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熟讀春秋 為後世儒將典範

2021-03-05 關帝老爺

 

歷史上的關羽忠誠信義、智勇雙全,被清初小說評論家毛宗崗譽為「古今名將中第一人」,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說道:「歷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裡,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醐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對於三國名將的勇猛之貌,《三國志》中有多處記載:

《三國志程昱傳》: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

《三國志張飛傳》: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三國志周瑜傳》: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傅子》載: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三國志郭嘉紀》注引《傅子》載:(郭)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

 

白馬之戰時,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其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可擋,白馬之圍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關羽不僅能武,也同樣能文,《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本稱「羽好《左氏傳》,諷誦略上口」,《三國志魯肅傳》注引《江表傳》寫呂蒙向魯肅說:「斯人(羽)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

 

《左氏春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部正史,其「微言大義」成為漢儒傳承儒學的重要內容,從東漢至三國時期,《左傳》的研究已經相當豐富,賈逵、鄭眾、馬融、鄭玄、服虔等大儒都曾為之註解訓釋。

 

《三國志鍾會傳》注引《鍾會母傳》云:「(鍾會)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使入太學,問四方奇文異訓。」由此可見,漢末三國時期,士人所讀的儒家經典,要按照不同的難易程度,分不同的年齡階段來學習。

 

關羽讀《左傳》已經達到「諷誦略上口」的程度,並非指關羽只懂讀《左傳》,而是指達到讀《左傳》這樣的階段和層次。錢穆先生論及儒家經典與春秋時說:「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於《論語》。兩漢《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幾乎是五經之冠冕。《論語》則與《爾雅》、《孝經》並列,不專設博士。以近代語說之,《論語》在當時,僅是一種中小學教科書,而《春秋》則是大學特定的講座。」

 

《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孫權勸呂蒙讀書時,曾自言「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並勸呂蒙「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

 

魏國名將李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曹操稱其善。」李典好學,慷慨大度,又不與人爭功,人緣極好,被尊為「軍中長者」。

 

研究《左傳》最深的是司馬炎手下的杜預。《三國志》載:「杜預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讀左丘明《春秋傳》,坐臥常自攜,每出入必使人持《左傳》於馬前,時人謂之『左傳癖』。」《晉書》本傳講,杜預連騎馬都不會,射箭的技術也很糟糕。但當年統帥西晉兵馬滅掉孫吳政權的就是讀《春秋》成癖的杜預。杜預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版本。

 

據說,在滅吳戰爭中,吳人最恨杜預,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兵,常常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整個滅吳一役,杜預功勳卓著,共斬殺、俘虜孫吳都督、監軍一類的高級官吏十四人,牙門、郡守一類的中級官吏多達一百二十人。杜預有大脖子病,東吳人就給狗脖子上戴個水瓢,看見長包的樹,寫上「杜預頸」,然後砍掉,藉以發洩對杜預的仇恨。

 

《左傳》並非僅僅是一部史書,《左傳》全書中共記錄了四百九十二起戰爭,寫得較詳細的大戰有十四次,如韓原之戰、泓之戰、城濮之戰等,詳細敘寫了戰爭中的奇計與謀略,這些奇計與謀略,可以成為孫子兵法的實踐註腳.。與《孫子兵法》這類戰爭哲學的論著相比,《左傳》更適合行伍出身的將帥理解。

 

明代文徵明有一首《題聖像》詩「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文而武,戰袍不脫夜觀書。」意思是說,如果只有文沒有武,就顯示不出來威風,同樣,如果只有武沒有文,就顯示不出來彬彬君子之風。縱觀歷史,有誰能夠像關羽這樣能文能武,連戰袍還沒有脫下就夜讀《春秋》呢。

 

《三國演義》中也有許多描寫關公讀春秋並應用於實踐的情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東徵,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相傳關羽下邳兵敗後,為保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歸附曹軍入許。曹賜羽宅第一處,羽避其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兩位皇嫂居內院,自己住外院,晨夕問安,夜讀春秋,秉燭達旦,傳為美談。

 

許昌人為昭彰關羽儒雅知禮,忠義千秋,建廟祀之。廟內興建一樓,名曰春秋樓,是許昌十景之一。清代許州知州甄汝舟為春秋樓賦詩一首:「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穎川。」

 

赤壁之戰,曹操兵敗,敗走華容道,關羽截住去路。曹操用程昱之策,知道關公明《春秋》,即以《春秋》動之。曹操哀告關羽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庾公之斯是子濯孺子的學生的學生,庾公之斯為了報答太老師的教育之恩,在追殺太老師之時,放了太老師一馬。這是一則古人知恩圖報的故事,關雲長「深明《春秋》」,熟知這個典故,於是就把曹操放了。

 

