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為什麼到春秋戰國時期史料突然豐富起來?

2020-12-27 騰訊網

關於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我想是由於以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社會文化的發展比較落後

在西周之前社會文化的發展還發展還比較落後,文化只掌握在極少數的奴隸主貴族之手,大多數人沒人文化,即使一些諸侯王也不懂文字。雖然西周王室設置有史官,但記尋的內容主要為周王室所發生的大事。那時候很多諸侯國還沒有記史的習慣,西周時期的諸侯國發現的史料都得少。

我國有明確的紀年是從「共和元年」開始,即公元前841年,因為那一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將周厲王趕跑了,周朝開始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因此稱為「周召共和」。從這一年之後我國有了明確的紀年,在此之前沒有紀年。因此以前即使有史料也不能確定發生的年份,而從共和元年到周平王東遷的公元前770年只有110年。

二、文字記載工具不發達

商朝使用的是甲骨文,是刻在獸骨龜甲上,現在發現的甲骨主要是佔卜用,沒有系統的史冊。西周主要是金文,是銘在青銅器上的,我們現在發現西周的許多史料很多都是從青銅器上的銘文中得到。這樣的文字記載工具製作起來都非常難,所以留下的肯定不多。

竹木簡的最早使用可能在商朝,因為在甲骨文中發了「冊」字,推猜是竹木簡冊,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西周以前的竹木簡出土。

三、戰亂毀滅

西周未年周幽王失政,公子臼被廢太子之位,他的舅舅申侯聯合繒國,勾結西夷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鄭恆公被殺,犬戎在鎬京大肆搶劫、殺人放火,昔繁華的都城成了一片廢墟。犬戎是野蠻民族,只搶女人和財寶,剩下的東西能燒的全部燒了,所以有關西周的史料也都焚燒殆盡。現在發現的西周史料很多都是在成周洛陽留存下來的。

公子臼繼位後面對破敗的鎬京和不斷騷擾的犬戎,只好東遷洛陽,把關中留給了秦人。犬戎在關中為禍很多年,等致秦人驅逐犬戎稱霸關中時,鎬京已成粟谷地了。

而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都很小,有很多方圓不過百裡,相互之間也吞併的厲害,到東周時有許多被大國吞併掉了,因此也沒留下什麼史料。

四、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史料突然多了起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掌握文化的人多了起來,加上東周王室衰弱,對各諸侯國控制力下降,各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史官記史。同時竹木簡也使用的多起來,人們開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思想也開始大解放,儒、法、墨、道等思想學派相序出現,到春秋末期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各國都設有史官,記錄下來的歷史就多,最著名的有魯國史官左丘明寫的《左傳》、孔子寫的《春秋》,還有晉代出土的魏國史書《竹書紀年》等。同時各國留存下來的文物也多,特別是戰國七雄,都已早已稱王,國家建設也按照王國規格來建,各種禮制都遠遠超過西周時期,所以留下的史料就非常豐富。

