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鳥到鳳到底有多曲折?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時期,玉鳳的演化史

2021-01-08 古泉覓珍

玄鳥降而商朝生,鳳鳴岐山而周朝興。關於鳳凰,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它是一種威力無比,與龍並駕齊驅的神鳥,與此同時鳳鳥也是人們心目中祥瑞之鳥。但鳳鳥不同於龍,它的形象被普遍的運用與一些生活物品的裝飾之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鳳這種形象一直是生活物品或者文物上比較常見的題材或紋飾。在生活中它的形象不僅出現在玉器上,而且在銅器、瓷器、絲織品、衣帽、漆器中也非常盛行。

鳳凰形象

就本體化身而言,鳳是鳥類和禽類美化後出現的圖騰象徵。它和龍一樣是古人綜合了多種動物形象想像出來的一種神鳥。因此要研究早期玉鳳就不能脫離原始社會時期禽鳥類題材實用器或者藝術品的研究。真正意義上玉鳳出現之前的玉器、陶器、巖畫上禽鳥的形象將會是鳳鳥的原始形象雛形。

商周 玉鳥

關於鳥類,古人所看到的品種肯定要遠超現代人所見到的品種,而這些豐富的鳥類品種,給富有想像力的古人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鳥類器具。如史前文化中的鳥形陶壺、鳥形玉佩、鳥首杖等等。

齊家文化鳥形壺

早在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玉鳳就已經出現,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以出土精美的動物形象而著稱。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有大量的龍、虎、龜、魚、鳥等動物造型。其中鴞、天鵝等飛禽較多。

玉鳳鳥
雙龍佩

當然因為雕琢技藝的限制,紅山文化時期動物玉器的雕琢方法都比較簡單。在鳥類玉器的雕琢上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通常只會突出鳥類的翅膀和眼睛,其中眼睛多以穿孔取代,這種穿孔一般呈牛鼻狀,因此也被稱之為「牛鼻穿」,而這種穿孔通常一孔兩用即作為鳥的眼睛,又用於穿繩佩戴。

紅山文化玉鴞「牛鼻穿」

紅山文化玉鳥的翅膀,主要是通過研磨雕琢而成的瓦溝紋或凸弦紋,來表現羽毛的層次分布。紅山玉鳥大多數為片狀玉雕,圓雕技法的比較少見,並且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會將玉鳥邊沿打磨成薄刃狀(這種形制的玉雕是否有實用性呢?筆者認為還是有一定的實用性因素的,因為薄刃狀的器物在新石器時期一般都會用作刮削器)。

紅山文化玉鴞
紅山文化玉鳳
紅山文化玉鳳眼部放大

與紅山文化基本同時期的,位於我國南方的良渚文化,也有大量的關於鳥的形象紋飾。良渚文化中玉鳳主要出現在玉琮的神人紋雕刻上,良渚文化玉琮表面除刻劃有纖細緻密的神人獸面複合像神徽外,在獸面紋兩側往往各雕琢一鳥紋。鳥的頭、翼、身均變形誇張,刻滿捲雲紋、弧線紋等。玉鉞,兩面刃部旁邊除雕有一淺浮雕神徽外,下角也琢有一淺浮雕鳥紋。亦有一種以單陰線雕刻立於高壇之上的簡化鳥紋。

良渚文化中雕刻有神徽和鳥紋的玉琮

良渚文化這種將鳥紋同神徽雕琢在一件用於祭祀和溝通鬼神的器物之上,這足以說明鳥在當時社會的地位和重要意義。當然和紅山文化一樣,良渚文化除了鳥紋圖案外,還出土有獨體圓雕玉鳳鳥。

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紋

如果說以上兩個文化時期的玉鳥不像鳳鳥的話,那麼這個時期的玉鳳絕對符合了鳳凰的所有特點。因此嚴格意義上講玉鳳的形象,應該最早出現於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玉鳳的出土,為研究歷代鳳鳥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件鳳形玉環,呈團身環形,圓眼,鉤喙,冠後卷翹起,略展翅,尾分兩歧。以陽線刻劃鳳鳥的眼睛、鳳冠以及鳳鳥的翅羽,整體形象栩栩如生,從側面也展現了石家河文化玉雕技藝的高超。

石家河文化玉鳳環

但在考古上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商代幾乎沒有發現玉鳳。「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毫無疑問,玄鳥是商的圖騰。但在商代文物中鳥類形象非但品種較少(商代的玉鳥大多為禽鳥類形象的玉器),而且出土的玉鳥之類的器物並不多,在這些為數不多的出土玉器中數量最多的也就是鴞這種玉鳥。並且有商一代嚴格意義上的玉鳳至今尚未發現。

商代玉鳥

到西周時期,玉器上的鳳形象又開始出現,但是在鳳鳥的造型上並沒有新的突破,唯一的改變就是由鳳形玉佩變成向鳳鳥紋圖案,至於製作風格方面一改前期的玉佩的粗拙風格紋飾開始變得繁多美麗。正是因為鳳鳥紋圖案的美麗極具裝飾性,所以鳳鳥紋成為西周時期的流行題材,大量的出現在了玉器、銅器、絲織品、金銀器上。

