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2021-01-19 一伸手就是風口浪尖

歷史上有些人、事、物總會在機緣巧合下站到風口浪尖上,真相也隨著時間碎落滿地。

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一位得力丞相——管仲。在齊相管仲的治理之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世上點的說法是「基」情滿滿。不過我們今天說的是管仲的經濟頭腦,並且在春秋奴隸制時代發動第一場經濟戰。

齊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僅是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強大。要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首先的操作就是振興國內經濟。

春秋時代,國民經濟非常單一。農業一直以來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但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加睿智的地方在於,他不僅重視農業生產,同樣看重工商業。他將富民強國作為根本,敏銳的洞察到一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源是解決人們的基本生存。他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同時,他還善於利用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槓桿關係,以經濟實力控制周邊諸侯國。就是這樣的操作,使得齊國一躍成為了最富有的國家,為稱霸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重視農業,發展手工業,富足國民的經濟體制改革

管仲首先,將國民劃分為士、農、工、商4種職業群體。將不同職業的群體分別劃分到國家的21個行政區域,並且使工商行業佔到6個區域。這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經濟開發區」。

在中國的奴隸封建時代,普遍實行「重農抑商」,商人地位底下。而管仲為了發展商業首先減低了稅率(田租只收取5%,市場收稅2%,關卡收稅1%);而後為了招商引資規定:取消重複徵稅(徵收了進口稅的就不再徵收交易稅,徵收了交易稅的就不再徵收關稅。)最後還設置了早期的免稅區:固定的幾個關口不徵收稅。

在手工業的發展商管仲以優厚的待遇吸引,技藝高超的工匠前來,入住在手工業區域。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管仲還建立起了最早的貿易市場,在齊國首都臨淄內出現了水產街、木材街等專業市場街區。還設置了專門的市場管理機構與官員市薔夫(相當於工商局局長)。頒布最早的市場法律《市法》《守法守令十三篇》。

最早哄抬價格——鹿、銅、糧

齊桓公剛剛稱霸的時候,楚國並不聽話。當時楚國盛產鹿,而其他諸侯國鹿稀少。管仲派出許多商人前往楚國買鹿,楚國當地鹿原本並不值錢,兩枚銅錢。派出去的商人一邊大量買鹿,一邊散播齊王喜鹿的信息,有多少收多少。楚人一看,有利可圖,便紛紛加入採購大軍,懶得去務農。水漲船高,鹿從兩枚銅錢到三枚、五枚、四十枚…

當楚成王與楚國商人沒都欣喜若狂之時。一年不到,楚國土地荒蕪,雖銅幣堆積如山,而糧食確迎來的極大的短缺。管仲下令,封鎖所有與楚國的糧食道路,拒絕與楚國的商人進行糧食交易,並且向其他國家發出禁令。楚國糧食奇缺,部隊的糧食都不夠吃,管仲看準時機,出兵伐楚。楚成王只好求和,表示願意今後聽從齊桓公的號令。

都來做衣服,誰去種糧食

同樣的方法,用在了魯國身上,這次管仲換成了一種叫「綈」的綢子。當時齊國和魯國長期不和,邊境摩擦不斷。魯國百姓經常以織「綈」作為副業。管仲便找來精湛的裁縫為齊桓公製作「綈」做的衣服。一時之間成為時尚,全國上下紛紛效仿,「綈」是供不應求。這時管仲禁止齊國境內織「綈」,反而給魯國以「綈」的貿易優惠。

魯國商人來齊販一千匹綈可得三百金;一萬匹得三千金。綈價瘋長,魯國百姓農民紛紛不在務農,拼命織「綈」。一年不到,齊桓公不在穿「綈」做的衣服。而魯國卻糧田荒蕪,糧食緊缺。同樣的封鎖糧道,禁止交易,魯國不得不表示願意聽從齊桓公的號令。

管仲通過「貨幣戰爭」「抬高物價」等手段控制敵國,是「以經濟手段解決矛盾、和平稱霸」的典範。這是因為管仲了解,糧食是解決國民的基本生存條件,而且他物品則是可以利用的資源。當齊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農業基礎的時候,經濟戰不過是管仲的制裁手段。

