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2020-12-12 WAYw4y哦

魏國、齊國先後衰落後,最後能阻擋秦人戰車的,就只剩下趙國了。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在位四年就死去了,由秦昭襄王在公元前306年繼承了王位。

有人可能會問,秦武王為什麼在位時間這麼短呢?是他體弱多病,還是被人殺害,抑或是戰死疆場?都不是。秦武王不但不體弱多病,而且還十分有活力。也就是因為他太有活力了,所以英年早逝了。

秦武王

事情是這樣的,秦武王即位不久,張儀就死去了。張儀死前一直都在勸說秦武王攻擊韓國,脅迫周室,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拜甘茂為大將軍,按照張儀生前的計劃,攻下了韓國的宜陽,兵臨成周。秦武王到了成周,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九鼎。九鼎是大禹治水時鑄造,分鎮天下九州,從夏商,又由商傳至周朝,早已成為了天下共主的象徵。每座鼎代表一州,九座大鼎上分別鑄有九州的名稱。

秦武王

秦武王看著一座一座大鼎,突然指著一座說:「這鼎上是『雍州』兩字,雍州不就是說我大秦嗎?我要把他搬回鹹陽去。」說著他就把上千斤的大鼎扛了起來,那蠻力可真夠驚人!就在這時,秦武王一口氣沒上來,大鼎落下,將他的腿砸斷了。當天夜裡,他就死去了。秦武王無子,王位就由他的表兄弟繼承了,這就是秦昭襄王。

就在秦國為秦武王操辦喪事的這一年,趙武靈王開始了他的改革。趙武靈王是一個目光遠大、有膽有識的君主。公元前307年的一天,趙武靈王把大臣樓緩叫到了身邊,指著面前的一幅地圖說:

「樓緩啊,你看看,咱們北邊有燕國,東邊有東胡西邊有林胡、樓煩、秦、韓等國,中間還有中山。四面八方全是敵人,自己要是再不發憤圖強,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啊!」

「是啊!大王說得很對。可是要圖強就一定要革新,可談到革新,我們又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呢?」樓緩很為難地看著趙武靈王。這時一名侍臣端著一碗肉湯,低著頭,小心翼翼地走了進來。可能是他的袍子有點長,有一步稍微邁得大了點,正好踩在袍子的邊兒上,隨即身子前傾,「哎呀」一聲倒在了地上—肉湯也灑了一地。趙武靈王看見,眉頭先是一皺,跟哈哈大笑起來。

這一笑可把樓緩弄蒙了。「大王,您這是—」「樓緩啊,你看看,你看看!咱們現在穿的袍子這麼長,袖子也是這麼長。」說著趙武靈王伸開雙臂,看著長長的袖子,在原地轉了一圈。「現在我們連端一碗湯都這麼費勁兒,跟別人打自然要處處受到制約。不行!我決定了,就從咱們平常穿的衣服開始革新。」「可是…要怎麼革新呢?」樓緩不解地問。趙武靈王笑了「這還不好辦,有現成的樣子啊。你看,北方胡人的衣服多方便。短褂、褲子、長靴,袖口短,腰裡系一條皮帶,走路做事又靈活,又方便,多棒啊!更重要的是,穿上這種衣服,我國也就用不著再使用馬車作戰了,直接騎馬砍殺,那可真是太方便了。」樓緩聽了,低頭看了看剛從地上爬起來的侍臣,突然發現,他正瞪著一雙明亮的眼睛瞅著自己笑呢!這下子樓緩全明白了:「原來主公心裡早就有了打算,今天是在演戲給我看啊!那我還猶豫什麼?」想到這,樓緩連忙說:「臣沒有任何異議,馬上就去辦理。」

第二天上朝,趙武靈王和樓緩穿著胡服走了出來。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後,朝堂上除了樓緩贊成外,其他人全部反對,其中最頑固的就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趙武靈王一時也沒有辦法,只好在朝會後把公子成單獨留了下來。他對公子成說:

公子成也不是糊塗的人,只是一時沒轉過彎而已,認真思考後,就同意了。又過了一天,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朝臣們一看,態度最強硬的人都改變了,沒有辦法,也都改穿了胡服。就這樣,沒過多久,趙國人人都改穿胡服了。自此,趙武靈王開始了他的一系列革新。

