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2020-12-22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秦國準備

商鞅

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獻公病逝,子秦孝公即位。秦孝公為了改變秦國貧弱的局面,積極招賢納士。商鞅聽聞秦國招賢,急忙前往秦國。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實施變法,主要為獎勵耕戰,實施二十等爵。商鞅變法極大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為秦滅六國打下基礎。

戰國

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子秦惠王即位。秦惠王重用張儀,實施連橫之策,瓦解六國合縱,各個擊破,使得秦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削弱了六國的實力。周赧王九年(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重用範雎、白起對六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嚴重削弱六國的力量,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格局。

二,秦滅韓之戰

秦始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滅東周,俘周赧王,獲九鼎,成為事實上的天下共主。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剷除嫪毐集團,罷黜呂不韋,掌握大權,開始一統天下的準備。秦王政重用李斯、尉繚、王翦等文臣武將,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用重金賄賂六國的文臣武將,使其親近秦國,同時在六國之間挑撥離間,使六國互相猜忌,見死不救。

韓國是六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處於四戰之地,一直朝秦暮楚。秦昭襄王時秦軍在伊闕之戰大敗韓國,給韓國以毀滅性打擊,埋下了韓國滅亡的禍根。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攻韓。內史騰率軍攻克新鄭,俘虜韓王安,滅亡了韓國。韓地成為潁川郡,併入秦國。

三,秦滅趙之戰

長平之戰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崛起,實力強大,成為秦滅六國的最大障礙。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軍,給趙國以毀滅性打擊,埋下了趙國滅亡的禍根。此後秦軍多次攻打趙國,使得趙國更加弱小,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伐趙。趙國派李牧抵禦秦軍,李牧足智多謀,使得秦軍屢屢受挫。

秦國用重金賄賂趙國大臣郭開,使其在趙王遷面前進讒,誣陷李牧謀反,撤換李牧。趙王遷命趙蔥替代李牧,李牧拒絕聽命,趙王遷竟派人將他殺害。李牧的死使趙國失去了最後一位抵抗秦國的名將,加速了趙國的滅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王翦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王遷之兄趙嘉逃往代地,自立為代王,繼續抵抗秦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將王翦俘虜趙嘉,趙國徹底滅亡。

四,秦滅魏之戰

魏國在戰國初期是六國之首,實力強大,稱霸一時。後來齊國在桂陵、馬陵之戰大敗魏國,使得魏國走向衰落。秦昭襄王時秦軍在伊闕之戰大敗魏國,給魏國以毀滅性打擊,埋下了魏國滅亡的禍根。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將王賁突襲魏國,包圍大梁。魏王假憑藉大梁,拼死抵抗。大梁城池堅固,一時無法攻克。王賁於是掘開黃河,水淹大梁。大梁城池崩壞,王賁趁機俘殺魏王假,滅亡魏國。魏地併入秦國,為碭郡。

五,秦滅楚之戰

楚國

楚國是六國中土地最大的國家,實力雄厚,秦國於是重點打擊楚國,欺騙楚懷王,使得楚國屢次喪師失地。秦昭襄王時秦軍在鄢郢之戰大敗楚國,給楚國以毀滅性打擊,埋下了楚國滅亡的禍根。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王政派大將李信伐楚,李信初期進展順利,屢敗楚軍,因此麻痺大意,最後被楚軍大敗。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啟用大將王翦,命其伐楚。王翦到楚,堅守不戰,與楚軍對峙。項燕見秦軍一年不戰,於是退軍,王翦趁機追擊,大敗楚軍,殺死項燕。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楚地併入秦國,為楚郡。

六,秦滅燕之戰

燕國在六國之中,實力一直較弱,燕昭王時曾一度崛起,差點滅亡齊國。後來齊國復國,燕國走向衰落。燕國距秦國較遠,成為秦國重點拉攏的目標,在秦國的支持下燕國屢次襲擊趙國,但都被趙國擊敗,實力更加弱小。秦滅趙國,使得燕國十分恐懼,燕太子丹於是招募刺客,圖謀刺殺秦王政。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政,結果荊軻失敗被殺,秦國於是伐燕。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將王翦伐燕,攻破薊城,燕王喜逃往遼東。燕王喜聽信趙嘉之言,殺太子丹,向秦國謝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將王賁奪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七,秦滅齊之戰

