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召陵之盟

2021-02-13 舞陽汲古草堂

平凡歷史小事 2019-04-05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各大諸侯紛紛挑戰周天子權威。先是鄭國鄭莊公玩了個「周鄭交質」,一度成為「春秋小霸」,後來就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就是這春秋五霸之首,他曾經率領諸侯攻打楚國而後訂立盟約。齊國為什麼興師動眾討伐楚國呢?

  其時,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已在事實上確立,而其所依賴的武器,一是齊國改革之後的經濟實力,二是「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在此前大部分時間裡,中原諸侯都沉陷在相互搏殺之中,將所謂的親情戚誼拋諸腦後;而在「南夷北狄」的夾攻之下,諸侯們出於共同利益的需求,才空前地團結在霸主旗下,一致對外。這是大的時代背景。當然,諸侯伐楚,還有切近的原因,就是楚國一心北上爭霸。

  齊桓公

  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年)前後,楚國戰車出現在中原大地上,目標是四戰之地的鄭國,彼時整個中原一片混亂:齊國、宋國、曹國忙於抗狄救邢、衛,晉國陷入新一輪內亂,虢國與犬戎相鬥……從這一年開始,楚國乘中原混亂之機,三年之中連續三次攻打鄭國,而鄭國三次皆敗。

  雖然鄭國幾次打算向楚國屈膝求和,但齊桓公始終沒有放棄鄭國。楚國三次伐鄭,姜小白即三次召集諸侯會盟,謀救鄭國。第一次是檉(宋地,在今河南省淮陽西北)之盟,第二次是貫(宋地,在今山東省曹縣南)之盟,第三次是陽穀(齊地,在今山東省陽穀縣北)之盟。第一次會盟沒什麼好說的,參加者都是中原諸侯,諸如齊、宋、鄭、曹、邾之類,但後兩次會盟時,卻出現了兩個稍顯陌生的國家,江國(嬴姓,在今河南省息縣西南)與黃國(嬴姓,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

  江、黃作為淮河流域的小國,此前很長時間內都是楚國的附庸,如今它們赫然出現在齊國主持的盟會上,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成就已經越過中原,在淮河流域發生了重大影響,以至江、黃倒向齊國的懷抱;其二,在平定了北方的戎狄之難後,以救鄭為契機,齊桓公即將發起對楚國的攻勢了。

  於是有了周惠王二十年(前657年)陽穀之盟後的「蔡姬蕩舟」事件。齊桓公以蔡姬蕩舟驚嚇到自己為由,命人把她送回了蔡國。這個聽上去十分牽強的理由讓蔡穆侯姬肸大為光火,所以妹妹回來不久,他就自作主張把她嫁給了別人。在那個時代,所謂「貞節」的觀念並不明顯,改嫁也算不得什麼稀奇事,可問題在於姜小白雖然把蔡姬送回了蔡國,並沒有聲明解除婚姻關係,名義上蔡姬仍然是齊桓公的夫人,這惹怒了齊桓公。以及由此順理成章出現的齊、魯、宋、陳、衛、鄭、許、曹聯軍伐蔡。

  討伐蔡這樣的小國,動用八國聯合顯然是太奢侈了。蔡國毫無還手之力,迅即崩潰。照理說,大敗蔡國,教訓蔡肸一頓也就夠了,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聯合軍離了蔡國,並沒有北返,他們繼續向南,一路進軍到了楚國的陘地。

  召陵故城遺址

  至此,看似事出偶然的「蔡姬蕩舟」一事,似乎可以賦予一種全新的解釋,說起來,簡直就是一套連環計: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是為了找茬把她送回蔡國,以激怒蔡穆侯姬肸做出不理智的反應,然後以伐蔡為藉口,順勢南下伐楚。伐蔡是掩護,伐楚才是齊桓公的根本目的。

