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與商鞅

2021-02-13 憤怒有感

商鞅是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又稱為衛鞅、公孫鞅。商鞅是衛國公室,大概是祖上是曾經是衛國國君的孫子,所以氏公孫。先秦時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通志·姓氏略》中記載:「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在那個時代稱呼一名貴族男子的時候,稱呼他的姓,那就是侮辱。稱為衛鞅,這裡的衛代表的是衛國公室。稱為公孫鞅,公孫表示祖上最闊氣的時候是國君的孫子(也就是小宗的兒子)。公孫當然比衛要尊貴,所以當時的人大概多稱呼他為公孫鞅。

(王志飛飾演的商鞅)

衛國是古老的姬姓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康叔封,定都在朝歌,朝歌是商朝舊都,可見周武王對康叔封是十足信任的。衛國早期也很強大,一度成為諸侯領袖之一。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寧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孫氏投晉、寧氏被滅之後,衛國又出現了衛莊公蒯聵與衛出公輒父子爭國的事件,國力削減,一度淪為齊國和魏國的戰爭緩衝。商鞅雖是公室,因衛國國力實在弱小,為施展抱負,只能出走。

他的第一站,是魏國。

商鞅生於公元前395年左右,那一年,效力於魏國的衛國人吳起受到公叔痤的陷害,逃離魏國來到楚國。那一年魏國崛起的關鍵人物李悝也去世了。但是魏武侯和他的兒子魏惠王依然延續李悝的治國策略,魏國一步步的變強。

商鞅生長的衛國是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他從小熟讀百家,且善於總結,在他學習的過程中,李悝和吳起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最大。商鞅來到魏國,求見魏國的國相公叔痤。公叔痤很欣賞公孫鞅的才華,讓他在身邊擔任相府的中庶子,也就是侍從官。公叔痤在少梁之戰被秦獻公俘虜,但秦獻公感念少年時在魏國流浪時公叔痤對他不錯,就釋放了公叔痤。公叔痤身為魏軍主帥、國相,帶兵出戰不勝被俘,本就是奇恥大辱,未能以死明志,苟延殘喘回到魏國,竟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公叔痤去世之前,魏惠王前去看望他,詢問公叔痤:「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先忠於君後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於沒有離開魏國。惠王離開後,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塗了嗎?」(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聞秦孝公要重整秦國,意圖恢復秦穆公時的國力,正在招攬四方之才。於是便前往秦國看看秦孝公究竟怎麼樣。他先求見了孝公身邊的親信景監,為景監講述了自己的圖強之道,景監幾乎瞬間就被公孫鞅給折服了。景監是秦孝公身邊的親信,深知秦孝公圖強之心多強烈,於是他便帶商鞅去見了秦孝公,可誰知孝公見完商鞅便把景監大罵一通,說:「你帶來的人不過是個誇誇其談,大言欺人的人罷了。這樣的人也能任用嗎?」景監不明所以,回去見商鞅,將孝公的原話告訴商鞅,商鞅說:「我向秦公講述了堯舜是怎麼治國的,秦公完全不能領會,一邊聽一邊打瞌睡。」又過了幾天,景監又求孝公見商鞅,這次商鞅見孝公的時候,大談治國之道。可是孝公還是不滿意,完了又將景監責備一通,景監問商鞅又是怎麼回事,商鞅說:「我這次向秦公講述了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秦公還是聽不進去。你再安排我見一次秦公吧。」又過了幾日秦孝公再次召見商鞅,兩人談的很愉快,卻沒有任用他。孝公對景監說:「你帶來的人很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景監不明白,又問商鞅,商鞅說:「這次我給秦公講述了春秋五霸治理國家的方法,秦公很滿意,他如果再召見我的話,我就知道該怎麼給他說了。」於是衛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的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景監說:「你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商鞅回答說:「我勸秦公採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他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麼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秦孝公像)

秦孝公召見商鞅的過程很有意思,這是一次君主與國士之間的相互面試。《史記·尚君列傳》中說:「鞅少好刑名之學」。刑名之學即使法家學派,法家學派起源於管仲,在戰國時期尤以魏國的李悝、吳起為佼佼者。前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後又李悝、吳起變革魏國成七十年霸業。商鞅空有一身本領,卻無處施展,為自己選擇一個好的主君,是商鞅迫切要做的。

而秦孝公繼位以來,沒有一天不想著怎麼恢復穆公霸業。秦孝公繼位的時候,秦國經過先前幾代動蕩時期,國力受損嚴重。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魏國與秦國在河西之地交戰時,魏國派吳起領兵伐秦,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讓秦國失去了向東邊發展的機會,只能坐以待斃。

