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2020-12-14 騰訊網

商鞅是秦國歷史乃至整個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

看待商鞅不能以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也不能以儒家的思想行為來評價,而應該從當時所處的社會來看待,亂世之中唯有變法強國才能生存,這一原則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適用,如果連生存都不能解決,談再多的仁義道德也是沒有用的,只能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

商鞅的出現為秦國提供了一個變法強國的理論基礎和法制原則,商鞅歷來主張嚴刑峻法和重賞厚待,對於違法行為是嚴肅處理,哪怕是太子犯法,商鞅仍然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以代太子受罰,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封建原則,天下為之震動。

商鞅

同樣,對於立下功勞的人,不論身份高低,一律按秦國法律進行重賞封爵,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以通過法律商鞅把秦軍打造成為一支只知道追求軍功爵位的虎狼之師,秦軍的紀律性、戰鬥力都戰國最強的,這也是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但是,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改革家和變法家無一例外都會有流血事件,因為得罪的勢力過多,變法動了很多秦國老世族的利益,雖然商鞅主政秦國變法21年,提拔了大量支持變法的新一代官吏,但是秦國幾百年來形成的貴族利益階層並沒有死去,他們不過是在等待時機。

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大的功勞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秦王,戰國時期的變法,秦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是最成功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的變法,大多都是國君的態度忽變而作罷,很難有像秦孝公這樣徹底支持變法,即使商鞅要處罰自己的兒子,秦孝公都是支持商鞅的,這種堅持的態度才是商鞅成功的基礎。

商鞅與秦孝公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隨著秦孝公的去世而發生了變化,秦孝公支持變法期間強力打壓的舊貴族在孝公去世惠文王即位之初全都冒了出來,比如曾經的太子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因為縱容太子犯法,公孫賈被處於黥刑,在臉上刺字塗墨,公子虔被處於劓刑,被割掉鼻子。這兩人馬上向新即位的秦惠文王,也就是他們曾經的學生,上告商鞅謀反。

謀反是重罪,是要被誅滅三族的重罪,但是,給商鞅定罪的是秦國新一任國君秦惠文王,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並沒有任何謀反的罪證,僅僅因為公子虔一幫人誣告,秦惠文王就派兵捉拿商鞅,到了這個時候,商鞅就看出來了,並不是他犯了罪,而是秦惠文王要捉拿他,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商鞅認為自己被捉了之後,就永遠不可能再出來了,所以他選擇了逃跑。

因為一旦秦王想抓商鞅,商鞅橫豎就是個死,如果被抓了,公子虔那幫人一定饒不了商鞅,如果逃了,同樣是觸犯了秦國法律,還且還多了一條畏罪潛逃的罪名,但是這個時候商鞅的逃亡之路非常奇怪,也非常不合理。

秦惠文王

按史記的記載,商鞅是往秦國的東邊逃的,先是逃到東部邊境想要入住旅店,但由於自己制訂的法律,沒有官府的文書就不能住店,所以商鞅本人也不能住店,然後商鞅就向魏國逃,但魏國人不開城門並拒絕商鞅入境,因為商鞅曾經以欺騙的手法約魏國公子卬談判,隨後就把公子卬囚禁起來不放他回去,跟後來的秦昭襄王囚禁楚莊王如出一轍,魏國也不能出,商鞅只好南下向自己的封地逃去。

商鞅的封地在商於,這裡是當時的秦國與楚國的邊境,也就是今天陝西省的商洛市,這裡離武關非常近,是楚國攻打秦國的必經之地,商鞅在封地內發動士兵和百姓隨他一起攻打鄭縣,鄭縣是位於潼關與鹹陽之間的地區,然後秦國派兵攻打商鞅,最終商鞅被殺死在黽池,黽池在當時的函谷關以東,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市。

秦孝公

商鞅在臨死前的這一逃跑路徑非常詭異,再簡單回顧一下,商鞅是從鹹陽逃出,先向東準備投靠魏國,但魏國不接受,然後南下回到封地,再北上攻打函谷關以西的鄭縣,最後被殺死在函谷關以東的黽池

以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逃跑後,確實有起兵謀反的舉動,最終兵敗被殺,也就是說商鞅在起兵過程中就已經戰死沙場了,然後商鞅的屍體被送到秦朝都城鹹陽,被秦惠文王施以車裂大刑,也就是說商鞅死了之後,屍體還受了大刑,那麼問題來了,商鞅的死到底冤不冤枉?