秦滅六國之戰

齊國是六國中最富的國家,實力強大,稱霸一時。齊湣王時燕國聯合韓趙魏秦楚討伐齊國,使得齊國差點滅亡。齊國雖然在齊襄王時復國,但元氣大傷,已不復當年的強大。由於齊國離秦國較遠,成為秦國重點拉攏的目標,秦國用重金賄賂齊國大臣後勝,使他勸齊王建隔岸觀火。齊國也對各國伐齊充滿怨恨,於是在秦國攻滅各國時見死不救,作壁上觀。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派大將王賁伐齊,齊王建在後勝的勸說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總的來說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使得秦軍戰鬥力大增,秦國實力逐漸超越六國。秦國通過連橫、遠交近攻之策對六國分化瓦解,挑撥離間,使得六國無法合力抗秦,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使得秦朝一統天下。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系列故事(九)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只用了短短的十年時間就完成了統一。山東六國一一被其擊破,根本沒有很好的對策。除了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外,還有其他原因。一、國力被削弱。特別是趙國、楚國和齊國,趙國在之前的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國力迅速下滑。楚國再被白起接連猛攻後也一蹶不振。齊國則是將燕國趕跑復國後大傷元氣。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聊滅六國首先要從楚國的特殊性談起,楚國自身挺強但從春秋開始一直受制於晉,終於熬到戰國結果發現晉是沒了,但東西兩國又壓著它。於是楚國選擇誰也不惹、兩邊交好。直到樂毅聯軍一戰,讓秦國發現齊不是不可戰勝的,開始打起了齊國的主意。
  • 秦滅六國,領兵大將分別是哪些人?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深徹變法,獎勵耕戰,秦國子弟莫不希望通過軍功換取爵位。因此戰國末年秦國名將輩出,司馬錯、白起、王翦、蒙恬、李信、內史騰、辛勝等,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秦國共用十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說起秦滅六國,只會提起秦始皇,大家對領兵作戰的將領卻不甚知曉。今天下呂居士來談談消滅六國的秦國將領。
  •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哪個難度更高,答案顯而易見!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前者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後者則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亂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創業難度上,秦朝完爆西晉!秦朝統一天下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強大的,無論是魏、楚、齊、趙,在戰國時代都有巔峰期。但六國合縱抗秦並不盡心,而且六國內鬥嚴重,給了秦國更大的發展空間!表面上是秦滅六國,實際上六國之間也是紛爭不斷!西晉的對手吳蜀在戰略上還是盟友,雖說貌合神離,但也增加了統一的難度。好在吳蜀兩國都出現了昏君,西晉抓住機會一舉殲滅。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公元前230年戰國形勢圖大秦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頒布詔令,廢分封,設郡縣。自此,諸侯國不復存在。那麼六國國君最後都被如何處置了呢?趙王遷:流放之後被活活餓死趙國是第二個被滅亡的國家,自趙武靈王時期開展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大增,成為了關中六國中國力最盛的國家,也是和秦國爭奪霸業的勁敵。自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餘萬主力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元氣大傷,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險些滅亡。
  • 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秦,原本是偏居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是如何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
  • 秦滅六國,六國又做了哪些反抗
    現在秦國突然崛起,壓制秦國在道義上成為六國共同任務,這便有了第一次抗秦合縱。倒秦聯盟不是一蹴而就的,受秦威脅最大的韓魏兩國率先抱團,抗衡秦國,結果收效甚微,秦國已經具備了一對二的實力。魏韓兩國只得想辦法拉盟友,公元前318年,在縱橫家公孫衍的串聯下,魏、韓、趙、楚、燕五國正式聯盟伐秦,這是戰國史上第一次合縱。
  • 秦趙井陘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勝負如何?
    ,加上齊國受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不再參與六國合縱攻秦,所以真正堪與秦國一戰的就只剩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大幅提升的趙國。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廉頗和李牧是趙國人,大體上來說白起和廉頗大部分時候處於同一時期,王翦和李牧處於同一時期,按理說他們之間應該有過多次交鋒才對,然而史料中並未提到白起和廉頗交過手,唯一有機會交手的長平之戰因為趙孝成王的臨陣換帥也錯過了,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場對手戲是王翦和李牧在秦趙井陘之戰中的巔峰對決,那麼此次交鋒雙方勝負如何?
