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瑣的春秋貴族之戰,戰爭禮儀的典範,一場只為爭奪聲望的戰爭

2020-12-23 一葉史

說到戰爭,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必然是血腥的。其實不論是古代時期的冷兵器戰爭還是當下的熱武器時代,戰爭的殘酷是有目共睹,不論是親身上陣殺敵的士兵,還是被戰爭波及的平民百姓,都是非常悽慘的。

然而在先秦春秋時期,戰爭卻有著不一樣的方式,春秋戰爭不論是其出發點還是方式都與之後的戰爭大不相同。很多時候諸侯國之間發生戰爭不是為了人口也不是為了領土,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聲望而已。

在先秦之前,所奉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分封諸侯,但是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權力去管理諸侯的土地和人口。而諸侯王對周天子履行的也不過是一些相應的義務罷了,而非絕對的要尊崇周天子的所有要求。

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實力強大,擁有的兵力最多,在諸侯王之中的聲望地位都極高,因此各地的諸侯王對周天子都非常禮遇。每到相應的節日,便會派人前去為周天子進貢,送去禮物。

每年諸侯王還會親自前往周天子的王都去述職,因為土地和人口雖然周天子不是直接管理,但是諸侯王的土地和人口確實周天子撒謊賞賜的。而當周天子要遠徵的時候,諸侯王也要出一部分兵力相助;而當諸侯王之間發生摩擦之後,周天子也要公平公正去解決調和。

然而這個狀態到了西周滅亡之後便發生了改變,平王東遷,東周建立。周天子對諸侯王的影響一夜之間降到了冰點;諸侯之間發生戰爭也不再請求周天子調和,周天子的命令早已不能和之前相比;而各個諸侯王之間也開始相互競爭,為了誰是諸侯之首而相互徵伐,爭霸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因為春秋之際的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競爭聲望,得到其餘諸侯國的人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就變成了兼併戰爭,戰爭的出發點便是為了攻城略地,搶奪人口資源,擴大國家的領土。在爭霸之心的影響之下,齊、晉、楚、秦這些大國先後參與了進來。

然而這些大國之間的戰爭卻讓我意想不到。這些爭霸戰爭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偷襲,雙方在發動戰爭之前要先去派使者前往,遞交戰書,說明發動戰爭的原因。隨後雙方在兩國邊境之地約定決戰的時間、地點、軍隊的數量等

而且我們要明白,在先秦時期,乃是奴隸制,當兵的最差的也是平民,甚至相當一部分都是貴族。他們受過嚴格的軍事化訓練以及眾多的戰爭禮儀的訓導,我們甚至可以說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更像是兩個國家的貴族人員之間的貴族鬥爭。而那些奴隸以及平民是沒有機會上戰場的,他們很多時候只能夠擔任糧草的押運看守等職責。

因此在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其實每一場戰爭真正參與到其中的人屈指可數,小一點的國家可能一場戰爭中士兵僅有數百幾千人。像齊國、晉國這樣的大國,實際參展的士兵人數可能也不會過萬。這是爭霸戰爭的特色,其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彰顯國力以及贏得聲望

不僅僅是如此,在戰爭的過程之中,如果遇見了地方的國君,不僅要繞道而行,還要向其跪拜行禮問好,在敵方國君同意之後方可離開。而且雙方士兵在作戰之中,對於敵人並不是將其殺死,而是將其打倒即可,因此春秋爭霸戰爭中死亡人數遠遠難以和戰國相比。

總結:春秋的爭霸戰爭在現在看來也許不太被人所理解,尤其是雙方之間的各種禮儀,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相互尊崇。周禮之所以影響深遠也是因為此,周朝以禮治國,前後歷經八百年,可見禮儀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對一個人的強大的規範作用。

孔子之所以強調要恢復周禮,也正是看到了周禮對人的行為的規範作用,倡導禮儀依舊是今天我們繞不開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禮儀之邦,舉世矚目

