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鳥降而商朝生,鳳鳴岐山而周朝興。關於鳳凰,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它是一種威力無比,與龍並駕齊驅的神鳥,與此同時鳳鳥也是人們心目中祥瑞之鳥。但鳳鳥不同於龍,它的形象被普遍的運用與一些生活物品的裝飾之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鳳這種形象一直是生活物品或者文物上比較常見的題材或紋飾。在生活中它的形象不僅出現在玉器上,而且在銅器、瓷器、絲織品、衣帽、漆器中也非常盛行。
就本體化身而言,鳳是鳥類和禽類美化後出現的圖騰象徵。它和龍一樣是古人綜合了多種動物形象想像出來的一種神鳥。因此要研究早期玉鳳就不能脫離原始社會時期禽鳥類題材實用器或者藝術品的研究。真正意義上玉鳳出現之前的玉器、陶器、巖畫上禽鳥的形象將會是鳳鳥的原始形象雛形。
關於鳥類,古人所看到的品種肯定要遠超現代人所見到的品種,而這些豐富的鳥類品種,給富有想像力的古人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鳥類器具。如史前文化中的鳥形陶壺、鳥形玉佩、鳥首杖等等。
早在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玉鳳就已經出現,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以出土精美的動物形象而著稱。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有大量的龍、虎、龜、魚、鳥等動物造型。其中鴞、天鵝等飛禽較多。
當然因為雕琢技藝的限制,紅山文化時期動物玉器的雕琢方法都比較簡單。在鳥類玉器的雕琢上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通常只會突出鳥類的翅膀和眼睛,其中眼睛多以穿孔取代,這種穿孔一般呈牛鼻狀,因此也被稱之為「牛鼻穿」,而這種穿孔通常一孔兩用即作為鳥的眼睛,又用於穿繩佩戴。
紅山文化玉鳥的翅膀,主要是通過研磨雕琢而成的瓦溝紋或凸弦紋,來表現羽毛的層次分布。紅山玉鳥大多數為片狀玉雕,圓雕技法的比較少見,並且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會將玉鳥邊沿打磨成薄刃狀(這種形制的玉雕是否有實用性呢?筆者認為還是有一定的實用性因素的,因為薄刃狀的器物在新石器時期一般都會用作刮削器)。
與紅山文化基本同時期的,位於我國南方的良渚文化,也有大量的關於鳥的形象紋飾。良渚文化中玉鳳主要出現在玉琮的神人紋雕刻上,良渚文化玉琮表面除刻劃有纖細緻密的神人獸面複合像神徽外,在獸面紋兩側往往各雕琢一鳥紋。鳥的頭、翼、身均變形誇張,刻滿捲雲紋、弧線紋等。玉鉞,兩面刃部旁邊除雕有一淺浮雕神徽外,下角也琢有一淺浮雕鳥紋。亦有一種以單陰線雕刻立於高壇之上的簡化鳥紋。
良渚文化這種將鳥紋同神徽雕琢在一件用於祭祀和溝通鬼神的器物之上,這足以說明鳥在當時社會的地位和重要意義。當然和紅山文化一樣,良渚文化除了鳥紋圖案外,還出土有獨體圓雕玉鳳鳥。
如果說以上兩個文化時期的玉鳥不像鳳鳥的話,那麼這個時期的玉鳳絕對符合了鳳凰的所有特點。因此嚴格意義上講玉鳳的形象,應該最早出現於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玉鳳的出土,為研究歷代鳳鳥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件鳳形玉環,呈團身環形,圓眼,鉤喙,冠後卷翹起,略展翅,尾分兩歧。以陽線刻劃鳳鳥的眼睛、鳳冠以及鳳鳥的翅羽,整體形象栩栩如生,從側面也展現了石家河文化玉雕技藝的高超。
但在考古上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商代幾乎沒有發現玉鳳。「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毫無疑問,玄鳥是商的圖騰。但在商代文物中鳥類形象非但品種較少(商代的玉鳥大多為禽鳥類形象的玉器),而且出土的玉鳥之類的器物並不多,在這些為數不多的出土玉器中數量最多的也就是鴞這種玉鳥。並且有商一代嚴格意義上的玉鳳至今尚未發現。
到西周時期,玉器上的鳳形象又開始出現,但是在鳳鳥的造型上並沒有新的突破,唯一的改變就是由鳳形玉佩變成向鳳鳥紋圖案,至於製作風格方面一改前期的玉佩的粗拙風格紋飾開始變得繁多美麗。正是因為鳳鳥紋圖案的美麗極具裝飾性,所以鳳鳥紋成為西周時期的流行題材,大量的出現在了玉器、銅器、絲織品、金銀器上。
西周鳳鳥的形象與商代鳥的變化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周鳳鳥的喙部與商代玉鳥的喙部相比,喙部變得尖長,向下勾翹明顯,喙部多為閉合狀態。
第二、周代的鳳鳥眼睛不再採用商代的「臣」字眼,多為大圓眼系斜刀雕琢而成。
第三、頭冠也從商代華麗多齒的高冠,演變為長條形往前下方勾的鳳冠。
第四、西周鳳紋在雕琢技法上,善於採用細陰線和撤刀法、粗陰線相結合的陰線雙鉤技法來刻畫主題,富有表現力,流動感強,形象生動。紋飾根據器形特徵而分布,形紋和諧。
春秋戰國時期的鳳紋一改商周時期的神秘和謹嚴,猛禽形象的鳳已較少見,而代之以修頸、長腿、溫順秀麗的形象,優美清秀,動態輕盈。綜觀此期玉器上鳳鳥的形象,有如下五種表現形式:其一,單體形。
其二,多鳳並體形。多鳳並體類似於團龍紋比較少見,通常會表現為龍鳳團紋。
其三,龍鳳合體形。龍鳳合體形玉佩大多為龍在上鳳在下的形象,且龍頭與鳳頭相背,共用一個軀體,這一形象屬於春秋戰國時期龍鳳佩的創造,被後世所沿用,用於表示皇帝與皇后的尊卑關係。
其四,鳳首玉觽(xi)。玉觽,是玉器的一種造型,它的頭部一般會被雕刻成龍的形象,鳳首玉觽比較少見,尾部尖而曲,屬於祭祀和祈福的禮器,東漢後玉觽漸漸消失。
其五,鳳形鏤雕輔助裝飾。此期鳳的形象均為側身側視之態。側視的鳳鳥多展現出一種雄壯傲視之態,威儀而又肅穆。
春秋戰國時期的鳳鳥眼睛刻畫方面,除過沿用商周時期圓形陰刻線或圓形陽紋眼外,戰國中期出現了一種似水滴形狀的陰線目紋。嘴部若鷹鉤狀,微張或緊閉,喙不及西周時期尖長。戰國早期為半葉形冠(似貓耳),到了戰國晚期出現飄帶形冠,飄向腦後並向上捲曲,較短。此外春秋戰國時期的鳳鳥身體表面的紋飾有,布滿鱗片紋的、有布滿谷紋等幾何紋樣的,也有有單陰線雕刻的捲雲形紋樣或竹節紋的,當然有紋飾的鳳鳥大多數屬於高檔次的玉器,屬於王侯用器,故而製作量較少,但大多分規格較低的玉鳳,多為表面光素無紋型。
總之,玉鳳的形象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確定下來,後期的玉鳳也會有變化但是整體形象沒有多大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