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2020-12-23 見史簡談

《左傳》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場景,大概意思就是即便是打仗,也要講究禮法,要有規矩。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在春秋數不勝數,就好比宋襄公,其就有這樣一個典故。

說的是宋楚兩國打仗期間,宋襄公已經擺好了戰鬥隊形,而楚國卻還在渡河,一片混亂。於是就有謀士說趁機發起進攻,但宋襄公卻表示不行,非得等楚國列好了陣型再打,結果宋國大敗。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宋襄公怕不是讀書讀傻了,太迂腐了,但其實不是,在春秋時期還就得遵守這樣的規矩。

幹出這種事情的也並非只有宋襄公一個人,就好比師出有名、退避三舍、不斬來使、不殺俘虜等等,這些成語或者類似於戰場潛規則的典故其實都發源於春秋時期。

但是在到了戰國時期以後,這些春秋時期存在的「戰場禮儀」啥的就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各個諸侯國打起仗來幾乎就可以稱得上是毫無顧忌,戰爭是越來越慘烈。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性質不同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很多人都把春秋戰國放在一起,認為這是一個時期,但其實並非如此,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雖然在時間上連在一起,其內諸侯國也都屬於正常的世襲更替。

但其實兩者所涵蓋的眾多諸侯國在性質上卻截然不同。

先說春秋時期這個時期的周天子餘威尚在,對於各個諸侯國的影響力雖說有了一定程度的衰減,但是依舊還是可以控制得住的。

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其實就可以比喻成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倆鬧矛盾,只要解決了問題就行。

一旦通過武力沒辦法解決,就必須去找「家長」出面仲裁,至於將其趕出家門什麼的基本不可能。

換言之,春秋時期的戰爭,其實說白了就是眾多諸侯國的「爭霸」戰爭,都想要成為諸侯中最強的一個,屬於競爭關係。

但是由於周天子還在,也就只能向外擴張,而不能通過吞併同為諸侯國的諸侯來擴張。

因為一旦出現了諸侯吞併諸侯的現象,就勢必會因為把周天子拉下水而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是會因為周天子的命令而出現多個諸侯國針對某一個諸侯的情況。

畢竟不管怎麼說,周天子終究還是這些諸侯的實際領導者,是有著一定的話語權存在的。

所以通常都是點到為止,畢竟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且又不能進行兼併,打的再狠也只是白白浪費自己資源而已。

再說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則跟春秋時期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隨著諸侯國的相繼變強,甚至不比周天子弱,從而導致周天子在眾多諸侯中的影響力進一步衰退。

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眾多諸侯國的諸侯相繼改換名稱,自立稱王,就好比秦國的秦孝公,在到了其兒子繼承的時候,就宣布稱王自立,是為秦惠文王了。

這也就意味著到了戰國時期以後,眾多諸侯國其實已經不再承認周天子的身份,而是各自獨立,成了一個個割據政權。

這個時期的戰爭,也就等同於是從互相「爭霸」的競賽蛻變成了互相「兼併」的戰爭。

已經不用在顧忌周天子的影響力,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領土變大、人口變多、國力變強就足夠了。

那麼在進行對外擴張的時候,明顯直接兼併對方的領地,使對方的資源、人口啥的成為自己的戰利品就要比點到為止強的多不是嗎?