在管仲的經濟戰作用下,春秋各國紛紛聽從齊國號令。齊國將天下大半財富收入囊中,使得齊國都城臨淄人口突破30萬,而當時歐洲最大城市雅典才有5萬人口,可見其繁榮程度。

也可能是由於管仲的經濟戰太過強大,使得中國後來的朝代都及其重視農業,「重農抑商」。

相關焦點

  • 不戰而屈人之兵,管仲多次利用經濟戰,助力齊桓公稱霸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就曾封鎖日本在大西洋的資源交通線,為最終打敗日本奠定了基礎;再比如,現今美國對伊朗、朝鮮等國家進行經濟制裁,對我國加徵關稅和技術封鎖等,都屬於經濟戰的範疇。不過,經濟戰並不是美國最先發明的,在我國歷史上,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就曾多次利用經濟戰,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
  • 春秋五霸齊國,稱霸的齊桓公嗎?不是,是士大夫管仲
    這不就叫稱霸嗎? 管仲聽了,微微一笑,反駁了齊桓公:這樣不對,靠武力打這個打那個,那是流氓、黑社會,不是真正的霸主。 齊桓公問:那怎樣才算稱霸?如何稱霸呢?
  • 古代就有經濟戰?看管仲是如何玩轉經濟學幫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
    古代商品經濟齊桓公,名叫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但故事發生的時候,齊國還沒有當上霸主,齊桓公一心想徵服旁邊的魯國和梁國,一代名臣管仲建議說:主上不用急,按照我說的做,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滅了這兩個國家。
  • 【古人有癮】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鐵三角」如何讓齊國成為春秋...
    從齊桓公的角度看,曾經險些殺害自己的管仲必然留不得。《史記》載,齊桓公「心欲殺管仲」。可輔佐齊桓公的鮑叔牙同時也是管仲的好友,他告訴齊桓公,自己的才能只能輔佐治理齊國,但若要使齊國在亂世中稱霸,就必須要任用管仲為相。  於是,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拜管仲為國相。
  • 【帝王起居注】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
    原來當初管仲射出的那一箭並沒有殺死公子小白,只是射在了他的衣帶鉤上。就這樣,因為管仲不靠譜的箭術,讓公子小白撿了一條命。 對於齊桓公來說,管仲可以算是他的仇人,但是齊國經過公孫無知之亂,急需要恢復發展,才能保證不被其他大國吞併。在鮑叔牙的提醒下,齊桓公再次想到了管仲。
  • 春秋戰國七對黃金搭檔:齊桓公和管仲絕配,孫臏和田忌珠聯璧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東周和春秋時期,前40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的開始(戰國的開始年限一直有爭議,此處採用《資治通鑑》的說法),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其實是一部諸侯爭霸的歷史,比如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推動歷史發展的名將名臣和雄主,今天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對黃金搭檔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管仲和齊桓公的功業
    後來妹妹嫁給了魯桓公,夫妻兩個人回到齊國,居然看妹夫不順眼,把妹夫灌醉了給勒死了。可是齊國當時就很富饒強大,魯國也不敢追究。這種人當齊國國君,齊國也幹不出啥好事來,後來又因為小事把前面一節我們提到的小霸主鄭國的國君鄭子亹(鄭莊公的兒子,鄭昭公和鄭厲公的弟弟)給殺了。這麼個七顛八倒的君主,讓齊國人很受不了。這裡要提一下春秋時期的君主的地位。
  • 2020年全國一卷:如何看待齊桓公、鮑叔、管仲三人,該作文怎麼寫
    那麼如何看待歷史中這三個人呢?當然鮑叔是根系所有人的中心,但其實根本任務還是齊桓公。鮑叔的難能可貴在於他不計前嫌舉薦了自己和齊桓公的對手管仲。但這個作文題目卻不是所有學生都能一目了然的,最起碼他們要熟悉這段春秋時期的歷史,其次也許搞懂齊桓公這個人,才能更好全面把握當時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
  •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得以產生的原因
    春秋時期的車兵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變革的時代,從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這場變革中,奴隸制度走向了終結,封建社會逐步的形成並最終得以確立。那麼這就有產生了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在春秋戰國時期,紛亂數百年,在這數百年的戰亂中,生產力是如何提升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正是對兩種社會制度的瓦解與產生的原因的回答。
  • 春秋時牛人 經濟戰的鼻祖 怎樣得心應手玩轉敵國 不戰而屈人之兵
