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場景,大概意思就是即便是打仗,也要講究禮法,要有規矩。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在春秋數不勝數,就好比宋襄公,其就有這樣一個典故。
說的是宋楚兩國打仗期間,宋襄公已經擺好了戰鬥隊形,而楚國卻還在渡河,一片混亂。於是就有謀士說趁機發起進攻,但宋襄公卻表示不行,非得等楚國列好了陣型再打,結果宋國大敗。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宋襄公怕不是讀書讀傻了,太迂腐了,但其實不是,在春秋時期還就得遵守這樣的規矩。
幹出這種事情的也並非只有宋襄公一個人,就好比師出有名、退避三舍、不斬來使、不殺俘虜等等,這些成語或者類似於戰場潛規則的典故其實都發源於春秋時期。
但是在到了戰國時期以後,這些春秋時期存在的「戰場禮儀」啥的就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各個諸侯國打起仗來幾乎就可以稱得上是毫無顧忌,戰爭是越來越慘烈。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性質不同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很多人都把春秋戰國放在一起,認為這是一個時期,但其實並非如此,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雖然在時間上連在一起,其內諸侯國也都屬於正常的世襲更替。
但其實兩者所涵蓋的眾多諸侯國在性質上卻截然不同。
先說春秋時期這個時期的周天子餘威尚在,對於各個諸侯國的影響力雖說有了一定程度的衰減,但是依舊還是可以控制得住的。
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其實就可以比喻成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倆鬧矛盾,只要解決了問題就行。
一旦通過武力沒辦法解決,就必須去找「家長」出面仲裁,至於將其趕出家門什麼的基本不可能。
換言之,春秋時期的戰爭,其實說白了就是眾多諸侯國的「爭霸」戰爭,都想要成為諸侯中最強的一個,屬於競爭關係。
但是由於周天子還在,也就只能向外擴張,而不能通過吞併同為諸侯國的諸侯來擴張。
因為一旦出現了諸侯吞併諸侯的現象,就勢必會因為把周天子拉下水而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是會因為周天子的命令而出現多個諸侯國針對某一個諸侯的情況。
畢竟不管怎麼說,周天子終究還是這些諸侯的實際領導者,是有著一定的話語權存在的。
所以通常都是點到為止,畢竟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且又不能進行兼併,打的再狠也只是白白浪費自己資源而已。
再說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則跟春秋時期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隨著諸侯國的相繼變強,甚至不比周天子弱,從而導致周天子在眾多諸侯中的影響力進一步衰退。
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眾多諸侯國的諸侯相繼改換名稱,自立稱王,就好比秦國的秦孝公,在到了其兒子繼承的時候,就宣布稱王自立,是為秦惠文王了。
這也就意味著到了戰國時期以後,眾多諸侯國其實已經不再承認周天子的身份,而是各自獨立,成了一個個割據政權。
這個時期的戰爭,也就等同於是從互相「爭霸」的競賽蛻變成了互相「兼併」的戰爭。
已經不用在顧忌周天子的影響力,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領土變大、人口變多、國力變強就足夠了。
那麼在進行對外擴張的時候,明顯直接兼併對方的領地,使對方的資源、人口啥的成為自己的戰利品就要比點到為止強的多不是嗎?
戰國時期戰爭次數沒有春秋時期那麼頻繁,但慘烈程度卻比春秋時期更甚的原因便是這個。
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也就不會顧忌什麼戰場禮儀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