商鞅是既冤枉又不冤枉,說他冤枉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有任何謀反的證據,只不過是因為支持他變法的秦孝公去世了,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文王一上臺,就把商鞅當成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而那些受到商鞅變法的舊貴族們,好不容易等來了秦孝公去世,新君秦惠文王即位的機會。

秦惠文王

以公子虔和公孫賈為首的早貴族們本來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誣告商鞅謀反的,卻不想被秦惠文王利用,秦惠文王利用舊貴族打擊商鞅的機會,殺死了商鞅,秦惠文王不是新君上位想要立威和加強權力而已,立威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人,商鞅在秦孝公期間變法及把持朝政已經21年了,位高權重,所以秦惠文王要殺商鞅,而商鞅是沒有罪證的,所以說商鞅是冤枉的。

說商鞅不冤枉,是因為他確實有謀反的舉動,他不應該逃跑,也不應該起兵,應該老老實實地被抓捕入監獄,然後受盡折磨而死,那樣的話,商鞅就是非常冤枉,但可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逃跑,他親自違反了自己制訂的法律,然後又被自己制度的法律所害死。

從商鞅所處的時代來看,商鞅不得不死,應該說他受冤枉的成分更多,那為什麼後世的秦王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商鞅平反呢?

秦惠文王之後的秦王分別是: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後世秦王之所以沒給商鞅平反,根本原因就是: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並沒有廢除商鞅之法,如果給商鞅平反,那就等於否定他們的祖先秦惠文王

商鞅

因為秦惠文王並沒有做錯,商鞅雖然冤枉,但是商鞅為人太過於正直無情,不懂得變通,只知道維護法律,以法治國,這是法家的通病,但這樣的行為容易得罪人,那些反對商鞅並誣告商鞅的人,不就是因為變法而利益受損嗎?就算秦惠文王不殺商鞅,商鞅也會因為政治鬥爭而死。

秦惠文王殺商鞅,跟個人私仇沒有太大關係,從後來也可以看出,秦惠文王也是一代明君,他殺商鞅是因為商鞅在秦國的權勢都快要大過秦王了,秦孝公不計較,但並不代表後世的秦王不計較,至少秦惠文王就非常計較,他不能容忍商鞅這樣的權臣存在,他想樹立威權、獨攬朝政,都得殺商鞅,尤其是像商鞅這樣的變法者,在歷史上的結局都是不太好的。

