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2020-12-22 大咖說史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

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圖片:商鞅被誅殺劇照

一、商鞅的成敗

在戰國時代,秦國的軍隊被其他六國的人視為一群虎狼,而秦國人也被視為一群熱愛戰火的戰爭狂,這一切原因就在於當年的商鞅變法。

1、世卿世祿

儒家的學者們時常會提到這樣的典故,來激勵底層社會的草根們要擁有逆襲的願望,比如商朝的伊尹出身於奴隸,但是因為有見識而且讀書多,最終成為了商王的宰相。此外還有姜子牙的傳說,不得志的讀書人姜子牙因為有理想、有追求,最終成為了輔助周朝的賢臣,並且還被周武王冊封為諸侯。

其實這些例子都只不過是毒雞湯而已,因為歷史上的伊尹和姜子牙絕對不可能出身於社會的最底層,原因很簡單,在夏商周三代的社會,一直都是尊奉世卿世祿的規矩。

比如商紂王當年因為喜歡身邊的奴僕,而冊封了這些奴僕,給了他們官職,結果,這些行為也成了罪行之一。武王伐紂提到的商紂王的罪名,就有這一點。

從這點來看,在當時的社會,破壞世卿世祿這個規矩就是絕對的冒天下之大不韙,是不會被允許的,所謂的世卿世祿,可以理解成:爵位、地位、財富世世代代的傳承。

在這樣的環境下,底層想要逆襲、想要翻身,就只有一種可能:做夢。

圖片:商紂王處理政務劇照

2、商鞅的改革

這樣的政策,導致老百姓對於國家成敗的覺悟性並不高,因此在春秋時代,參加戰爭往往是貴族老爺們的事情。有的學者認為:參加戰爭是一種榮耀,因此不允許平民參加。其實這種說法未必符合當時的情況。真實的情況極有可能是,老百姓即便當兵也沒有任何積極性,鬧不好還會想盡辦法陷害自己的長官。

《詩經》裡面,有這樣的一首詩歌記載了西周初年的一場戰爭,這首詩歌講的是周公平定了一場叛亂,以一個周朝老百姓的口吻寫下,大意是我們老百姓到底招誰惹誰了?為什麼打仗的時候要讓老百姓去當兵?去送死?單這一點就說明,在春秋時代,諸侯國確實有過動員老百姓的記錄,只不過老百姓不熱衷而已。

圖片:老百姓上戰場劇照

商鞅的改革其實迎合了人性的弱點,人類都有趨利避害的性格特徵,為了自己的利益敢於猛打猛上,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就會奉行事不關己的心態。

因此,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秦國的老百姓,不論你是什麼樣子的出身,只要在戰場上有了一定的功勞,就可以憑藉功勞向國家兌換房屋土地等一切財富,如果功勞到達一定的級別,還可以獲得國家頒發的爵位,成為這個國家的新貴族。

在當時的戰國社會裡,底層老百姓沒有任何途徑可以獲得逆襲,商鞅的變法讓秦國老百姓感受到了福利,同時也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幸福的曙光。如同現代社會的學生家長以及高三學生,將高考視為自己命運的轉折一樣,秦國的老百姓也把參加秦軍、對外戰爭,視為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

因此秦國上上下下都成為狂熱的戰爭販子,在秦國當兵成了最有前途的職業,而秦國的士兵因為有了福利刺激,也變得更加有動力去前線殺敵,這一切就導致其他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

圖片:上前線殺敵劇照

3、資源的分配

不過,商鞅的計劃想要推行,肯定會引起一番血雨腥風,如果秦國打算讓草根子弟通過戰鬥來獲得財富和爵位,這就意味著,本來控制著社會財富和地位的貴族老爺們,需要放棄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和利益。因此,商鞅在變法的時候遭到很多舊貴族的反對和抵制。

事實上,在商鞅變法的前後,其他國家也有過變法,只不過,這些變法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主要原因就是貴族老爺們對變法的反對態度十分強烈,這迫使諸侯國的君主們不得不廢除這些變法內容,商鞅的特殊性在於取得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最終商鞅變法在秦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圖片:秦孝公與商鞅劇照

