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戰爭,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必然是血腥的。其實不論是古代時期的冷兵器戰爭還是當下的熱武器時代,戰爭的殘酷是有目共睹,不論是親身上陣殺敵的士兵,還是被戰爭波及的平民百姓,都是非常悽慘的。
然而在先秦春秋時期,戰爭卻有著不一樣的方式,春秋戰爭不論是其出發點還是方式都與之後的戰爭大不相同。很多時候諸侯國之間發生戰爭不是為了人口也不是為了領土,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聲望而已。
在先秦之前,所奉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分封諸侯,但是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權力去管理諸侯的土地和人口。而諸侯王對周天子履行的也不過是一些相應的義務罷了,而非絕對的要尊崇周天子的所有要求。
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實力強大,擁有的兵力最多,在諸侯王之中的聲望地位都極高,因此各地的諸侯王對周天子都非常禮遇。每到相應的節日,便會派人前去為周天子進貢,送去禮物。
每年諸侯王還會親自前往周天子的王都去述職,因為土地和人口雖然周天子不是直接管理,但是諸侯王的土地和人口確實周天子撒謊賞賜的。而當周天子要遠徵的時候,諸侯王也要出一部分兵力相助;而當諸侯王之間發生摩擦之後,周天子也要公平公正去解決調和。
然而這個狀態到了西周滅亡之後便發生了改變,平王東遷,東周建立。周天子對諸侯王的影響一夜之間降到了冰點;諸侯之間發生戰爭也不再請求周天子調和,周天子的命令早已不能和之前相比;而各個諸侯王之間也開始相互競爭,為了誰是諸侯之首而相互徵伐,爭霸。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因為春秋之際的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競爭聲望,得到其餘諸侯國的人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就變成了兼併戰爭,戰爭的出發點便是為了攻城略地,搶奪人口資源,擴大國家的領土。在爭霸之心的影響之下,齊、晉、楚、秦這些大國先後參與了進來。
然而這些大國之間的戰爭卻讓我意想不到。這些爭霸戰爭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偷襲,雙方在發動戰爭之前要先去派使者前往,遞交戰書,說明發動戰爭的原因。隨後雙方在兩國邊境之地約定決戰的時間、地點、軍隊的數量等
而且我們要明白,在先秦時期,乃是奴隸制,當兵的最差的也是平民,甚至相當一部分都是貴族。他們受過嚴格的軍事化訓練以及眾多的戰爭禮儀的訓導,我們甚至可以說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更像是兩個國家的貴族人員之間的貴族鬥爭。而那些奴隸以及平民是沒有機會上戰場的,他們很多時候只能夠擔任糧草的押運看守等職責。
因此在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其實每一場戰爭真正參與到其中的人屈指可數,小一點的國家可能一場戰爭中士兵僅有數百幾千人。像齊國、晉國這樣的大國,實際參展的士兵人數可能也不會過萬。這是爭霸戰爭的特色,其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彰顯國力以及贏得聲望。
不僅僅是如此,在戰爭的過程之中,如果遇見了地方的國君,不僅要繞道而行,還要向其跪拜行禮問好,在敵方國君同意之後方可離開。而且雙方士兵在作戰之中,對於敵人並不是將其殺死,而是將其打倒即可,因此春秋爭霸戰爭中死亡人數遠遠難以和戰國相比。
總結:春秋的爭霸戰爭在現在看來也許不太被人所理解,尤其是雙方之間的各種禮儀,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相互尊崇。周禮之所以影響深遠也是因為此,周朝以禮治國,前後歷經八百年,可見禮儀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對一個人的強大的規範作用。
孔子之所以強調要恢復周禮,也正是看到了周禮對人的行為的規範作用,倡導禮儀依舊是今天我們繞不開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禮儀之邦,舉世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