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地圖

2021-02-13 米依小懶豬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的時期,春秋地圖和戰國地圖異同點就在於國家的興衰成敗,疆域的擴大縮小。春秋戰國形勢圖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直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古中國的版圖還在變化之中。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也有人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戰國時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衛,魯,宋,鄭,吳,越等國都以先後被滅,晉國則分為韓,趙,魏三國,七國中秦國勢最大,最後逐滅六國,統一天下。

戰國前期實力排名,魏國,齊國,趙國,楚國,韓國,燕國,秦國。

戰國中後期實力排名,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在最開始商鞅和秦孝公討論國家根本強大道路的時候,商鞅就列舉了幾個強國,魏國財貨甲兵之強,齊國明君賢臣之強,楚國山河廣袤之強,趙國弓馬騎射之強。

在他認為當時強大的就這幾個國家,但是他說都不是根本之強,這幾個強國遇明君則強,遇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秦國不能走他們的道路,秦國要走根本強大的道路,要行變法。

所以十數年後,河西一戰,打得不可一世的魏國丟盔棄甲,從此一蹶不振。戰國的格局開始以秦國為主導。秦國,齊國,趙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魏: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最先變法,人才濟濟,戰國初期國家實力長期居於七雄之首。魏國更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人才中心,戰國時期幾乎大多數知名政治家都與其有關,吳起、商鞅、樂毅都是從魏國出走踏上楚、秦、燕,在各國實行變法。

不過可惜,其最大問題在於國家戰略方向不明,強盛時四面出擊,到處樹敵,甚至把國家版圖搞得個啞鈴狀,又失去地理上的優勢,在六國聯合打擊下,終於沒落!!

齊:經濟發達,以鹽而利天下,民殷國富,也是終結魏國霸主地位的始作俑者。同時也是戰國時期另一個人才中心(不過多與學術有關),稷下學宮幾乎匯集了天下百家學說之大成者,學風極盛,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播做了極大的貢獻。

只不過其最大問題在於國家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不成比列,除孫臏、田單外幾乎與出色的將領絕緣,國家武風不盛,士兵驃捍不足,居然被北方燕國攻破國都,幾乎亡國,導致國力大衰!!

趙:戰國後期唯一在軍事上能抗衡強秦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力量,趙國騎兵也是本人最為欣賞的一支軍事力量,說秦國騎兵強於趙國騎兵簡直就是屁話,趙國騎兵的戰術思想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趙奢、李牧的指揮下,其最為看中騎兵的機動性,尤其善於突襲作戰,在長平之戰後也曾經數次挫敗秦國,不誇張的說,趙國騎兵開創了騎兵作戰的一個時代。

不過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幾代的發展,國家實力遠在趙國之上,而趙武靈王又被自己的兒子給餓死了,最後只能失敗(或許趙武靈王早50年出現會有希望)!!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贏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403年)為起始標誌,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併,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裡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

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佔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

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衝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

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徵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

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徵程,在九年的時間裡,秦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於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