二、商鞅被殺

秦孝公去世以後,新繼位的秦惠文王處決了商鞅,但是他卻並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其實他的行為可以很容易理解。

1、權臣之死

熟悉秦國歷史的網友肯定都知道,在秦國的歷史上,從秦孝公時代以後,秦國的歷代丞相都沒有好下場,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新的君主上臺以後,上一個君主留下來的丞相往往掌握著國家的大權,君主不除掉這樣的權臣的話,他們對自己的統治也是十分不利的,就是從這一點來說,秦國的惠文王有必要處決商鞅。

圖片:秦惠文王劇照

2、穩定人心

秦惠文王登基的時候,秦國處於政權更替的狀態,面對這樣的局面,君主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穩定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收買人心,商鞅在變法的時候得罪了很多秦國舊貴族,殺死商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買人心。

不過,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好處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因此,秦惠文王沒必要為了討好舊貴族而重新重用他們,從而導致變法帶來的好處消失。更何況,商鞅變法也給秦國產生了一批新貴族,如果廢除商鞅的變法,也會導致新貴族的叛亂。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司馬遷曾說商鞅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在秦孝公面前經常說大話,而且對待他的老朋友公子虔,公子卯極其殘忍,商鞅最後的人生悲慘結局跟他的性格脫離不了關係。商鞅其實是衛國國君的兒子,本姓衛,早年跟隨魏國「大間諜」公叔座混飯吃,後來趕在秦孝公求賢若渴的時候來到了秦國,並深受秦孝公信賴,開始主持變法。
  •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處死商鞅?原因很簡單
    同年,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繼位。值得注意的是,秦惠文王即位後,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由此,對於秦惠文王這位君主,毫不猶豫地處死了商鞅這位秦國功臣。那麼,問題來了,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處死商鞅?對此,在筆者看來,秦惠文王此舉的原因並不複雜。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謀反是重罪,是要被誅滅三族的重罪,但是,給商鞅定罪的是秦國新一任國君秦惠文王,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並沒有任何謀反的罪證,僅僅因為公子虔一幫人誣告,秦惠文王就派兵捉拿商鞅,到了這個時候,商鞅就看出來了,並不是他犯了罪,而是秦惠文王要捉拿他,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商鞅認為自己被捉了之後,就永遠不可能再出來了,所以他選擇了逃跑。
  • 【歷史課】商鞅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其實商鞅不是魏國人,他是衛國人,注意這裡的衛是保衛的衛。他是衛國的貴族後裔,姓公孫,叫衛鞅或者公孫鞅,入秦後,打仗有功,把「商」這個地方封給他了,所以後來叫商鞅。為什麼重點提一下是貴族後裔呢?因為在戰國時代老百姓是不能學習的,貴族才能學習,所以老百姓很難有翻身之日,現在咱們人人都能上學,這還是要感謝黨的。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公叔座便推薦了中庶子衛鞅,公叔座說:「以衛鞅的才能,可以將魏國的全部國事交給衛鞅治理」,並對魏惠王說:「如若不任用衛鞅就將其殺害,不能讓衛鞅離開魏國,到他國效力」。魏惠王認為公叔座是病糊塗了,不僅沒有任用衛鞅,也沒有將衛鞅除掉。不久後公叔座病亡,恰巧此時秦國的國君秦孝公發布了《求賢令》。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秦國能統一六國,商鞅居功至偉,並且可以說秦始皇也是商鞅政治理想的執行者,商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商鞅的改革不僅是影響了秦國,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但最終商鞅卻被冤枉致死,屍身還被處以車裂之刑,還被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下令誅滅全家。然後就有人問,商鞅對秦國的貢獻巨大,還被冤死,為何秦國的歷代國君不給商鞅平反?
  • 秦惠文王一上位就處死商鞅,他真的是為自己老師報仇嗎?
