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2020-12-15 打開歷史的門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生年不詳——公元前643年 ),姜姓呂氏 ,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年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的第十六位國君。

驚險即位

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他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公子小白。齊國齊襄公執政時期,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恐遭殺害,都紛紛逃往別國。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回魯國姥姥家,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往鄰國莒(jǔ) 國 。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夥同他人殺死齊襄公後,自立為君 。次年,雍廩又殺死公孫無知 ,諸侯們商議後,決定重立新君 。魯國聽說後,馬上發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繼位,公子小白得到消息後,也急忙從莒(jǔ) 國往齊國趕,但是走到半路的時候,遭遇管仲帶兵截殺,管仲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公子小白將計就計,倒在車子裡詐死,隨鮑叔牙抄小路,日夜兼程,搶在他的哥哥公子糾的前面回到齊國。

因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的支持,公子小白成功繼位,成為新的齊國國君。而公子糾呢,以為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已死,便放慢了行進的速度,在公子小白繼位幾天後才到達齊國。又氣又急的公子糾只能又回了魯國。不久後,魯國出兵前來攻打齊國,因為戰場在齊國邊境,魯國不佔天時地利優勢,大敗而歸。

管仲箭射齊桓公

春秋稱霸

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出兵攻打魯國,魯國不敵,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齊君不忍殺他,請魯國自行處置。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請魯國把他們送回來。尤其是管仲,齊桓公要報一箭之仇,親手殺了他。如不從命,將要再次出兵討伐魯國。」

魯人害怕,只能殺了公子糾,而後召忽自殺,管仲被囚車送回了齊國,管仲一回到齊國,鮑叔牙便親自出城去迎接他,然後大力把他保舉給齊桓公為相。

齊桓公想要報一箭之仇,殺了管仲 ,但是鮑叔牙卻勸他說:如果國君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國君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 齊桓公便聽從鮑叔牙的勸誡,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並尊稱管仲為「仲父」。

管仲做了相國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大力實行改革,齊國君臣同心,勵精圖治,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增強,很快便傲視群雄,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

西周覆滅後,周平王把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管轄範圍大減,周的國土只形同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在這情況下,周天子的威嚴和權利一天天地喪失,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了,有時甚至還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這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互相攻伐,兼併,徵討。

隨著一次一次徵戰,吞併,會盟,扶周襄王繼位,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齊桓公的另一面

有很多史料記載,齊桓公晚年昏暈,任用小人,才混了個晚景悽慘的下場,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他真的是到了晚年,年紀大了,才昏暈的嗎?答案未必!

春秋時期,齊桓公的霸主當的是相當霸氣,比如說打仗,仗打得隨意又霸氣!他打仗的理由很簡單,藐視我,打你!看不起我,打你!不聽我話,打你!看你不爽,打你!等等。。。諸如此類!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年,齊桓公打的那些仗!

當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有一次逃亡來到譚國,但是譚國國君看他落魄,並沒有盛情招待他,而且待他不太好,所以公子小白成為齊國國君後,在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出兵滅掉譚國,譚國君主逃向莒國 。

同是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以魯國曾經幫助過公子糾,與自己爭奪國君為藉口,出兵攻打魯國。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國首次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邀請宋、陳、蔡、邾幾國的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會盟前齊桓公曾邀請遂國國君入盟,但是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

齊桓公六年(前680年),參加過「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 ,齊國會同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 。

齊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齊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大發雷霆,將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了別人。這下可把桓公惹惱了,隨即出兵討伐蔡國 。

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派兵徵伐楚國,把楚國打得莫名其妙,楚國派人問齊軍說:「你們在北,我們在南,齊楚相距很遠,毫無干係,就如同馬與牛即便走失,也不會到對方的境內。不料你們會打到我們這裡來,究竟為了什麼呢?」 這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由來!

齊桓公雖然被尊為春秋霸主,但是他卻不諳帝王之術,做事隨意,不懂隱藏心跡,總是喜怒形於色,好惡言於表。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戰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齊桓公應允,並與魯國在柯地會盟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突然拔出寶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迫於無奈,答應了曹沫的要求。

但是事後,齊桓公又反悔了,打算不歸還土地並殺掉曹沫。管仲得知後勸諫他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地事小,失信事大!」 最後,齊桓公只好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

這件事,雖然曹沫的做法有點不地道,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的齊桓公,一言九鼎,既然答應了別人,想反悔也不太好吧?一國之君都可以言而無信,那還怎麼讓自己的國民和別國信服呢?

