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禮儀這方面只服春秋,不看不知道,你們真的是來打仗的嗎?

2020-12-23 美珠說歷史

自古我們就在說著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禮儀之邦就是是從何而來。其實實際上,中國這個禮儀之邦首先體現在了春秋戰國時期,就讓我們看看那時候人們是怎麼打仗的吧。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邲之戰。這個戰役也可以叫「兩棠之役」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次非常著名的會戰,在當時中原如日中天的兩個大國晉國與楚國在中原的第二次正面交鋒。

雖然最後以楚國的勝利而告終,並一舉奠定了自己「春秋五霸」的地位,但是這場戰爭中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兩國大戰中,晉軍不敵楚軍便四處奔逃,有一輛戰車卡在了泥坑裡無法動彈,而追趕著他們的楚軍也停了下來,遠遠地喊著怎麼修車,讓他們先抽橫木又讓他們拔掉大旗,最後戰車才終於衝了出來。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出來以後的晉軍還回過頭對著楚軍說:「楚國啊,你們不愧是擅長逃跑的大國啊」這真是怎麼看也不像是在打仗啊。

第二件事就是在那時候兩軍要是想要交戰,就必須先遞交戰書,就算是出兵理由非常得當也要等戰書到了才能發兵。而且明文規定「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遞交上來的戰書也必須要寫明白,我們要和你打仗,地點和時間分別是什麼,敢來就打不敢來就當你認輸。

第三件事是必須先布陣才能交鋒,布陣的時候不能趁虛而入,沒有敲鼓就說明還沒有擺好。兩方遞好戰書以後,雙方拉著部隊到達指定地點,如果看到對方在緩慢的布陣,我方絕對不能發動攻擊,因為在那時這樣的舉動會被視為不義之舉。必須要等到對方人都到齊了,敲鼓名號之後,雙方才能交戰。

還有一件事就是子路的死,子路乃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也是「孔門十哲」之一,性格非常率直,政治能力非常出色,有勇也有才,也敢於批評孔子的錯誤。是孔子為數不多給出高評價的底子,孔子非常欣賞子路,認為子路將來必成大器。

那么子路是怎麼死的呢?根據《左傳·魯哀公十五年》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子路在發生戰爭之後,想要去救自己的好友孔悝,在進門之後,立刻就發生了一場亂戰,場面十分混亂,混戰中子路的冠纓被人用武器砍斷了,隨即帽子便掉了下來。

