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VS尼西米改革

2021-02-07 山上的聲音

                楔子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那些敢為天下先的勇猛志士,向著因循守舊,朝著故步自封亮劍。

雖然受拘於眼界和能力,大多數改革折戟沉沙,一曲曲哀歌長鳴,但從另一個角度,變革者勇氣的凱歌依然鏗鏘奏響。

改革成功者像商鞅、張居正,一度給當時朝代帶來勃勃生機,甚至起死回生,如商鞅變法奠定了秦朝崛起的基石,張居正十年秉政為明朝延續國祚六十多年。

但因或過於激進、樹敵太多,或「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終逃不出政壇的翻雲覆雨,這兩位都遭受到了人生的個人悲劇。

商鞅成了秦惠王平息貴族怒火的犧牲品,落了車裂和滅三族的悽慘下場。張居正雖死後一度備極哀榮,但很快被他嘔心瀝血培育的萬曆皇帝拋棄,老母和子孫遭殃慘狀讓人不忍細讀。

大到一國,小到一家,其實都需要變革。但什麼時候去變,如何去變,終究沒有完美的答案可以遵循。

2018年7月,被李彥宏從矽谷請來的陸奇卸任總裁一職,百度版「商鞅變法」戛然而止,引發空前熱議。

企業的變革雖然沒有政壇的腥風,但利益糾葛、上司搖擺、理念衝突,縱然陸奇想做商鞅,但百度不是大秦,李彥宏的支持也沒有秦孝公那樣徹底。

其實,任何一個團隊,單位,公司,只要由人組成的聯合體,在變與不變之間都是拿捏徘徊,只不過哪個矛盾點需要一刻不能緩的止息,才決定最終的牌局。

對比聖經之中,也有勇敢的變革者,像尼西米,就是一位生命豐盛、能力超強的領導者。其在宗教改革中,所展現的魄力和能力,至今都被編入許多管理教材,無論職場還是禾場,都可以在其中學到諸多領導力法則。

成功的變革,總少不了三樣:天時地利人和,對比商鞅變法和尼西米改革,這兩個臨近時代的偉大變革,得出一點應該是毫無爭議的:人的智慧終究有限,倚靠上帝的所做的工才會持久。

商鞅變法

人名:商鞅

國籍:中國周朝秦國

生卒: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

稱號: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商鞅變法

官職:客卿(外國人在本國擔當的高級官員,周朝是以諸侯國劃分);左庶長(非王族擔當的極限,相當於在私企或外企中任職的天花板);大良造(統管國家軍政大權,類似於古代宰相加兵部尚書,現在總理加司令員,這個是秦孝公給商鞅鼎力支持的具體表現)

支持的人:秦孝公(最反對商鞅的秦惠王的爸爸)

作品:《商君書》又稱《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後學著作彙編而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效果: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正面評價: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這個是李斯的話,估計是從秦為何能一統六國的角度)。

反面評價: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這個是西漢賈誼的話,估計是從秦為何滅亡的原因)

現代影視作品:《大秦帝國之崛起》、《羋月傳》

領導力長處: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成語「徙木立信」,樹立威信)

領導力短處:為人刻薄,過於驕矜(前半句是司馬遷的原話)

尼西米改革

人名:尼西米

國籍:以色列

生卒:主前464—424年

主要成就:重建耶路撒冷,宗教改革

官職:酒政(伺候王在筵席時飲酒,這個職位要常常喜樂,尼西      米一次憂愁成為王問詢的機會,促成尼西米重建耶路撒冷)、省      長

支持的人:波斯王亞達薛西王

最支持的:上帝

作品:《尼西米記》(準確的說是聖靈啟示他寫的)

改革措施:重建耶路撒冷城牆,中斷以色列民與外族通婚,恢復聖潔生活和敬虔禮儀等。

效果:使整個民族道德風氣和士氣煥然一新,並影響出一批敬虔的 神的選民。

現代影視福音影視網《尼西米》

評價:基本各個層面,各個角度都高度評價尼西米,在孫德生所著的《領袖》一書中,對尼西米的評價可作為一個參考:尼西米有著敬虔的生命品格,有著做事果斷和謹慎平衡的作風,並注重實際,有著強烈的憐憫心,並且常常精力充沛,最為寶貴地是他激發整個團隊的士氣,難得可貴的是他還有深深的憐憫之心。

