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三傑」之商鞅:變法圖強還是作法自斃?

2021-02-13 小吏說史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地,號為 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首先看,商鞅是如何變法的。

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變法。

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6年)

(一)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四)銷毀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公元前350年)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三)遷至鹹陽,修建宮殿;(四)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商鞅的變法以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推行重農抑商、實行法制、獎勵軍功、建立郡縣制等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增產粟帛的農民可以免除徭役,有餘糧上交者可以得到官爵,提高糧食的價格,官不得違法而害農等政策措施,以鼓勵耕織;另外,對其他可能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活動則給予抑制,如禁止商人經營糧食買賣,提高酒肉的徵稅以使其價格上升從而限制經營商牟取厚利,加重商人的賦稅負擔,商人及其奴隸都要服徭役等。

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中央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那麼,為什麼說商鞅作法自斃呢?

商鞅實行的變法,也有很明顯的弊端。

其一,重農抑商政策。商鞅獎勵耕織的政策固然沒錯,但他又規定凡從事末業(工商)者,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這種重農抑商政策,以後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即便在封建社會早期也沒有多少積極作用,到了封建社會後期更是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

其二,「編民為什伍」和「連坐」法。商鞅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又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種使人民互相監視、互相告發的規定,使全體人民時刻處在互相猜疑的白色恐怖之中,到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演變為「保甲制度」,以後又被國民黨所繼承。到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的日本侵略者也實行保甲制度。

其三,獎勵軍功之法,商鞅規定: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殺死敵方士兵並割下頭顱越多,晉爵越快,這就是所謂「計首虜功」。有人認為,這項措施大大提高了秦兵的戰鬥力,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難道要完成統一大業就非得多殺人?正因為有這條規定,「虎狼之師」的秦軍才會屢次發生屠城、殺降卒(戰敗投降的士兵)的慘無人道的行為,光是長平之戰就擊殺、活埋趙國降卒40萬人。

終於,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變法的弊端反噬到了他自己身上。

秦孝公太子秦惠王登基後,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想到客棧住宿,但是店小二不認識他是商鞅,見他沒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根據商鞅變法的規定,留宿沒有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連店主也要連坐。商鞅無奈,想逃到魏國去,但魏國因為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只好返回秦國,偷偷逃到他的封地商地,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死。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為便於管理人員流動,所以頒布法令要求投宿者必須有憑證。可是最後就是因為自己這條法令才使自己車裂身亡。

所以後人說「商鞅變法,作法自斃」。

小吏認為,商鞅變法也不可能跳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的圈子,有利也有弊,只要利明顯大於弊,都是可以接受的。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強大的國家,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統一進程,而且商鞅變法對歷朝歷代影響深遠。從整個歷史發展進程看,變法的積極性是遠遠大於其弊端的。至於「作法自斃」之說,商鞅寧願返回秦國受死,也沒有違反自己制定的法律,也可以說是個徹徹底底的「變法者」和「革命者」了。