商代玉鳥

西周鳳鳥的形象與商代鳥的變化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周鳳鳥的喙部與商代玉鳥的喙部相比,喙部變得尖長,向下勾翹明顯,喙部多為閉合狀態。

第二、周代的鳳鳥眼睛不再採用商代的「臣」字眼,多為大圓眼系斜刀雕琢而成。

第三、頭冠也從商代華麗多齒的高冠,演變為長條形往前下方勾的鳳冠。

西周陰刻玉鳳

第四、西周鳳紋在雕琢技法上,善於採用細陰線和撤刀法、粗陰線相結合的陰線雙鉤技法來刻畫主題,富有表現力,流動感強,形象生動。紋飾根據器形特徵而分布,形紋和諧。

西周陰刻玉鳳

春秋戰國時期的鳳紋一改商周時期的神秘和謹嚴,猛禽形象的鳳已較少見,而代之以修頸、長腿、溫順秀麗的形象,優美清秀,動態輕盈。綜觀此期玉器上鳳鳥的形象,有如下五種表現形式:其一,單體形。

春秋戰國時期玉鳳

其二,多鳳並體形。多鳳並體類似於團龍紋比較少見,通常會表現為龍鳳團紋。

雙鳳鏤空玉佩

其三,龍鳳合體形。龍鳳合體形玉佩大多為龍在上鳳在下的形象,且龍頭與鳳頭相背,共用一個軀體,這一形象屬於春秋戰國時期龍鳳佩的創造,被後世所沿用,用於表示皇帝與皇后的尊卑關係。

龍鳳合體玉佩

其四,鳳首玉觽(xi)。玉觽,是玉器的一種造型,它的頭部一般會被雕刻成龍的形象,鳳首玉觽比較少見,尾部尖而曲,屬於祭祀和祈福的禮器,東漢後玉觽漸漸消失。

其五,鳳形鏤雕輔助裝飾。此期鳳的形象均為側身側視之態。側視的鳳鳥多展現出一種雄壯傲視之態,威儀而又肅穆。

玉獸 春秋戰國
玉鳳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鳳鳥眼睛刻畫方面,除過沿用商周時期圓形陰刻線或圓形陽紋眼外,戰國中期出現了一種似水滴形狀的陰線目紋。嘴部若鷹鉤狀,微張或緊閉,喙不及西周時期尖長。戰國早期為半葉形冠(似貓耳),到了戰國晚期出現飄帶形冠,飄向腦後並向上捲曲,較短。此外春秋戰國時期的鳳鳥身體表面的紋飾有,布滿鱗片紋的、有布滿谷紋等幾何紋樣的,也有有單陰線雕刻的捲雲形紋樣或竹節紋的,當然有紋飾的鳳鳥大多數屬於高檔次的玉器,屬於王侯用器,故而製作量較少,但大多分規格較低的玉鳳,多為表面光素無紋型。

龍鳳佩

總之,玉鳳的形象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確定下來,後期的玉鳳也會有變化但是整體形象沒有多大的出入!

