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之死與商鞅的區別

2021-02-13 榮昇社科

蘇格拉底之死與商鞅的區別

公元前399年春天的一個早晨,很多雅典人急匆匆趕往廣場,圍觀由500位雅典議事會組成的法庭,對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進行審判。

首先是原、被告辯論,然後舉證,最後議事會投票。議事會以280:220的投票結果,以不崇拜神靈和腐蝕青年的罪名判處老人死刑。

臨黃昏行刑時,老人對身邊親友和弟子說:「告訴人們,掩埋的只是我的屍體。」然後飲鴆自盡。這位老人就是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或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希臘語(雅典)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是一個神秘人物,沒有作品,主要通過他身後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聞名於世,特別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

柏拉圖的對話,是蘇格拉底思想從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全面的著述之一,蘇格拉底由此以其在倫理學和認識論領域的貢獻而聲名遠揚。

這點類似於孔丘的《論語》;這也與古代文化不發達有關,只能靠自己弟子的記錄和傳承,來宣揚自己的思想。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主張無神論和言論自由,被統治階層所不容,他們以不敬神和敗壞青年兩項罪名把他送上法庭,被判處服毒自盡。

當時蘇格拉底的親友和弟子們都認為此判決不是正義的,勸他逃往國外避難,均遭其拒絕,卻當著弟子們的面服下毒藥。

從蘇格拉底的罪名可知,對他的判決是非正義的。他的學生也已意識到這個判決的非正義性,而他本人卻願意承擔這種非正義的判決結果,說明他的認知領域偏狹;這就是古文化的局限性。

他的理解是,遵守判決是為了彰顯法律的嚴肅性。作為一個哲學家,連「非正義的判決沒有遵從的義務」這一簡單道理都沒弄清楚;他想到的是遵守法規,樹立權威,維護國家秩序,卻忽略掉了「惡法是傷害正義的罪魁」又一簡單道理。可見,作為著名哲學家的他,所代表的古文化的局限性有多大。

據有的學者稱,從審判過程來看,蘇格拉底被民主政權的民主法庭通過公民大會的起訴、辯論和投票表決處死,蘇格拉底本人行使了充分的自我辯護權,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十分民主的。因此,蘇格拉底是死於「民主」之手。

此結論跟蘇格拉底一樣局限性太明顯。蘇格拉底不是死於民主之手,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民主。

蘇格拉底是被五百人議事會判處自盡的。

五百人會議又譯作五百人議事會,是古希臘城邦雅典政治的核心,它的職責是落實公民大會的決策(其實那時也沒有公民),是一個總司一切事務的行政組織(注意它是個最高行政機關,而且是以行政代替法律的機關),為公元前6世紀晚期,克利斯提尼改革時創立的機構,此機構一直延續到西元前3世紀。

再者,這個議事會所遵循的法律是「限制信仰和自由」,這是標準的惡法。拿惡法來堵塞言路和限制自由思想,這是民主嗎?而整個審批的過程,也與小集團暗箱操作沒啥區別。

很多人已知曉,民主的前提是要具備多檔平等參與,公民擁有選票,具備監督制約機制,司砝獨粒判案,媒體開放,議會財政等,這些基本條件的。古希臘有嗎?顯然沒有。

蘇格拉底之死,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之死,有什麼區別呢?

在蘇格拉底之後,又過了60年,也就是一個甲子年;公元前338年,在萬裡之遙的東方,諸侯國秦國的刑場上,四周武士林立,中間躺著一個要被行刑的人,他的頭和四肢被分別用繩索綁在5匹駿馬上。只聽一聲令下,犯人旋即被五馬分屍。

這就是有名「車裂之刑」,被行刑的是秦國丞相商鞅。

商鞅曾經是國君秦孝公最得力的大臣,他通過嚴刑峻法治理秦國。據稱,他做事刻薄狠毒,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二次改革變法,以激進而殘酷的方式推行變法,以至「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天地」。

他實行連坐法,逼迫民眾互相監督告密;他推崇輕罪重刑,樹立國君權威;有名的「馭民五術」就出自他手,他幫助贏氏家族建立了中國首個中央集權的王朝。被人稱為「天下第一惡人」。

因其在變法時得罪了權貴,也就是是秦孝公的兒子及其老師,孝公死後,其子贏駟繼位,贏駟與老師合謀以謀反罪整治商鞅。

當時商鞅在外地公幹,在得知秦君要捉拿他時,他想活命,便開始了四處逃亡。然而,四邊的鄰國都不願意接納他這個「惡人」,他只得盲目地到處流竄。

最後連個容身之地都沒有,想借宿旅店也不行;因為他沒有朝廷頒發的「證明」文書,依照他自己訂立的惡法,收留來路不明的客人便有牢獄之災。

身心疲憊的他只得乖乖就擒,被國君贏駟大手一揮,按照商鞅制定的最狠毒的刑罰判處商鞅:車裂之刑。後人總結說,他這是作繭自縛;商鞅死於其締造和推崇的「專制」之手。

蘇格拉底與商鞅所處的時代,被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它創造了人類的文化基礎。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該詞最早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

