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為何打楚國需要出兵六十萬?王翦:這事你們學不來

2020-12-16 小閔學歷史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在解決了內憂外患之後便開始逐步進行一統天下的大業了,而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步登上了舞臺,在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之中,王翦的功績是絕對不可磨滅的。

在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王翦的軍事才能是不是最高的?我想很多人都會說不是,因為就同戰國四名將李牧來比吧,王翦在他手下就輸了兩次,從這就可以看出李牧的才能高於王翦。

但是王翦的厲害不在於此,戰國四名將之中為什麼只有王翦能夠善終呢?這恰恰說明了王翦高超的政治才能,其他三個,李牧和白起被君王猜忌被逼自殺,廉頗也同樣因為功高震主而落得個客死他鄉,只有王翦能夠善終,就算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王氏家族一直是朝堂的功勳,其孫王離在名將蒙恬死後接手長城軍團。

而王翦更高的智慧就在於滅楚之戰中能夠打消秦始皇的疑慮,坐擁天下兵馬卻讓秦始皇對他放心,這是王翦的厲害之處。

當然,我們在這要問一個問題,當時秦始皇要滅楚國的時候,王翦為什麼要用六十萬兵馬就夠了?

秦滅六國究竟用了多少兵力?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之中,要說阻力最大的無疑是趙國和楚國,趙國因為有名將李牧所以能夠抵擋的住秦國的進攻,可是趙國自長平之戰之後國力一落千丈,靠著李牧僅僅只能苟延殘喘而已,因為趙國在戰國末期連祖宗之地晉陽都丟了,可見趙國國力衰弱到了何種地步。

而楚國也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另一個對手,自當年鄢郢之戰之後,楚國就幾乎失去了半壁江山,可是瘦死的駱駝終究比馬大,在戰國前中期,我們從歷史地圖上就可以看到,楚國疆域有多大?幾乎是以一敵六,六國加起來疆土面積和楚國差不多,可見楚國的國土遼闊。

不過楚國雖然國土遼闊,可是按照楚國人的話來說,當時很多都地處偏遠,屬於「不毛之地」,在秦國崛起之前,中原人一直視楚國為蠻夷,所以楚國是大而不強。

可是這廣袤的國土也無疑對秦國來說是一個大的障礙,因為大軍攻打楚國還要補給,同時佔領之後不派兵留守嗎?所以楚國雖然大而不強,可是這廣袤的領土也是秦國必須要徵服的障礙,我們從秦國討伐六國的兵力就能夠看到這其中的差距:

秦滅韓國,只派了一個內史騰,這個領軍主將連名字都沒有記錄,可見秦國對韓國已經不看在眼裡了,而韓國滅亡之後其僅僅是秦國的一個郡,滅亡魏國秦國也沒花太多時間,僅僅十萬大軍圍城三月,魏國不攻自破,秦國未損失多少。秦國滅燕齊兩國也是碾壓,滅燕國,燕國國君直接殺了自己的兒子割地投降,而齊國更是直接不戰而降,可見這兩國早已經被秦國嚇破了膽。而秦滅趙楚就難多了,一次是秦始皇親政前的樊於期攻趙,秦趙肥之戰被李牧擊敗,十萬精銳被殺,樊於期逃亡燕國,這對於此時的秦國來說也是一個重創;而李信滅楚則是損失了二十萬兵馬。所以從這就能夠看出,秦國滅六國,最主要打的還是楚和趙,楚趙被滅,六國不攻自破,但是楚國地大物博,以公元前230年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政府楚國,雖然秦始皇定下了先滅三晉之後逐步統一天下的戰略。

秦滅楚國,王翦要六十萬大軍?這背後有何門道?

