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兵救楚的秦畢公,到商鞅變法的秦孝公

2021-01-08 話說大地七千年
秦畢公

春秋末期,秦畢公在位期間,申包胥哭秦庭,秦國出兵,擊敗吳國,救了楚國。

前501年,秦畢公去世,其子秦夷公早亡,其孫繼位,是為秦惠公一世。

秦惠公一世,在位十年,在位期間,秦國繼續衰落,乏善可陳,國際上倒有些大事,晉國智、趙、魏、韓四氏,滅範氏、中行氏,同時,孔子在魯國崛起。

前491年,秦悼公繼位,在位十五年,在位期間,所做的唯一大事,是在都城雍邑,修建城牆,雍邑,即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一帶,春秋時期,關中大河縱橫,雍邑作為秦都三百年,四周皆為大河,因此,號稱水上秦都,一直不建城牆,因為有自然護城河守衛,但是,秦悼公時期,國勢日益衰落,危機感越來越重,於是這才修建了城牆。

前476年,秦悼公去世,其子繼位,是為秦厲公,在位三十四年,在位期間,有些建樹,出兵進攻關中東部的大荔戎國,滅之,奪其都城大荔王城,此王城是春秋初期周攜王的都城,故稱王城,至此歸於秦國。秦厲公不但東徵,還領兵西徵,進攻隴西的綿諸戎,迫使其俯首稱臣。不但如此,還進行了北徵,擊敗關中以北的義渠戎,俘虜其國王。

但是,也有不小損失,晉國出兵,擊敗秦國,奪取了關中東部的武城,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一帶。

秦厲公之後,其子秦躁公、秦懷公,先後繼位,當時,秦國衰落不堪,舊貴族把持大權,國事混亂,前425年,秦國貴族們逼迫秦懷公自盡。

此後,秦國伯爵之位,形成兩系傳承,秦懷公有兩子:秦昭子、秦簡公。他去世時,長子秦昭子已經早亡,貴族們立秦昭子之子為秦伯,是為秦靈公,因其年幼,好控制。

秦昭子一系,傳承爵位。

秦靈公在位十年,此時,強大的晉國瓦解,趙魏韓三國建立,秦靈公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將都城東遷,離開關中西部的三百年都城雍邑,遷到關中中部的涇陽。

秦靈公於前415年去世,其子公子連,年幼,秦靈公的叔父奪位,是為秦簡公,爵位轉入秦簡公一系。

秦簡公在位期間,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徵收租稅的政策,等於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國的地主階級,開始崛起。

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繼位,是為秦惠公二世。

秦惠公二世在位期間,起兵五十萬,企圖奪取魏國在關中東部繼承晉國的領土,但秦軍戰鬥力低下,被吳起率領的五萬魏軍擊敗。此後,吳起繼續嚴厲壓制秦國,如果不是魏武王期間逼走吳起,秦國幾乎有亡國之虞。

前387年,秦惠公二世去世,其子尚幼,繼位,是為秦出公,年僅兩歲,由其母親攝政。

此時,另一系,秦昭子一系,秦靈公的兒子公子連,在魏國多年,此時正是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秦國貴族紛紛歡迎公子連。此時,公子連四十歲,堂弟秦出公兩歲,秦出公母親二十多歲,雙方孰優孰劣,一目了然。當年公子連被奪位,現在,復仇的時候到了。

公子連自魏國返回,秦出公母親,急忙派兵前往關中東部,進行阻攔,但公子連繞道關中以北,向秦都涇陽一路挺進,前385年,秦國貴族們起事,殺秦出公及其母親,拋進深淵,迎立公子連,是為秦獻公。

爵位又回到秦昭子一系。

秦獻公繼位後,為了擺脫舊貴族的牽扯,將都城繼續東遷,遷到關中東部的櫟陽,即今飛機城閻良。

秦獻公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他在秦都櫟陽,實行了商鞅變法,貧弱的秦國,實力猛增,一躍成為一等強國。