相關焦點

  • 《國史粗講》: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是怎樣的?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兩個時期其實是慢慢過渡而來,並不是歷史學上的強行劃分。就拿戰爭來說。春秋時期初期的戰爭,本質上並不是以砍死人為目的,戰爭的禮儀性大於實用性,為了講清楚這一點,我們很有必要先了解周朝封建社會的貴族是怎麼產生的。
  • 春秋戰爭,禮儀為先,勝負為次!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古代戰爭歷來講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爾虞我詐陰謀詭計數不勝數,然而在春秋,卻是禮儀為首,勝負為次。這又是如何做到呢? 被指責為無信無義的國家。 還有就是兩國交戰之前,會互相派出使者到對方軍營即便師出有名,也不能直接舉兵,你需要先去遞交戰書。戰書上要說明白,我要和你開戰,在哪裡打,什麼時間。敢不敢來,不敢了就認輸投降。
  • 你守「遊戲規則」,我有「騎士精神」,還原春秋戰爭的本來樣子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宋襄公確實迂腐到可笑,呆板到極致,但如果我們對春秋時代進行深入了解,就會知道宋襄公的選擇是當時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規範——春秋時代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有它特定的遊戲規則,而宋襄公則是「貴族精神」的典範。
  • 春秋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從不滅國?不然,四大強國滅國上百
    在網絡上經常看見一種觀點,是說春秋時代的戰爭講規矩、講禮儀,甚至有人說春秋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戰爭是為了贏得「稱伯、仁義、尊王」等名聲,進而獲取政治資本,來增強本國在天下諸侯當中的影響力,也很少有滅國之舉。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場景,大概意思就是即便是打仗,也要講究禮法,要有規矩。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在春秋數不勝數,就好比宋襄公,其就有這樣一個典故。
  • 被聖人稱為罕見的正義戰爭滅國之戰,乃為報國恥,報家仇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982字,閱讀約4分鐘文章分類|歷史文化文章字數|2017,閱讀約5分鐘孟子說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因為儒家認為只有天子才有權決定戰爭的開始,而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諸侯發起的,對周天子根本不放在眼裡。因此,這些戰爭是非正義的。儒家最講究名師起步,這就是所謂的「義」。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楚在春秋時先後吞併四十五國,國土面積最為廣大。
  • 春秋戰國那些事34:戰爭背後的戰場規則,出人意料!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無論是正義的戰爭還是非正義的戰爭其中必然摻雜著暴力和破壞。但是,在我國有一個歷史時期,發生的戰爭卻是文質彬彬,甚至看上去充滿了所謂的"貴族精神",顛覆了人們對戰爭的認知。
  • 《春秋左傳》:戰爭與和平
    《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通史。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悼公元年(公元前454年)共268年的歷史。西漢時,為《春秋》立官學,列為儒家「五經」之一。
  • 春秋戰國的六大戰爭
    即墨之戰可是齊國收復自己國土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場防禦外敵的戰爭。最開始齊國的國力和秦國的國力相當,同時燕國國力雖小但是也看不慣齊國很久了,於是就大舉入侵齊國。因為燕國聯合了很多的國家來進攻齊國,很快就將齊國的幾十座城池收入囊中,但是其中還有即墨城沒有攻下。但是在這一次攻城的過程當中,燕國失敗了,損失了很多的兵力,連國力也不復從前。齊國也是一樣,經歷過那麼多次的戰爭國力已經不能再與秦國相比較。
  • 春秋五霸到底圖什麼?戰爭點到為止,真的不掠奪財物和土地嗎?
    西周末年,周幽王與繒國、申國和犬戎的聯軍遭遇而在戰爭中被殺,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有明顯區別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謙謙君子式的貴族戰爭,其實就是約架。可以打個比方來說明一下,齊國要攻打魯國,齊侯給魯侯打電話:「喂,是魯侯嗎?我是齊侯。」
  • 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坎尼圍殲戰——戰神漢尼拔的傳奇人生
    作為古羅馬的臣民,他們都為古羅馬而驕傲,並認為古羅馬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大而又驕傲的古羅馬帝國,又是誰將它擊敗的呢?如果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帝國標誌,那麼古羅馬就是西方歷史上一顆璀璨的帝國明珠。
  • 揭秘上古時期炎黃阪泉之戰,親兄弟之間的戰爭
    簡文明確提到了黃帝南伐赤帝, 戰於「反山之原」舊。通過傳世文獻和考古材料的 互證,我們可以這樣說,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 戰是真實存在的。二:對阪泉之戰的幾點誤解阪泉之戰是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它奠 定了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基本的活動和統治 範圍。
  • 中華大地上第一場戰爭,比黃帝蚩尤涿鹿之戰更早,中國人因此得名
    涿鹿之戰是黃帝率領的部落聯盟與蚩尤率領的部族之間的大戰,發生在大約4600年前,但在涿鹿之戰前,華夏大地上就發生過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戰爭,阪泉之戰,是黃帝部族與炎帝部族的大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 到底,什麼是春秋?什麼是戰國?
    1,春秋時期戰爭特點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讓各國開始爭奪天下霸主的地位,政治上各國紛紛開始變法,開始自己的兼併事業。只是,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一種文明競技。各國間的爭鬥,雖然目標明確,但是並不野蠻,十分的講究戰爭的禮儀、排場。
  • 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國的崛起之戰,美西戰爭
    眾所周知,正是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跨世紀的英布戰爭和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這三場此伏彼起的帝國主義戰爭標誌著帝國主義時代的到來,而作為第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的路標性事件之一。在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躋身於世界列強之列,雄心勃勃準備海外擴張之時,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已將世界瓜分殆盡。
  • 古代戰爭之甘之戰
    (《竹書紀年》);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禹授/愛益(而任天下於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故)傳(天下)之(於)益(也)(,而勢重盡在啟也)。(已而)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 愛德華三世既與蘇格蘭作戰,並爭奪法國王位,由此引發一場戰爭
    1329年至1347年間,英格蘭的愛德華三世既與蘇格蘭作戰,又在爭奪法國王位,由此引發一場持續百年之久的戰爭。1329年,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病重。"他年事已高,"讓·傅華薩記載道,"並且飽受麻風病的折磨,這終將奪去他生命。"事實上,他終年只有55歲,卻長年遭受這種"嚴重的疾病"的折磨。
  • 宋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後的貴族之國
    中國之貴族,不為權力所折服,不為富貴所誘惑,不為美色所勾引,亦不為強力所屈。這種性格自古以來,影響深遠,多為後世崇尚上古遺風之人所傳承。貴族之時代,起源較早,卻數為戰爭所侵擾。而周王國的建立,隨著政治體系的逐漸完善,真正的貴族群體開始發生變化,諸侯之間不再為禮樂,為榮譽而戰,而是為疆域,為權力,甚至為女人而戰。貴族精神漸漸消亡,唯獨宋國,貴族精神尚有遺存。在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一方面為後世所恥笑,認為其迂腐,固守所謂的「尊王攘夷」,以傳統的上古禮樂為基本準則,但這裡要說的是,商人與周人之間的文化淵源是非常不同的。
  • 關公熟讀春秋 為後世儒將典範
    白馬之戰時,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其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可擋,白馬之圍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