那麼言歸正傳,滅亡楚國王翦為什麼一定要六十萬大軍呢?當時秦始皇嬴政因為這個問題分別問了李信和王翦,王翦回答是六十萬不可,而李信的回答則是二十萬,而秦始皇一下子就認為王翦年紀大了膽子就小了,所以大膽任用李信。

事實上李信滅楚之戰的失敗並非李信所造成的,因為李信和秦始皇是千算萬算都沒算到身為秦國相邦的昌平君居然會反水,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前期李信對楚國的戰術是成功的,事實上李信對於楚國的評估雖然有一定的認知錯誤,可是大體上也沒有輕視楚國。

而王翦後來伐楚真的用到60萬人了嗎?從前期的對峙來看,並沒有,王翦這六十萬大軍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威懾楚國的,讓楚國時時刻刻面臨著壓力,不敢放鬆,而後期王翦決定出兵那一刻也只是用了其中一部分,在兵法上來說,全軍壓上也屬於一種兵家大忌。

那麼既然用不到六十萬大軍,為什麼王翦一定要用六十萬大軍呢?其實王翦的智慧從這就可以看出了:

撇開別的不談,王翦是一個武將,既然是武將就先要從軍事的角度去思考下問題,當時楚國比之韓趙魏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我們可以看到楚國就算是衰弱到了那種地步,其可用之軍還有40萬以上,這就說明了之前我說的楚國大而不強。

但是你真能能放任那40萬大軍不管嗎?楚國擁有40萬大軍,在各地世族手中還擁有一部分私兵,秦國能擊敗楚國,可是要一城一池去爭奪,那麼秦國的統一要等到何時?

與其這樣,不如對楚國形成威懾力,達到一戰而殲之的目的,讓秦國60萬大軍對楚國40萬大軍形成威懾,而當秦國大軍來臨之際,楚國也正好落入了秦國的圈套。

可是這長期對峙的局面對於秦國是有利的,因為此時的秦國已經從幾個方向包圍了楚國,且綜合國力都在楚國之上,所以在對峙了一年之後,楚國就已經撐不下去了,王翦下令出擊,而楚國也因為此次大戰被一舉擊潰,楚國四十萬大軍至此覆滅,剩下楚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而另外一點也是王翦的政治高超,我們上文就說了,60萬大軍王翦全用到了嗎?沒有,戰爭後期這60萬大軍很多都是駐紮佔領的城池,因為楚國公卿力量強大,所以必須要用秦國軍隊去鎮壓,那麼既然用不到為什麼要60萬大軍呢?

其實這就是自保的一種方式,當時王翦父子已經滅了趙、燕、魏三國,可以說已然是秦國廟堂軍功第一人,在軍界很有威望。可是這種威望對秦王來說也是一種威脅,如果秦王真的要如同其祖父秦昭襄王一般,那麼老王下場也就慘了。

所以王翦必須得打消秦王的疑慮,所以當秦王問及滅楚之戰時候,王翦一口咬定要60萬,而當秦王問及李信時,李信一口回答要20萬,這就讓秦王嬴政誤以為王翦已經老了,不堪重用了,是時候該讓年輕人上臺了,所以這也是一種明哲保身之道。

這就好比公司,領導要你去收購對方公司,你問兩個員工,一個說要6000萬,一個說只要2000萬,換了你是領導,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想很多人無疑會選擇後者。

且假設李信真的能夠成功滅楚,那麼李信之功也足以與王翦分庭抗禮,至少在朝堂之上有了牽制的對象,不會出現像白起那樣,軍界大佬都以白起馬首是瞻,而歷代君王之所以會對武將不放心就是擔心將領在外會擁兵自重。

不過李信滅楚是千算萬算萬沒算到昌平君會背叛秦國,而這也是嬴政失誤的地方之一,但是這也是我佩服秦始皇的一個重要地方:李信滅楚不但無尺寸之功,反而讓秦國損兵折將,可是我們看到秦始皇自始至終未殺李信,同為副將的蒙恬也並沒有殺,相反在這之後蒙恬成為了自王翦之後的秦國又一名將,所以秦始皇雖然是「暴君」,可是他自始至終未殺一個功臣,也足以見其心胸寬廣。