失去河西之地後,秦國一直想要奪回來,秦惠公多年來一直失利,後來乾脆集兵50萬,攻其利於一役。事情的結果出乎所有的人意外,以五十萬秦軍對戰五萬魏武卒,他們被吳起率領的五萬大軍給敗了,並且被魏國逼近了關中腹地。

(陰晉之戰時各國版圖)

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雖然也積極在國內進行改革,迫切想要收回河西之地,卻始終不能完成。為成霸業,在求賢這件事上,秦孝公也無比著急。

孝公與商鞅之間的反覆試探,堪稱經典。商鞅在一步步試探,孝公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商鞅的試探,也為整個秦國,指明今後發展的道路,當然是確定了秦孝公的治國理念,商鞅的「霸道」,就此在秦國開始生根發芽,並且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秦孝公直到第三次召見商鞅結束才對景監說,你帶來的人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汝客善,可與語矣。)秦孝公一直明白,商鞅前三次的召見,都是形式,商鞅並沒有把自己的真才實學表露出來。雙方都不約而同的把最終考察放在第四個回合上,在這個回合裡,商鞅滔滔不絕,孝公如痴如醉。這一次的談話,不僅是秦孝公找到了圖強的辦法,不僅是商鞅遇到了值得效忠的明君,更是秦國再一次強大的起源,是秦最終能夠一統天下的開始。