相關焦點

  • 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為什麼到春秋戰國時期史料突然豐富起來?
    關於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我想是由於以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社會文化的發展比較落後 在西周之前社會文化的發展還發展還比較落後,文化只掌握在極少數的奴隸主貴族之手,大多數人沒人文化,即使一些諸侯王也不懂文字。
  •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到鐵器的飛躍,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困難?
    春秋戰國時代,我國社會經濟飛躍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鐵器的應用和普及,它是當時社會生產力中的新因素之一。鐵器取代青銅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然兩者都是金屬,也都要經過採礦和冶煉,但要求的技術水平卻不一樣。青銅冶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是不可能有鐵的冶鑄出現的。青銅的熔點低,鐵的熔點遠比它高。
  • 越國在春秋時期還是強國,為何到戰國七雄時卻消亡得如此迅速?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諸侯為爭地盤而爭鬥,到了戰國時期,動蕩不安的局面以及不斷地吞併,讓壯大起來的諸侯有了做老大的想法,於是戰國就有了爭霸賽,主角是當時排在上位的七國,史稱「七雄爭霸」。今日我們要講的越國,明明在春秋時期還是這些大人物中的一員,有很好的勵志故事,但在戰國七雄中消失了,越國,這個有著神奇歷程的國度,為什麼最後消亡得這麼快?
  • 到底,什麼是春秋?什麼是戰國?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朝代歌的一句,東周被分為春秋與戰國,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其中,春秋時期,很明確始於平王東遷,可是春秋和戰國,具體有何區別呢?春秋和戰國得名及出處如果,要區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在哪兒,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春秋和戰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和氣候、水文有直接的關係:西和北,缺水、乾燥、寒冷;東和南,水多,潮溼、高溫。東夷:夏商時,東夷是對黃河流域下遊居民的總稱。周朝時,則是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族的泛稱。西周時,東夷人曾建立過商奄、蒲姑等國家,並且擁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和農業文明。
  • 社會轉型:春秋戰國時期(BC770——BC476——BC221)
    1.商鞅變法(1)背景①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②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③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秦始皇統一中國(1)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條件客觀條件:①人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爭,人民渴望統一;②大勢所趨: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兼併小國,統一趨勢加快;
  • 玉鳳 —— 最吉祥美好的古玉!
    鳳鳥紋的源頭可以推源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的紅山文化玉鳳可能是最早的鳳形玉飾。西周時期,與青銅器上普遍流行鳳鳥紋裝飾相呼應,鳳形玉器也得到了繁榮和發展。西周鳳形玉器主要為佩飾用器,既有常見的象形鳳鳥,也用作玉佩飾、玉兵器、玉柄形器等的裝飾紋樣。鳳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均有高聳、誇張的羽冠或花冠等。
  • 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到了什麼程度?私生活也很混亂
    國君:「我看徵舒越來越壯實了,有點兒像你們兩位!」臣子:「徵舒雙目炯炯有神,有點兒像國君您啊!」國君:「不會,18年前我才多大,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兒子!」房間外,一個人正好聽到他們對話,咬牙切齒,怒氣衝衝,原來,國君和兩個臣子談論的正是他。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這是我的華夏,我的《春秋》------我為王!<引用自《春秋我為王》簡介> 推薦一看7.戰國野心家 作者:最後一個名穿越到戰國初年,身份卑微到連姓都沒有,卻敢有野心。為了支撐野心,拜墨子為師,混入墨家隱忍數年以篡巨子之位。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從微觀到宏觀:談談春秋戰國到漢朝時期,古代軍功爵制的演變
    自春秋戰國開始,由於普通百姓和貴族間的權力地位差距越來越大,平民晉升渠道越來越窄,導致各國的重要職位被有血緣關係的貴族長期霸佔。由於在帝王的直接管理之下,所以朝堂上很多事情還能夠相對保持透明,可是到了遙遠的戰場上,無權無勢的平民很多時候是難以出頭的。在戰爭不斷的時代,特別秦漢時期,為了發現人才,逐漸採用著名的軍功爵制。
  •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得以產生的原因
    在關於奴隸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開始產生下,首先要明白的便是什麼是奴隸制度,什麼是封建制度,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石器的發展,金屬工具的出現,以及生產進一步發展,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社會產品除維持人們的生活必需以外,開始有了剩餘。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關於軍事後勤保障與戰爭勝負的關係,孫武用7個字進行了精準概括:「多算勝,少算不勝。」可見在孫武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軍隊後勤保障工作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亂世,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和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人」與「野人」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奴隸制開始逐步走向瓦解;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也由周天子統治轉變為諸侯統治,這就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呈現出不斷升級的趨勢。
  • 越國曾是春秋5霸之一,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卻默默無聞,七雄都排不上?
    春秋到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國家數量銳減的一個時代,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家數百個,其中有五個國家實力最為強大,號稱春秋五霸,越國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戰國時期,國家數量已經銳減到不到二十個,這其中又有七個國家實力最強,號稱戰國七雄!
  • 春秋戰國時期,有種「眼睛文物」受追捧,專家認為它們非本地產
    可是這15000多件文物裡,有173顆形狀怪異的眼珠文物。專家們也不是第一次,從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墓葬中找到這些樣式奇特,與同時期文物顯得格格不入的"眼珠子"。那麼,這種類似於眼睛的文物是本地產的嗎?又為何成為王公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奢侈品呢?
  • 春秋戰國時期錢幣體系!中國銅元幾個重要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錢幣體系 春秋戰國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共經歷了五個半世紀。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春秋時十二個諸侯國、戰國時七個大國,許多國家都鑄過錢。
  • 戰國楚墓中的「虎座鹿角鳥」,到底有何寓意?
    虎座鹿角鳥將鳳、虎、鹿這三種動物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態栩栩如生,極具浪漫色彩,讓人讚嘆不已。這種奇幻的漆器,到底蘊藏著怎樣的寓意呢?鳳的文化內涵在漢民族中,鳳是一種吉鳥,有著十分尊貴的地位。《山海經·南次三經》中就說:「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更是對鳳鳥頂禮膜拜,鳳鳥成為了楚國人民族精神的象徵。
  •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禁燒令」
    中國古代的環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執政時期。《逸周書·大聚篇》記載,大禹在任時曾頒發了一條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但是在到了戰國時期以後,這些春秋時期存在的「戰場禮儀」啥的就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各個諸侯國打起仗來幾乎就可以稱得上是毫無顧忌,戰爭是越來越慘烈。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性質不同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很多人都把春秋戰國放在一起,認為這是一個時期,但其實並非如此,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雖然在時間上連在一起,其內諸侯國也都屬於正常的世襲更替。但其實兩者所涵蓋的眾多諸侯國在性質上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