相關焦點

  • 免費領取丨春秋、戰國、秦漢、歐洲4套《地圖冊》
    免費贈送春秋、戰國、秦漢、歐洲電子版圖冊四本《地圖冊》是由溫駿軒先生十年之心血繪製而成,本次分享的是歐洲、春秋、戰國、秦漢部分,由熱心讀者清風排版的電子圖冊,圖冊以歷史為脈絡、地緣為角度,解鎖地緣板塊之密碼,是地理歷史愛好者必備之工具書。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數百年間,諸侯群雄紛爭、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展現出一幅幅激蕩人心的畫卷
  • 戰國七雄地圖,秦國勢力最大統一霸業
    說到戰國七雄,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戰國,公元前475年稱之為戰國,那麼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呢,戰國七雄哪國的勢力最大呢?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春秋戰國時代專題史
    當時鎬京經歷戰火的洗劫,宮室殘破,王畿荒蕪,一時不易恢復,加上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對周室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平王只好在晉、鄭、衛、秦等諸侯擁衛下,將首都遷至東都洛邑。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歷史上把此後的周朝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以別於從前定都鎬京的西周。
  •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那你知道,何為春秋,何為戰國嗎?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戰國後期秦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戰國時期結束。那麼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是如何定義的?其實在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權威。但是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使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歷史 | 春秋戰國的韓國,與現在的韓國有關嗎?
    有人猜測今天的韓國就是戰國七雄之韓國,秦始皇滅韓之後,韓國人四處遷徙。其中便有一支,遷徙至半島成為日後之馬韓、辰韓、弁韓所謂三韓。中國戰國七雄之韓國,這部分韓姓人口,最初是以韓國古都陽翟和新鄭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如韓非、韓王信(注意不是淮陰侯韓信),就屬於這個部分。稍後往四周擴散,至江淮一帶,便出現了兵聖韓信這樣的人物。
  •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但最終春秋戰國由秦國一統,而東晉十六國卻走向南北朝對峙。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章中說過:「秦朝的統一,決不全是兵力的關係。我們須注意:此時交通的便利,列國內部的發達,小國的被夷滅,郡縣的漸次設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本有趨於統一之勢,而秦人特收其成功。」在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階級走向衰落,地主階級興起。分封制走向式微,各國設立郡縣,為後來秦朝實行郡縣制奠定了基礎。
  • 春秋戰國著名人物一覽表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 《秦磚》:春秋戰國列強林立,為何貧窮弱小的秦最後一統天下?
    秦始皇和他的前任們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他在後世的心目中卻是個「暴君」的形象,秦朝也被人稱為「暴秦」大秦帝國從建立到滅亡,只維持了15年。然而對後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秦王朝。
  • ——架空歷史網文之春秋戰國至秦末系列盤點
    榮譽與忠誠 其他歷史作品輯:《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漢血》《強漢》《席捲天下》12、雨蘅《大趙風雲錄》 85萬字斷更,起點中文網如果說尋秦同人,我還是更愛矽統系列文,正統網文這邊,要找一本不錯的很難,這算是一本。穿越趙,以歷史、野史、尋秦背景都交雜的設定環境加上作者的推演來推進劇情,被很多網友奉為尋秦同人第一,可見一斑。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
    讀史者欲對某一階段的歷史建立一個地理空間概念,同時與現代地理空間進行對比,就需要了解《歷史地圖集》,閱讀這些地圖,有助於對各諸侯國態勢、地緣政治特徵、具體歷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本文地圖引自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僅供參考。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秦的統一與其覆滅
    到了春秋戰國,周天子雖然一點力量也沒有,但是春秋的霸主,戰國的各王,也都向邊境伸展勢力。使得華夏文化在不同的地區發展起來,等到機會成熟了,同樣的文化,自然會對於統一的情勢形成絕大的幫助。再就政治組織的演變來說。西周到春秋時期,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封建城邦政治」。
  • 戰國七雄中,為何秦朝能統一六國,看看衛星地圖就明白了
    古代周朝採取的是諸侯分封制,數量達到了一百多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真正能夠稱得上有能力雄霸天下的也只有七個,分別是齊、楚、燕、趙、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重生之春秋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6. 春秋我為王 作者:七月新番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老子乘牛西行,仲尼意氣風發,吳越相爭美人離殤。
  • 春秋和戰國
    後世又將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一、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五)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立志復國,終於滅了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二、戰國(一)戰國七雄 齊、楚、秦、燕、趙、魏、韓。(二)各國的變法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
  • 春秋戰國之衣冠楚楚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動遷洛邑,中國從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共立550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混亂的時期。期間諸侯崛起群雄爭霸,各方勢力在這場爭鬥中,實現了政權的再次分配,也進入了文化的深度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禮壞樂崩,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