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秦畢公在位期間,申包胥哭秦庭,秦國出兵,擊敗吳國,救了楚國。
前501年,秦畢公去世,其子秦夷公早亡,其孫繼位,是為秦惠公一世。
秦惠公一世,在位十年,在位期間,秦國繼續衰落,乏善可陳,國際上倒有些大事,晉國智、趙、魏、韓四氏,滅範氏、中行氏,同時,孔子在魯國崛起。
前491年,秦悼公繼位,在位十五年,在位期間,所做的唯一大事,是在都城雍邑,修建城牆,雍邑,即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一帶,春秋時期,關中大河縱橫,雍邑作為秦都三百年,四周皆為大河,因此,號稱水上秦都,一直不建城牆,因為有自然護城河守衛,但是,秦悼公時期,國勢日益衰落,危機感越來越重,於是這才修建了城牆。
前476年,秦悼公去世,其子繼位,是為秦厲公,在位三十四年,在位期間,有些建樹,出兵進攻關中東部的大荔戎國,滅之,奪其都城大荔王城,此王城是春秋初期周攜王的都城,故稱王城,至此歸於秦國。秦厲公不但東徵,還領兵西徵,進攻隴西的綿諸戎,迫使其俯首稱臣。不但如此,還進行了北徵,擊敗關中以北的義渠戎,俘虜其國王。
但是,也有不小損失,晉國出兵,擊敗秦國,奪取了關中東部的武城,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一帶。
秦厲公之後,其子秦躁公、秦懷公,先後繼位,當時,秦國衰落不堪,舊貴族把持大權,國事混亂,前425年,秦國貴族們逼迫秦懷公自盡。
此後,秦國伯爵之位,形成兩系傳承,秦懷公有兩子:秦昭子、秦簡公。他去世時,長子秦昭子已經早亡,貴族們立秦昭子之子為秦伯,是為秦靈公,因其年幼,好控制。
秦昭子一系,傳承爵位。
秦靈公在位十年,此時,強大的晉國瓦解,趙魏韓三國建立,秦靈公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將都城東遷,離開關中西部的三百年都城雍邑,遷到關中中部的涇陽。
秦靈公於前415年去世,其子公子連,年幼,秦靈公的叔父奪位,是為秦簡公,爵位轉入秦簡公一系。
秦簡公在位期間,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徵收租稅的政策,等於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國的地主階級,開始崛起。
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繼位,是為秦惠公二世。
秦惠公二世在位期間,起兵五十萬,企圖奪取魏國在關中東部繼承晉國的領土,但秦軍戰鬥力低下,被吳起率領的五萬魏軍擊敗。此後,吳起繼續嚴厲壓制秦國,如果不是魏武王期間逼走吳起,秦國幾乎有亡國之虞。
前387年,秦惠公二世去世,其子尚幼,繼位,是為秦出公,年僅兩歲,由其母親攝政。
此時,另一系,秦昭子一系,秦靈公的兒子公子連,在魏國多年,此時正是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秦國貴族紛紛歡迎公子連。此時,公子連四十歲,堂弟秦出公兩歲,秦出公母親二十多歲,雙方孰優孰劣,一目了然。當年公子連被奪位,現在,復仇的時候到了。
公子連自魏國返回,秦出公母親,急忙派兵前往關中東部,進行阻攔,但公子連繞道關中以北,向秦都涇陽一路挺進,前385年,秦國貴族們起事,殺秦出公及其母親,拋進深淵,迎立公子連,是為秦獻公。
爵位又回到秦昭子一系。
秦獻公繼位後,為了擺脫舊貴族的牽扯,將都城繼續東遷,遷到關中東部的櫟陽,即今飛機城閻良。
秦獻公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他在秦都櫟陽,實行了商鞅變法,貧弱的秦國,實力猛增,一躍成為一等強國。
之後,商鞅獻策,秦國遷都關中中部的新都鹹陽,位置居中,開始了統一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