趙武靈王穿胡服後,又學著胡人騎馬射箭。一年後,趙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中原國家中的第一支騎兵軍團。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軍把中山國從魏國人手中接收了過來。跟著,趙武靈王又收服了東胡等幾個部族。到了公元前296年,趙國北邊的疆域已經擴大到代郡,先後收復了林胡、樓煩、河宗氏、休溷諸貉,並收編了林胡及樓煩的軍隊。趙國自此成為三晉中最強的國家。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為能專心率領騎兵開疆拓土,把王位傳給了其子趙何,是為趙惠文王,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史稱趙主父。趙主父的這一安排引起了其長子公子章的不滿。趙主父心疼長子,就打算將趙國一分為二,將代郡封給公子章。可是這個想法還沒有實踐,公子章就已經造反。公子成與李兌發兵平叛,擊敗了公子章,剪除了公子章殘黨。

公子章逃到沙丘行宮,找到趙主父請求救護。畢竟是父子,雖然是兒子造反,趙主父卻不忍心看到他被殺,就把公子章藏了起來。公子成與李兌兵至,為擒殺公子章,包圍了沙丘行宮。結果,公子章最後還是被殺了。公子成與李兌殺死公子章後,擔心撤圍後遭到趙主父降罪滅族,於是將沙丘行宮中所有的宮人逐出,只留趙主父一人,包圍三個月,將趙主父餓死在了宮中。一代雄才趙武靈王就這麼死了,令人惋惜!

趙武靈王

趙惠文王時期,樂毅、藺相如、廉頗、趙奢等能臣名將雲集,是趙國的黃金時期。趙國以一己之力,阻擋住了秦軍東進的腳步。秦國數次滅魏,都因趙國出兵援助的關係而失敗。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趙的閼於,被趙將趙奢擊敗。秦軍不甘心失敗,又進攻趙國裳的,也被趙將廉頗擊敗。總之,在趙惠文王時期,秦軍可說是屢戰屢敗。

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即位,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採用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出兵進攻韓國,攻克了韓國的城、南陽、野王等城,兵臨榮陽韓桓惠王向秦國求和,許諾將上黨獻給秦國。而上黨郡守馮亭則拒絕秦國接收,打算用投降趙國的方法,將秦國的矛頭轉向趙國。趙孝成王貪圖小利,派兵接收了上黨所屬的十七個縣。同年,秦昭襄王得知上黨被趙國接收,立即派左長王進攻上黨,趙軍在上黨守軍不足,退守長平,於是戰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揭開了序幕。

趙惠文王

長平之戰對秦趙雙方都是一場考驗。這場戰役規模宏大,板其慘烈,前後持續三年,秦、趙雙方動用的總兵力超過百萬。對兩國而言,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當時不只是趙國人無糧可食,秦國也被戰爭拖得「國虛民飢」。戰爭發展到最後,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徵調了十五歲左右的男孩從軍。可以說,這是一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秦勝則天下歸秦,趙勝則能使七國爭雄的局面維持下去。

長平之戰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從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是第一個階段。在這近三年的時間裡,名將廉頗指揮趙軍固守,以持久戰的形式消耗秦軍。秦軍雖在小規模的衝擊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在主戰場上始終沒有佔到絕對優勢。如果以這種方式打下去,在雙方都沒有犯重大軍事錯誤的情況下,秦軍可能會主動撤軍;也或者雙方會因戰爭消耗過大,都沒辦法堅持下去而進行和談。但無論是哪一種結局,趙國都將奪取上黨,所以戰況顯然對趙國有利。

長平之戰

第二階段從公元前260年開始。秦昭襄王一面用範雎的反間計,散布謠言說:「廉頗已經老了,秦軍不怕廉頗,很快就會取得勝利。可這時候要是『年輕有為』的趙括成為趙軍統帥,秦國可就危險了。」結果趙孝成王為儘早結束戰鬥,信以為真,就派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廉頗。另一方面,秦昭襄王暗中派名將白起到長平替下了王齙,指揮秦軍,隨時準備進行最後決戰。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按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軍事理論家。父子兩人在探討兵事的時候,趙奢有很多時候都辯不過他。趙奢死前特意囑咐家人,不要讓趙王重用趙括,因為趙括過於自做,剛愎自用。趙奢知道,自己兒子的許多軍事構想聽起來雖然言之成理,但戰場形式瞬息萬變,趙括不夠穩重,如做一員小將,或可身先士卒,可一旦統領大軍,他就極有可能冒進輕敵。所以趙孝成王任命趙括替代廉頗時,趙括的母親主動勸說趙孝成王解除自己兒子的兵權。趙孝成王不聽,終於釀成了長平之敗。

