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卻落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2021-01-09 小張趣談歷史

商鞅是一個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名鞅。他在秦國需要精英人才的時候,他就來到了秦國,他被秦孝公一眼看中,最終提拔商鞅為大上造,是秦國國內最高的官職。他一生兢兢業業致力於秦國的崛起,為秦國推出了「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為什麼商鞅最後卻慘遭酷刑「五馬分屍」的下場?他究竟做錯了什麼?才讓秦惠文王贏駟對他施行如此殘酷的刑罰呢?

商鞅被秦孝文王看中

商鞅在魏國的時候,他就清楚地認識到魏國不是他長留之地,於是他偷偷的帶著《法令》投奔秦國去了,他想在秦國有一番作為,就必須找到秦國最核心的人物,於是商鞅用大量金錢買通了秦國君主秦孝公的寵臣景監。

他通過景監的大力推薦得到了秦孝公的初次召見,於是商鞅就用帝王之術講於秦孝公聽,秦孝公坐在龍椅上聽著聽著睡著了,等商鞅講完了秦孝公也睡醒了,至於商鞅具體講的是什麼,秦孝公一句都沒聽進去。

事後秦孝公很生氣,就找到景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說他你看你推薦的什麼人啊,沒有一點才學,你還說他多麼有本事!景監被罵了一頓自然不爽,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商鞅,商鞅說:「看來我們的大王不喜歡君王之道,我明白了!景監, 麻煩你先回去,我自有辦法讓大王高興。」於是景監便默不作聲地回去了。

過了幾天,商鞅第二次與秦孝公見面,講了霸道之術,就是用武力統治天下的策略,秦孝公聽後,感覺商鞅講得還不錯,但是沒有多大的意義,於是讓商鞅先回去等消息吧,可是後來商鞅一等二等都沒有秦孝公召他的旨意,商鞅便知道這次也沒有讓秦孝公動心,於是商鞅便使用了自己最厲害的殺手鐧——富國強兵之策,與秦孝公再次的談話,這次秦孝公聽後很是驚喜,便於商鞅暢談了好幾天,事後秦孝公甚是高興,因為秦國得到了商鞅這個世間少有的奇才!

商鞅施行變法的初步形成

商鞅的富國強兵之策,簡單的說就是「變法」,商鞅把變法的內容仔細地講給了秦孝公聽,秦孝公聽後大喜,對商鞅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秦孝公抓住商鞅的手久久不能釋懷。因為他知道就是眼前這個人可以解救大秦於水火之中,於是秦孝公便準備施行變法的準備,但又恐怕遭到朝廷舊世族勢力的反對,於是便命商鞅把變法內容分為兩次施行,後來證明雖是如此,還是遭到了舊世族的反對,但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的變法,無人能改變他的想法。

為了不讓貴族和官吏阻礙變法實施的持續進行,商鞅首先頒布《墾草令》其內容就是:「削弱貴族,官吏的本有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去種地,大力提倡人民開墾荒地,控制商業發展等。」

商鞅第一次變法

商鞅見墾草令在秦國實行的很成功,便在墾草令基礎上開始了第一次變法,為了更好地實行變法,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打仗需要拿敵人的人頭做數、廢除世卿世祿制度,不讓世族有自己特有的專權不搞特殊化、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讓秦國的人民更加積極地去開墾荒地等。」

商鞅第二次變法

商鞅見第一次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便開始了第二次變法,其內容有:「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焚燒儒家學派的書籍並明確法令等。」

商鞅的一墾草令兩次變法,使秦國從各方面都大幅度的提升,使秦國成為了六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其實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秦國人民的耕和戰的兩個理念,使秦國人民積極的開墾荒田,積極勇猛地參加戰鬥,使秦國人民成為人人皆兵,隨時都可以上戰場的變法制度。

商鞅的悲慘結局

商鞅這樣無所顧忌的變法,沒少得罪舊世族和官吏,這些其實他都不在乎,但是有一個人他必須得在乎,他得罪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嬴駟,那麼他怎麼得罪秦惠文王的呢?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商鞅變法在秦國的徹底實行,懲罰了很多人,甚至連太子嬴駟也跟著處罰了,因為嬴駟幾次三番的犯了變法的條例,商鞅考慮到不能處罰太子,就拿嬴駟的師傅開刀施行了墨刑,算是對嬴駟間接的警告, 因此嬴駟一直在心裡很恨商鞅。

