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2020-12-17 愛上文字的人

商鞅生平

史記記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以法家思想開啟秦國變法富強之路,官拜大良造!後因收復河西獲封商於(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嬴渠梁與商鞅相識相知

一個是急於擺脫國家羸弱的國君

一個是夢想著實現抱負的有志之士!

兩者的共同點都在一個「變」字,這就造就了史上君臣之最佳CP!正如兩人誓言,君如青山,我如松柏,同心竭力,永不相負!

變法之路

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變法從此開始……頒布《強秦九論》

其一《田論》

其二《賦稅論》

其三《農爵論》

其四《軍功論》

其五《郡縣論》

其六《連坐論》

其七《度量衡論》

其八《官制論》

其九《齊俗論》

三大事件埋下商鞅必死的伏筆

一:朝廷變法新勢力取代老世族

成為秦國肱股之臣

變法組成:商鞅官拜左庶長,景監任左庶長領書,車英任左庶長將軍,王軾任櫟陽令

老世族:甘龍擢升太師

杜摯擢升太廟

公孫賈擢升太子右傅

老世族官職都是擢升,卻沒有任何實權

二:老世族根本利益受到觸犯

田論的出現,沒有土地的人都有了土地,這土地哪裡來的,毋庸置疑,老世族裡分出來的!

賦稅論的出現,按地收稅,原本不用繳稅的老世族,也面臨著繳稅!

這兩部法的實施,大大的損害了老世族的利益!

三:嬴駟殺人流放山野

當時,嬴駟還身為太子,因為賦稅一事,他殺害了白家幾十口人,激起民變,白族族老帶領族人趕來國都櫟陽討要說法!為了平息民怨,但又由於嬴駟是當時唯一的繼承者,並且尚未成年,便由太子左右太傅代替了嬴駟受罰,太子首傅公子虔(太子公伯,秦孝公兄長)劓邢,太子右傅(公孫賈)黔邢,秦孝公將贏駟流放。

以上三件事,商鞅基本上將老世族,朝廷重臣,太子贏駟,太子首傅贏虔得罪的透透的!

商鞅死之導火索

商鞅為了變法的延續,知法犯法,以身試法,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秦孝公薨以後,櫟陽令王軾,闖城門(犯法)要作人殉陪葬。最後被商鞅勸導醒悟!王軾未受處罰!

因《連坐論》施行,商鞅此時已經犯法!

商鞅回商於郡時,被人誣告商南之地有私兵(每一個封地有少量兵士乃是正常現象,沒有真正的擺脫舊勢力)

《連坐論》中,什伍連坐法不被認可,老百姓稱之為酷吏!

因為沒有了秦孝公的支撐,最終被反對勢力擬出十大罪狀,處以車裂極刑!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以法家思想為中心的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富國強兵。

從商鞅變法到最終被處以車裂極刑,他都是成功的,活著則是為實現抱負而奮鬥,死則是因為捍衛變法成果而死!

此乃小編一家之言,希望看到的你我,未來一起進步,一起攀登文化的峰,無論經史子集,詩書禮樂春秋,宗教信仰等,我們共同交流!