要是在其他朝代,帽子斷了就斷了接著打唄,但是在春秋時期卻不一樣。子路說:我是一個君子,必須體面的死去,就算要死也必須有尊嚴,決不能沒有帽子。於是說著就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從容不迫的繫緊了冠纓,在這期間不管對方怎麼砍殺,子路都要系好帽子,結果也可想而知,子路被砍死。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戰爭真的是處處充滿了「紳士」氣息,讓人都不禁覺得這真的是在打仗嗎。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春秋戰國:禮儀第一打仗第二,白頭髮士兵被俘:放了
    春秋時代怎麼打仗呢?首先戰場不是誰想上就能上的,打仗的人也不是平民或者奴隸,而是貴族最下層的成年男子,被稱為士,這就是戰士。那麼普通的平民和奴隸做什麼呢?他們只能伺候戰士搞一搞後勤。而且雙方上場的人數必須相同,確保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進攻的對手,等到雙方的人各就各位以後,就發信號,雙方同時擊鼓,戰士們坐著戰車衝鋒,手持武器開始單挑,基本上打不了兩下,戰車就拉著雙方走開了,然後掉頭準備好再次衝鋒。如此幾個回合下來各有損傷,如果自己的對手受傷的話就不能再繼續攻擊他,而是讓他撤離戰場療傷。自己在場上看熱鬧,也不允許參與別人的交鋒了。
  • 中國春秋、歐洲中世紀,有一個神奇的共同點:經常打仗而人死得很少...
    春秋戰國時期,英法百年戰爭、德國的三十年戰爭,古代的戰爭的持續了很久。這是中國春秋、歐洲中世紀的神奇的共同點:經常打仗而人死得很少。為什麼呢?而一戰只持續了五年,二戰六年,似乎現在的大戰並不持久?
  • 曉知識:你知道嗎?春秋時期打仗都是「回合制」
    春秋是個可愛的時代,以至於春秋時期列國之間戰鬥也變的很可愛。齊桓公攻打楚國,楚成王不知道為什麼齊國要來攻打自己,就派人去問。管仲告訴來使:「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徵而不復,寡人是問。」大意就是楚王沒有及時上貢苞茅,而且昭王南徵死於漢水,原因不明,可能就是你楚國幹的。
  • 古代打仗的時候,真的有免戰牌這一說法嗎?亮出此牌就會休戰?
    那麼很多朋友們紛紛表示,難道這個牌子在我們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如果真的有,為什麼不趁對方實力正虛弱的時候攻擊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關於免戰牌的故事,相信很多喜歡看小說的朋友們都知道,這個免戰牌在故事當中經常會出現。才使得給武俠小說的劇情增添了一些色彩,在很多電視劇的拍攝當中,也會掛出免戰牌。
  •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死你就儘管繞
    兵法韜略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寶藏,自春秋末年以來,一句「兵者,詭道也」讓兵家的那些軍事大家開始「不講武德」了,在春秋時期,至少兩方打仗還是要講禮儀的,先等兩方把陣型擺好,然後再單挑,一個回合一個回合的打,這也是春秋時代的特色。
  • 古代打仗掛免戰牌,這是什麼套路,它真的能夠起作用嗎?
    對於這種奇葩的戰爭規則我們一直都非常好奇,明明可以一鼓作氣拿下城池,他為什麼因為一個免戰牌就選擇的休兵罷戰,難道古人都這麼死板嗎?其實在歷史上卻不是這樣的,所謂的懸掛免戰牌和電視劇演的完全不一樣。其實關於免戰牌這一說法最早來自於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非常講究禮法和戰陣。他不像現在打仗,古代打仗有點類似於貴族之間的決鬥。
  • 古代打仗掛上「免戰牌」,敵人為啥不進攻?諸葛亮:你看牌上寫了啥
    古代的戰爭頻繁不斷,沒有一個時代能夠免於戰爭;而這場之上卻有這麼一個規矩,一旦一方不願接戰,就會在城門之上掛上免戰牌,來拒絕此場不必要的戰爭,避免流血,而這免戰牌源於春秋戰國的周公姬時代。
  • 你們是打仗啊,能不能嚴肅點?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卻還發生過一些搞笑的戰爭,下面就盤點出來6場,真的想對他們說:喂,你們在打仗啊!嚴肅點不行?一、齊桓公伐楚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說當時有個蔡國,國君叫蔡穆侯,為了巴結齊國,就把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給了齊桓公。
  • 兩岸真的想打仗嗎
    但從另一角度來思考。兩岸實無兵戎相見的必要性。如果問兩岸當局,你們真想打仗嗎?戰爭是雙方皆要付出慘痛代價的,相信雙方皆不願以戰爭為手段來解決現階段臺海問題。文章稱,臺灣與大陸目前情況,基於執政雙方無任何渠道溝通,其結果可能會產生誤判,導至擦搶走火。為什麼雙方緊張態勢會節節升高,實乃雙方皆有堅持。
  • 美國打仗又不佔領土地圖什麼?做到這點,躺著也能賺錢
    導語:美國打仗又不佔領土地圖什麼?做到這點,躺著也能賺錢美國從二戰結束開始,一直走的都是以戰爭來賺取利益的道路,蘇聯解體後更加肆無忌憚,畢竟全球再也沒有能夠約束他的國家,故而壓根就不用擔心受到制裁。其最喜歡欺負的就是小國,尤其是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像如今的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委內瑞拉等都是代表,但奇怪的是,打仗打贏了又不佔領土地,他們圖啥?可以看到,美軍成功入駐之後,沒有將國家掌握在自己手裡,僅僅是扶持傀儡政府上臺,做暗中的支持者,同時面對龐大的石油儲備,也沒有通過手段佔為己有。