等到秦孝公去世以後,嬴駟繼位,便對商鞅蓄意報復的下手了,以謀反的罪名對商鞅施行了車裂之刑,商鞅之死不可不謂是十分悲慘的,說實話他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那他為什麼還受到如此慘無人道的酷刑呢?有三個原因可以解釋這個事情。

第一個原因,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商鞅處罰了秦惠文王嬴駟的師傅,也相當於處罰了他。

第二個原因,因為商鞅變法直接得罪了,秦朝舊世族和官員的核心利益,使他們不再享受國家的優惠特權,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參奏商鞅,說他敗壞朝綱理性處死。

第三個原因,那時的秦朝在商鞅變法大力推廣實行下,使商鞅的威望很高甚至到了在人民心中只有商鞅沒有皇帝的地步,所以秦惠文王,為了樹立自己在大臣和人民之間的威望,以便更好的統治這個帝國,於是便有計謀殺害了商鞅。

總得來說商鞅實行變法,確實給秦國的崛起帶來了曙光,使秦國由一個任人欺負的國家,到一個軍事強大國力強盛的國家。 在秦朝商鞅的功勞確實不小,但是他卻只顧施行商鞅變法,卻忘記了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道理,最後卻落個如此悲慘下場,實為可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最後卻沒落個好下場?
    商鞅與秦孝公是一個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名鞅。當時秦國正需要精銳之士,他來到秦國,被秦孝公一眼看中,最後提拔商鞅為大將軍,成為秦國國內最高的官員。他畢生兢兢業業,為秦國的崛起而努力,為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但為什麼商鞅最終還是遭受了酷刑「五馬分屍」呢?
  • 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
    談秦說漢(336)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影響秦國歷史進程最大的三個正國級領導幹部,商鞅、範雎、呂不韋三個人當之無愧。嚴格地說,商鞅的最高職務只是大良造,行相邦之權;而範雎、呂不韋才是真正的相邦之職。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下場慘烈?只因物極必反
    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建立豐功偉業之人,最後卻落得五馬分屍的下場。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商鞅變法圖強的故事。來到秦國的商鞅舉目無親,要想見到秦王,可以說是難於登天。最後好不容易拖關係,找到了秦王很寵信的一名宦官,名叫景監,在他的幫助下,商鞅終於見到了秦王。按理說,「費盡心機」見到秦孝公,商鞅應傾其才,讓孝公賞識自己,但商鞅沒有。
  • 商鞅之死,不是壯烈犧牲,而是作法自斃!
    商鞅變法,這個故事在中學課本裡就讀過,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從此開啟了統一全國的道路。
  • 商鞅是當時秦國二號人物,為何不逃走而被車裂?其中原因令人敬佩
    其次,他在引賢者的話「非其位面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表示自己如果聽從商鞅的建議,與他結交的話,就會是個貪位、貪名的人,趙良在指責自己嗎?其實,他是在委婉地表達自己對商鞅的不滿,說他是不肖者,是貪位貪名者;說他把秦國治理得「天怒人怨」,為什麼不早些退位讓賢呢?
  • 商鞅之法使秦國崛起,卻落得車裂下場,為何改革措施卻留了下來
    戰國時代各國相互絞殺了幾百年,主戰場的中原豪強群起,各國文化武功燦爛,非凡者數不勝數,但最終的勝利者卻是之前沒人看得上的秦國,這確實有些出人意料,秦孝公上位時的秦國已即將淪落為「二流國家」,還經常遭到魏國的打壓,在這樣的危急形勢下,秦國隊卻終於等來了自己的c羅,秦國得到了這個人,真的可以說是得一人而興邦,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天下,和他也是密不可分的。
  • 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為秦國的強大立下汗馬功勞,很吃驚吧
    戰國時期,魏國和秦國可以說是死敵,兩國為爭奪河西打過無數次血戰,秦獻公就是在少梁之戰中戰死的。但是,今天,《大秦帝國》告訴你,魏國國君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為秦國的強大立下過汗馬功勞,你肯定不信,不過我告訴你,一切都皆有可能。公子卬,作為魏國的王族子弟,為什麼要幫助秦國呢?這裡面有一個很長的故事,容我慢慢來說。
  • 秦孝公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本來就不怎麼爭氣,再加上自個兒這麼一使勁兒折騰,好麼,好容易才崛起的強國又成了個三四流的國家,致使「諸侯卑秦」不說,還時不時的受點三晉、義渠以及巴、蜀等國的欺負,有名的四面受敵,內憂外患,苦不堪言。眼看著秦國就要越來越倒黴的時候,天大的救星出現了,誰?
  • 秦國歷史上,嬴駟、嬴稷和嬴政哪個團隊更強?從秦國崛起得出答案