長平之戰

趙括接替廉頗後,立即下令全軍出擊。白起則針對趙括缺少作戰經驗、自負輕敵的缺點,制定了對趙軍採取遷回包抄的戰術。白起令秦軍前鋒部隊詐敗,引誘趙括率軍深入,在撤退的同時埋伏下兩支秦軍,伺機切斷趙軍與後方的聯繫。趙括茫然不知,一直攻到秦軍加固的壁前,遇秦軍主力堅守,無法攻入。就在這時,白起布下的兩支秦軍伏兵突然出擊,將趙軍分割包圍。趙括無法突圍,只好就地築壘堅守,等待援兵。

秦昭襄王在後方聽到白起已圍困住趙軍主力的消息後,親自趕往河內,徵發了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開赴長平,以阻斷趙軍糧道。趙括被白起圍困四十六天,斷糧絕援,將士數天未食,飢餓難當。趙括只好孤注一擲,將趙軍分成四隊輪番強攻,但仍無法衝出重圍。也許當時的趙括已經陷入到了絕望與自卑中,他不顧一切,率軍親自出戰,在秦軍陣前被亂箭穿心。

趙括

趙括陣亡後,趙軍群龍無首,四十多萬將士全部投降,做了俘虜。白起為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除釋放了二百四十名趙軍未成年的戰俘外,其餘四十多萬人全部被坑殺。長平之戰結束,趙國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趙國在長平之戰的失敗,宣告了秦、趙兩強抗衡的格局就此結束。趙國雖在後來的邯鄲之圍中,聯合魏、楚擊敗了疲憊不堪的秦軍,但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的大勢,就此已不可逆轉戰國風雲即將被歷史洪流捲去。

