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出現新的變化階級關係:「士」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二)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1、儒家:
1)孔子:思想內容: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已復禮);政治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評價: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
2)孟子:思想內容: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哲學思想——「性善說」;道德思想——先義後利,捨生取義;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評價:《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後列為「四書」之一; 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3)荀子:思想內容:哲學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君舟民水」。評價: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不為正統儒家重視。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2、道家:老子:思想內容:哲學思想——「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3、法家:韓非:思想主張——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法儒結合,此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4、墨家:墨子: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評價: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曾被廣泛吸收,戰國以後不再受重視。
(三)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後世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直至今天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