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史需要掌握三個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
時間,有橫向對比和縱向標識。所謂橫向對比,就是同一時期,不同諸侯國國君的在位情況、各諸侯國發生的歷史大事件,例如共和行政之年,乃魯真公濞十四年、齊武公十年、晉靖侯十八年、宋釐公十八年等;《春秋左傳》始記的魯隱公元年,乃齊僖公九年、晉鄂侯二年、宋穆公七年等;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犬戎所殺,周東遷洛邑,秦始列諸侯,鄭始祖武公亦被犬戎所殺。所謂縱向標識,是指與公曆紀元之間的對比,或者換算為公曆紀元的年份,為讀史者建立時間概念,如共和行政之年為公元前841年,《春秋》始記為公元前722年,秦列諸侯為公元前771年。
人物,古代人物的名字比較複雜,基本上由姓氏、名、字、號、封地、諡號、尊稱等組成。一般封地會演變為姓氏和名字,例如呂齊之始祖太公,初封於呂,子孫以呂為姓氏,再如商、柳下均為封地。諡號只有卒後才有,但《史記》有些對話在事主卒前直接稱呼諡號,例如三十二卷《齊太公世家》:田乞偽事高、國者,……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發,先之。」高、國乃齊國權臣高張、國夏,昭子是高之諡號,國夏諡號為惠,從對話的場景來看,高張還沒有去世,因此不可能有諡號,而文中在卒前直接引用諡號,嚴格來講是不正確的。再如三十九卷《晉世家》,周之宰孔對晉獻公說:「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晉獻公比齊桓公早卒8年,他在世之時不可能有齊桓公之說。有學者認為,太史公撰史引而用之諡號,表而達之史實,乃玉之微瑕,無傷大雅。
尊稱者,一般以君、子多見,第二人稱為君,第三人稱為子。還有官職也能演變為名字,比如某族數代人管理倉廩,則倉廩或為其名。
地點,古代地名相當複雜,諸侯立都、盟會、徵伐,以及日常交往,都會涉及具體地名。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地名有一個複雜的演化過程。讀史者欲對某一階段的歷史建立一個地理空間概念,同時與現代地理空間進行對比,就需要了解《歷史地圖集》,閱讀這些地圖,有助於對各諸侯國態勢、地緣政治特徵、具體歷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本文地圖引自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僅供參考。
一、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
圖1 西周時期形勢全圖
圖2 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
圖3 宗周、成周附近圖
圖4 春秋時期形勢全圖
圖5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圖
圖6 春秋時期鄭、衛、宋三國圖
圖7 春秋時期齊、魯兩國圖
圖8 春秋時期北燕圖
圖9 春秋時期楚、吳、越三國圖
圖10 戰國時期形勢全圖
圖11 戰國時期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
圖12 戰國時期韓、魏兩國圖
圖13 戰國時期趙、中山兩國圖
圖14 戰國時期齊、魯、宋三國圖
圖15 戰國時期燕國圖
圖16 戰國時期秦、蜀兩國圖
圖17 戰國時期楚、越兩國圖
支持原創,點讚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