相關焦點

  • 商鞅之死,不是壯烈犧牲,而是作法自斃!
    《三字經》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犯錯,父親和老師都有過錯,但太子的父親秦孝公不能治罪呀,就只能治師傅的罪了,王子犯法,於民同罪,商鞅的這一做法,確實也體現了他所治之法的公正平等性。
  • 商鞅是怎麼花樣作死的?死後以「車裂之刑」示眾
    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然而,最後卻是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地處西垂,資源匱乏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的崛起之基。但,商鞅作法自斃,以「車裂之刑」結束此生。這是怎麼回事?此舉也顯示在商鞅的價值觀裡,「法」和「刑」是不一樣的。商鞅的這些措施可以說暗含了重要的法治思想。如刑上大夫,法不阿貴。在商鞅變法過程中,除了國君之外,誰都要為自己的違法行為受到處罰,即便是太子犯法也要由老師代受懲戒。在《資治通鑑》中所記載,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 商鞅變法遇難題,懲罰太子老師樹立威望,最終作法自斃結局悽慘
    秦相商鞅逃亡住宿時,慘遭店主轟走。逃亡國外後被捕入獄,最後「五馬分屍」慘死。商鞅位同相國,為何會逃亡,這一切都要從「商鞅變法」說起。商鞅新法施行一年後,老百姓各種不適應,都嫌麻煩,愁的商鞅想找人開刀立威。恰好,太子嬴駟犯了新法,可把商鞅樂壞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管你是不是太子。 商鞅按律處罰太子,又考慮是國君繼承人,不能上刑。
  • 「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為了重振秦國,反擊強大的「三晉」,秦孝公在國內發布了招賢令,決心變法圖強。人在魏國的商鞅聽說了秦孝公的招賢令,便來到了秦國,通過寵臣景監引薦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強力支持下,商鞅開啟了長達十餘年的變法歷程。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重農桑、實行法治、獎軍功、統一度量衡、郡縣制改革等等。
  • 「戰國三傑」之不為人熟知的肥義
    肥義,戰國時趙武靈王的相國,邯鄲人。這是一個歷史上不怎麼出名的人,但卻與屈原、商鞅齊名,被稱為「戰國三傑」。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最終卻被秦國貴族誣陷謀反,最終戰死並被處以車裂之刑和誅滅全家,商鞅可以說是被誣陷致死的,但是之後的秦國國君並沒有為其平反,只因商鞅推行的變法雖強大了秦國,但也得罪了各個階層,尤其是秦國貴族,為其平反需要承擔風險,並且商鞅是被國君下令處死的,那麼後代秦王為商鞅平反就是否認先祖是錯誤的,加上一些其它原因
  • 安陽名人丨商鞅:變法圖強的改革先鋒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衛國(當時國都在帝丘,即今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鄉大城村)人,是王室的庶孽公子,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商鞅由於深受李悝、吳起等人的思想影響,從小即喜好研習刑名之學,潛心研究治國之道,立志改革。後來到魏相公叔痤家中作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我的家臣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出生,戰國時期衛國人,其本姓公孫,商鞅是後常叫的名稱,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出生,戰國時期衛國人,其本姓公孫,商鞅是後常叫的名稱,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於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逐步開始自己的變法之路。 商鞅變法分兩次進行。
  • 真正的戰國歷史,比演技炸裂的《風雲戰國之列國》更震撼
    《風雲戰國之列國》 金鐵木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重現2000多年前的歷史場景,于榮光、鄭則仕再看風雲動蕩的戰國,波雲詭譎的政治時局。 《風雲戰國之列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00多年前的硝煙早已經消失殆盡,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部部經典史籍,成為當年的見證,幫助我們還原那個年代,比《風雲戰國之列國》更真實震撼的歷史。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那麼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呢?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諸侯卑秦秦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弱雞的國家,不被其它諸侯國認同。弱小並不是說它領土小。它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它的經濟不行,文化也不行。所以呢,中原各個諸侯國覺得秦國的人就是蠻荒之地上生長的野蠻人,中原諸侯國集會的時候根本不叫它。楚、魏兩國沒事的時候還侵略它一下。秦孝公即位公元前361年,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即位。秦孝公這個人受中原文化的薰陶比較多,覺得要引進點先進的文化而且也不想光挨打了,於是下令求賢變法!
  •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處死商鞅?原因很簡單
    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眾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建立縣制,開阡陌,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在此基礎上,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這無疑為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作法自斃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 良禽擇木:分析變法圖存的戰國讓申不害奔韓,公孫鞅赴楚的因素!
    有人說:戰國是一段兵鋒天下、百家爭鳴的史詩畫卷。但我覺得戰國就是一段變法圖存的發展歷程,百家學派的主張接受現實檢驗的「試金石」。 有一種說法: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這也足以看出秦國在變法之後開始強大,但我們可以發現燕國、趙國、齊國等雖然也變法,但都是君主主持的變法而且是比較片面的變法。究其原因,我認為就是他們缺少一個像申不害、公孫鞅這樣的變法之才。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秦孝公在公元前362年繼位之後,他看到中原各國的奮發圖強,感嘆秦國之微弱。畢竟當時的秦國一直被魏國所挾制,從西南邊陲到中原的通道被魏國所管理,秦國的發展一直停滯。所以秦孝公向天下發布了一條《求賢令》,其實就是為了改變秦國的現狀,拿出了很多豐厚的條件來吸引戰國時期天下各地的謀士,而商鞅也是看到這個求賢令才去到秦國。
  • 秦在雍城執政的20位國君(十六)秦孝公變法圖強
    姓嬴名渠梁,是秦獻公之子,生於櫟陽,成長於雍城。即位後任用商鞅進行卓有成效的封建改革,加速了秦國的發展進程,使秦國很快擺脫弱小貧窮的困境,立足於列國之強,對秦國的社會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贏渠梁在位24年,死後諡號「孝」,史稱秦孝公。
  • 讀《資治通鑑》26-戰國君王排行榜
    戰國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歷時182年,死亡幾百萬人,國君四五十位,文臣武將幾千人。計劃給他們排排位次,與大家商榷,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大家也不要當真,,畢竟是一家之言,又不在福布斯排行榜進行官方認定。我們的排行榜分三部分:君王排行榜和文臣、武將排行榜。
  • 《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創新的紀錄片敘事語態解讀戰國時代興亡
    作為中國第一部戰國題材的歷史紀錄片,這部勇敢的創新之作踏出了一條被觀眾認可的新路徑。「變法」是戰國歷史最為核心的關鍵詞,戰國七雄紛紛變法圖強,但結果卻迥異,以往學界傾向於從變法徹底性、階級力量對比等角度去尋找答案,而《風雲戰國》卻通過一個嶄新的視角,對戰國歷史的這一核心問題做出了新穎的解答。
  • 商鞅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下場慘烈?只因物極必反
    秦孝公嬴渠梁繼位時,中國已進入到戰國時期,形成了戰國七雄的政治格局。當時秦國在戰國七雄中雖佔一席之地,但實力並不強,隨時都可能被其他國家吞併。就在這天下卑秦、蔑視秦國的背景下,秦孝公勵志要變法圖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商鞅變法圖強的故事。公元前338年的一天,有一位男子從秦國的商地匆忙逃出,他想逃到魏國。傍晚時候,路過一個旅店,男子想停下來在店裡歇息一晚。但沒想到的是,旅店的老闆要他出示照身帖,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身份證。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作法自斃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