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曾說商鞅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在秦孝公面前經常說大話,而且對待他的老朋友公子虔,公子卯極其殘忍,商鞅最後的人生悲慘結局跟他的性格脫離不了關係。
商鞅其實是衛國國君的兒子,本姓衛,早年跟隨魏國「大間諜」公叔座混飯吃,後來趕在秦孝公求賢若渴的時候來到了秦國,並深受秦孝公信賴,開始主持變法。
商鞅變法主要分兩個時間段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6年,算是試探性的變革,先看看老秦人的反應,並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第二次變法開始於公元前350年,這次是玩真的了,而且玩的又狠又大,得罪了不少人。
#商鞅#和歷朝歷代的變法一樣,商鞅變法首先也是對農業進行改變,畢竟上來就觸動貴族直接的利益,這種事除了範仲淹沒人敢這麼幹,範仲淹當年的慶曆新政也僅僅玩了幾個月就垮臺了。《墾令》是商鞅來到秦國以後下的第一道變革法令,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全秦國的人都做老農民。
商鞅固執地認為只有老農民才是好人,民風淳樸,其他什麼商人、漁夫都是刁民,只會剝削國家的財富,必須讓他們都去種地,如果有人不願意去種地或者比較懶惰,那就把他歸到惡農這一塊,給他穿小鞋,非要把他整成良民不可。
光用法律規定秦國人去耕地不行,過多的國家幹預容易激起民變,所以商鞅採取了土地改革的方式,將西周時期落後的,不能夠提高生產力的井田制給廢掉了,開始鼓勵民眾開墾荒地,進行土地買賣,這一下子就把老秦人的生產積極性提上來了,家家戶戶扛著鋤頭去種地了。
這事要是讓孔子和老子聽到非得氣死不行,儒家和道家可是井田制的忠實擁護者,甚至多年身體力行的倡導恢復井田制,重塑禮樂社會風氣。然而商鞅的土地改革是中國未來兩千年歷史最重要的變革,土地私有製成為了社會主流,幾乎每朝每代開國初期都享受到了私有制土地帶來的巨大果實,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嚴重的土地兼併也造就了王朝進入末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鮮有三百年王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地改革實行了,人人都去開墾荒地了,沒什麼心情打架鬥毆了,秦國的戰鬥力直線下降了,這可不是秦孝公想要的結果,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被魏武卒揍得太疼了,老爹秦獻公也是栽在了魏國人手裡,此仇不報非孝公啊。
所以軍爵制度誕生了。從商周開始,一直到春秋時期,爵位都是世襲制的,沒有平民的份,除非你像管仲那樣有一個好朋友鮑叔牙,還要有一個識人的君主齊桓公,還要有改革、富國強兵的能力,到最後你會發現,你依然封不上爵位,因為壓根就沒你的事。
等到吳起被公叔座陷害跑到楚國的時候,這位戰國狠人就搞出了爵位廢除制,並提出王族子孫的爵位只能沿襲三代,到重孫子的時候就是平民了,不再是什麼貴族啦,這能不招惹貴族的仇恨麼,所以在楚悼王死後被幹掉了。
到商鞅的時候就不同了,人家背後有靠山秦孝公,年輕力壯,一言九鼎,軍爵改革就開始了。商鞅首先對貴族子弟下手了,將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弟爵位收回了,不讓他們混吃混喝等死了,讓他們去打仗,誰打仗厲害誰封爵,打仗打不贏就老老實實當個平民去種地,平民種地也不行,因為商鞅將爵位的下限拉低了,任何人都可以因功封爵,不管你是老農民,還是困難戶,或者犯人,只要有機會能殺敵,那就是秦國的侯爵。
商鞅的這一套軍爵制度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了秦國的戰鬥力,並培育出了橫掃六國的強大北方軍,但人人為了功利而戰鬥,為了不被懲罰而戰鬥,最終的結果就是造就了一堆奴隸人,當沒有上升空間的時候,或者無利可圖的時候,秦國士兵就會失去戰鬥力,甚至演變成反叛,因為害怕受到處罰。尤其是在朝廷陷入低迷或者無力掌控全局時,能夠為秦國效力的士兵會少之又少,這也是秦末時期為何如此強大的軍隊竟然次次被打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商朝的時候,周邊就有八百諸侯國,其實都是一些小村落,當時的條件達不到大範圍的控制,所以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周武王推翻商的統治之後,驚奇地發現,八百諸侯國全成了自己的子民,面對這樣的情景,他採用了最適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延續到春秋時期,諸侯國已經互相兼併的還剩十幾個了,這些大國們都是互相看不順眼,但也沒有辦法滅掉對方,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們一個個長大,諾大的國家又要分封了,好好的大國變成若干個小國,這不是等著兒子少的國家來滅國麼,於是縣制開始出現了。
縣裡的老大是縣令,由國君直接任免,不再是世襲制了,只要跟國君關係好,誰都可以去噹噹,也算是封疆大吏了。等到了商鞅變法的時候,他將縣制進一步完善,設立縣令、縣丞和縣尉,互相分權,但都直屬於朝廷管轄,秦國君主是他們的直接上司,其餘的人誰說話都不好使。
郡縣制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大政治變革,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東周式的諸侯紛爭,郡守和縣令由君主直接任免,並且不能夠世襲,且每年都要對其進行考核,對於完善封建社會的地方制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以上三個變法條令以外,商鞅變法還有統一度量衡和讓他最終慘死的戶籍制度等,這些所有的變法條例在商鞅之前分別在其他國家都實行過,但都不徹底,也沒有取得最終成功,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在秦國取得成功,離不開秦孝公掃除障礙的支持和秦惠文王不顧一切的延續。
商鞅的死是很悲慘的,僅次於古代刑法中的凌遲,被殺後車裂其身,也就是傳說中的五馬分屍,商鞅死後,老百姓高興啊,爭著搶著吃他的肉,秦國的貴族高興啊,終於可以混吃等死繼承爵位了,六國高興啊,終於不用看老秦人的臉色行事了。
但是秦惠文王表示不行,商鞅死是應該的,因為他得罪了太多人,他活著就是對我的威脅,我這王位不能因為一個商鞅而遭到抵制,所以我必須「公報私仇」,讓你們看看我有多恨商鞅,可是我不恨他的變法啊,我殺商鞅為你們解氣,你們必須支持繼續變法,誰敢說反對,我就讓誰下場比商鞅還要慘。
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中國歷史上的變革家,無一不是面臨著強大的壓力和生命危險,碰到一個好的國君是改革家最慶幸的事情,魏國李悝變法成功,因他遇到了魏文侯;楚國吳起變法失敗,因楚悼王早死;秦國商鞅變法成功,因為秦孝公父子支持;範仲淹主持新政,敗於宋仁宗軟弱;北宋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卸磨殺驢;明朝張居正改革,因萬曆帝而旋滅;清末百日維新,亡於慈禧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