國宿將。宿將,是指久經戰爭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