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2020-12-18 小賈聊歷史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

商鞅變法是很出名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商鞅變法運動在秦孝公死去以後,就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連主張和推動變法的商鞅,也遭受了車裂之刑。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先帶大家看看商鞅變法,我們都知道在商鞅開展變法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所推行的政治制度以及統治手段,幾乎都是西周時期留下來的,每個國家的統治方法都大同小異,國家實力的強弱只能依靠地理位置優勢和固有經濟基礎決定。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一切都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秦國地理位置不算好,土壤也不算肥沃,自然條件相對來說還有一些惡劣,在最初的戰國七雄之中,實力相對也是較弱的。不過秦孝公授權讓商鞅進行變法運動之後,秦國這個小國的實力大有改觀,在幾年之中,甚至能夠和其他實力較強的國家相提並論,軍事實力更是強大的,讓其他六國害怕。

後來,商鞅雖然因為自己的變法運動得罪了秦國的貴族階層,遭受陷害而被車裂,但是他在變法運動中所提出的發展策略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被新君進一步實行著,秦國的實力也在進一步增長。其他六國看到以後,既然知道這是變法運動帶來的好處,在這個本就是爭霸天下的時代,誰有強大的實力誰就能夠決勝千裡,一統天下,而當時的戰國七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君王不想一統天下。

這就客觀上推動著許多謀士開展變法運動。亂世之下出英雄,很多人低頭奮鬥一輩子可能最終都碌碌無為,但在這個時代就不同,如果能夠憑藉自己的學識和謀略,去推動某個國家的變法運動開展,使得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大增。

那麼,這個變法主導者肯定就會成為帝王身邊的紅人,實現大富大貴的人生的夢想,所以,哪怕是春秋戰國前期主張推動變法的人都沒有好下場,但他們中依舊會有很多人站出來,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

另外,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也得到了發展,各家的主張思想不同,他們也希望自己提出來的思想主張能夠得到帝王的認可,並且付諸統治實踐。

這個時候,諸子百家中的許多代表人物就會靠近帝王,向他們表達自己學派的治國方略,為了讓治國方略得到落實,提升思想學派的政治印象,諸子百家學派為代表的改革派也開始形成,他們紛紛投入到推動變法的運動中來,從而增多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最後,變法運動紛紛開展,是時代的推動。西周時期確立起來的分封制已經不適合時代發現需求,戰國時期的君王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需要一套新的政治統治秩序來維持政治統治穩定。在歷史向前的步伐中,很多國家和帝王被迫融入變法運動中。

綜合以上內容看,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不斷的開展,和失不失敗是沒有多大的關係的,因為這是由時代、變法派,文化傳播和國家發展需要決定的。