戰國時期戰爭次數沒有春秋時期那麼頻繁,但慘烈程度卻比春秋時期更甚的原因便是這個。

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也就不會顧忌什麼戰場禮儀了。

【end】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 到底,什麼是春秋?什麼是戰國?
    各國間的爭鬥,雖然目標明確,但是並不野蠻,十分的講究戰爭的禮儀、排場。2,戰國時期戰爭特點而戰國時期的戰爭,則一改春秋時期的文明特點,主要目的就是:爭霸。為了爭取霸主的地位,戰國時期的各國鬥爭,和春秋時期不同,目的就是置敵國於死地。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國史粗講》: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是怎樣的?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兩個時期其實是慢慢過渡而來,並不是歷史學上的強行劃分。就拿戰爭來說。春秋時期初期的戰爭,本質上並不是以砍死人為目的,戰爭的禮儀性大於實用性,為了講清楚這一點,我們很有必要先了解周朝封建社會的貴族是怎麼產生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是怎麼回事?
    周朝高階層的禮儀極為講究禮崩樂壞是一個逐漸的、緩慢的過程,始於西周末年,深化於春秋時期,完全崩潰則是在戰國時代。禮樂制度重人文與教化,崇尚精神追求,興盛於西周長達四百多年的和平時期。在像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周朝的禮樂制度就沒有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爾虞我詐的權術鬥爭。
  • 春秋戰國時期烹牲禮器「鑊鼎」
    鑊鼎,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飲等重大禮儀活動中煮牲用的烹食器。《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陳鼎五,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鑊之西。」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繁瑣的春秋貴族之戰,戰爭禮儀的典範,一場只為爭奪聲望的戰爭
    然而在先秦春秋時期,戰爭卻有著不一樣的方式,春秋戰爭不論是其出發點還是方式都與之後的戰爭大不相同。很多時候諸侯國之間發生戰爭不是為了人口也不是為了領土,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聲望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因為春秋之際的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競爭聲望,得到其餘諸侯國的人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就變成了兼併戰爭,戰爭的出發點便是為了攻城略地,搶奪人口資源,擴大國家的領土。在爭霸之心的影響之下,齊、晉、楚、秦這些大國先後參與了進來。
  •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權臣篡位,也不準確。戰國時期,確實極少出現權臣篡權行為。但是春秋時期,卻曾經出現過權臣篡權行為。講到春秋時期的篡權行為,我們一定會想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非常典型的權臣篡權行為。田氏經過數代努力,最終成功地篡權,取代了原來的姜氏齊國。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交流用什麼語言文字呢?
    春秋時期國家養兵並不多,到了戰國中後期,此時各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都是滅國戰,不再是講究仁義道德的攻伐戰,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各國都把軍隊擴張到了極限,在戰國後期,七國人口約2000萬,總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且徵兵制度極其嚴格,以秦國為例,男子17歲開始就要編入軍籍,平時務農,如果戰爭需要,隨時需要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除兵役。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有革車八百乘,從這個數據來看,春秋初期,各個諸侯國的兵力還是比較有限的,八百乘已經算是諸侯國中的頂端了。齊桓公正是靠著這八百乘,聯合諸侯對外攻打夷狄,對內教訓不聽話的諸侯國。當時的中原之地都是平原,因此戰爭多依靠車戰,根據記載,戰車的配置是這樣的:「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一個偶然的原因,某男穿越來到春秋,成為一個春秋時代的封建小領主。
  •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晉國被三家瓜分,根源在於這一群人
    自此,曾經在春秋歷史舞臺上成為霸主的晉國,徹底滅亡。那麼,為何曾經出過霸主的晉國遭到了如此的下場,曾經有過城濮之戰輝煌的晉國又為何會被三家瓜分?他們不僅在晉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也有著重大的影響。晉國之所以會被瓜分,也是因為與其他諸侯國相比,晉國的異姓卿大夫數量眾多。異姓勢力在晉國建國之初,就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唐周武王姬發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兒)之子唐叔虞被封到晉國的時候,他就帶來了九宗五正異姓貴族。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
    圖1 西周時期形勢全圖圖4 春秋時期形勢全圖圖5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圖圖14 戰國時期齊、魯、宋三國圖圖15  戰國時期燕國圖
  • 越國曾是春秋5霸之一,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卻默默無聞,七雄都排不上?
    春秋到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國家數量銳減的一個時代,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家數百個,其中有五個國家實力最為強大,號稱春秋五霸,越國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戰國時期,國家數量已經銳減到不到二十個,這其中又有七個國家實力最強,號稱戰國七雄!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時期水戰規模不可小覷,伍子胥留下一本書,教你打水戰
    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教你怎麼打水戰中國古代戰爭被影視劇所大肆宣揚的一般是陸戰。一開始小規模械鬥,到後來就是規模擴大的車輪戰爭。春秋戰國時期,車馬甚囂塵上,場面大而壯麗。特別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更擅長的其實是水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宏大,戰事頻繁。中原人口從夏、商、西周時代開始,逐漸的擴張,從原來的幾十萬人擴張到幾千萬人。比如著名的樂毅伐齊七十座城的戰役,白起攻趙的長平之戰,吳王伐楚等,甚至參與作戰的士兵還有超百萬人的。
  •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得以產生的原因
    春秋時期的車兵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變革的時代,從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這場變革中,奴隸制度走向了終結,封建社會逐步的形成並最終得以確立。那麼這就有產生了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在春秋戰國時期,紛亂數百年,在這數百年的戰亂中,生產力是如何提升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正是對兩種社會制度的瓦解與產生的原因的回答。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關於軍事後勤保障與戰爭勝負的關係,孫武用7個字進行了精準概括:「多算勝,少算不勝。」可見在孫武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軍隊後勤保障工作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亂世,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和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人」與「野人」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奴隸制開始逐步走向瓦解;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也由周天子統治轉變為諸侯統治,這就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呈現出不斷升級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