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是人本主義學說。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它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也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

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

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規模宏大,但只知享樂奢靡,都沒有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

而這些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

如前所述,把對蘇格拉底的審判稱為民主形式,是長期流傳於學界的一個誤解。因為,在古希臘本身就沒有真正意義的民主。民主,只是在文藝復興和思想大解放「拋棄神權」之後,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和洛克《政府論》等哲學思想的指引下,在社會治理框架中引入社會契約精神,之後才真正開始實現的;而民主之真正成為社會實踐,是在英國「大憲章運動」和「光榮革命」之後,逐步成功的。

所以,之前的所謂「民主」都只是一個假想而已。

然而,蘇格拉底與商鞅的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蘇格拉底死於自由的信仰和追求,而商鞅是死於自己設定的暴政。說他們所處社會的最大不同,則是古希臘人有自由與信仰追求的理論和信念,而古代中國則完全沒有這個概念;談及文化,兩者社會文化的內核相差甚遠。

推薦閱讀:

人類乘上「契約快車」從野蠻邁向文明

慈禧是如何耍義和團的

對全人類貢獻最大的三個國家

大清天朝聖殿是從「兵不在了」轟然倒塌的

「上帝」是洪秀全的一張「好牌」

辛亥革命成功探源(一):思想理論準備

相關焦點

  • 商鞅之死
    ——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而改革卻史無前例的成功?  戰國時期,政治風雲,變幻莫測,變法始終是最強音。
  • 《蘇格拉底之死》圖像與涵義
    達維德畫作中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之死這幅畫作,是法國畫家達維德的作品,它創作於1787年。1787年,法國在波旁王朝統治下的君主制受到不斷的思想解放運動、自由主義政治組織的衝擊,搖搖欲墜。新古典主義美學,借用古代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回應這一時期思想和政治的變革,達維德正是新古典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
  • 油畫《蘇格拉底之死》:雅典城邦「烏合之眾」與理性之光的碰撞
    前言《蘇格拉底之死》由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在1787年創作的新古典主義油畫。畫中描繪了就是蘇格拉底服毒自殺的場景,在黑暗的牢獄中,一束陽光照射在蘇格拉底身上,裸露瘦弱的身軀下是堅強的意志力,是面臨死亡的毫不畏懼。蘇格拉底在死亡時說的最後一句話:"我去死,你們去生。
  • 蘇格拉底之死與哲人王的理想
    蘇格拉底為什麼要一個無所不能的王來統治?描述:蘇格拉底以蠱惑青年被古希臘的民主議會宣布死刑。因為蘇格拉底要求由一個無所不能的王來統治一個國家,這是蘇格拉底的理想國。而蘇格拉底死去幾十年後,蘇格拉底學生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帶著馬其頓帝國的鐵蹄來臨,古希臘敗落了。為什麼?民主和帝國?蘇格拉底的王?這或許也是中國的顧準先生一直在研究的問題,古希臘城邦的民主怎麼了?
  • 商鞅之死│91
    商鞅也知道因為變法,自己得罪了太多的人。吳起的結局,就在眼前不遠,如果秦孝公死去,自己能躲過殺身之禍嗎?但是思來想去,卻又無計可施,只能寄希望於太子能認識到變法對秦國的好處,等他當國君時,能將變法繼續下去。這樣的話,自己也就轉危為安了。而且,商鞅還抱著一些僥倖心理,認為,秦孝公剛剛四十幾歲,比自己還要年輕十來歲,此時就擔心孝公身後之事,為時過早。
  • 商鞅之死|變法者的無奈與悲涼
    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è)。僕請終燒正言而無誅,可乎?」趙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chōng)者不相杵(chǔ)。
  • 商鞅之死,不是壯烈犧牲,而是作法自斃!
    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大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是國君旁支側出的子孫,原名叫公孫鞅,因為是衛國人,又叫衛鞅。後來因為秦孝公封商地十五邑給他,所以又稱為商鞅。商鞅怎麼死的呢?死的很慘。秦孝公一死,就有人告他圖謀不軌,然後就全國大搜捕,最後被處以極刑——五馬分屍。
  • 蘇格拉底之死——古代雅典「暴民政治」的「犧牲品」
    "現在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活著;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在我國古代有一位聖賢,他的名字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他就是——孟子。孟子曾經有一句名言,在無數朝代更迭,江山風雨飄搖之際時,很多大賢之人用生命來證道。歷史對於他們的形容往往都會引用這一句,也就是流傳甚廣的"雖千萬人,吾往矣"。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的出現為秦國提供了一個變法強國的理論基礎和法制原則,商鞅歷來主張嚴刑峻法和重賞厚待,對於違法行為是嚴肅處理,哪怕是太子犯法,商鞅仍然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以代太子受罰,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封建原則,天下為之震動。