    到了秦孝公時期,在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營建了鹹陽城,一直使用到秦朝覆滅。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出自《史記·秦本紀》秦武王因自己爭強好勝意外而亡,但是官員孟說也為此倒了黴,被右丞相樗裡疾(是秦孝公庶子,也稱贏疾)追究責任,被五馬分屍,誅滅其族。
  • 商鞅、白起、呂不韋下場都很慘,為何功高震主的魏冉,得以善終?
    《史記·穰侯列傳》曾記載:「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厓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為將軍,衛鹹陽」。可是機緣巧合之下,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公子稷登上了秦國的王位。公子稷登上王位,因為有別的國家幹涉,讓其他公子很是不服。魏冉卻採取非常手段,快刀斬亂麻,消滅了公子壯以及各公子、大臣、諸侯們的造反。這時候的魏冉在秦朝勢力很大,又是公子稷的舅舅,便幫公子稷剷除了競爭對手,力挺公子稷登上王位,這也算是為秦昭襄王立下了一件大功。
  • 藍玉為明朝創建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後還落了個被剝皮的下場?
    藍玉,明朝開國大將,有勇有謀,驍勇善戰,為明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尤其在捕魚兒海一戰中,藍玉率領部隊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從而名動天下,建國後他被封為「涼國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為由發動臭名昭著的「藍玉案」,命人將藍玉的整張人皮活剝下來,死狀不可謂不恐怖,受到牽連被殺者高達一萬五千多人,實乃「流血千裡」。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卻被施以極刑
    上文《史記》中記載,他在在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於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逐步開始自己的變法之路。商鞅變法分兩次進行。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於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逐步開始自己的變法之路。 商鞅變法分兩次進行。
  • 秦惠王殺商鞅,原因只有三個字,就這三個字讓秦國憂心了數百年
    原因只有三個字,這三個字可了不得,讓秦國憂心了數百年,到底哪三個字呢:老氏族。老氏族是什麼意思?歸根結底起來,都是某位國君的後裔,他們代代為官,與國君之間,乃至於彼此之間都有牽扯不清的關係,時間一久,便形成強大的勢力。這勢力究竟有多大呢?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第二個原因,依然是商鞅變法引起的,當時太子贏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帶頭反對新法,商鞅為了新法能夠順利推行,必須殺雞儆猴,而贏駟就是那隻最大的雞,也是最有效果的雞。贏駟作為秦國太子,商鞅不能懲罰,於是改為懲罰太子的師傅贏虔,秦孝公的大哥,就割了贏虔的鼻子。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墾令》是商鞅來到秦國以後下的第一道變革法令,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全秦國的人都做老農民。商鞅固執地認為只有老農民才是好人,民風淳樸,其他什麼商人、漁夫都是刁民,只會剝削國家的財富,必須讓他們都去種地,如果有人不願意去種地或者比較懶惰,那就把他歸到惡農這一塊,給他穿小鞋,非要把他整成良民不可。
  • 商鞅之死
    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秦國商鞅,都在國君的支持下力行變法。只有商鞅變法,影響深遠。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根基,而且影響中國的世道人心長達兩千多年。譚嗣同有言「兩千年政治,秦政也」;毛澤東亦曾說過:「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政」者,商鞅變法後之新政也!  一、公孫鞅離魏入秦
  • 讀《資治通鑑》學做人——商鞅是個夤緣上位,走上層路線的人
    現在賓客群臣中誰能獻上奇計,使秦國強盛,我就封他為高官,給他封地。"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招賢令。這時該主人公出場了。 商鞅聽說秦國頒布了這道命令,西行來到秦國。意圖實現自己的抱負。那此前他做什麼呢?他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知道他的才幹,但並未及時推薦給魏國國君。到他重病不起時,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國家大事該如何處置?"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張儀一個智力高超絕倫的人,必然能提前預知危險,必然能提前為自己安排好後路,必然能化解身死名滅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