相關焦點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要變法?馬克思說,這是歷史賦予商鞅們的使命
    商鞅、吳起等人的變法思想都受到了李悝的啟發。但是,李悝死後,魏國並沒有對變法的內容徹底地堅持。秦國的商鞅變法吸取了魏國的教訓,抵抗住了舊勢力的反抗,將變法的內容在秦國落實的非常徹底。那麼,問題來了:李悝、商鞅等人變法之前,各國實行的是周朝的制度,這套制度運行了將近八百年,為何這期間就沒有人提出對其進行改革?變法改革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
  • 中國歷代變法為啥大多失敗:變法領導者的私德有問題?
    春秋時期有桓管改革、初稅畝改革和伍子胥變法;戰國時期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鄒忌變法、申不害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和燕昭王變法;西漢末年有王莽改制;南北朝有魏孝文帝改革;唐朝有兩稅法改革和王叔文變法;北宋有慶曆革新和王安石變法;明朝有一條鞭法改革(即張居正變法);清朝有攤丁入畝改革和戊戌變法。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後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群星閃爍的時代,要想回答誰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我們就必須要了解這個時代出現了哪些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都有哪些成就?【課標解讀思路】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 戰國時的兩位變法家,都因為變法而被殺,他們分別是誰?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風格另類的王安石-宋神宗時期變法失敗的X因素
    中國歷史上很多王朝或者國家有過變法圖強,每次變法都有故事和有故事的人。北宋最有名的一次變法當屬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這次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遺禍千年」的是,寫到歷史課本裡的好些名詞需要學生們去背,比如青苗法、保甲法,以及此次變法的意義等等,不知有多少學生打心底問候過王大人的家人。
  •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說起戰國時代的變法,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確實,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整個戰國時代裡最為完整也最為徹底的變法,但是,商鞅變法卻並不是戰國時代裡第一場變法
  • 戰國時期「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楚國,為何最後黯然失色?
    在春秋戰國這個分岔的十字路口上,楚國一直都是列國不能忽視的一個存在。這是因為,存在八百年之久的楚國,一直都是一個讓中原諸侯從心中產生恐懼的存在。因為自春秋時期起,楚國便不斷的向中原地區滲透,甚至一度窺伺周天子手中的王權,而著名的典故問鼎中原,便是因此而來。
  • 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地圖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的時期,春秋地圖和戰國地圖異同點就在於國家的興衰成敗,疆域的擴大縮小。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商鞅生平史記記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變法之路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
  • 是誰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
    反對變法的一代文豪東坡先生易中天認為,北宋時期,形成了一個堪稱「精神貴族」的士大夫階層。他們同樣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同是優秀的人才,惺惺相惜,因敬畏學術而敬重對方。,儘管北宋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美譽,但其體制不可能為政治文明提供一個文明的制度平臺,這也是中天先生之見獨到之處,不可能王安石上臺,司馬光在野相助,也不可能司馬光執政,王安石來善意監督,所以,當時關於變法的兩派爭論也只能是既在道德層面上互相攻擊,又超越了道德分歧而在政策上角逐,其實,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既非如反對派所說是因為「小人亂政」,也非如改革派所說是因為「小人壞法」,而是因為缺少相應的制度平臺和文化環境
  • 為何同樣是改革變法,秦始皇失敗了,漢武帝卻成功了
    自春秋戰國以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個流派的思想學說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先後出現了法家、墨家、儒家、道家、楊朱學派等諸多思想學說,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空前的學術局面,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不過十家而已,而諸侯們為了能夠強大起來,這些流派的思想學說便成了他們治國的方針策略。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魏國實施法治變法後經濟方面突飛猛進,軍事實力也大有提升,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盛的國家,也是戰國初期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成為戰國首霸,引導著一個時代的格局走向。 齊國和燕國的吏治變法只在一個階段內展現出了比較輝煌的效果,因為它對君主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一旦國家落入到比較昏庸的君主手中,那麼發展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韓國的術治變法更是扭曲了法本身的含義,讓原來的忠勇政治變成了崇尚陰謀權術。 秦國、魏國變法最為成功,其他國家為何效仿不成?
  • 春秋戰國,商業的發展
    夏商周時期,社會制度為奴隸制,土地是井田制歸國家所有,人民分為兩種,自由民和奴隸。奴隸是達官貴族的商品,即便是自由民也在承受著壓榨和欺凌。如此社會環境下,統治者將生產資料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裡,商業根本沒有發展的土壤。
  • 春秋戰國時代專題史
    東周實際上包括了前後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段叫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段叫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春秋五霸相爭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用現代財政體系,去指導古代帝國變法
    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場變法,是想解決北宋時期的財政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結果是,變法不僅沒讓北宋富強,朝廷還陷入了黨爭,最終元氣大傷,亡於金人。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呢?宋神宗大受刺激,對王安石的變法由此產生了懷疑。04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財政收入方面,王安石是想用商業行為來增加收入,這就沒有成功的可能。為什麼這麼說?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商鞅固執地認為只有老農民才是好人,民風淳樸,其他什麼商人、漁夫都是刁民,只會剝削國家的財富,必須讓他們都去種地,如果有人不願意去種地或者比較懶惰,那就把他歸到惡農這一塊,給他穿小鞋,非要把他整成良民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