相關焦點

  • 名相商鞅:感佩秦孝公求賢之心,以身報知遇之恩的名士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從積貧積弱轉入強盛,說起來應該要從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時算起。新法的提出者、實行者就是「商君」商鞅,也就可以說商鞅是秦軍成為虎狼之師的奠基人,是強秦的大功臣。然而就這樣一位大功臣最終被車裂而死,一代改革大家落得如此下場,倒真是令人嘆惋!
  • 大家都以為商鞅李斯「冷酷」,其實真正厲害的角兒是秦孝公
    李斯的「增加人口」與「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等這些計謀,其實也都在效仿商鞅變法。讓人遺憾的是,商鞅和李斯皆被車裂而死。商鞅之死,重於泰山。商鞅才識過人,但若遇到的不是秦孝公,其才華便得不到發展。商鞅變法成功的背後,或與秦孝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背後離不開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在秦國得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變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大秦帝國第一個王炸組合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61年(21歲繼位)——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2年。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商鞅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處死商鞅?原因很簡單
    眾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建立縣制,開阡陌,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在此基礎上,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這無疑為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重,《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主要是秦孝公的功勞,若不是他重用商鞅,為秦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恐怕秦國連中原都進不去。有人問,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能不能帶著商鞅一起實現統一大業呢?其實是不能的!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是如何把秦國帶上富強之路。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轉國運,為何諡號卻「平」平無奇,「配」不上嗎?
    公元前三百六十一年,秦孝公繼位。因為前幾任的君主,推行政策朝令夕改,所以君王的威信並不高。不論是在朝野之上,還是底層百姓對於詔令,都不敢相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秦國的積貧積弱。 1. 徙木立信,商君變法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 從出兵救楚的秦畢公,到商鞅變法的秦孝公
    秦獻公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他在秦都櫟陽,實行了商鞅變法,貧弱的秦國,實力猛增,一躍成為一等強國。之後,商鞅獻策,秦國遷都關中中部的新都鹹陽,位置居中,開始了統一的進程。秦孝公
  •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遭殃,為何秦惠王去世後張儀卻能躲過清算呢?
    秦國之所以在戰國末期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契機就在於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正是靠著這一名垂青史的改革,原本孱弱的秦才變得如此富強。不過,在秦孝公去世後,失去支持者的商鞅遭到了秦惠王的清算,最終遭遇車裂。如果說商鞅是讓秦國走向富強,那張儀就是讓秦國徹底站在了諸國之巔,作為縱橫家的他依靠話術幫助秦國攻城略地,在戰略上立在了不敗之地。
  • 商鞅之術
    他年輕時受李悝、吳起思想的影響,好刑名法術之學。衛國亡,商鞅投魏國國相公叔痤,公叔痤發覺商鞅能言善語,精明強幹,讓他任相國近臣中庶子。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去看他,公叔痤便推薦商鞅做自己接班人,他見魏惠王未置可否就說:「主公如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此人,免得他投奔他國。」魏惠王對這個年輕人不以為然。魏惠王一走,公叔痤又把自己說的話告之商鞅,商鞅很冷靜,也不逃走。
  • 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變法
    筆者個人認為,秦國的真正強大絕對不是從秦孝公,或者從商鞅變法開始的,而是從廢除人殉制度的秦獻公開始的。「獻公元年,止從死。」秦國國君秦獻公選擇廢除殉葬制度,下面的人自然也會有樣學樣,殉葬而死的人越來越少,秦國人口不再會因為這種理由減少,也讓秦國能留住人才保存人才。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商鞅的成就在歷史上有目共睹的,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單獨為商鞅寫了一篇列傳,但是在文章的末尾卻有這樣一段評語。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個刻薄、殘酷、無恩德的人,當初他能夠說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商鞅一上臺就處罰公子虔,還魏國公子,不聽從趙良的建議,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
  • 商鞅之死
    ▲影視《大秦帝國》中商鞅劇照  「公孫鞅,又名衛鞅、商鞅。根據《史記·秦本紀》及《六國年表》,商鞅車裂於秦孝公二十四年,也即公元前338年,生年不詳。自秦孝公元年入秦,在秦二十四年。然魏惠王卻不以為然,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掉他。所以,他就仍然留在魏國。」從這件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時候,公孫鞅就已經具有非常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他明白,他在魏國已經沒有政治前途,更無法施展他的政治才華。恰在此時,他得到一個消息,新即位的秦孝公發布《求賢令》,「裂土封侯」。所以,他就決定離魏入秦。  二、公孫鞅的兩次變法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在秦孝公封給商於封地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商鞅功成名就後的種種行為已經失去了民心,也得罪了貴族,失去民心最終是不會得到支持,而得罪貴族也會有因果,商鞅只是一個人,貴族卻是一群,雖然此時有秦孝公的支持,但是如果失去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結局可想而知,秦國之人趙良勸商鞅應該功成身退,這樣才可能保平安,但商鞅沒有聽從勸告。
  • 【天下大同】商鞅變法丨一直伴隨商鞅的迷之自信
    公叔痤死後,商鞅開始尋覓新的歸宿,秦孝公的一紙求賢令吸引了商鞅。學富五車,經邦濟世,商鞅也是有備而來,他找到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通過景監的引薦,拜見了秦孝公。秦孝公與商鞅交談了三次,第一次商鞅跟秦孝公談堯舜之道,第二次跟秦孝公談仁義之道。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大的功勞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秦王,戰國時期的變法,秦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是最成功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的變法,大多都是國君的態度忽變而作罷,很難有像秦孝公這樣徹底支持變法,即使商鞅要處罰自己的兒子,秦孝公都是支持商鞅的,這種堅持的態度才是商鞅成功的基礎。
  • 商鞅之死│91
    商鞅也知道因為變法,自己得罪了太多的人。吳起的結局,就在眼前不遠,如果秦孝公死去,自己能躲過殺身之禍嗎?但是思來想去,卻又無計可施,只能寄希望於太子能認識到變法對秦國的好處,等他當國君時,能將變法繼續下去。這樣的話,自己也就轉危為安了。而且,商鞅還抱著一些僥倖心理,認為,秦孝公剛剛四十幾歲,比自己還要年輕十來歲,此時就擔心孝公身後之事,為時過早。
  • 《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一代霸主秦孝公卻夢斷函谷關
    所以,商鞅直到公叔痤病死後才帶著李悝的《法經》施施然離開魏國出奔秦國。衛國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平定太子事件後,秦孝公拜商鞅為大良造,開始第二次變法。
  • 秦孝公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那個時候,山東諸國照樣卑秦,連最起碼得互通使節都不願意,更別說其他交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秦獻公薨,兒子嬴渠梁,即赫赫有名的秦孝公上臺。秦孝公上臺伊始,即發布振聾發聵的「招賢令」,面對天下招賢,並許諾:「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無論是誰,什麼出身,但凡有本事把秦國弄起來,高官厚祿、分茅裂土要什麼有什麼,保你實現人生價值。
  • 商鞅為何在魏國失意、在秦國一展抱負,商鞅:「我要跟老闆談!」
    商鞅原名叫公孫鞅,衛國人,他的學說是"刑名之學"(法家的前身),他的"第一個工作"在當時最強大的魏國,但很不順利!1、疑點重重的"老領導"公叔座商鞅"第一個工作"是做魏國國相公叔座的幕僚,期間表現如何、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公叔座非常認可商鞅。商鞅還沒等到安排"重要崗位",公叔座就病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