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2020-12-12 騰訊網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今天我們就先講《史記》中的五位主人公

什麼是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春秋五霸」並不是勢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

齊桓公是怎樣當上齊王的?

齊襄公時,齊國政治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 。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 。次年,雍林人殺無知 ,並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 。魯國聽說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了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時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

齊桓公時期的政治

齊桓公在位時致力於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

他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了統一的整體。

桓公的霸業

攻滅譚遂兩國、北杏會盟

《左傳·莊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會於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

滅譚國《桓公逃亡時經過了譚國,但譚國待桓公不好,所以齊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滅掉譚國,譚國君主逃向莒國 。》

滅遂國《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升高。會盟前齊桓公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與魯會盟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桓公攻打魯國,魯國戰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應允,並與魯在柯地會盟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並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諸侯們知道這件事情後,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鄄(juàn)地會盟

《左傳·莊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於鄄。

齊桓公六年(前680年),參加過「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 ,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 。

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前679年)冬天請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 ,各國諸侯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

幽地會盟

《左傳·莊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

齊桓公八年(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 。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救援燕國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盡數割予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時那樣給周天子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檉[chēng]之會與重建邢衛

《左傳·閔公二年》:僖之元年,齊桓公遷邢於夷儀。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二十八年,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衛君。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將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需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貫之會、陽穀之會與召陵之盟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證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徵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於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很害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大發雷霆,將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了別人。桓公便興兵討伐蔡國 。秋、楚兩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首止之會、寧母之會與洮之會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在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周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葵丘會盟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古葵丘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

《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

」桓管五傑」中的寧戚主管的是齊桓公稱霸時所需的糧草,可是寧戚一死,管仲便說齊國霸業要衰了;王子成父掌管齊國的軍隊,王子成父能讓齊國士兵勇猛善戰,可是王子成父一死,齊國軍力迅速衰退;賓須無掌管齊國的刑法,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穩定齊國,讓齊桓公無後顧之憂,可是賓須無一死,齊國迅速奸佞橫行;隰朋主管齊國的外交,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無須擔心各國諸侯的討伐,並能得到大批諸侯的支持,可是隰朋一死,各國諸侯便紛紛認為齊國即將大亂,於是就沒有人再對齊國有信心了。在等這些人才相繼去世之後,齊國堅如磐石的稱霸基礎就迅速動搖了,再到齊孝公即位,就無人能像「桓管五傑」一樣,能高明的發揮齊國政治體制的優越性了,因此齊國的衰敗重點是後繼無人、人才匱乏。主要原因就是齊桓公晚年寵信奸佞,沒有妥善的安排好身後事。

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論語·憲問》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史記》也有記錄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穀梁傳》稱衣裳之會十一次,兵車之會四次。

齊桓公於前651年在葵丘(今東明五霸崗村)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在位時大的諸侯盟會有:

前681年春,齊宋陳蔡邾:北杏之會

前680年冬,齊宋衛鄭單:鄄之會

前679年春,齊宋陳衛鄭:鄄之會

前678年十二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滑滕:幽之會

前667年六月,齊魯宋陳鄭:幽之會

前659年八月,齊魯宋鄭曹邾:檉之會

前658年九月,齊宋江黃:貫之會

前657年秋,齊宋江黃:陽穀之會

前656年夏,齊楚魯宋陳衛鄭許曹:召陵之會

前655年夏,周齊魯宋陳衛鄭許曹:首止之會

前653年七月,齊魯宋陳鄭:寧母之會

前652年正月,周齊魯宋衛許曹陳鄭:洮之會(兵車之會)

前651年夏,周齊魯宋衛鄭許曹:葵丘之會

前647年夏,齊魯宋陳衛鄭許曹:鹽之會(兵車之會)

前645年三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牡丘之會(兵車之會)

前644年十二月,齊魯宋陳衛鄭許邢曹:淮之會(兵車之會)

桓公在位期間發生的有趣事兒

管仲拜相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糾繼位,管仲曾以箭射小白,小白詐死,提前回國繼位,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老馬識徒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裡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庭燎招士

春秋時期天子和國王在接待外國使者或商討國家大事時,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這是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齊桓公因求賢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過後,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東野那裡有個地位低下的人求見,齊桓公很高興地登堂接見,他問來人有何才能,來人回答:「我會九九算術。」桓公譏笑說:「會九九算術也能算一技之長嗎?齊國這樣的人到處都是。」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成為大海,九九算術不算什麼,但您如果對我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桓公深感有理,便設庭燎之禮接待來人。果不其然,一個月後四面八方的賢士接踵而至。