最高明的是,秦惠文王殺商鞅並沒有廢除商鞅之法,這是正確的決定,而後世的秦王是不可能否定秦惠文王這個祖先,而給商鞅這個外人來平反的,這就是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歷代秦王最終沒有為商鞅平反。秦國能統一六國,商鞅居功至偉,並且可以說秦始皇也是商鞅政治理想的執行者,商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商鞅的改革不僅是影響了秦國,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但最終商鞅卻被冤枉致死,屍身還被處以車裂之刑,還被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下令誅滅全家。然後就有人問,商鞅對秦國的貢獻巨大,還被冤死,為何秦國的歷代國君不給商鞅平反?
  • 商鞅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死自己,且被秦王施以「車裂」之刑的?
    其實,商鞅在變法之中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商鞅皆採取暴力手段,來鎮壓,包括貴族也一樣,沒有特殊,當時的一個貴族子弟名叫張良,前去面見商鞅,希望他能夠放棄」變法「,遵循祖制,勸他取消殘酷的各種刑法,但被商鞅拒絕,最後,張良惱羞成怒,對商鞅說:「你變法不念王公貴族也就罷了,卻連太子儲君也不放過,全國上下你得罪的人太多了,現在是孝公在位,還能保你,孝公不在之時也是你末日!」
  • 商鞅之死
    假定商鞅離魏入秦時是二十五六歲,那麼他死時大約在五十歲左右,應該生於公元前387年左右。公孫鞅最初在魏相公叔痤門下跑腿,任職中庶子,年雖少,有奇才,頗得賞識。」  「商鞅很有才華,「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臨終病重之前,才向魏惠王極力推薦。由於此前缺乏鋪墊和歷練,不為魏惠王所採納。公叔痤發狠話說,不用之,即殺之,為了魏國的國家安全,也不能讓商鞅到其他國家去。
  • 商鞅之死|變法者的無奈與悲涼
    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chōng)者不相杵(chǔ)。今君之見也,因嬖(bì)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lì)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qíng)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
  • 商鞅的結局為何如此唏噓,為何秦惠王要拋棄商鞅
    商鞅在變法中確實很好地執行了這一原則,在銳意變法的過程中,商鞅法令森嚴、毫不容情,秦國就在這樣的改革下逐漸走向強盛,最終統一天下,商鞅確實功不可沒。從上面這些措施看,確實對秦國的一步步崛起起到了很大幫助,也奠定了秦國最終的霸主地位。但真正讓商鞅引起後世人無數爭議的是因為他執法的尺度太過嚴厲,甚至很多時候到了慘無人道的黑暗地步。
  • 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
    談秦說漢(336)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影響秦國歷史進程最大的三個正國級領導幹部,商鞅、範雎、呂不韋三個人當之無愧。嚴格地說,商鞅的最高職務只是大良造,行相邦之權;而範雎、呂不韋才是真正的相邦之職。
  • 商鞅變法成功,率5萬秦軍大敗14萬魏卒,他的死亡早已註定
    商鞅之死為秦國立下大功,同時也獲得了豐厚回報的商鞅,卻並沒有得以善終。秦孝公去世之後不久,商鞅就被繼位的秦惠文王下令五馬分屍了。商鞅被車裂冤不冤?是鳥盡弓藏還是咎由自取,其實結局早已註定。也就是說,商鞅功高蓋主了,自古以來這都是大臣的取死之道,問題是商鞅還不知道收斂。並且商鞅變法在秦國已經深入人心,商鞅是死是活已經不影響變法的繼續執行,秦惠文王殺商鞅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2、公子虔上面有提到,公子虔是太子贏駟的老師,但他的身份不止於此。
  • 羋月傳:秦王都把商鞅殺了,為啥還要執行商法,還去祭拜他?
    對於商鞅變法這段歷史,相信每一位朋友都不會陌生,畢竟這是一段經典的史實,而這段故事在羋月傳中也略有表述,秦孝公在位時,重用商鞅,棄舊法,行商君之法,於是秦國越來越強大,後來,秦孝公去世以後,秦惠文王繼位,他殘忍地將商鞅車裂,但奇怪的是,他已經把商鞅殺了,秦國卻一直都遵循著秦法,甚至秦王還在荒郊野外給商鞅立了墳墓,每年都親自去祭拜,這又是為什麼呢?
  • 商鞅之死│91
    商鞅也知道因為變法,自己得罪了太多的人。吳起的結局,就在眼前不遠,如果秦孝公死去,自己能躲過殺身之禍嗎?但是思來想去,卻又無計可施,只能寄希望於太子能認識到變法對秦國的好處,等他當國君時,能將變法繼續下去。這樣的話,自己也就轉危為安了。而且,商鞅還抱著一些僥倖心理,認為,秦孝公剛剛四十幾歲,比自己還要年輕十來歲,此時就擔心孝公身後之事,為時過早。