還有一件事,齊桓公做的也是讓人匪夷所思,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感恩齊桓公,送其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

齊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盡數割予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時那樣給周天子納貢。國之疆土,是幾代君王和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齊桓公作為 一國之君,視國土為糞土,說割就割,割的如此隨意,幫別人打仗,不但沒有撈到好處,還送給別人一大塊國土,如此籠絡他人的方法,真是聞所未聞!

喜怒形於色

齊桓公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他經常喜怒形於色,心裡的秘密都表現在臉上,很容易被人看穿他的想法,這一點可是做君王的大忌。

有一次,齊桓公上朝與管仲商討伐衛之事,退朝後回到後宮。衛姬見到齊桓公,立刻跪拜,替衛君請罪。桓公問她什麼緣故,她說:「妾見君王進來時,步伐豪邁,氣宇軒昂,有討伐他國的心志。看見妾後,臉色突變,一定是要討伐衛國了。」

第二天,齊桓公上朝,管仲問他:「君王取消伐衛的計劃了嗎?」桓公說:「仲父怎麼知道的?」管仲說:「君王上朝時,態度謙讓,語氣緩慢,看見臣時面露慚愧,微臣因此知道。」

還有一次,齊桓公與管仲商討伐莒之事,計劃尚未發布卻已舉國皆知。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位聰明的役夫,他幹活的時候望見齊桓公站在臺上,氣宇不凡,有用兵之色,所說的都與莒國有關,而且手指的方向也是莒國的方位,尚未歸順的小諸侯唯有莒國,所以他猜測齊桓公要伐莒。

易牙,開方,豎刁

齊桓公之所以成就一番霸業,這和管仲,鮑叔牙等人的盡心輔佐是分不開的,但隨著他的兩位謀士相繼去世,齊桓公不聽他們的勸告,任用易牙,開方,豎刁等小人,他的政治生涯也從頂峰開始跌落。

那麼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又是何許人也呢?

易牙,齊桓公的廚師,精於烹調技術,一日,齊桓公對易牙戲說:「寡人嘗遍鳥獸魚蟲的味道,就是不知道人肉的味道如何?」到了吃午飯的時候,易牙獻蒸肉一盤,味道非常鮮美。桓公很快就吃光了,問易牙:「何肉味道如此之鮮?」易牙跪下說道:「是人肉。」桓公大驚,問:「哪裡得來?」易牙說:「臣聽說,忠君者不有其家,君王不曾嘗過人肉味,臣子三歲,故以殺子以適君王之口。」

開方,是當時衛國國君的長子,見齊國強盛,自願到齊國當齊桓公的侍臣。齊桓公問他:「你是齊國的長子,按次序就是國儲,為何捨棄面南的尊貴,而願面北服侍寡人呢?」開方答道:「明公是天下的賢侯,得以在您左右執鞭墜鐙,已榮幸之至,強過為君。」

豎刁,又名豎刀,是齊桓公的幸童,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同性戀者。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不惜自行閹割,作為宦官陪在齊桓公左右。齊桓公非常憐愛,常常帶在身邊。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齊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易牙如何?易牙烹其子,以適寡人之口,是愛寡人勝於愛子,尚可懷疑嗎?」」管仲回答:「人情之深莫過愛子,對自己兒子尚且忍心,怎會有利於君王?」

桓公又問:「開方如何?衛公子開方,捨棄其千乘之太子,而臣於寡人,以寡人之愛為幸。父母死不奔喪,是愛寡人勝於父母,不可懷疑。」」管仲回答:人情最親莫過於父母。對父母尚且冷酷無情,又怎會有於君王?而且千乘之封,是人之最大欲望。棄千乘而就君,是其所期望的大過於千乘。君必須遠拒之勿近,近必亂國。」

桓公再問:「豎刁如何?豎刁自宮以事寡人,是愛寡人勝於愛身,也可以懷疑嗎?」」管仲回答:「人情之重莫過於身。對自己身體尚且殘害,怎會有利於君王?」管仲說:「彼易牙、開方、豎刁三人,絕不可近!"