領導力長處:以身作則、組織力強,敢於擔當,擅長協調和處理人際關係,最難得可貴敬虔禱告,從神得力。

領導力短處:不好從各種資料中找到

相關焦點

  • 【歷史課】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 淺聊商鞅變法,從強國富民的根本出發,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淺聊商鞅變法,從強國富民的根本出發,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商鞅是什麼人?商鞅,也叫衛鞅、公孫鞅,是衛國人。但由於找工作,就去了魏國做公孫痤的客卿,公孫痤認為此人有大才,在臨終之時就跟魏惠王說,我死後,可立此人為相,若不為,則殺之,可見當時公孫痤對商鞅是非常欣賞的。商鞅變法,商鞅從強國富民的根本上出發,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將社會階級化跟戰功、軍功掛鈎,想要強國就必須對外徵戰,進行擴張。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五:商鞅變法——商君列傳(上)
    商鞅終於得到秦孝公的重用,開始大展抱負,在秦國實施了戰國時期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使秦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並且得以最終統一六國。商鞅本稱衛鞅或公孫鞅,後因變法有功而被秦孝公封於商地,故史稱商鞅,他主持的秦國改革就是商鞅變法。
  • 「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強力支持下,商鞅開啟了長達十餘年的變法歷程。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重農桑、實行法治、獎軍功、統一度量衡、郡縣制改革等等。商鞅變法是戰國列國變法最為徹底的一次,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等等方方面面,其核心目的是為了發展秦國經濟、增加公室集權、增強軍事實力,以應對日趨激烈和殘酷的戰國時代外部競爭。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法老三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作為七國爭霸賽中最後的贏家,秦國的成功是由商鞅變法開始的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個刻薄、殘酷、無恩德的人,當初他能夠說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商鞅一上臺就處罰公子虔,還魏國公子,不聽從趙良的建議,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
  • 李悝和吳起變法,都以失敗告終,為何只有商鞅變法成功?
    在古代如果一個國家想興盛必須要主張變法,以到達剔除腐敗政策,弘揚公正高明的政治主張,李悝在當時的魏國,對面國家的破財,政治弊端展露無疑,他知道國家到了一個不得不變更的地步,所以他開始慢慢在主張國家發生改變,不能再像之前一樣管理下去,所以他站出來了,他開始在魏國伸張變法的優勢。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商鞅是功不可沒的。那麼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呢?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諸侯卑秦秦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弱雞的國家,不被其它諸侯國認同。弱小並不是說它領土小。它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它的經濟不行,文化也不行。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商鞅生平史記記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變法之路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第二次變法實施後,僅過了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商鞅開始把矛頭指向了當時最強大的對手一魏國。公元前354年,秦趁魏、趙、衛之間發生戰爭之機,由商鞅親率大軍伐魏,在元裡取得了對魏國的第一次勝利。公元前352年,又包圍了魏的舊都安邑,迫其守將投降。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伐魏,攻佔固陽。在四年的時間裡,商鞅連續三敗魏軍,使秦國的名聲大振。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秦孝公的一生,是勞累的,但也是歷史很燦爛的一角,因為他的賞識和扶持,和衛鞅在那個年代中展開了一次深刻的變法,也是人們熟知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如果問起細節,商鞅變法變了哪些內容,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看了一部電視劇,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所以有去專門看了一些書籍,更加的敬佩商鞅和秦孝公,商鞅變法其中的一條變法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甚至不斷加深,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的骨髓。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圖片:商紂王處理政務劇照2、商鞅的改革這樣的政策,導致老百姓對於國家成敗的覺悟性並不高,因此在春秋時代,參加戰爭往往是貴族老爺們的事情。有的學者認為:參加戰爭是一種榮耀,因此不允許平民參加。其實這種說法未必符合當時的情況。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 胡服騎射:一次媲美商鞅變法的改革
    李悝變法、商鞅變法、吳起變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鄒忌改革……翻開史書,這一次次改革猶如璀璨星光,閃爍在那段激蕩人心的戰國史上。
  • 最初商鞅變法是得到當時秦王支持的,最後為何落得被分屍的結局?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成功的通過一系列成功的變法手段,讓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自己也在當時獲得了豐厚的報酬和地位,但是在支持自己的國君死後,並沒有獲得一個善終,最後落得個被五牛分屍的結局真的是很悽慘。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他的能力和創作的歷史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我們從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商鞅在變法改革上對於管理底層百姓的變法理念是值得我們拷問的。這就回歸到題主問的問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是有利的,那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嗎?
  • 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人家這三點做的很好:根基,改天換地,循序漸進
    但古代歷史上那麼多變法,為何只有商鞅變法能成功?其實歸納起來,主要是商鞅做好了這三點:打下變法的根基,變法進程循序漸進、不一蹴而就,對國家進行全方位的、改天換地的大變革。為何這樣說?我們詳細地來看看,看商鞅是如何把這三點做好的。第一:對變法基礎的夯實。
  • 【天下大同】商鞅變法丨一直伴隨商鞅的迷之自信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這是一段非常經典的歷史對話,能窺探出歷史人物的一些性格特點:關於商鞅商鞅的反應,不只是淡定,而是自信,迷之那種,這種自信一直伴隨商鞅後來的變法,商鞅的身上具有某種偏執型人格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和歷朝歷代的變法一樣,商鞅變法首先也是對農業進行改變,畢竟上來就觸動貴族直接的利益,這種事除了範仲淹沒人敢這麼幹,範仲淹當年的慶曆新政也僅僅玩了幾個月就垮臺了。到商鞅的時候就不同了,人家背後有靠山秦孝公,年輕力壯,一言九鼎,軍爵改革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