之後,商鞅獻策,秦國遷都關中中部的新都鹹陽,位置居中,開始了統一的進程。

秦孝公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卻被施以極刑
    ——史記《商君列傳》今天我們來說說商鞅變法這段兒故事。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出生,戰國時期衛國人,其本姓公孫,商鞅是後常叫的名稱,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於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逐步開始自己的變法之路。
  • 【歷史課】商鞅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國的經濟與政治得到發展,政權得到鞏固,武力得到增強,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從此結束了中原各國長期不與秦會盟的局面,顯示了秦國地位的提高。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大家都以為商鞅李斯「冷酷」,其實真正厲害的角兒是秦孝公
    李斯的「增加人口」與「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等這些計謀,其實也都在效仿商鞅變法。讓人遺憾的是,商鞅和李斯皆被車裂而死。商鞅之死,重於泰山。商鞅才識過人,但若遇到的不是秦孝公,其才華便得不到發展。商鞅變法成功的背後,或與秦孝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背後離不開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在秦國得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變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名相商鞅:感佩秦孝公求賢之心,以身報知遇之恩的名士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從積貧積弱轉入強盛,說起來應該要從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時算起。新法的提出者、實行者就是「商君」商鞅,也就可以說商鞅是秦軍成為虎狼之師的奠基人,是強秦的大功臣。然而就這樣一位大功臣最終被車裂而死,一代改革大家落得如此下場,倒真是令人嘆惋!
  • 《資治通鑑》: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商鞅通過行賄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秦孝公。當時,商鞅29歲,秦孝公22歲。第一次見面,商鞅還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事後,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什麼朋友,就知道誇誇其談。」景監將秦孝公的話轉述給商鞅,並責備商鞅,商鞅反而高興了:「原來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 【天下大同】商鞅變法丨一直伴隨商鞅的迷之自信
    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賈伯斯商鞅自信、偏執、堅定,商鞅變法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功不可沒。但商鞅重用連坐等嚴刑峻法,在酷刑的威懾下,國家政令的執行力非常強,為了維持龐大的軍事開支,百姓賦稅極重,國家的強大一定程度上建立在犧牲百姓的幸福上,這是變法中不光彩的一面。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商鞅是功不可沒的。秦國的文化落後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一家人睡一張床,男女老少都在一張床上擠擠,雖然說這樣睡覺 比較暖和吧,但是為繁衍下一代再弄出點什麼動靜,多影響別人休息。這些在我看來倒還可以接受,畢竟我國東北早些年間也是睡通鋪。最不可容忍的是,父親去世了,孩子能繼承父輩的媳婦兒,這太違背我們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了!無法容忍!
  • 大秦帝國第一個王炸組合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61年(21歲繼位)——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2年。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商鞅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處死商鞅?原因很簡單
    眾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建立縣制,開阡陌,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在此基礎上,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這無疑為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重,《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其天資刻薄人也作為七國爭霸賽中最後的贏家,秦國的成功是由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的成就在歷史上有目共睹的,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單獨為商鞅寫了一篇列傳,但是在文章的末尾卻有這樣一段評語。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個刻薄、殘酷、無恩德的人,當初他能夠說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商鞅一上臺就處罰公子虔,還魏國公子,不聽從趙良的建議,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變法
    筆者個人認為,秦國的真正強大絕對不是從秦孝公,或者從商鞅變法開始的,而是從廢除人殉制度的秦獻公開始的。「獻公元年,止從死。」秦國國君秦獻公選擇廢除殉葬制度,下面的人自然也會有樣學樣,殉葬而死的人越來越少,秦國人口不再會因為這種理由減少,也讓秦國能留住人才保存人才。
  • 家族·精神分享 |楚貴族·景監將軍:《商鞅變法》·商鞅的引薦人,秦國的(國尉)國防部長!景家人必知!
    景監在秦國保守世家貴族與新興貴族的鬥爭中,應對舊貴族勢力對變法的一次次的破壞和反撲,為支持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並成功訓練了秦國的新軍隊,為商鞅變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景監的引薦之功常為人們津津樂道。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五:商鞅變法——商君列傳(上)
    商鞅沒有逃走,魏惠王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殺掉他。當商鞅得知秦國正在求賢,就西奔秦國投靠秦孝公,通過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秦孝公召見商鞅,讓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國家大事,孝公一邊聽一邊打瞌睡,一點也聽不進去。事後孝公怒責景監說,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傢伙,這種人怎麼能任用呢!景監把這些話轉告給商鞅。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秦孝公在公元前362年繼位之後,他看到中原各國的奮發圖強,感嘆秦國之微弱。畢竟當時的秦國一直被魏國所挾制,從西南邊陲到中原的通道被魏國所管理,秦國的發展一直停滯。所以秦孝公向天下發布了一條《求賢令》,其實就是為了改變秦國的現狀,拿出了很多豐厚的條件來吸引戰國時期天下各地的謀士,而商鞅也是看到這個求賢令才去到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