    今天筆者跟大家介紹一個我國歷史上的牛人,也是經濟戰的鼻祖, 我們看他怎樣得心應手,玩轉敵國,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 春秋初期的形勢與齊桓公稱霸的條件
    春秋,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年476年,共294年,通常是指東周前半期的歷史。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逐年記錄下來,這部史書名為《春秋》。所以,春秋也被用來命名這段歷史。歷史學家一般將春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平王東遷到齊桓公即位前一年,這是王霸政治形成以前的時期。第二階段,從齊桓公元年到「彌兵」大會前一年,是霸主迭興的時期。第三階段,從「彌兵」會議到周元王即位前一年,這是吳越爭霸和大夫執政時期,標誌著霸王時代的結束。平王東遷,象徵著周王室已無力約束諸侯。
  • 高考作文裡齊桓公與管仲真的是千古君臣佳話嗎?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齊桓公伐楚,楚使稱齊楚兩國風馬牛不相及,管仲以尊王攘夷答覆
    春秋時代前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政下開創了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中首先成為霸主的諸侯。經過數次諸侯會盟,即便是老對手魯國都已經承認了齊桓公作為諸侯之長的地位,為了加強盟好,一些諸侯通過聯姻的方式維繫同齊國的關係。地理位置相對偏向南方的蔡國就是將蔡姬嫁到了齊國,成為齊桓公的妃子。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但無論如何,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是雷打不動的,無論春秋五霸是哪五位,他倆是毫無爭議的排在前面。春秋爭霸的前置條件是,周王室軟弱得一塌糊塗,已經不復當年周武王振臂一呼八百諸侯如影隨形的威風了。那麼,在春秋爭霸時期,到底誰才算真正的霸主?需要做哪些事才能算霸主,或者,怎麼做才能有資格參加評選?既然齊桓公、晉文公是當之無愧的真霸主,那麼不妨跟他們走一圈,看看二位的稱霸之路,便知道春秋霸主的真正標準和意義了。
  • 名相管仲的經濟戰,齊桓公換件衣服的時間,魯國就投降了?
    因此,如何消除魯的威脅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當然,出兵是最方便的方式。從當時的情況看,齊國的軍隊未必能贏。即使我們贏了,也必然導致其他國家的軍事武力幹預。齊桓公非常著急,問管仲:「我想徵服魯國,但我不想出兵。我該怎麼辦?」
  •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為什麼會任用曾差點要他命的管仲為相國?
    所以在齊桓公剛繼位的時候,面對的局勢非常嚴峻。然而齊桓公的老師鮑叔牙向齊桓公進諫,表示只有遠在魯國的管仲才能幫助齊國振興。但大家別忘了,管仲可是當初為了替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差點一箭就把齊桓公射死。然而齊桓公卻不負眾望,從天下民生的角度去考慮,決定聽從鮑叔牙的意見,向魯國索要管仲。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管仲箭射齊桓公春秋稱霸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出兵攻打魯國,魯國不敵,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管仲做了相國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大力實行改革,齊國君臣同心,勵精圖治,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增強,很快便傲視群雄,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西周覆滅後,周平王把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管轄範圍大減,周的國土只形同一個小小的諸侯國。
  • 相管仲齊桓稱霸
    齊國是春秋時期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始封國君為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太公封邦建國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這時候的齊國國君是齊襄公,他總懷疑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兩個弟弟要篡奪他的王位,就一直尋找機會要殺掉他們。這兩個公子聽到了風聲,就趕緊出逃到了自己的母舅之國,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沒過多久,齊國發生內亂,昏庸的齊襄公被手下殺掉,他的弟弟公孫無知被立為國君。沒幾個月,公孫無知也被手下殺掉,齊國陷入一片混亂。
  • 今年的高考作文中,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今年的高考作文全國卷,是根據齊桓公、管仲、鮑叔的故事來做引子,然後談感觸。 其實這三位在春秋時期都是比較出名的人,傳聞軼事也比較多,今天我們就聊聊真實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