下期預告

【了解歷史上的那些事兒】準備做一個系列的

明天我們接春秋五霸後面的幾位主人

相關焦點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生年不詳——公元前643年 ),姜姓呂氏 ,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年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的第十六位國君。驚險即位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他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公子小白。
  • 【睡前故事】|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居然出身於歷史第一奇葩的家族!
    隨著齊桓公的去世而成為歷史,這雖然和其他諸侯國尤其是晉楚的強勢崛起有關係,但也有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齊桓公的這個奇葩家族。當然,這其實說起來也無可厚非,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什麼奇葩人、奇葩事都可能會發生,不只有齊桓公這一家子,但齊桓公這一家子的奇葩程度還是挺讓人震驚的。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為何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長。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作州伯、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名義上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再也不能夠有效控制各路諸侯,各諸侯手中的權力漸長,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頓時有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因此開啟了激烈的爭霸之戰,合縱連橫、東徵西討,相互之間徵伐不斷,先後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 春秋戰國七對黃金搭檔:齊桓公和管仲絕配,孫臏和田忌珠聯璧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東周和春秋時期,前40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的開始(戰國的開始年限一直有爭議,此處採用《資治通鑑》的說法),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其實是一部諸侯爭霸的歷史,比如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推動歷史發展的名將名臣和雄主,今天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對黃金搭檔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大霸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是沒問題的,另外的兩個,一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一說是勾踐、闔閭,這早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了。而三小霸為誰,論之者甚少,因為自齊桓公稱霸後,小霸沒有了,所以後人便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人,列為春秋三小霸。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歷史上有些人、事、物總會在機緣巧合下站到風口浪尖上,真相也隨著時間碎落滿地。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一位得力丞相——管仲。在齊相管仲的治理之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世上點的說法是「基」情滿滿。
  • 創造霸業,又葬送了霸業:一代霸主齊桓公那些事兒
    作文要求考生通過齊桓公(即公子小白)、管仲、鮑叔牙的一則歷史故事,寫出自己的感觸。題目的原文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春秋五霸都有誰?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
  • 【帝王起居注】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
    公子小白較公子糾先行回到齊國,被立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公孫無知之亂被平息了。 Part 02 管仲改革 管夷吾 齊襄公時,齊國爆發公孫無知之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逃往他國。
  • 齊國有兩位「齊桓公」:第一個婦孺皆知,第二個卻鮮為人知!
    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在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過,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意味著田氏取代了姜氏,成為齊國的君主。當然,在田氏代齊後,田氏依然使用了齊作為自己的國號。
  • 齊桓公召陵之盟
    平凡歷史小事 2019-04-05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各大諸侯紛紛挑戰周天子權威。
  • 春秋五霸先後稱雄
    由於孔子編纂的史書《春秋》正好講述的就是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所以一般也稱這段歷史時期為春秋時期。在歷史上,有「春秋五霸」之說,當然具體是哪五霸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無論哪種說法,實際上都反映了周朝中央王朝衰落,諸侯國實力大漲的歷史趨勢。
  • 春秋五霸齊國,稱霸的齊桓公嗎?不是,是士大夫管仲
    齊桓公面試管仲,管仲向齊桓公獻稱霸之計,於是有了歷史上最著名的管仲獻策。 他們談論的話題是怎樣雄霸天下。 齊桓公先拋出了自己的想法:齊國有強大的軍隊,發動對外戰爭,打服其他諸侯,什麼叫雄霸天天下?就是我想打誰就打誰,這天下不就我說了算了嗎?
  • 2020年全國一卷:如何看待齊桓公、鮑叔、管仲三人,該作文怎麼寫
    那麼如何看待歷史中這三個人呢?當然鮑叔是根系所有人的中心,但其實根本任務還是齊桓公。鮑叔的難能可貴在於他不計前嫌舉薦了自己和齊桓公的對手管仲。但這個作文題目卻不是所有學生都能一目了然的,最起碼他們要熟悉這段春秋時期的歷史,其次也許搞懂齊桓公這個人,才能更好全面把握當時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
  •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為什麼會任用曾差點要他命的管仲為相國?
    然而齊桓公認為管仲也不過如此嘛,也沒有像鮑叔牙說的那麼出神。便沒有聽管仲的話,發動了對魯國的戰爭,也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齊桓公派出的是老師鮑叔牙,魯王派出的則是周文王的後代曹劌,此人對軍事甚為精通。果不其然,最後鮑叔牙不敵曹劌,齊軍大敗。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霸主齊桓公竟是為了一個女人興兵伐楚?誰有這麼大的魅力
    周朝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三個王朝,史書把從周平王東遷開始的周王朝稱為東周,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周王室日益衰落,周天子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我們今天故事的男主人公,就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齊桓公姓姜氏呂,有個萌萌噠的名字叫做小白,是的小兒子。齊僖公去世後,小白的大哥齊襄公繼位,跟僖公的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