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到底圖什麼?戰爭點到為止,真的不掠奪財物和土地嗎?

2020-12-18 尚宮女史

西周末年,周幽王與繒國、申國和犬戎的聯軍遭遇而在戰爭中被殺,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有明顯區別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謙謙君子式的貴族戰爭,其實就是約架。

可以打個比方來說明一下,齊國要攻打魯國,齊侯給魯侯打電話:「喂,是魯侯嗎?我是齊侯。」

魯侯說:「齊侯你好,我是魯侯,給我打電話有什麼事嗎?」

齊侯說:「是這樣的,我看你不順眼,後天有空嗎?我們打一架。」

魯侯說:「後天嗎?可以,在什麼地方?」

齊侯說了一個地點,兩人又詳細說了些打仗的事情,然後互相道別。到了約定的時間,雙方就在約定的地點擺開車陣,然後開打。

這就是春秋時期以車戰為主的戰爭,說白了就是貴族間的政治遊戲,點到為止。在師出有名的情況下,雙方約定時間、地點、戰車數量等,然後開戰。戰爭中要遵循一定的戰爭禮義,比如不鼓不成列,大家被約束在一個框架內打仗,通常戰爭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參戰人數也少、戰爭規模小、造成的影響也小。

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的戰爭基本都在一天之內結束,個別戰爭可能會持續兩天,但並不多,而且,春秋時期的戰爭有一個非常的特點就是:威信和面子比實際所得要重要的多。

與講究戰爭禮義的春秋時期相比,戰國時期的戰爭則主要是有職業軍人參與領導的兼併戰爭,意在爭奪資源和土地以及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所以無論是持續的時間、戰爭的規模、參戰的人數以及造成的影響遠大於春秋時期的戰爭。戰國時期的戰爭是相當殘酷的,比如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四十餘萬降卒,在列國間引起了轟動,這樣的事情是萬萬不可能發生在春秋時期的。

與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相比,春秋時期的戰爭簡直就是小打小鬧,只不過是一種政治遊戲。但即便如此,春秋時期的爭霸戰也是相當精彩的, 自齊桓公開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名為代周天子討不臣,實為威服諸侯為自己謀私利,就有了所謂的春秋五霸。

春秋史就是一部諸侯爭霸史,周天子式微,誰都想做大哥,領著一群小弟徵討不聽話的諸侯國,威服對方,讓對方臣服,承認自己的大哥身份。所以我們看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點到為止的,威信和面子很重要。

再結合戰國時期的殘酷兼併戰爭,很多人就以為春秋時期的戰爭既不會掠奪財物也不會侵佔土地。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覺,這裡可以參考兩組數據來說明,其一,周武王滅商立周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周武王、周公旦和周成王三人就「立七十一國」,再加上後來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初期,諸侯國的數量大約在150個左右,而到了春秋末期,諸侯國的數量頂多也就二十餘個,也就是說有春秋時期有一百多個諸侯國消失了,怎麼消失的?自然是被別的諸侯國滅掉的。

其二,許倬雲在《變遷中的古代中國》中記載了這樣一組數據,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有時候一年之內就有好幾場戰爭。要知道戰爭是相當燒錢的,僅僅為了所謂的面子,為了讓對方臣服,叫自己一聲「大哥」就不停地開戰,那需要花費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

要求不搶財物、不佔土地,春秋的那些大國早就把自己給耗盡了。

無利不起早,面子和威服之外,財物、土地和其它的利益也是戰爭所求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只不過沒有戰國時期的兼併那麼明目張胆而已。春秋無義戰,即便是春秋時期,其實已經禮崩樂壞,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式微,諸侯國為了自保開始發展自己,擴大地盤,諸侯之間的戰爭自然也就開始了。

不過春秋時期畢竟周天子還有一定的威信,因此大型的攻滅戰很少發生,也就是說諸侯大國和諸侯中國很少會被攻滅,這樣很容易引來其他諸侯國的聯合攻伐,得不償失,但小的諸侯國被攻滅則是很正常的事情。

