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最大的功臣:不是李斯 也不是滅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

2021-03-04 讀歷史談古今

春秋無義戰,戰國爭天下。自西周實行分封制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就沒有休止,直到替周天子牧馬的嬴秦崛起,經過幾代秦王的努力,終於在秦王嬴政手中,滅了六國:齊,楚,韓,魏,趙,燕,兼併了六國的土地,一統了天下,才熄滅了幾百年的戰火,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試問秦國能滅六國最大的功臣是誰?

 

熟讀秦朝歷史都知道,秦王嬴政能滅六國,一統天下,是因為有李斯和王翦兩位臣子的輔助,李斯管理後方,並用外交手段,破壞瓦解六國的合縱抗秦,讓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得以成功實施,王翦王賁父子在軍事上侵略如火,戰無不勝,除了內史騰滅了韓國,其它五國都是他們父子滅的,但要論起滅六國最大的功臣還真不是李斯和王翦王賁父子。

 

 

大家都知道,建房要打地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從秦孝公舉國託於商鞅變法圖強開始,到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憑什麼秦王嬴政能滅了六國,其他幾代國君不能,就是因為有人為秦王嬴政打好了基礎,此人就是秦國戰神武安君白起,大家看看他的戰績就明白為什麼秦王嬴政能滅了六國了。

 

白起戰績:伊闕之戰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一心要東出,但韓,魏,東周聯軍二十四萬扼守崤函。同年秦軍與二十四萬聯軍,在秦東出必經之路的伊闕對峙,此時秦國的兵力不及聯軍的一半。

 在秦國丞相魏冉的舉薦下,白起接替向壽成了秦軍的主將,此戰白起採用避實就虛的戰術,用少量疑兵牽制韓軍,主力偷襲沒有防備的魏軍,魏軍被擊潰,接著韓軍也被擊潰.

因為伊闕地勢狹窄,兵敗如山倒,韓,魏,東周聯軍成了待宰的羔羊,此戰白起率領秦軍全殲三國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佔領了伊闕,並奪取了五座城池,此戰韓魏兩國精銳損失殆盡。

 伊闕之戰後,白起乘著韓魏慘敗,又率領秦軍渡過黃河,佔領了安邑,自此韓魏兩國門戶洞開,自公元前293年到前289年,秦國奪取了韓魏大小城池61座,掃平了秦國的東進之路。

 

白起戰績:鄢郢之戰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白起率領秦軍大舉進攻楚國,白起分析了兩軍的形勢之後,決定採用掏心戰術,直取楚都鄢郢。白起率領數萬秦軍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奪取漢水富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就這樣出其不意的進入了楚國的國境。

 白起還命過河後的秦軍,拆毀橋梁,燒掉船隻,自斷歸路,秦國的銳士都做好了決一死戰的準備,而楚國的兵卒牽掛家人,因此楚軍根本就抵擋不住秦軍,楚軍節節敗退。

 白起率領秦軍,迅速佔領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今湖北襄陽北),一直到達楚國的別都鄢(今宜城東南)。鄢城距離楚國都城郢(今荊沙北)非常近,楚國也早就做好了準備,楚軍大量集結於此。

 

 

秦軍在鄢遭到了自入楚以來,最大的抵抗,秦軍屢攻不克,孤軍深入,不宜久戰,於是白起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裡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

 鄢城被攻破,楚國百姓被淹死幾十萬,白起休整部隊,並補充兵源和糧草,同時將秦國的罪人遷徙到鄧、鄢兩地,作為攻打楚國的基地,還率領秦軍攻佔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 ,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的聯繫。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領秦軍再次攻打楚國,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陷了楚都郢,楚王被迫遷都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鄢郢之戰秦國佔領了楚國西部長江以北大片土地,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也因此戰被封武安君。

 

白起的戰績:長平之戰

 

 


說起長平之戰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就是此戰的主角之一,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白起率領秦軍攻佔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因此上黨郡通往韓國都城的路就斷了,韓王就命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這馮亭很有意思不願意降秦,秦軍又日益逼進,而韓國又救不了上黨,於是與謀士商議,依附於趙國,也就是說上黨郡歸趙了,趙王白白得了一個郡十幾座城池,但都明白這是秦國煮熟的鴨子呀。

 秦國煮熟的鴨子,肉讓趙王吃了。趙王也明白秦國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派廉頗駐守長平。公元前261年秦王派大將王齕攻取了上黨,接著就攻打趙國,也就是說趙國也沒有得到上黨。

 

 