相關焦點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
    高、國乃齊國權臣高張、國夏,昭子是高之諡號,國夏諡號為惠,從對話的場景來看,高張還沒有去世,因此不可能有諡號,而文中在卒前直接引用諡號,嚴格來講是不正確的。再如三十九卷《晉世家》,周之宰孔對晉獻公說:「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晉獻公比齊桓公早卒8年,他在世之時不可能有齊桓公之說。有學者認為,太史公撰史引而用之諡號,表而達之史實,乃玉之微瑕,無傷大雅。
  • 春秋戰國時期,有種「眼睛文物」受追捧,專家認為它們非本地產
    可是這15000多件文物裡,有173顆形狀怪異的眼珠文物。專家們也不是第一次,從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墓葬中找到這些樣式奇特,與同時期文物顯得格格不入的"眼珠子"。那麼,這種類似於眼睛的文物是本地產的嗎?又為何成為王公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奢侈品呢?
  • 享國近2000年,春秋戰國時期最古老的諸侯國——越國是什麼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諸國並立,互相爭霸,這裡面有些相對大的諸侯國就很有名氣,還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臥薪嘗膽」,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典故,那麼,這個越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越國非常古老,傳說於公元前2032年建立,當然,這個具體年份靠不靠譜不知道,畢竟太古老了,但是大家可能還是覺得奇怪吧,周朝建立還是前1046的事情,越國的建立怎麼比周朝還早這麼多,早差不多1000年,不是西周建立之後才搞分封制的嗎?「分封制」都沒有,哪裡來的諸侯國。
  • 先秦時期輪番針對的中山國,為什麼連史料作者都不願意提起它?
    周王室東遷之後,其在各諸侯國心中的影響力進一步的衰弱,進而開啟了春秋戰國這個亂世。待秦王一統天下之前,各諸侯之間紛爭不斷,我們熟悉的必定是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了,那些小國雖然不是很出名,但名字也時常出現在我們耳邊。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和氣候、水文有直接的關係:西和北,缺水、乾燥、寒冷;東和南,水多,潮溼、高溫。東夷:夏商時,東夷是對黃河流域下遊居民的總稱。周朝時,則是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族的泛稱。西周時,東夷人曾建立過商奄、蒲姑等國家,並且擁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和農業文明。
  • 從鳥到鳳到底有多曲折?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時期,玉鳳的演化史
    西周陰刻玉鳳春秋戰國時期的鳳紋一改商周時期的神秘和謹嚴,猛禽形象的鳳已較少見,而代之以修頸、長腿、溫順秀麗的形象,優美清秀,動態輕盈。綜觀此期玉器上鳳鳥的形象,有如下五種表現形式:其一,單體形。春秋戰國時期玉鳳其二,多鳳並體形。多鳳並體類似於團龍紋比較少見,通常會表現為龍鳳團紋。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中山國研究之史料
    中山國是由白狄在春秋末期所創建,起初國名為鮮虞,後改為中山,所以當時的一些文獻資料均是將中山和鮮虞並稱。戰國時期初期階段,中山國為魏國所破,經歷過滅國之災,然而不久之後便又再次復國,同時以「千乘之國」的身份在政治舞臺上異常活躍。中山國於戰國中期達到鼎盛,後於公元前296年被趙所滅,最終亡國。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關於軍事後勤保障與戰爭勝負的關係,孫武用7個字進行了精準概括:「多算勝,少算不勝。」可見在孫武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軍隊後勤保障工作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春秋戰國時期後勤職官制度的專職化(一)、春秋時期司空地位的逐步提高早在西周時代的金文記載之中,司空就已經成為西周后勤職官體系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當時的司空又被寫做「司工」,不過此時司空的職責尚不明確,比如在《揚毀銘》的記載之中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君臨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5.重生之春秋戰國 作者:巨人肩膀上的木木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湧現如老子、孔子、晏子、孫子等聖賢的時代,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但這個時代卻充滿不義,戰端不斷,短短數百年百餘諸侯國只餘數十。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制式裝備的發展與管理
    因此,「弩」和「弩機」的出現應該不早於春秋前期,不過春秋時期的弩還未能大規模裝備於軍隊之中;到了戰國時期,位於中原要衝的韓國經常遭到各國的入侵,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土,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軍事變革,其中「弩」與「劍」成為了韓國徵戰天下的兩件利器,《六韜·虎韜·軍用》曾經記載:「(韓有)甲士萬人,強弩六千。」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興衰史
    關於中山國的起源,一種說法認為,中山國的前身,是春秋時期生活在滹沱河流域的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 史料明徵:誰是民國時期的技擊功夫第一人
    關於這個話題有人詰曰:沒有人有可能跟民國時期所有人都比過武,所以,不可能有誰是民國時期的技擊功夫第一人。
  • 越國在春秋時期還是強國,為何到戰國七雄時卻消亡得如此迅速?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諸侯為爭地盤而爭鬥,到了戰國時期,動蕩不安的局面以及不斷地吞併,讓壯大起來的諸侯有了做老大的想法,於是戰國就有了爭霸賽,主角是當時排在上位的七國,史稱「七雄爭霸」。今日我們要講的越國,明明在春秋時期還是這些大人物中的一員,有很好的勵志故事,但在戰國七雄中消失了,越國,這個有著神奇歷程的國度,為什麼最後消亡得這麼快?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有革車八百乘,從這個數據來看,春秋初期,各個諸侯國的兵力還是比較有限的,八百乘已經算是諸侯國中的頂端了。齊桓公正是靠著這八百乘,聯合諸侯對外攻打夷狄,對內教訓不聽話的諸侯國。當時的中原之地都是平原,因此戰爭多依靠車戰,根據記載,戰車的配置是這樣的:「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