春秋初期的第一強國鄭國原本在西周末期只是一個畿內小國,為了發展,三代鄭伯將鄭國東遷,不斷佔有別的諸侯國的土地才終於讓鄭國成為春秋初期的一個強國,後來淪為二流小國,只能說鄭國很背,處於四戰之地,成為晉楚爭霸的犧牲品。

還有春秋春秋初期的晉獻公,晉獻公可是號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兼併了十七個小國,才讓晉國成為春秋一大國,為後來晉文公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當時的史籍中很少記載財物的搶奪,但想來也不可能不發生,土地都搶了、佔了,財物難道會放棄?

所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也並不是沒有財物的搶奪和土地的佔有,而且這還是極為平常的事情,即便是尊王攘夷的春秋五霸,也並不是沒有攻滅小的諸侯國,佔有財物和土地,只要理由得當,小國不過就是盤中肉,該吃還是要吃的。

就拿齊桓公來說,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也還是攻滅了譚國、遂國、鄣國的小國,既然滅了他們,那他們的土地自然就併入齊國的領土中了,這難道不是掠奪土地,這其中沒有掠奪財物。

當然既然是霸主,自然有點霸主的樣子,就是要罩著自己的小弟,帶領小弟們向周天子納貢,攻打戎狄等,自然搶奪土地的行為就可能會隱晦很多,至少很少攻滅小國,頂多就是戰爭結束之後,應下對方的求和,戰敗的諸侯國很可能會獻上土地,這其實也是一種搶奪土地和財物的行為。

即便不為了財物和土地,也有其他的具體利益想要謀求,比如籤訂某些利己的盟約。齊桓公因為蔡姬改嫁的事情曾領八國聯軍攻打蔡國,蔡國敗了之後,齊桓公繼續領軍南下,不日達到了楚國的邊境。

楚國派來使者說以風馬牛不相及,管仲則將西周時期昭王南徵不返和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的事情拿出來作為出師的理由,雙方僵持不下,最終籤訂了「召陵之盟」,這裡面就不涉及土地和財物,而是其他方面的利益分割。

綜上,春秋五霸發動戰爭所圖的是什麼呢?其實多方面的,比如爭奪和鞏固霸主地位,周天子都要在他面前矮上三分,底下更是有不少小弟,時不時進貢,更能得到土地和財物,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利益。總之,好處是很大的,要不,晉楚之間就不會有百年的爭霸戰了。