管仲死後,鮑叔牙為相時,曾力諫齊桓公罷斥了易牙、開方、豎刁三人。但齊桓公離開三人之後,食不知味,夜不酣寢,面無笑容。他的長衛姬便勸道:「君王驅逐豎刁諸人,無心治理國家,容顏日益憔悴,左右使喚之人,不能體察君王之心,何不把三人召回?君王已經老了,為何自苦如此?」桓公聽其言,覺得有道理,於是先召易牙回來,讓他調五味。

鮑叔牙勸道:「君王忘記管仲遺言了嗎?為何又把他召回來?」桓公說:「此三人有益於寡人,而無害於國家,仲父也是言過其實了!」

隨後,齊桓公不聽鮑叔牙之言,索性將開方、豎刁一起召回,同時官復原職。鮑叔牙憤鬱發病而死。從此,三人更加肆無忌憚,專權用事。

死後悽涼

齊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後宮的妃子們都想幫助自己的兒子繼位,大公子無虧是長衛姬生的,三公子昭為鄭姬所生。易牙、豎刁想讓大公子無虧繼承王位。而那個開方,與四公子潘要好,想要他來繼位。

易牙見齊桓公的病已無望治好,便與豎刁商議出一條毒計,寫一塊牌子懸在宮門上,假傳桓公之命。上面寫道:「寡人有怔忡之疾,惡聞人聲,不論群臣子姓,一概不許入宮,著豎刁緊守宮門,易牙率領宮甲巡邏。一應國政,俱俟寡人病痊日奏聞。」

易牙、豎刁二人就這樣假傳王命,把住宮門。只留下大公子無虧,住在長衛姬宮中,其他公子一律不準入內。等了幾日,見齊桓公還沒有死,易牙,豎刁二人索性將桓公左右侍衛之人,不問男女,全部逐出,把宮門堵塞,外面築起三丈高牆,將重病的桓公幽禁在宮殿裡,聲稱為了保護君主,使內外隔絕,不許任何人進入,只在牆下挖了一個狗洞大小的窟窿,早晚使一個小內侍鑽入鑽出,查看桓公生死。另一方面,他們抓緊準備兵甲,防止其他公子譁變。

而此時被囚禁在宮中的齊桓公,已經重病在床,不能起身,呼飢喚渴,無人應答。只有一個賤妾翻牆而入,前去看他。齊桓公問明原委後,感嘆道:「仲父真是聖人啊,聖人的見解,這麼快就應驗了!我死後還有何面目去見仲父呢?」說完悲呼數聲,掩面吐血而亡。

於是,一代春秋霸主,就這樣被活活餓死在自己的宮殿裡。

齊桓公死後,易牙、豎刁和公子無虧商量後,決定秘不發喪,先除掉其他眾公子。結果王宮內外大亂,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兩個多月後,動亂平息,公子無虧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勝出,成為了齊國的新國君,他這才想起要把桓公的屍體入殮安葬。而這時的桓公屍體,已經在床上放了六七十天,早已是屍臭燻天,蛆蟲滿身了,寢殿的地上,滿是蛆蟲,有的蛆蟲甚至從窗子爬到了外面。

齊桓公,生前作為春秋五霸之首,人生無限風光!沒想到,死後的晚景卻如此悽涼!