曹操用《春秋》救了自己的命,也是因為素知關羽乃深知春秋、知恩圖報之人,曹操用典故打動關羽,關羽果然作了歷史上第二個庾公之斯。對於關羽義釋曹操,羅貫中對關羽由此體現的「義」是肯定的。嘉靖元年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頌揚道:「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毛宗崗在其修改本中也稱讚道:「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名義」。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春秋》以道義。撥亂世之反正,莫近於《春秋》。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這也是宋儒以來首先將關羽生平概括為「義」,並被後世尊為「義絕」的緣由所在。

 

關公讀春秋的儒將形象也感染了後世的無數忠臣良將。唐朝禮部尚書虞世南對關公無比敬仰,書寫了讚頌關公的三字經:「利不動,色不悅。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虞世南是唐初名臣,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首。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十分悲傷,痛哭流涕,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我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延上下,無復人矣!」

 

年輕嶽飛就曾以關羽自勵,據嶽珂《金陀續編·百氏昭忠錄》中言:

「(嶽)飛常與人言:使飛得與諸將齒,不在偏校之外,而進退稟命於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嶽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仿佛耳!」

 

 在古今歷史英雄長廊中,關羽以其忠義神武,智勇雙全,儒雅知禮,而被後人稱為與孔子的「文聖人」齊名的「武聖人」。

 

湖北省陽新市關帝廟就有這樣的對聯:

作聖有何奇,認真「忠義」兩個字;

慕公無別法,熟讀《春秋》一部書。

 

錢鍾書嘗言:「古之名將'而精通'《左氏傳》者,梁章鉅《退庵隨筆》卷一三曾標舉之,關羽、渾瑊、狄青等與焉。」

 

狄青是北宋時期最出名的武將,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範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範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宋仁宗稱之為:「朕之關張。」

 

關羽為後世的忠臣良將樹立了形象完美的儒將典範。正如《三國演義》詩中所贊: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關公文化彭允好 11.5