相反歷史上很多的「仁君」,往往都有卸磨殺驢的舉動,比如漢朝劉邦,七個異姓王只剩一個。

結尾

所以王翦滅楚堪稱是王翦之情商的又一重要表現,恰恰說明了其政治高超,如果沒有王翦的政治智慧可千萬別學他,因為一般人還真學不會。

到這一點,李斯應該為自己慶幸,因為你應該慶幸的是王翦首先是一個武將,而絕非文臣,否則以王翦的智慧,李斯怎麼去匹敵?秦始皇死後,李斯就被夷三族,而王翦家族卻是一直持續千年盛世,這就是兩人的差距。

王翦自始至終從未參與奪嫡,而李斯想要保持榮華富貴便押寶在了胡亥身上,可是他又小看了趙高,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所以王翦的高明之處沒有智慧的人還真學不來,他的這種不爭而爭才是令人最讓人忌憚的。

相關焦點

  • 秦國滅楚時,王翦手握六十萬大軍,為什麼卻不敢謀反?
    隨著嬴政掌握了朝堂大權,王翦的好日子自然也就來了。身為嬴政的核心支持者,自身能力又很強,王翦會被嬴政重用,自然也就不奇怪的。公元前236年,也就是嬴政親政兩年之後,王翦奉命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在這一戰當中,王翦展現出了相當出色的軍事才能,一舉攻下了趙國的九座城池,王翦也由此開始了自己攻滅六國的傳奇。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秦國先滅韓國,再滅趙國。
  • 秦國名將王翦,為何沒有六十萬大軍,不敢去打楚國名將項燕?
    項燕的本事他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的,想拿下項燕來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就如同李信一般,他再知道王翦向秦始皇要六十萬大軍才肯出兵去打楚國時,他就嘲笑王翦將軍老了,他告訴秦始皇自己只要二十萬就可以拿下楚國。李信也是秦國名將,燕國燕子丹就是被他拿下的,他還是漢朝名將李廣的祖上。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由於楚國位於南方,幅員遼闊,兵強馬壯,所以秦楚之戰成為了秦國統一六國之戰中打的較為艱難的一戰。當時秦始皇在和眾將商議滅楚之戰時,王翦提出需要六十萬兵馬,而秦始皇的親信愛將李信則表示二十萬足以。於是秦王便派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而王翦則順勢告老還鄉了。結果楚軍在名將項燕的帶領下,大敗李信率領的二十萬秦軍。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李牧死後,王翦是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瞶,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和將領顏聚,把趙國的土地劃入為秦地,成為秦郡。秦始皇十九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事敗後,秦王盛怒,並利用這個為藉口,再次派王翦領軍攻打燕國。
  • 在反秦起義中,起義軍為何都喜歡打著楚國的旗號?
    李信首先,要說李信的話,必須從燕國開始說起。王翦毫無疑問,這場潰敗使得秦國一統的腳步暫時停止下來,即使此時秦國尚且佔有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大超級糧倉,全國範圍內的動員能力也遠遠勝過楚國,卻也需要重新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物資來進行集結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
  • 秦國滅楚的時候,王翦非要六十萬大軍,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此背景下,秦王嬴政召集群臣,一起商量消滅楚國的計劃。值得注意的是,在消滅楚國所需的兵力上,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對於,秦王嬴政比較認可李信的觀點,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當然,之後的結果是李信被楚國的項燕(項羽的祖父)擊敗。無奈之下,秦王嬴政只能將秦國六十萬大軍交給王翦。
  •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意義
    範增在加入項梁起義軍時曾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那麼範增所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還有楚南公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為何?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眾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眾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為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為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等到趙國休養生息,實力上來之後,秦昭襄王讓他去滅趙國,他當然不願意去了。更何況魏國、楚國的救兵已經來了。白起不去,秦昭襄王就廢掉了他的爵位,把他給趕出都城去了。在他被趕出都城的過程中,又有小人誣告他,說他對秦王不滿罵罵咧咧。秦昭襄王就下令讓他自殺了。