  顯然,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因為它太過「理想化」,任何一個步驟出錯都會導致全盤計劃落空,比如,姬肸不讓其妹改嫁怎麼辦?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自從「息媯過蔡」事件之後,蔡國很長時間內都是楚的屬國,蔡肸也是唯楚國馬首是瞻,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若要討伐蔡國,並不需要絞盡腦汁找什麼藉口。

  無論如何,「蔡姬蕩舟」一事恰好發生在齊桓公伐楚前的敏感時刻,就很難說它與伐楚沒有聯繫。或許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如下:「蔡姬蕩舟」的確事出偶然,但齊桓公利用了這件事,以伐蔡做藉口,乘機伐楚。也正是因為這樣,八國聯合軍的行動一開始並未引起楚國的注意,故而能夠長驅直入楚國境內。

  最終,中原聯軍的這次大規模南徵結束於召陵之盟,這是齊桓公一生中最重要的會盟之一。雖然這次會盟的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但顯然是達成了和平協議,八國聯合軍撤軍回國,楚國也不再北上攻伐。

  當然,這個協議並未發生太大作用,楚國不久又揮師北上,置盟誓於腦後。但對於齊桓公來說,召陵之盟卻意義重大,因為在他的領導下,中原諸侯完成了對南方楚國的勝利,儘管這只是一次象徵性的勝利。