相關焦點

  • 商鞅是怎麼花樣作死的?死後以「車裂之刑」示眾
    秦孝公九年,商鞅實行第二次變法。此舉也顯示在商鞅的價值觀裡,「法」和「刑」是不一樣的。商鞅的這些措施可以說暗含了重要的法治思想。如刑上大夫,法不阿貴。在商鞅變法過程中,除了國君之外,誰都要為自己的違法行為受到處罰,即便是太子犯法也要由老師代受懲戒。在《資治通鑑》中所記載,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國的經濟與政治得到發展,政權得到鞏固,武力得到增強,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從此結束了中原各國長期不與秦會盟的局面,顯示了秦國地位的提高。
  • 《資治通鑑》: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第二次見面,他又從王道仁義講起,秦孝公的興致比前一次好點了,但還是覺得不著邊際,哈欠連天。商鞅明白了:「秦公志不在王道。」要求景監第三次引見,並保證這次一定能說服秦孝公。於是,第三次見面,商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麼?」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業!
  • 李悝和吳起變法,都以失敗告終,為何只有商鞅變法成功?
    但是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與他遭遇相同還有楚國時候的吳起,這個人也是一個政壇界的奇才,他也早早的預料到了國家要想強,首先國家的政策主張必須要強,如果政策不夠好,又談何國家文明,民族復興呢?但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他們的主張根本得不到君王的認同。說到變法,成功了的好像小編了解的就有秦國時候的商鞅。
  • 中國歷代變法為啥大多失敗:變法領導者的私德有問題?
    戊戌變法的另一位主將——譚嗣同曾經說過這樣一番豪言壯語: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所言自然不錯,但他並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變法而流血者。
  • 【歷史課】商鞅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法老三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作為七國爭霸賽中最後的贏家,秦國的成功是由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的成就在歷史上有目共睹的,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單獨為商鞅寫了一篇列傳,但是在文章的末尾卻有這樣一段評語。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商鞅變法是很出名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商鞅變法運動在秦孝公死去以後,就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連主張和推動變法的商鞅,也遭受了車裂之刑。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卻被施以極刑
    戶籍制度從源頭上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 廢除舊的貴族世襲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行軍打仗按士兵軍功的多少來分配爵位,王室貴族如在軍功上無建樹的,一律消除其貴籍。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戶籍制度從源頭上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 · 廢除舊的貴族世襲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行軍打仗按士兵軍功的多少來分配爵位,王室貴族如在軍功上無建樹的,一律消除其貴籍。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商鞅是戰國時期變法最為成功的一個,在商鞅之前,魏國進行了李悝變法,楚國歷經了吳起變法,還有同一時期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然而成功的變法只此一個,失敗的變法卻驚人相似,因為最後沒有得到延續。事實上,商鞅變法在取得莫大成效之後,秦孝公賜了十五個城鎮給他做封地,賜予他「商君」封號。自此以後,商鞅越發目中無人,人所共憤。據史書記載,商鞅被秦惠王以謀反的罪名車裂之時,竟沒有一人可憐他。
  • 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成功第一人——李悝
    說到變法,人們一定會想到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等,其中,由於商鞅變法太過有名,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認為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成功第一人。其實,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變法成功第一人並不是商鞅,而是李悝!        李悝是誰?既然是變法成功第一人,我怎麼沒聽說過?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最終卻被秦國貴族誣陷謀反,最終戰死並被處以車裂之刑和誅滅全家,商鞅可以說是被誣陷致死的,但是之後的秦國國君並沒有為其平反,只因商鞅推行的變法雖強大了秦國,但也得罪了各個階層,尤其是秦國貴族,為其平反需要承擔風險,並且商鞅是被國君下令處死的,那麼後代秦王為商鞅平反就是否認先祖是錯誤的,加上一些其它原因
  • 商鞅變法成功,率5萬秦軍大敗14萬魏卒,他的死亡早已註定
    商鞅變法,無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的一次變法。秦孝公正是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壯大了秦國的實力,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據《資治通鑑》記載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 「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商鞅變法是戰國列國變法最為徹底的一次,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等等方方面面,其核心目的是為了發展秦國經濟、增加公室集權、增強軍事實力,以應對日趨激烈和殘酷的戰國時代外部競爭。單就這一目的而言,商鞅變法的效果無疑大大超越了秦孝公與商鞅本人的預期:秦國不但實現了變法圖強的基本目標,後世歷代秦人在商鞅變法的堅實基礎上,還逐漸徵服了東周其他列國,最終一統天下。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商鞅是功不可沒的。那麼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呢?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諸侯卑秦秦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弱雞的國家,不被其它諸侯國認同。弱小並不是說它領土小。它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它的經濟不行,文化也不行。
  • 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人家這三點做的很好:根基,改天換地,循序漸進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它的成功,直接讓貧弱的秦國一舉成為虎狼之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基礎。
  • 「戰國三傑」之商鞅:變法圖強還是作法自斃?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地,號為 商君,故稱之為商鞅。首先看,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變法。
  • 商鞅變法VS尼西米改革
    改革成功者像商鞅、張居正,一度給當時朝代帶來勃勃生機,甚至起死回生,如商鞅變法奠定了秦朝崛起的基石,張居正十年秉政為明朝延續國祚六十多年。但因或過於激進、樹敵太多,或「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終逃不出政壇的翻雲覆雨,這兩位都遭受到了人生的個人悲劇。商鞅成了秦惠王平息貴族怒火的犧牲品,落了車裂和滅三族的悽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