  • 秦朝大將王翦:他手下有六十萬兵,秦始皇為啥不怕他造反?
    他是個狠人,多次帶兵攻打趙國,最終滅了趙國。而且他還攻打燕國,攻破燕國國都,打得燕王落荒而逃,跑到遼東。王翦不僅自己能打,他的兒子王賁也很能打。王賁不僅打敗過楚國,還滅了魏國,看樣子也是個狠人!不過王翦雖然是秦始皇的功臣,但秦始皇也不敢完全相信他。
  • 秦滅六國最大的功臣:不是李斯 也不是滅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
    自西周實行分封制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就沒有休止,直到替周天子牧馬的嬴秦崛起,經過幾代秦王的努力,終於在秦王嬴政手中,滅了六國:齊,楚,韓,魏,趙,燕,兼併了六國的土地,一統了天下,才熄滅了幾百年的戰火,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試問秦國能滅六國最大的功臣是誰?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建立之戰,指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一統天下大業的戰爭。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即秦朝。在戰國末期,雖然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已經是非常衰弱了,也即無法和秦國相抗衡了。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秦王先是徵詢了戰功卓著、風頭正盛的青年將領李信的意見,問他攻滅楚國、統一南方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當時正陶醉於滅燕戰爭的成就之中,睥睨一切,顧盼自雄,他頭腦一熱,表示只需要二十萬人馬便足以犁庭掃穴,滅亡楚國了。
  • 秦滅六國,領兵大將分別是哪些人?
    因此戰國末年秦國名將輩出,司馬錯、白起、王翦、蒙恬、李信、內史騰、辛勝等,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秦國共用十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說起秦滅六國,只會提起秦始皇,大家對領兵作戰的將領卻不甚知曉。今天下呂居士來談談消滅六國的秦國將領。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這一年,蕭何28歲,雖然他後來當上了秦朝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小秘書,但在秦統一六國前,蕭何在幹什麼沒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沒有人知道,沛縣在當時屬於楚國,也許蕭何是楚國一個普通的基層小吏,但這也是猜測。
  • 秦滅六國:有的君主死戰不降與國同亡,有的投降卻不得善終
    公元前230年隨著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來開這場持續十餘年之久的統一之戰。自周王朝推翻商紂,建立大周,分封天下,立諸侯七十餘。天下皆以周王室為尊,然而春秋衰亡,人心更替,周王室衰落。至周幽王時期,烽火戲諸侯,諸侯與周王室離心,乃使得犬戎攻破周王室,西周滅亡。隨後在諸侯的保護下,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開啟了全新的政治、軍事舞臺鬥爭。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
    不先將其攻滅,便會牽扯秦國的滅國行動;後者認為趙國軍力強大,是山東六國抗秦的骨幹力量,故應首先攻滅趙國。待趙國滅亡,只用一道檄文便可拿下韓國。不過,從後來秦國的軍事行動來看,秦王政即未採納李斯的主張,也未採納韓非的主張,而是將這兩種看法糅合在了一起,即先以重兵打擊趙國至奄奄一息,然後再舉兵滅韓。
  • 秦國統一六國:為什麼王翦打敗楚國後辭職回國?
    秦國統一六國:為什麼王翦打敗楚國後辭職回國?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犧牲的消息後,簡直不敢相信。一直戰無不勝的秦軍損失慘重。是國王助長了他的自尊心,才導致了今天的失敗。一直安靜地坐在他旁邊的王后站起來安慰他。此外,戰敗後,李信將軍自殺並為自己的罪行道歉。陛下不應該太難過。秦王嬴政立即叫他的侍從:「命令下來,準備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