  • 李老師好,據說春秋戰國時代打仗的時候都很講禮貌是嘛?_澎湃新聞...
    X 李老師好,據說春秋戰國時代打仗的時候都很講禮貌是嘛>提交 有1個回答 李碩 2020-02-09 春秋和戰國完全不一樣
  • 蘇聯的衛國戰爭是人海戰術,這說明蘇聯人不會打仗嗎?
    提起蘇聯的衛國戰爭,很多人都是蘇聯是用人海戰爭獲取了最後的勝利,是用人命換來的,也是不尊重別人性命的行為,所以,很多人因此對蘇聯進行批評。那麼蘇聯取得最後的勝利,是不是用人海戰術堆出來的呢?那麼,蘇聯為何又為何會使用這種戰術呢?
  • 古時行軍打仗,將軍在前面騎馬,士兵在後面狂奔不累嗎?
    導語:相信有很多的人都看過古裝電視劇,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在古代打仗的時候經常都是一位軍將軍然後帶著一隊士兵,然後前往戰場,但是你們可能會發現只有將軍一個人是騎馬的,然後士兵們都是用走路的
  • 古代打仗真有免戰牌嗎?此城高掛一木牌,十萬大軍不敢攻?
    免戰牌,是個傳說中的逆天神器:一旦打不贏,高高掛出來,敵軍立馬無可奈何。圖:古代戰爭真有免戰牌嗎?《說嶽全傳》中,嶽飛經常使用這玩意:牛首山之戰,使兩柄鐵錘的金彈子力大無敵,嶽飛無奈,連掛七道「免戰牌」,金彈子沒轍了,只得和老叔金兀朮在營帳中無聊喝酒玩。
  • 為何春秋時各國打仗軍隊人數很少,而戰國時卻很多,和這個人有關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重要的歷史階段。由於西周衰弱,諸侯割據,戰亂不斷。從西周滅亡到秦朝建立,這段時間出現的戰爭可以說不計其數,無法進行詳細的統計。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些戰爭的話能夠發現一件事,就是春秋時的戰爭各國軍隊人數都比較少,戰國時打仗軍隊人數非常多。而且懸殊非常大,這個現象不得不引人思考。
  •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為何對手真就聽話不進攻?難道不能強攻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為何對手真就聽話不進攻?難道不能強攻但凡是是喜歡看古代小說演義,還有電視劇的朋友,總是會碰見這樣的情節,敵軍陣中來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對手,我軍就趕快縮在營寨當中,高掛免戰牌商討對策,敵人看見了免戰牌,還就真的慢慢的等待,一直到我方肯應戰。這也不由得讓人感到好奇,古代時候的免戰牌,就真的這麼大的效力嗎?
  • 古代打仗時為何一方掛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對方非要打會怎樣?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殘酷的冷兵器時代,戰機稍縱即逝,所謂的「免戰牌」真的存在嗎?或者說,古代打仗一方掛出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嗎?對方非要打會怎樣呢? 為了防止一方不遵守規則,一般會掛免戰牌的都是有據可守的,比如說依靠著城池或者是山寨,這樣即使是對方不遵守規則,強行攻打,也能守住根據地。到這裡肯定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在生死攸關之際,還要講那麼規矩,那這仗還怎麼打?可通過史書發現,由於古人非常講信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就記載:「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闢君三舍。」
  • 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
    導語: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見將軍打仗的場景出現,他們帶領千軍萬馬,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雖然讓觀眾看了以後感覺很熱血,但真實的戰場實際上要比電視劇殘酷得多。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左傳》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場景,大概意思就是即便是打仗,也要講究禮法,要有規矩。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在春秋數不勝數,就好比宋襄公,其就有這樣一個典故。說的是宋楚兩國打仗期間,宋襄公已經擺好了戰鬥隊形,而楚國卻還在渡河,一片混亂。於是就有謀士說趁機發起進攻,但宋襄公卻表示不行,非得等楚國列好了陣型再打,結果宋國大敗。
  • 古代打仗時若有一方掛上免戰牌,敵方就會停止作戰嗎?不停會怎樣
    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會有這樣的場景:兩方交戰的時候,如果一方已經力不從心了,他們就會掛起「免戰牌」,雖然進攻的這一方會急得跳腳,但是卻又無可奈何。可打仗的時候真的有這樣的牌子嗎?免戰牌在古代的時候是真的出現過,在兩方打仗之前先是要宣戰,那麼開戰之後如果有一方不想打了就要事先說明,所以就會有免戰牌這個東西。實際上古代雙方無論是哪一方,掛上免戰牌就意味著會「中場休息」,另一方就不會再次進攻了。可以說古代人遵守這樣的規定,更多的是標榜自身的仁義道德,而且也代表了自己君子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