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我們就在說著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禮儀之邦就是是從何而來。其實實際上,中國這個禮儀之邦首先體現在了春秋戰國時期,就讓我們看看那時候人們是怎麼打仗的吧。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邲之戰。這個戰役也可以叫「兩棠之役」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次非常著名的會戰,在當時中原如日中天的兩個大國晉國與楚國在中原的第二次正面交鋒。
雖然最後以楚國的勝利而告終,並一舉奠定了自己「春秋五霸」的地位,但是這場戰爭中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兩國大戰中,晉軍不敵楚軍便四處奔逃,有一輛戰車卡在了泥坑裡無法動彈,而追趕著他們的楚軍也停了下來,遠遠地喊著怎麼修車,讓他們先抽橫木又讓他們拔掉大旗,最後戰車才終於衝了出來。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出來以後的晉軍還回過頭對著楚軍說:「楚國啊,你們不愧是擅長逃跑的大國啊」這真是怎麼看也不像是在打仗啊。
第二件事就是在那時候兩軍要是想要交戰,就必須先遞交戰書,就算是出兵理由非常得當也要等戰書到了才能發兵。而且明文規定「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遞交上來的戰書也必須要寫明白,我們要和你打仗,地點和時間分別是什麼,敢來就打不敢來就當你認輸。
第三件事是必須先布陣才能交鋒,布陣的時候不能趁虛而入,沒有敲鼓就說明還沒有擺好。兩方遞好戰書以後,雙方拉著部隊到達指定地點,如果看到對方在緩慢的布陣,我方絕對不能發動攻擊,因為在那時這樣的舉動會被視為不義之舉。必須要等到對方人都到齊了,敲鼓名號之後,雙方才能交戰。
還有一件事就是子路的死,子路乃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也是「孔門十哲」之一,性格非常率直,政治能力非常出色,有勇也有才,也敢於批評孔子的錯誤。是孔子為數不多給出高評價的底子,孔子非常欣賞子路,認為子路將來必成大器。
那么子路是怎麼死的呢?根據《左傳·魯哀公十五年》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子路在發生戰爭之後,想要去救自己的好友孔悝,在進門之後,立刻就發生了一場亂戰,場面十分混亂,混戰中子路的冠纓被人用武器砍斷了,隨即帽子便掉了下來。
要是在其他朝代,帽子斷了就斷了接著打唄,但是在春秋時期卻不一樣。子路說:我是一個君子,必須體面的死去,就算要死也必須有尊嚴,決不能沒有帽子。於是說著就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從容不迫的繫緊了冠纓,在這期間不管對方怎麼砍殺,子路都要系好帽子,結果也可想而知,子路被砍死。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戰爭真的是處處充滿了「紳士」氣息,讓人都不禁覺得這真的是在打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