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賦》中秦王為了能夠和趙國結盟,能夠做到對趙王百般忍耐,對趙王所提要求可謂是百分之百答應,在我們印象中秦王不應該是這樣,在那段歷史長河中,秦王對趙王為何如此忌憚?
縱觀戰國歷史,能夠讓秦國正面對待,除了楚國之外當屬趙國,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因為趙國國力強盛全民一心不得不停下一統天下的步伐。在整個戰國歷史中,趙國可以說是讓秦軍吃盡了苦頭,將近100多萬人在同趙國的交戰中犧牲。
多次戰役奠定強國之名
在秦國同趙國的多次戰役中,秦國的損失不在趙國之下,特別是在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之後,想要徵服六國的計劃提上日程,在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趙國的閼與,但在趙奢的帶領下,趙軍用偽裝和騎兵取得最後的勝利,而秦軍在這場戰鬥中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奠定了六國信心,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之後秦軍從函谷關出徵,各國都沒有過往那種聞秦軍散作鳥獸之態。
可能在我們的印象中,長平之戰是秦國取得大勝的一場戰役,其實我們可能只記住了秦軍坑殺了趙軍40萬大軍,卻不知在史書中寫著「秦卒亡者過半」的話語。長平之戰雙方傾盡全國之力,趙國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抗秦的舉動,在後續讓秦軍吃了很多虧。
然而在這次戰役之後,秦昭襄王對於損失秦軍心痛不已,想要在趙軍損失慘痛情況下攻破趙國,當秦軍的王陵率領20萬士兵到達邯鄲城下時,只有廉頗的10萬人馬在保護城池,而這次戰役因為秦軍坑殺了趙軍40萬,所以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在邯鄲城外的戰役非常激烈。
在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對於對王陵增兵10萬,希望能夠速戰速決,但趙國的反抗很是堅決,隨機秦國又增兵2次共計15萬人,本以為能夠打破邯鄲城,沒想到最後的結局是秦軍戰敗,退回函谷關。在這次邯鄲之戰中秦國損失了將近30萬人馬。
這次戰役的失敗主要歸結為三點。
其一是趙國上下一心,連丞相家屬都上了戰場,其二是三國軍隊合圍秦軍,當秦國從邯鄲之戰退出時,又面對的是五國伐秦,秦國將函谷關外的城池全部丟失。
最後是因為秦昭襄王破趙心切,在長平之戰後有些意氣用事,造成了最後的失敗,從此之後直到嬴政繼位,秦國都沒有再起戰事。
如果說帝王之位是世襲,那在秦國世襲的還有就是使命,「東出函谷,一統天下」是每一代秦王的志向,當嬴政坐上王位亦是如此。
在公元前233年,嬴政因為呂不韋的事情舉旗攻趙,這一次桓齮率兵20萬進攻趙國,只不過這一次又遇到了李牧在半路設伏,造成秦軍傷亡過半。此時的嬴政年輕氣盛,認為攻趙只是因為兵力不夠,隨即在公元前232年在次攻趙,這一次又是損兵折將。
如果細細算來,秦國同趙國交戰多次,算上傷病而言差不多將近百萬之眾,試問在戰國時期,諸國誰能夠給秦國帶來如此之大的傷害,這也不得不讓秦王嬴政重視趙國的原因所在。
趙雍之舉讓趙國從弱到強
趙國的強大其實是在意料之中,在戰國時期不僅是秦國在謀求出路,其餘各國亦是如此。趙國的趙雍在位期間,曾下令「全國易服,選拔騎射」,正是因為這條政令,讓當時的趙國從弱國變為了強國。
因為趙國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了國內文化很大,從今天的大同到邯鄲,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讓趙國的政令很難實行下去,再者當是的大同以遊牧為主,邯鄲實行的是中原文化以禮相待,這是趙雍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想要國力強大,必然要進行改革,而檢驗一個國家國力是否可以,只有通過武力來進行驗證,趙雍認為穿狄服才可改變眾人觀念,但這種改革在當時趙國貴族眼裡是「後退」,放棄禮儀而穿蠻夷之服,這樣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
其實推行服裝統一隻不過是趙雍的表面之策,如何能夠讓武力增強才是重點,正是這種決心讓趙國改革順利而行,當趙國軍隊遇上秦國的「虎狼之師」時,才驗證了當時趙雍是何其明智。
低調做事,然後驚豔你身邊的人
你要悄悄地努力,然後驚豔所有的人。這句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句「雞湯」,一個國家的國君尚能如此,為何我們普通人不可?趙國的強大不是沒有理由,正是因為趙雍的不凡之舉才會讓秦王如此忌憚趙國,在攻打趙國時總是多步驟而行,生怕一個不小心造成戰局失利。
所以我們在後期無論是史料還是在影視劇中,總會看到秦王對趙國有恨但又不敢怒,嬴政曾在趙國為質子,深知國強才有說話的底氣,正是因為年少經歷過諸多苦難,在嬴政當上秦王時才有如此的奮發圖強,希望在有生之年裡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