  • 商鞅為何在魏國失意、在秦國一展抱負,商鞅:「我要跟老闆談!」
    病危時,公叔座這才向魏王推薦商鞅為相,魏惠王默然不答;公叔座說,如果不能用商鞅、必須殺他!魏惠王敷衍點頭走了、反而認為公叔座臨死老糊塗了。商鞅在魏國的經歷史書記載簡單,卻有很大的可疑之處!第一,魏王真的昏庸不用商鞅?第二,公叔座能臨死推薦商鞅為相,肯定極為認可商鞅的才能,為何之前不先放在中低層崗位鍛鍊、以讓魏王看到他的工作能力?
  • 商鞅之死,不是壯烈犧牲,而是作法自斃!
    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大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是國君旁支側出的子孫,原名叫公孫鞅,因為是衛國人,又叫衛鞅。後來因為秦孝公封商地十五邑給他,所以又稱為商鞅。商鞅怎麼死的呢?死的很慘。秦孝公一死,就有人告他圖謀不軌,然後就全國大搜捕,最後被處以極刑——五馬分屍。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能憑藉三寸之舌將天下諸侯都耍得團團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絕倫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
  • 蘇格拉底之死與商鞅的區別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主張無神論和言論自由,被統治階層所不容,他們以不敬神和敗壞青年兩項罪名把他送上法庭,被判處服毒自盡。當時蘇格拉底的親友和弟子們都認為此判決不是正義的,勸他逃往國外避難,均遭其拒絕,卻當著弟子們的面服下毒藥。從蘇格拉底的罪名可知,對他的判決是非正義的。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其實這些例子都只不過是毒雞湯而已,因為歷史上的伊尹和姜子牙絕對不可能出身於社會的最底層,原因很簡單,在夏商周三代的社會,一直都是尊奉世卿世祿的規矩。比如商紂王當年因為喜歡身邊的奴僕,而冊封了這些奴僕,給了他們官職,結果,這些行為也成了罪行之一。武王伐紂提到的商紂王的罪名,就有這一點。
  • 大秦賦:嫪毐死得有多慘?除了商鞅,這種死法在秦國是獨一份!
    不承想,嫪毐的政治野心極大,他入宮站穩腳跟後,不但蠱惑趙姬為自己連生兩子,還唆使趙姬將他封為長信侯。稍後,嫪毐更是用同樣的手段讓趙姬動用太后的權力賜給自己山陽和太原郡作為封國。就這樣,嫪毐很快成為了朝中新貴,其勢力也急劇膨脹,竟有上千人為求仕宦而甘心投奔到嫪毐門下充當舍人。不過,僅憑這點人是發動不起一場像樣的叛亂的。但嫪毐還有一個殺手鐧:他早就籠絡了一批手握實權的秦朝官吏。
  • 《大秦賦》中嫪毐死得有多慘?除了商鞅,這種酷刑在秦國絕無僅有
    當時年過半百的呂不韋體力也滿足不了趙姬的需求,更怕嬴政發現他與其母關係來報復。等待最佳時機,嫪毐發起叛亂,憑藉他籠絡的軍事力量,此叛軍規模浩大。不過,嫪毐是假宦官和太后有染並生子之事,秦王嬴政早有耳聞。因此他早就做好了應急準備。但嫪毐反叛的時間正是嬴政出城的時候,這使得秦王有些措手不及,導致身邊那些沒被收買的宦官全部拿起武器上陣抵抗。
  • 《大秦帝國》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商鞅這樣的曠世奇才,怎會不懂「鳥盡弓藏」的道理,他的使命已經完成,已經展示了自己的為政信念,完成了自己的治國志向,變法也走向了正軌,按理說,商鞅是可以全身而退,可是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車裂之刑的下場? 秦孝公到死都視商鞅為知己,君臣二人並無二心。但是繼位的太子秦惠文王跟商鞅可是有很深的芥蒂,這個以後有機會展開講。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被清算?
    在其幫助下,秦國國力大大提升,且他所創設的法制框架被後世代代沿用,造福深遠。在商鞅之後,張儀也來到秦國,他依靠口才和智慧幫秦國兵不血刃取得了許多利益。然而,商鞅功勳卓著,卻在孝公死後落得被車裂的下場,張儀則雖然在惠文王死後失寵,但沒有失去性命。那麼,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被清算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商鞅為何被清算。秦孝公時,商鞅被賦予了絕對的自主權,他所堅持的事哪怕是孝公本人也不能輕易反對。
  •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公叔座便推薦了中庶子衛鞅,公叔座說:「以衛鞅的才能,可以將魏國的全部國事交給衛鞅治理」,並對魏惠王說:「如若不任用衛鞅就將其殺害,不能讓衛鞅離開魏國,到他國效力」。魏惠王認為公叔座是病糊塗了,不僅沒有任用衛鞅,也沒有將衛鞅除掉。不久後公叔座病亡,恰巧此時秦國的國君秦孝公發布了《求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