相關焦點

  • 孔子寫春秋,關公讀春秋,為何會讓後世亂臣賊子膽戰心驚?
    無獨有偶,白崇禧為臺灣省新竹縣關帝廟題寫一聯為:山別東西,前夫子、後夫子;聖分文武,著春秋、讀春秋。這兩幅對聯一是將關羽,嶽飛同列,共為武神;二是將文聖孔子與武聖關公齊名,同為中華二聖。在百姓的心中,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比肩而立,相映生輝,同為中華文明開萬世基石。
  • 關公與左傳春秋
    關公能成為理學正統史觀及「春秋大義」的形象代言人,其原因並非來自作戰勇猛,熊虎之將,而是因其熟讀《左傳》,並能在生活實踐中處處踐行春秋大義,成為「義」之典範。所以後世有聯稱「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
  • 關公的春秋大義與人心的道德自律
    南宋大儒朱熹以春秋大義為基礎,在所著《通鑑綱目》中尊蜀漢為正統,後經各種文學藝術作品的宣揚,使得「寇魏帝蜀」的觀念得以流行,關公熟讀春秋,踐行春秋大義精神的形象也愈發受到尊崇。湖北省漢口山陝會館《漢關夫子春秋樓碑記》云:「考《春秋》,系魯史東周以還,王綱欲墜,我孔子懼萬世君臣之大義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魯者尊周,託《春秋》以見志。
  • 武聖關公,華夏之光
    詩聖杜甫贊「孰與關張並,功臨耿鄧親。」 嶽飛視關公為榜樣自我激勵,盡忠報國。嶽飛在軍士面前,曾多次慷慨豪言:「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嶽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仿佛耳!」 愛國詩人陸遊在《讀史》一詩中寫道:「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尊崇關公的心情溢於言表。詩中誇讚關羽張飛這樣的人間驍將,太山跟他們相比也如同一根毫毛。
  • 關公讀的是《春秋》還是《左傳》?
    那麼,既然關公讀的是《左傳》,為什麼許多後人卻說關公讀的是《春秋》呢?這一點,史人大致有四種釋解緣由。一是由於《春秋》記事十分簡略,事件原委交代的也不詳細,後人以「傳記」的形式為它做了很多補充和評論。為《春秋》作傳的有戰國齊人公羊高所作的《春秋公羊傳》;有魯國人穀梁赤所作的《春秋榖梁傳》和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的《春秋左氏傳》。三人所作的「傳記」,統稱為「春秋三傳」。
  • 君子之道之於中國 - 關公文化彭允好
    君子不是聖人,卻是踐行聖賢教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德楷模。君子人格為人民所熟知、接受、認同,對中華文化、中華習俗、中國人的價值觀、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是君子人格的本質、核心和行為規範。
  • 正一讀春秋(一):《春秋》是本什麼書
    以史為皮,以今為骨,讓歷史照進現實。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我們一起來趣讀春秋戰國。
  • 孔子將史書命名為《春秋》,後世史書也用春秋之名,春秋什麼意思
    「春、夏、秋、冬」是我們現在一年四季的名稱,那孔子在編纂史書《春秋》的時候也是用季節來命名的嗎?其實對於春秋這本書命名的最簡單解釋是說魯國的史官在書寫當時諸侯國的事件的時候,書寫順序是季節來記錄的,所以史官把書名稱為是《春秋》。
  • 青少年關公的俠義心腸
    關公的原生家庭不是有錢有勢的富貴人家,只是普通的農戶家庭,耕讀之家,即使是書香門第,地位也不顯赫,屬於社會底層的標準草根。根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關公熟讀《春秋》,又武藝精湛,勇冠三軍。從此描述來看,關公在青少年時期是讀文習武,文武雙修的。
  • 關公由帝而聖,榮登中天玉皇的歷史進程
    關公,是華人社會的精神信仰,也是華人心中萬古不滅的精神圖騰。 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園裡,關公信仰堪稱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 關公是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和傳記的歷史人物。 史書《三國志關羽傳》字數雖不多,僅有九百多字,卻真實記錄了關公忠義神勇的傳奇一生,為後世展現了一位忠肝義膽、智勇雙全、神威蓋世、威震華夏的英雄形象。
  • 關公忠義誠信的典故
    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在三國中以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夜讀春秋,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威鎮華夏。 要說最能體現關公「誠信忠義」精神的典故,要數「土山三約」、「夜讀春秋」和「千裡走單騎」了。土山三約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
  • 武財神關公的各種姿態寓意詳解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
  • 【古蹟史話】夜讀春秋傳美名 忠義仁勇贊關公
    殿中塑關羽帝裝像,雙手抱笏,體形敦厚,目光嚴峻,體態矜持,殿內的架梁上的彩繪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原物,保持著明代的風格,牆上的壁畫是2006年繪製完成的,內容是歷代皇帝給關羽的封諡,反映的是關羽被推崇為神以後的形象和生活。殿內關公帝君像旁是兩位侍者,殿內還陳設一對高3.5米的「忠義」花瓶,釉質瑩潤、畫工場景宏大,是國內已知最大的專為關公定製的花瓶,並成為關帝廟中的一個亮點。
  • 富有自我犧牲和奉獻意識的關公忠義精神
    《春秋繁露》雲:「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韓詩外傳》云:「節愛理宜謂之義」,荀子云:「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於物者也。」 義的精神內涵中具有的犧牲和奉獻的本質屬性,使得「義」成為人之具備人格的根本標誌。
  • 關羽為什麼愛讀《春秋》?
    春秋末期,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編寫的《魯春秋》,又參考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史官的記載修成《春秋》一書。這部史書,自西漢以來,被儒家奉為經典,列為五經之一,所以後人又將其稱為《春秋經》。關公夜讀春秋如果裴注所引的《江表傳》記載屬實,那麼關羽的思想基礎就更多地受到儒家傳統的影響。我們再看《春秋》裡的內容,就可以找到關羽為什麼愛讀《春秋》的原因了。
  • 熟讀歷史的人不一定可怕,但可怕人卻熟讀歷史
    那麼熟讀歷史呢?正如題目一樣,熟讀兵書的將領不可怕,可怕的將領卻熟讀兵書。古代兵書羅素勳爵曾經說過:"不管你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所證實的真理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更願意相信的,或者人們相信了,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
  • 武聖關公——忠義仁勇
  • 【關公文化】戰神關公崇拜與軍人軍魂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神像、關帝廟遍布全國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史料記載,關帝廟明清時期就有近30萬座。關公,又稱中華武聖,自古以來就是軍人、警察、鏢師、武林人士崇拜的偶像。為鼓舞戍邊將士之民族精神,舊時在中國邊陲和重要關塞,也建有不少關帝廟。如北京長城居庸關關王廟,絲綢古道關帝廟,長城盡頭的嘉峪關關帝廟。在中國版圖最西邊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數處關帝廟。東南沿海的福建東山島,明朝守島將士就在那裡建起了關聖殿。關公作為戰神,為軍人的保護神。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駐地軍隊與地方協商,在駐地附近興建起關帝廟。
  • ​楹聯同題:武聖關公 主評邢偉川 編審方留聚
    聯寫關公,有很大難度,尤其寫出新意,就更難了,特別指出的是撰聯用詞的角度要慎重考慮,如千秋對萬代,或對百世是很不妥帖的。尤其髯字古今皆為平聲,但很多聯友用作仄聲,所以撰聯完成後一定要檢查。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可能有諸多不足,望各位師友海涵。
  • 忠義仁勇的關公駕到香港啦!
    以關羽為主題的展好像還真沒有看過呢~ 馬上拿小本本記下,出發!關羽,在小時候的腦海裡是有著各種不同的記憶的。關公是港產片裡警察局黑社會幹大事前都會先拜拜的神明,而關雲長更多是從歷史書、紀錄片裡了解到他的事跡……電影《江湖告急》 黃秋生飾演關羽而這次大館策展團隊共用了約兩年時間來籌備《關公駕到》這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