  • 「蕞之戰」是六國對秦,最後的反擊戰,此後便徹底躺倒挨錘了!
    他們扛著鋤頭,草叉子來到了鹹陽城,準備重披戰甲,守護國都。李斯提醒嬴政這裡面,有很多是新秦人,也就是六國流民。嬴政很自信,他相信能夠在秦國混得全家溫飽的六國流民,不會反叛!戰神王翦終於走入我們的視線,他率領著這些農民中精選出來的兩萬人,加上自己的五千輜重兵與嬴政的三千郎官,擊破了項燕(項羽的親爺爺)。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建立之戰,指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一統天下大業的戰爭。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即秦朝。在戰國末期,雖然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已經是非常衰弱了,也即無法和秦國相抗衡了。
  • 秦滅六國實現大統一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麼樣的下場?
    有詩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秦滅六國期間,戰死的六國兵將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然而,六國的末代君王卻沒有一個戰死沙場,而是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階下之囚,以期重獲新生。韓王安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差不多是最弱,也是最缺乏存在感的一個了。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始,魏、趙先後成為頂流強國,唯獨韓國日漸式微。
  •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樣的下場?
    隨著最近熱播劇大秦賦的熱播,許多人又把目光集聚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那段激蕩歲月中,同是戰國七雄,最終卻是秦國的嬴政一統了六國,這其中既有秦國六代先王奮發努力的結果,也有六國自甘墮落或者自毀長城的結果,總之結局就是秦滅了其他六國,在這六國中韓國是最先被攻滅的。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 秦二世而亡,陳涉以一戍卒起事,終點燃六國滅秦之火
    秦作為西部諸侯國,地利不如中原地區,富庶不如齊國,整體實力只能說是中等。改變舊有的秦法,扭轉了崤之戰,給秦國帶來的影響,秦逐步強勢。 秦一統天下,是依靠軍事手段實現的,也就是暴力完成的。這種暴力是秦在變法之後取得的巨大優勢,同時還有東方六國在歷次大戰中出現的失誤。從古至今,都把秦的成功當作逆襲,六國人在當時也應該這樣想。尤其秦文化在當時並不是主流文化,秦的統一在已經習慣了諸侯時代的六國舊民那裡完全無法接受,並且覺得是恥辱。而秦雖然為了確保六國之民不造反,把武器收繳起來鑄造了12個金人。
  • 秦滅六國次序圖,趙國不是第一個被滅的!
    秦滅六國次序圖:最近看了一點《大秦賦》,還是不錯的,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秦國從邊陲小國,經過歷代國君的努力,在嬴政時期終於一統山東六國,韓趙魏、楚燕齊相繼退出戰國舞臺,補充說明下公元前228年趙國國都邯鄲被攻破,殘餘勢力逃到代郡成立代國,在公元前222年被滅,趙國實質意義上是在公元前
  • 秦滅六國:有的君主死戰不降與國同亡,有的投降卻不得善終
    公元前230年隨著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來開這場持續十餘年之久的統一之戰。自周王朝推翻商紂,建立大周,分封天下,立諸侯七十餘。天下皆以周王室為尊,然而春秋衰亡,人心更替,周王室衰落。至周幽王時期,烽火戲諸侯,諸侯與周王室離心,乃使得犬戎攻破周王室,西周滅亡。隨後在諸侯的保護下,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開啟了全新的政治、軍事舞臺鬥爭。
  • 秦滅六國最大的功臣:不是李斯 也不是滅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
    自西周實行分封制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就沒有休止,直到替周天子牧馬的嬴秦崛起,經過幾代秦王的努力,終於在秦王嬴政手中,滅了六國:齊,楚,韓,魏,趙,燕,兼併了六國的土地,一統了天下,才熄滅了幾百年的戰火,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試問秦國能滅六國最大的功臣是誰?
  • 趙國為什麼堪與秦國一戰?它是六國中最強的戰國嗎?
    趙國應該是六國裡面最能打的國家。秦滅六國,主要的問題就在趙國。趙國不滅,六國不死。趙國一旦滅了,那六國只能集體躺死。因為整個六國裡面,只有趙國還能拼湊出堪與秦軍一戰的野戰部隊。其他戰國,在始皇帝時代,已經派不出重兵集團了。趙國的主要問題,出在制度上。簡單說就是集權不夠、國力不聚。
  • 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地圖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戰國時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衛,魯,宋,鄭,吳,越等國都以先後被滅,晉國則分為韓,趙,魏三國,七國中秦國勢最大,最後逐滅六國,統一天下。
  • 為什麼戰國七雄只有秦去滅周,而其他六國還能允許周的存在?
    秦滅的周是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並不是周王朝。這兩個公國是從周室分裂而出,地位類似於春秋初期的鄭國。雖然這兩個公國幾乎囊括了周室所有直屬領地,實際代表著周室,但和周王朝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周王朝名義上的代表是末代君主周赧王。解釋完畢,先來捋一下秦國滅周的具體時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