相關焦點

  • 管仲相齊桓公之霸業的主要成就
    這時,齊桓公繼位已二三十年了,經過管仲的治理齊國東方第一強國,正等待一個稱霸天下的機會。管仲向桓公獻策說:「戎狄豺狼,不可不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齊桓公聽罷,親自率軍北上救燕。齊軍威猛無比,一舉擊潰了山戎。山戎潰逃,燕國不僅避免了亡國之辱,而且還獲得了方圓五百裡的國土面積。燕莊公齊桓公感激不盡,在送桓公回師時,不知不覺進入了齊國國境。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並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
  • 春秋初期的形勢與齊桓公稱霸的條件
    歷史學家一般將春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平王東遷到齊桓公即位前一年,這是王霸政治形成以前的時期。第二階段,從齊桓公元年到「彌兵」大會前一年,是霸主迭興的時期。第三階段,從「彌兵」會議到周元王即位前一年,這是吳越爭霸和大夫執政時期,標誌著霸王時代的結束。平王東遷,象徵著周王室已無力約束諸侯。
  • 創造霸業,又葬送了霸業:一代霸主齊桓公那些事兒
    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 河南召陵有全球最大的肉製品加工企業,是第一部字典的誕生地
    截至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統計表》顯示,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334個地級行政單位(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2851個縣級行政單位(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和39888個鄉級行政單位(區公所、鎮、鄉、蘇木、民族鄉、民族蘇木、街道)。
  • 向北還是向南,晉楚的城濮之戰,決出了後齊桓公時代的首個霸權
    公元前632年,分別以晉國和楚國為首的兩方勢力在城濮展開決戰,結果晉軍以少勝多,挫敗了楚國進一步北上的意圖,晉文公也由此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城濮之戰當之無愧地成為改變華夏歷史進程的一戰。在這一勢頭在齊桓公時期遭到遏制,在召陵之盟上,楚人向齊人率領的北方聯盟低頭,承認周天子的宗主地位。召陵之盟是齊楚兩大強權妥協後的產物,齊國並沒有就此壓服楚國,楚國除了丟了些面子並沒有受到多少損失,兩國就此劃定了勢力範圍,不得隨意越界。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內亂,無暇旁顧。
  • 稷下學宮由齊桓公創建,齊宣王光大,二人是什麼關係?
    三、齊桓公與齊宣王是什麼關係齊桓公本名呂小白,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其母為衛國人。
  • 春秋第一霸齊桓公跟當代美國很像:帶人打群架不為領土而為霸權
    公元前685 年,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管仲射中齊桓公的帶鉤迫於齊桓公的壓力,魯國殺掉公子糾,並將管仲囚禁起來,押送到齊國。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和齊桓公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在被押往齊國後,必然會遭受嚴厲的懲罰,死無葬身之地。然而,一箭之仇未報,一個英主賢臣共圖春秋霸業的千古美談卻由此誕生。
  • 管仲和齊桓公的功業
    一說到齊國,大家就想起齊桓公,其實他爸爸齊僖公(跟鄭莊公差不多時間在位)的時候就搞過幾次會盟,平息了宋國和衛國之間的爭端,並且還借著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了幾個小國,算是小小地做了一回霸主。齊僖公在公元前698年去世(比鄭莊公晚了三年),傳位給了齊襄公。齊襄公有點兒不像話,大概島國片子看得太多了,很小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妹妹通姦。
  • 【帝王起居注】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
    公子小白較公子糾先行回到齊國,被立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公孫無知之亂被平息了。 Part 02 管仲改革 管夷吾 齊襄公時,齊國爆發公孫無知之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逃往他國。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於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管仲說:「開方本為衛國太子,他捨棄太子之位,背離自己的親人臣服於大王您,這樣的人是不近人情的。」桓公又說:「豎刁如何?」管仲說:「豎刁把自己閹割了來伺候大王,這樣的人也是不近人情的不可用之為相。」管仲死後,齊桓公很快便把管仲的囑託忘到腦後了,開始重用這三個人,三個人恃寵成驕,漸漸開始獨斷專行。齊桓公的三個夫人都沒有子嗣。除三位夫人之外桓公還有六位如夫人。
  • 抓捕忠義之士,攻打無辜之國,齊桓公偉大霸業上的無恥汙點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齊桓公篇(22)主筆:閒樂生公元前656年,這是一個多事之秋,這一年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日後的春秋霸主晉文公)則因為晉國內亂開始了流亡,而在此前三年,另一位日後的霸主秦穆公即位,在此後五年
  • 齊國有兩位「齊桓公」:第一個婦孺皆知,第二個卻鮮為人知!
    在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過,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意味著田氏取代了姜氏,成為齊國的君主。當然,在田氏代齊後,田氏依然使用了齊作為自己的國號。在此背景下,齊國歷史上出現了兩位齊桓公,第一個婦孺皆知,第二個卻鮮為人知。
  • 齊桓公、管仲、鮑叔,發言稿可以這樣寫
    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
  • 齊桓公伐楚,楚使稱齊楚兩國風馬牛不相及,管仲以尊王攘夷答覆
    今天的成語典故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即魯僖公四年(前656年),涉及到的人物有齊桓公、楚成王、楚國使者、管仲等。【典籍來源】原文如下: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 【古人有癮】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鐵三角」如何讓齊國成為春秋...
    這就是齊桓公。製圖:倪雯冰  齊桓公即位後,便威脅要入侵曾庇護公子糾的魯國。為避免兩國兵戎相見,魯國處死了公子糾,管仲則作為囚徒被押回齊國。  從齊桓公的角度看,曾經險些殺害自己的管仲必然留不得。《史記》載,齊桓公「心欲殺管仲」。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生年不詳——公元前643年 ),姜姓呂氏 ,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年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的第十六位國君。驚險即位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他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公子小白。
  • 齊桓公收留一位公子,結果數百年後,此人的後代篡奪了齊國江山!
    在齊國歷史上,齊桓公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齊桓公,本名呂小白(?-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變法,這使齊國在春秋初期逐漸強盛。
  • 召陵普照寺簡介
  • 不計前嫌、選賢任能的齊桓公並未善終
    順之者生,逆之者亡。到頭來,還會面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如範蠡之流,不得不功成身退,自我保全。這其中,血腥味實在是太濃了。 我們各單位部門即便要選賢任能,達到能者上庸者下,也不該拿古代群雄爭霸的齊桓公做榜樣。 除此,還涉及角色認同。我們考生們面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難免要拿自己比對,即我們自己將來要成為他們之中的哪一位。是成就齊桓公那樣的霸業,還是鍛鍊自己成管仲之材,還是做鮑叔那樣知人善任慧眼識珠的伯樂?哥仨到一塊兒,來推動人類歷史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