廉頗善守,在長平構築防線,堅守以抗秦軍,雙方在長平相持三年,根據《戰國策》的說法是,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趙王急於結束戰爭,於是換下善守的廉頗,讓紙上談兵的趙括上。

 結果大家都知道,趙括主動出戰,而秦軍早已換成白起率領,秦軍佯敗誘敵深入,趙括中計進了白起設好的口袋陣,而後路也被白起派兵切斷了,趙軍被合圍了,在主帥趙括戰死後,二十萬趙軍投降。

 白起用欺騙的手段,把二十萬趙軍活埋,只把年紀最小的240名趙兵放回趙國。長平之戰,秦國軍隊斬殺趙軍四十五萬,可以說趙國經此戰後,再也沒有翻身之日了。

 這是白起最出名的三次戰績,其它小戰還沒算,據歷史記載,武安君白起當秦國將領三十多年,奪取城池七十餘座,一生無敗績,可惜卻死在一場自己沒有參與的戰爭中,秦昭襄王攻不下邯鄲,怨恨白起,丞相範雎又嫉妒白起,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被賜死杜郵(今陝西省鹹陽市任家咀村)。

 

 


秦國要想東出一統天下,最大的阻礙是三晉:韓,魏,趙,已經被武安君白起打垮了,後方最大的威脅楚國也被打得一蹶不振,齊燕太遠對秦國構不成威脅,可以說白起已經為秦國滅六國打好了基礎,據梁啓超考據,整個戰國時期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佔了一半。可以說沒有殺神白起,輪不到秦王嬴政滅六國,估計還得再奮鬥幾代,大家說白起是不是秦滅六國最大的功臣?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建立之戰,指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一統天下大業的戰爭。但是,即便如此,想要順利消滅山東六國,依然需要一支精銳之師,尤其是智勇雙全的武將。在秦滅六國時,雖然白起、樗裡疾、司馬錯等名將已經不在了,不過,秦始皇嬴政麾下,還是有不少能徵善戰的武將,尤其是以下七位武將,更是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推動了秦朝的建立。王翦首先,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王翦、王賁父子立下的戰功,或者說是攻下的疆域可以說是最大的。一方面,王翦(?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那麼六國國君最後都被如何處置了呢?韓王安:被軟禁後處死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先滅韓是李斯提出來的。自三家分晉之後,韓國由於分到的國土面積最小,成為了戰國時期國力最為弱小的國家。當時秦始皇並沒有將韓國放在眼裡,而是欲先消滅勁敵趙國,但是李斯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並分析了先滅韓國的必要性。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眾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眾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為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為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
  • 作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和王賁父子倆結局怎麼樣了?
    王翦和王賁父子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父子二人一共消滅了5個國家。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戰國後期,秦國的武將王翦、文臣李斯為秦王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秦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滅六國時,除韓國是內史騰所滅之外,趙、燕、魏、楚、齊五國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參與,魏國、齊國是王翦之子王賁所滅,其餘三國王翦都是直接參與,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說對秦統一天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王翦最終也功績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師一職,封武成候。
  • 秦滅六國,領兵大將分別是哪些人?
    秦滅六國圖六國被滅的先後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本文按照六國被滅順序展開。秦國強大之後採用遠交近攻、先弱後強的原則。按照遠近,韓國和趙國最近,魏國和楚國次之,燕國和齊國最後。按照強弱,趙國、齊國和楚國是東方強國,尤其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實力大增,足以與秦國抗衡;韓國、魏國和燕國是弱國。綜合以上,韓國成為第一個被消滅的國家。
  • 秦始皇統一六國,嬴政手下的九大功臣誰排第一?
    他們分別是:王翦、王賁、王離、章邯、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八個武將,一個謀臣,作為以統一為主題的秦國,武將的作用很突出,滅國之戰更是令人讀之熱血沸騰。這裡面武將排前三的應該是王翦、王賁和李信,王賁是大將王翦的兒子,更是秦國滅魏、燕兩國的主要功臣,李信屬於秦軍之中的「少壯派」,曾與大將王賁一起攻打燕國,將燕軍攻擊得潰不成軍,最終迫使老燕王喜不得不將太子丹殺掉賠罪,即便後來李信在攻打楚國之時失利,從秦王對其處理的態度來看,也不能否認李信個人的能力和功勞。