  • 蘇格拉底為什麼去死?很多人都誤解了他
    在西方文明史上,有許多人的生可能都會為人們所稱讚歌頌,但只有兩個人的死會讓所有人扼腕嘆息至今。他們一個是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十字架上的耶穌,另一個就是自願喝下毒酒赴死的蘇格拉底。我們每次提起蘇格拉底之死,都有這樣一個認識:蘇格拉底當時是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和「腐蝕青年思想」三個罪名判處死刑的,而且蘇格拉底曾經有過逃亡的機會,但是他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接受判決、自盡而死。
  • 商鞅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死自己,且被秦王施以「車裂」之刑的?
    商鞅又名公孫鞅,乃是戰國時期的衛國人,所以也有人稱其為衛鞅,為什麼又叫商鞅呢?那是因為他在秦國時,被秦孝公封為「商君」,所以,又被稱為商鞅。商鞅乃是法家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受到法家的思想影響,他胸懷大志,總想幹出一番大事業。但是,其祖國衛國弱小,不得已來到魏國。經好友推薦,雖然見到了魏王,但魏王對商鞅的才能感到不以為然,並沒有重用他。
  • 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他的死也成了至今一個難以解開的謎
    蘇格拉底是雅典城邦的公民,古希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和同時代的中國的孔夫子一樣,他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積極倡導他的學說,影響了同時代的許多人。蘇格拉底弟子眾多,跟隨者如雲,柏拉圖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的一個民眾法院以投票的方式,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他隨後服毒而死,這年蘇格拉底71歲。蘇格拉底是歷史上第一位被判處死刑的大哲學家。
  • 知識和智慧的區別——來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書中,作者第2次與蘇格拉底見面的時候,他們討論了一個重點的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去覺察到,我們在我們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是用什麼方式在學習的,我們的生活是被什麼東西所充斥著的,所以這一段我想要去分享給大家,因為整個第2次見面其實他們討論的一個很有啟示性的話題就是
  • 原本能夠逃脫死刑的蘇格拉底,偏偏微笑赴死,後人笑道:死心眼
    於是,當三個雅典人對蘇格拉底以毒害青年和不敬神靈的罪名提出公訴之後,一個由501名雅典公民組成的龐大陪審團立刻成立,結果是281票贊成和220票反對的結局,蘇格拉底就這樣成為了有罪之人,並且是死罪。但是,無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來的學者,都一致認為僅僅憑藉這兩條莫須有的罪名就判處蘇格拉底死刑,這其中必定有著非常深刻的原因。
  • 商鞅之術
    他年輕時受李悝、吳起思想的影響,好刑名法術之學。衛國亡,商鞅投魏國國相公叔痤,公叔痤發覺商鞅能言善語,精明強幹,讓他任相國近臣中庶子。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去看他,公叔痤便推薦商鞅做自己接班人,他見魏惠王未置可否就說:「主公如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此人,免得他投奔他國。」魏惠王對這個年輕人不以為然。魏惠王一走,公叔痤又把自己說的話告之商鞅,商鞅很冷靜,也不逃走。
  • 蘇格拉底的反諷:否認知識
    但從他的人品、哲學方法的首要原則、他尋求德爾斐神諭的真意以及為此而死的命運來看,這種簡單反諷的說法難以成立。相反,它是一個複雜的反諷,因為從他否認擁有自然知識和修辭學知識以及對德性定義的無知來看,「蘇格拉底無知」能夠成立;從他確定地宣稱擁有道德知識和通過其辯駁法能夠達到道德知識來看,「蘇格拉底有知」也是能夠成立的。蘇格拉底知與無知的並存是強弱兩種知識觀在其頭腦中存在的反映。
  • 名相商鞅:感佩秦孝公求賢之心,以身報知遇之恩的名士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從積貧積弱轉入強盛,說起來應該要從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時算起。新法的提出者、實行者就是「商君」商鞅,也就可以說商鞅是秦軍成為虎狼之師的奠基人,是強秦的大功臣。然而就這樣一位大功臣最終被車裂而死,一代改革大家落得如此下場,倒真是令人嘆惋!
  • 秦孝公與商鞅
    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在那個時代稱呼一名貴族男子的時候,稱呼他的姓,那就是侮辱。稱為衛鞅,這裡的衛代表的是衛國公室。稱為公孫鞅,公孫表示祖上最闊氣的時候是國君的孫子(也就是小宗的兒子)。公孫當然比衛要尊貴,所以當時的人大概多稱呼他為公孫鞅。(王志飛飾演的商鞅)衛國是古老的姬姓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康叔封,定都在朝歌,朝歌是商朝舊都,可見周武王對康叔封是十足信任的。
  • 蘇格拉底的魅力
    所有動物、整個國家、整個人類都是這樣,人們把這種權力當作君主之權和強者對弱者之權。劣者和弱者的牛,以及其它所有財產,都屬於優者和強者,這是天然的正義。(11)他們兩人的觀點先後受到蘇格拉底的諷刺與駁斥。針對上面波盧斯的觀點,蘇格拉底表示,修辭學家以及靠修辭學的技巧維持統治的僭主,在我們的任何城邦裡都是權力最小的;行為善惡和人生幸福並不以欲望的滿足而定,一切取決於人們的教育狀況與合乎正義與否。
  • 大秦帝國之商鞅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