相關焦點

  •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立下赫赫戰功,那時楚國能徵服周國嗎?
    楚莊王登位之初,是個默默無聞的楚君,他裝著花天酒地、好色淫逸的樣子,在國內危機和權力鬥爭的戰爭中故意裝傻自救,然後暗中觀察、觀望一切。楚莊王的種種舉動表明,他是一個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他的情感是看不出來的。在楚莊王的領導下,楚國能打敗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說明莊王確實是個能人。
  • 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 春秋五霸先後稱雄
    東周時期,中央王權衰落,而一些諸侯國實力卻得到了極大發展,他們競相開啟了兼併戰爭,大國吞併小國,弱國依附強國。在一個時期,某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如果實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他就會召集各諸侯國會盟,周天子也會以賜胙的形式表示祝賀,得到了這種形式承認的諸侯國被稱為霸,也就是諸侯之長的意思。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他在不懈的努力下,西周的滅亡就像油門踩到底的小汽車。而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不得不踩著破三輪趕緊搬家,從鎬京跑到了洛陽,這一遷都,便拉開了春秋時期各家爭霸的局面了。齊桓公——小白其實很腹黑在春秋時期第一個脫穎而出的人,就是小白!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宋襄公躋身「春秋五霸」,被專家認為是「湊字數」,果真如此嗎?
    春秋時代,是大爭之世,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於是湧現出了"春秋五霸"這先後五個霸主,在這五個人中,齊桓公、晉文公之流是沒有爭議的,然而身處其中的宋襄公,卻時常被一些專家懷疑是"湊數的",甚至歷史學界還經常有人提出把宋襄公換成別人。
  • 2019福建事業單位其他知識:春秋五霸相關的成語
    2019福建事業單位其他知識:春秋五霸相關的成語 福建事業單位招聘網:提供2019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包括2019福建事業單位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福建事業單位面試試題及答案【導讀】
  • 這個國家曾經位列春秋五霸,為何沒成為戰國七雄?
    在春秋時期,春秋五霸成為該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一定程度上,諸侯稱霸戰爭也為戰國時期的兼併和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對於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國君,太史公在《史記》中採用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是在《荀子·王霸》中,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春秋五霸中實力到底有多強?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成就霸業的齊桓公,連前朝天子周襄王都承認了他的獨尊地位,他沒有稱王,宋襄公野心勃勃,極其渴望稱霸,但也沒有稱王,但楚國不一樣,早早便自立為王,春秋五霸時期,出了一個楚莊王,他的故事史學家能研讀十天半月,他在春秋五霸中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呢?
  • 到底,什麼是春秋?什麼是戰國?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朝代歌的一句,東周被分為春秋與戰國,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其中,春秋時期,很明確始於平王東遷,可是春秋和戰國,具體有何區別呢?春秋和戰國得名及出處如果,要區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在哪兒,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春秋和戰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 新「春秋五霸」煉成記!
    從最初起家於北京區域發展到五大核心城市群的全國布局,從住宅開發業務到五元業務布局並進,遠洋緊緊把握歷史機遇和發展趨勢,乘勢而起。 在此「春秋鼎盛」之期,遠洋以「春秋系」產品的匠心精神來致敬這個時代,就是要為企業留下濃厚的時光印記。
  • 混亂的東周,講禮儀的時代,是什麼造就了春秋五霸?
    這聽起來是如此讓人驚恐,然而周朝統治者似乎並不害怕,原因也很簡單,周天子在建立周朝之初,就開始了分封諸侯,護衛周王朝的統治。然而事情總是會變化的,當後世的諸侯王們和周朝中央沒有了感情,事情會怎麼發展呢?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生年不詳——公元前643年 ),姜姓呂氏 ,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年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的第十六位國君。驚險即位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他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公子小白。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陽之後,遇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一是威望大衰,西周被大臣申侯聯合犬戎所滅,周幽王被殺,周天子威嚴掃地,難以號令諸侯。其二就是軍事實力的衰敗。西周有三支部隊,分別是虎賁軍、周六師、殷八師,虎賁是負責拱衛王畿地區的,既然都城都沒了,最精銳的虎賁軍也基本上消亡殆盡。周六師是原先周地一帶的軍隊,犬戎滅了西周之後,周朝就失去了這片土地。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自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和較大的齊、楚、燕、宋、晉、秦等諸侯國都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史書把前770年到前476年這段時期稱為「春秋時期」,這也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最後階段。史書把前475年到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各諸侯國為了樹立在所有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於是不斷發動兼併戰爭。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打仗禮儀這方面只服春秋,不看不知道,你們真的是來打仗的嗎?
    雖然最後以楚國的勝利而告終,並一舉奠定了自己「春秋五霸」的地位,但是這場戰爭中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兩國大戰中,晉軍不敵楚軍便四處奔逃,有一輛戰車卡在了泥坑裡無法動彈,而追趕著他們的楚軍也停了下來,遠遠地喊著怎麼修車,讓他們先抽橫木又讓他們拔掉大旗,最後戰車才終於衝了出來。
  • 春秋五霸之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羋姓,熊氏,名旅(或侶),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國雖為南蠻之地,卻一直意圖稱霸中原,但也一直受挫。前有齊桓公率兵入楚興師問罪,最終向周王室尊王進貢; 後有晉文公時與晉國城濮之戰正面交鋒,大敗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