  •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文化不斷累積,歷史不斷發展。在這眾多王朝中,秦是第一個統一全國的朝代,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大一統,往後的朝代才有了一個完整疆土的歷程。秦也是我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 秦滅六國,為何打楚國需要出兵六十萬?王翦:這事你們學不來
    當然,我們在這要問一個問題,當時秦始皇要滅楚國的時候,王翦為什麼要用六十萬兵馬就夠了?秦滅六國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之中,要說阻力最大的無疑是趙國和楚國,趙國因為有名將李牧所以能夠抵擋的住秦國的進攻,可是趙國自長平之戰之後國力一落千丈,靠著李牧僅僅只能苟延殘喘而已,因為趙國在戰國末期連祖宗之地晉陽都丟了,可見趙國國力衰弱到了何種地步。
  • 秦始皇滅六國順序是什麼?哪一國先滅亡,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秦王嬴政下決心準備統一六國的時候,從韓國開始,先後各國派人到秦國搞破壞,於是嬴政下了逐客令,驅逐他國人士,楚國人李斯也在此列。李斯因為此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諫逐客書》,勸秦王嬴政不要逐客,之後嬴政認可了李斯的建議,李斯也被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 秦朝猛將中的猛將,只要出戰,沒有任何國家能逃脫滅國命運
    王翦、王賁父子是秦國的雙雄,秦國統一六國之戰多是由這父子倆完成的,沒有王翦、王賁,秦國很難在十年之內統一全國。那麼,作為秦國驍勇善戰的名將,王賁又有什麼樣的功績呢?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王賁對於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和他的父親王翦一樣,王賁也是名聲在外。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又是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秦始皇在正式滅六國之前,秦將司馬錯已經吞併了漢中、巴蜀、隴西、義渠,基本上是佔有了半個中國,白起佔領了楚國都城郢,楚國被迫遷都到壽春,白起在長平坑殺了趙軍40萬,又擊敗了趙魏聯軍。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把其他六國當做郡縣看待,只差最後一擊。
  • 盤點秦始皇麾下的5大名將,王翦僅排第二,王賁位列第四
    王賁是王翦的兒子,所謂虎父無犬子,王翦那麼厲害,王賁自然也不差;王賁第一次領兵出徵便是攻打強大的楚國,為秦國奪取了十幾座城池;秦始皇見王賁能力不俗,於是便放心的讓王賁領大軍去參與滅國之戰;而第一個被王賁滅掉的就是魏國,雖然戰國前期
  • 秦滅六國後,六國的君主都是什麼下場?有沒有沒被滅的國家?
    二是誅滅了嫪毐勢力。重用李斯、尉繚等人,國內政權的穩固,讓秦王嬴政有足夠的信心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從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花了十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500多年的分裂局面。嬴政建立大秦帝國,自稱始皇帝。被秦國滅亡的六國,它們的國君結局如何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王翦則獲得了善終的結局。當然,王翦之所以能夠善終的結局,不僅是因為他具有比較高的情商,敢於急流勇退,也是因為他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很多人看來,秦王嬴政所建立的天下,大部分都是王翦率軍打下來的。對於秦滅六國來說,王翦更是親自率軍消滅了三個國家。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王翦則獲得了善終的結局。當然,王翦之所以能夠善終的結局,不僅是因為他具有比較高的情商,敢於急流勇退,也是因為他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很多人看來,秦王嬴政所建立的天下,大部分都是王翦率軍打下來的。對於秦滅六國來說,王翦更是親自率軍消滅了三個國家。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
    但由於秦昭襄王過於老邁、其子孝文王和其孫莊襄王早逝,這個任務最終交給了第六代秦王嬴政。史料記載,在統一戰爭的總體安排和第一個主攻目標的選擇上,當時秦國內部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秦王心腹重臣李斯提出的滅韓論,一種是韓國使臣公子非提出的滅趙論。前者認為韓國地處秦國臥榻之側,是腹心之疾。
  • 大秦賦劇透:秦始皇滅六國,一天下,都在這8張圖中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誰的戰績最大,又有哪些波折和啟發? ,用李斯為相國,採取了首滅近鄰韓國的戰略。 秦王嬴政盛怒,遂遣王翦、王賁父子伐燕,當年十月攻破燕都薊城,太子丹護送燕王逃至遼東,愚蠢的燕王殺死太子丹媚秦求安,四年後,秦拔遼東,燕王被俘,燕國被滅。
  • 王翦助秦始皇剷除呂不韋,父子覆滅五國,他們為何能擺脫嬴政猜忌
    而結束一切的秦朝,最出名的兩大武將世家,一是蒙恬所在的蒙氏,二是王翦所在的王氏。拋開秦始皇嬴政的死忠蒙氏不說,單說王氏。秦滅六國,王翦及兒子王賁獨滅五國,滅國之威,平定天下之功,王氏父子能存活下來真要感嘆贏老闆心胸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