參考資料:《戰海雄心》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蜂玉芝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假如長平之戰趙國贏了,有機會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嗎?
    趙國雖為軍事強國,但一統天下的條件還是不夠充分的,即便是在長平之戰中能夠僥倖贏了秦國,那也只是推遲了秦朝大一統的歷史進程,並不會改變歷史的大發展趨勢。相較之於趙國,秦國的疆域要大太多了,還兼有關中平原和川蜀之地兩大糧草產區與戰略要地,足足可養兵百萬,長平之戰中就凸現了兩國在國力上的優劣,趙國舉全國之力甚至把十四五歲的少年都拉上戰場,才拼湊了四十萬軍隊,而且後勤糧草供給不上,趙軍逐漸軍心渙散,秦國則有百萬虎狼之師,物質供應源源不斷,由此兩國軍事效率高下立判。
  • 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是如何在邯鄲之戰中抵禦秦國侵略的?
    只是很可惜,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居然將久經沙場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趙國四十萬軍隊被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居然在邯鄲之戰中抵禦住了秦國的侵略,並且將秦軍打得大敗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獲勝了,趙國能夠消滅秦國,一統天下嗎?
    長平之戰,是秦國滅六國的一個重要時刻。此戰過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侵略,只能等待滅亡的命運。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如果長平之戰,是趙國獲得了勝利,秦國失敗了呢?趙國能否消滅秦國,最後統一天下?我認為還是不行,以下是理由。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不得不說趙國的頑強。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
  • 秦王為何忌憚趙國?多次戰役損傷近百萬,皆因趙雍之舉
    在《大秦賦》中秦王為了能夠和趙國結盟,能夠做到對趙王百般忍耐,對趙王所提要求可謂是百分之百答應,在我們印象中秦王不應該是這樣,在那段歷史長河中,秦王對趙王為何如此忌憚?縱觀戰國歷史,能夠讓秦國正面對待,除了楚國之外當屬趙國,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因為趙國國力強盛全民一心不得不停下一統天下的步伐。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趙國和秦國展開了一場關於國運的戰爭。秦國和趙國百萬大軍對峙於長平達3年之久。長平之戰期間,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被深深拖入這場戰爭中。最終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秦國,戰勝了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打死、坑殺總兵力達到了45萬人。
  • 戰國時代長平之戰,20萬趙軍被活活坑殺,白起:我也有自己苦衷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爭頻繁,重大戰爭有很多,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直接將戰國首霸魏國打成中等諸侯國,樂毅聯合五國伐齊,差點讓東方最富裕的強國滅亡,要屬戰爭最慘烈的當屬長平之戰了。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慘絕人寰的戰役,這場戰役牽扯軍隊達到100多萬人,而死亡的人數也達到60多萬人,其中60多萬人中有45萬被秦軍無情地坑殺或殲滅,其中降卒有20多萬人左右,那麼秦軍坑殺20多萬趙軍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很多人又覺得「五國伐齊」要遠比「長平之戰」重要,甚至一度有人提出「『長平之戰』的結果早在『五國伐齊』之時便已註定」、「經歷了『五國伐齊』後的戰國,就算沒有後來的『長平之戰』,秦國統一也已成定局」的論斷。
  • 秦昭襄王如果長壽幾年,能否統一六國?其兩個決定使秦國失去希望
    如長平之戰之戰中,趙國前期的主帥是老將廉頗,廉頗雖然沒有戰勝秦軍,但採用堅守的戰術,秦軍怎麼攻打也突破不了丹河防線,以至於秦軍和趙軍對峙長達三年時間也沒有什麼重大的戰果,反而使得秦軍損兵折將。
  • 秦滅六國最大的功臣:不是李斯 也不是滅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
    熟讀秦朝歷史都知道,秦王嬴政能滅六國,一統天下,是因為有李斯和王翦兩位臣子的輔助,李斯管理後方,並用外交手段,破壞瓦解六國的合縱抗秦,讓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得以成功實施從秦孝公舉國託於商鞅變法圖強開始,到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憑什麼秦王嬴政能滅了六國,其他幾代國君不能,就是因為有人為秦王嬴政打好了基礎,此人就是秦國戰神武安君白起,大家看看他的戰績就明白為什麼秦王嬴政能滅了六國了。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那是一場歷史之戰,一場兩國命運的決戰。於秦國而言那是一場完美的殲滅戰,於趙國而言則是一場深入骨髓的人間慘劇。40萬的降兵被無情的屠殺,殺降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發生。長平,這個神農氏的故裡成為了現代意義上所說的人間「絞肉機」。正是,歷史不忍細看,細看不敢正視,正視讓人嘆息。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道邁不開的檻。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場戰鬥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的最後一道障礙,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十分之慘烈。白起獲勝以後,一舉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使得趙軍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衰微,卻成為了秦滅六國的最大阻力!
    對於後世而言,秦始皇儼然是被「神化」的人物,已一國之力統一中原,滅六國,統稱王,但是在筆者看來,秦滅六國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秦始皇統領的秦國太強大,六國本身就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就比如趙國的滅亡,歷史上秦朝第一個滅亡的國家是韓國,但是第一個攻打的國家,卻是趙國!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自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餘萬主力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元氣大傷,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險些滅亡。從公元前232年起,秦國對趙國多次用兵,趙國雖在名將李牧的帶領下奮力抵抗,使得秦軍無法快速攻佔都城邯鄲,但是趙國的很多城池都被秦國吞併,國力迅速地衰減了。韓國被滅後,趙國由於昏庸的趙王遷當政,朝堂之上一片混亂,於是秦王決定趁此機會一舉擊潰趙國。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必然性:SWOT分析法告訴你答案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很多人都把責任推到趙括身上,認為其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慘敗。但其實趙國的慘敗是多方面原因的。那麼長平之戰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就潰不成軍了呢?讓我們從SWOT分析法及孫子兵法中「五事七計」的角度出發,看一看長平之戰失敗的必然性。
  • 《大秦賦》之王齕:輔佐四位秦王,卻經常被人們忽略!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改編自小說《大秦帝國》,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正在熱播中。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
  • 長平之戰趙國全軍覆沒,真是趙括責任嗎?諸葛亮來也是一個字:輸
    說到中國古代著名的戰役,很多人肯定會想到春秋戰國的長平之戰,公園前260年,白起坑殺45萬趙軍降卒,趙國主力全軍覆沒,這個昔日秦國在徵服途中最為強大的對手,也徹底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能力。因此在公元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大將王齕主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起了進攻,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而對敵之人正是被趙王派出的廉頗,秦國的軍隊,大約為60萬,而趙國派出的軍隊,大約為45萬。根據如今地圖來看,趙秦之地不過兩省,如何有這麼多軍隊呢?裡面自然還有負責運糧補給的數十萬民工,兩國的國力又如何呢?
  • 秦始皇掃平六國後,這六國的國君下場如何?
    秦始皇的登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歷史進程,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就已經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 先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在長平之戰,把趙國40多萬精銳部隊全部消滅,這一事件意味著秦對六國最後的忌憚也都沒有了。
  • 山西有看頭|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二)
    兩個同樣覬覦天下的國家終將無法迴避一場大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以破三晉合縱之勢絕韓魏兩國之後援公元前261年初秦王一聲令下進行了全國總動員發傾國之師攻趙長平之戰  1號屍骨坑發掘現場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並用以掩護大軍側翼;另一路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齕率領出安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