一代春秋霸主,就此隕落,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您還喜歡哪些歷史人物,請在下方留言,小編儘快安排!感謝關注,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 【帝王起居注】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
    公子糾就派公子小白在回程的必經之路上射殺他。管仲一擊得手,來不及驗證公子小白的情況,急忙回去給公子糾報信。等到公子糾還在慢悠悠的趕路時,卻得知公子小白已經登位成為齊桓公。原來當初管仲射出的那一箭並沒有殺死公子小白,只是射在了他的衣帶鉤上。就這樣,因為管仲不靠譜的箭術,讓公子小白撿了一條命。
  • 【睡前故事】|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居然出身於歷史第一奇葩的家族!
    隨著齊桓公的去世而成為歷史,這雖然和其他諸侯國尤其是晉楚的強勢崛起有關係,但也有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齊桓公的這個奇葩家族。當然,這其實說起來也無可厚非,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什麼奇葩人、奇葩事都可能會發生,不只有齊桓公這一家子,但齊桓公這一家子的奇葩程度還是挺讓人震驚的。
  •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為什麼會任用曾差點要他命的管仲為相國?
    然而魯國君主知道齊桓公將管仲要回後,非但沒有治罪,卻加以重用,發現自己被耍了。便委派使者前往齊國向齊桓公要回管仲。試想想齊桓公怎麼可能將管仲送回呢?就這樣魯王的使者遵從命令,將齊桓公大罵一頓,便返回魯國了。被罵後的齊桓公憋了一肚子氣,便找來管仲說要攻打魯國消氣,問管仲有沒有好的對策。
  • 齊桓公召陵之盟
    先是鄭國鄭莊公玩了個「周鄭交質」,一度成為「春秋小霸」,後來就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就是這春秋五霸之首,他曾經率領諸侯攻打楚國而後訂立盟約。齊國為什麼興師動眾討伐楚國呢?  其時,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已在事實上確立,而其所依賴的武器,一是齊國改革之後的經濟實力,二是「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從高考作文看一代霸主齊桓公,以及他的另一面(上)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一代雄才偉略的霸主。齊桓公一生功勳顯赫,來簡單概述一下:1、裝死隱忍,回國繼任國君齊桓公,未成為齊國國君時被叫做公子小白。此時尚在春秋時期,田氏代齊還未發生,所以我們應該稱呼他為姜小白(江小白:???)
  • 春秋戰國七對黃金搭檔:齊桓公和管仲絕配,孫臏和田忌珠聯璧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東周和春秋時期,前40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的開始(戰國的開始年限一直有爭議,此處採用《資治通鑑》的說法),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其實是一部諸侯爭霸的歷史,比如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推動歷史發展的名將名臣和雄主,今天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對黃金搭檔
  •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一位得力丞相——管仲。在齊相管仲的治理之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世上點的說法是「基」情滿滿。不過我們今天說的是管仲的經濟頭腦,並且在春秋奴隸制時代發動第一場經濟戰。齊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僅是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強大。要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大霸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是沒問題的,另外的兩個,一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一說是勾踐、闔閭,這早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了。而三小霸為誰,論之者甚少,因為自齊桓公稱霸後,小霸沒有了,所以後人便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人,列為春秋三小霸。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 春秋五霸先後稱雄
    由於孔子編纂的史書《春秋》正好講述的就是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所以一般也稱這段歷史時期為春秋時期。在歷史上,有「春秋五霸」之說,當然具體是哪五霸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無論哪種說法,實際上都反映了周朝中央王朝衰落,諸侯國實力大漲的歷史趨勢。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 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為何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長。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作州伯、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名義上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這一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是哪五個,歷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比如《史記-索隱》中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中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過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齊桓公都榜上有名,而且都排在首位,是公認的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但是他的結局卻異常悲慘,最後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這又是為何
  • 齊國有兩位「齊桓公」:第一個婦孺皆知,第二個卻鮮為人知!
    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在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過,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意味著田氏取代了姜氏,成為齊國的君主。當然,在田氏代齊後,田氏依然使用了齊作為自己的國號。
  • 2020年全國一卷:如何看待齊桓公、鮑叔、管仲三人,該作文怎麼寫
    當然鮑叔是根系所有人的中心,但其實根本任務還是齊桓公。鮑叔的難能可貴在於他不計前嫌舉薦了自己和齊桓公的對手管仲。但這個作文題目卻不是所有學生都能一目了然的,最起碼他們要熟悉這段春秋時期的歷史,其次也許搞懂齊桓公這個人,才能更好全面把握當時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
  •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周天子所能管轄的疆土越來越小,人口也不斷減少,而各諸侯列國卻日益強大,他們逐漸不向周天子朝拜納貢,甚至「禮樂徵伐自諸侯出」。一些強大的諸侯「興師不問天子,卻挾周王室之義,或徵伐,或會盟」,一個個的都想做霸主,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因此,「春秋五霸」便應運而生了。
  • 高考作文裡齊桓公與管仲真的是千古君臣佳話嗎?
    剛剛結束的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很多人最想知道的便是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啥!筆者為你奉上2020年高考作文題目,看看如果是你參加考試,你會怎麼寫這些題目?全國Ⅰ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