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又稱為衛鞅、公孫鞅。商鞅是衛國公室,大概是祖上是曾經是衛國國君的孫子,所以氏公孫。先秦時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通志·姓氏略》中記載:「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在那個時代稱呼一名貴族男子的時候,稱呼他的姓,那就是侮辱。稱為衛鞅,這裡的衛代表的是衛國公室。稱為公孫鞅,公孫表示祖上最闊氣的時候是國君的孫子(也就是小宗的兒子)。公孫當然比衛要尊貴,所以當時的人大概多稱呼他為公孫鞅。
(王志飛飾演的商鞅)
衛國是古老的姬姓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康叔封,定都在朝歌,朝歌是商朝舊都,可見周武王對康叔封是十足信任的。衛國早期也很強大,一度成為諸侯領袖之一。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寧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孫氏投晉、寧氏被滅之後,衛國又出現了衛莊公蒯聵與衛出公輒父子爭國的事件,國力削減,一度淪為齊國和魏國的戰爭緩衝。商鞅雖是公室,因衛國國力實在弱小,為施展抱負,只能出走。
他的第一站,是魏國。
商鞅生於公元前395年左右,那一年,效力於魏國的衛國人吳起受到公叔痤的陷害,逃離魏國來到楚國。那一年魏國崛起的關鍵人物李悝也去世了。但是魏武侯和他的兒子魏惠王依然延續李悝的治國策略,魏國一步步的變強。
商鞅生長的衛國是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他從小熟讀百家,且善於總結,在他學習的過程中,李悝和吳起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最大。商鞅來到魏國,求見魏國的國相公叔痤。公叔痤很欣賞公孫鞅的才華,讓他在身邊擔任相府的中庶子,也就是侍從官。公叔痤在少梁之戰被秦獻公俘虜,但秦獻公感念少年時在魏國流浪時公叔痤對他不錯,就釋放了公叔痤。公叔痤身為魏軍主帥、國相,帶兵出戰不勝被俘,本就是奇恥大辱,未能以死明志,苟延殘喘回到魏國,竟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公叔痤去世之前,魏惠王前去看望他,詢問公叔痤:「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先忠於君後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於沒有離開魏國。惠王離開後,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塗了嗎?」(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聞秦孝公要重整秦國,意圖恢復秦穆公時的國力,正在招攬四方之才。於是便前往秦國看看秦孝公究竟怎麼樣。他先求見了孝公身邊的親信景監,為景監講述了自己的圖強之道,景監幾乎瞬間就被公孫鞅給折服了。景監是秦孝公身邊的親信,深知秦孝公圖強之心多強烈,於是他便帶商鞅去見了秦孝公,可誰知孝公見完商鞅便把景監大罵一通,說:「你帶來的人不過是個誇誇其談,大言欺人的人罷了。這樣的人也能任用嗎?」景監不明所以,回去見商鞅,將孝公的原話告訴商鞅,商鞅說:「我向秦公講述了堯舜是怎麼治國的,秦公完全不能領會,一邊聽一邊打瞌睡。」又過了幾天,景監又求孝公見商鞅,這次商鞅見孝公的時候,大談治國之道。可是孝公還是不滿意,完了又將景監責備一通,景監問商鞅又是怎麼回事,商鞅說:「我這次向秦公講述了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秦公還是聽不進去。你再安排我見一次秦公吧。」又過了幾日秦孝公再次召見商鞅,兩人談的很愉快,卻沒有任用他。孝公對景監說:「你帶來的人很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景監不明白,又問商鞅,商鞅說:「這次我給秦公講述了春秋五霸治理國家的方法,秦公很滿意,他如果再召見我的話,我就知道該怎麼給他說了。」於是衛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的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景監說:「你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商鞅回答說:「我勸秦公採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他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麼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秦孝公像)
秦孝公召見商鞅的過程很有意思,這是一次君主與國士之間的相互面試。《史記·尚君列傳》中說:「鞅少好刑名之學」。刑名之學即使法家學派,法家學派起源於管仲,在戰國時期尤以魏國的李悝、吳起為佼佼者。前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後又李悝、吳起變革魏國成七十年霸業。商鞅空有一身本領,卻無處施展,為自己選擇一個好的主君,是商鞅迫切要做的。
而秦孝公繼位以來,沒有一天不想著怎麼恢復穆公霸業。秦孝公繼位的時候,秦國經過先前幾代動蕩時期,國力受損嚴重。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魏國與秦國在河西之地交戰時,魏國派吳起領兵伐秦,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讓秦國失去了向東邊發展的機會,只能坐以待斃。
失去河西之地後,秦國一直想要奪回來,秦惠公多年來一直失利,後來乾脆集兵50萬,攻其利於一役。事情的結果出乎所有的人意外,以五十萬秦軍對戰五萬魏武卒,他們被吳起率領的五萬大軍給敗了,並且被魏國逼近了關中腹地。
(陰晉之戰時各國版圖)
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雖然也積極在國內進行改革,迫切想要收回河西之地,卻始終不能完成。為成霸業,在求賢這件事上,秦孝公也無比著急。
孝公與商鞅之間的反覆試探,堪稱經典。商鞅在一步步試探,孝公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商鞅的試探,也為整個秦國,指明今後發展的道路,當然是確定了秦孝公的治國理念,商鞅的「霸道」,就此在秦國開始生根發芽,並且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秦孝公直到第三次召見商鞅結束才對景監說,你帶來的人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汝客善,可與語矣。)秦孝公一直明白,商鞅前三次的召見,都是形式,商鞅並沒有把自己的真才實學表露出來。雙方都不約而同的把最終考察放在第四個回合上,在這個回合裡,商鞅滔滔不絕,孝公如痴如醉。這一次的談話,不僅是秦孝公找到了圖強的辦法,不僅是商鞅遇到了值得效忠的明君,更是秦國再一次強大的起源,是秦最終能夠一統天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