    改革能讓一個國家或一個朝代獲得新生,在我國的歷史上,也不缺乏一些大膽的變革家,他們具有前瞻的眼光,有敢於冒險的勇氣,最後通過變革對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只不過,這樣的變革家並不會有好下場,因為他們的變革勢必會影響到一些權貴的利益,如果當一個變革家在最後失去的話語權,那麼他就一定會被清算。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如果秦孝公與商鞅再活多二十年,有可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這些制度都是在動了世族利益的基礎上進行了,以太師甘龍為首的杜摯、公孫賈等世族反對變法,但是遭到了秦孝公的強力打壓。本來甘龍、杜摯、公孫賈等人都是秦國重臣,因為反對商鞅變法都被解職,成為閒散人員,家族利益也受到了侵害,那麼這些世族就把矛頭指向了商鞅,時刻準備著置商鞅於死地。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國的經濟與政治得到發展,政權得到鞏固,武力得到增強,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從此結束了中原各國長期不與秦會盟的局面,顯示了秦國地位的提高。
  • 《資治通鑑》: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於是,商鞅跑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能識千裡馬,還有絕對的權力,更有狂大的野心。
  • 秦惠文王嬴駟:晚年身體不適,竟與遭車裂已死的商鞅還有關係
    編者按:秦惠文王嬴駟,秦孝公的兒子,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年僅19便繼承王位,後殺商鞅。公元前325年更改「公」為「王」,為秦國第一位「王」。在秦惠王當政期間,戰功累累,為秦朝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商鞅變法遇難題,懲罰太子老師樹立威望,最終作法自斃結局悽慘
    秦相商鞅逃亡住宿時,慘遭店主轟走。逃亡國外後被捕入獄,最後「五馬分屍」慘死。商鞅位同相國,為何會逃亡,這一切都要從「商鞅變法」說起。商鞅新法施行一年後,老百姓各種不適應,都嫌麻煩,愁的商鞅想找人開刀立威。恰好,太子嬴駟犯了新法,可把商鞅樂壞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管你是不是太子。 商鞅按律處罰太子,又考慮是國君繼承人,不能上刑。
  • 商鞅變法成功,率5萬秦軍大敗14萬魏卒,他的死亡早已註定
    秦國馬車更重要的是,商鞅變法沒有像歷史上的許多變法一樣人亡政息,秦孝公和商鞅死後,變法在秦國得到了延續,許多內容甚至影響了其後的封建政權近兩千年。這樣的變法,值得所有人的稱讚。想要商鞅死的人有很多:1、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誰?他的名字叫贏駟,也就是此前變法的時候商鞅用來立威的太子。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卻被施以極刑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史記《商君列傳》今天我們來說說商鞅變法這段兒故事。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出生,戰國時期衛國人,其本姓公孫,商鞅是後常叫的名稱,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
  • 最初商鞅變法是得到當時秦王支持的,最後為何落得被分屍的結局?
    這一法令在秦國成功推行後,秦孝公又於公元前356年任命當時的商鞅為左庶長,在國內實行第一次大面積的變法。 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頒布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 輕罪用重刑;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卻落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商鞅施行變法的初步形成商鞅的富國強兵之策,簡單的說就是「變法」,商鞅把變法的內容仔細地講給了秦孝公聽,秦孝公聽後大喜,對商鞅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秦孝公抓住商鞅的手久久不能釋懷。因為他知道就是眼前這個人可以解救大秦於水火之中,於是秦孝公便準備施行變法的準備,但又恐怕遭到朝廷舊世族勢力的反對,於是便命商鞅把變法內容分為兩次施行,後來證明雖是如此,還是遭到了舊世族的反對,但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的變法,無人能改變他的想法。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於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逐步開始自己的變法之路。
  • 商鞅的結局為何如此唏噓,為何秦惠王要拋棄商鞅
    商鞅在獲得秦孝公的重用後,強力推行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一、編定戶籍,加強內部管理。二、一個戶主如有兩個兒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分家,各自獨立生產維持生活,防止一家人互相依賴。商鞅在變法中確實很好地執行了這一原則,在銳意變法的過程中,商鞅法令森嚴、毫不容情,秦國就在這樣的改革下逐漸走向強盛,最終統一天下,商鞅確實功不可沒。從上面這些措施看,確實對秦國的一步步崛起起到了很大幫助,也奠定了秦國最終的霸主地位。但真正讓商鞅引起後世人無數爭議的是因為他執法的尺度太過嚴厲,甚至很多時候到了慘無人道的黑暗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