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無論是正義的戰爭還是非正義的戰爭其中必然摻雜著暴力和破壞。但是,在我國有一個歷史時期,發生的戰爭卻是文質彬彬,甚至看上去充滿了所謂的"貴族精神",顛覆了人們對戰爭的認知。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就是我國的春秋時代,在這一時代,戰場上的規矩十分多,而這些規矩在如今的人們看來也是讓人啼笑皆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春秋時期戰場上打仗的規則吧!
第一, 兩國開戰不斬來使,其實單看這一句話,感覺還是能夠接受的。這樣一來就告訴敵國他們為何要對他開戰,同時向其他諸國表明:我要揍他是有理由的!但是想要揍敵國,還必須得師出有名,而且還要秉承著謙虛恭敬的態度給對方下一封戰書。而敵國呢,面對前來送戰書的使臣,不僅不能殺害,還要舉辦盛大的宴會來迎接這個使臣。也就是說,別人想來揍我,我還得表示歡迎。而且如果敵國出現了巨大的變故,也只能憋著,不能直接開戰,實在是太惱火。
第二,就是要找一個很寬敞的地方作為雙方的戰場,堂堂正正地擺開陣架作戰。要是選擇在一個險要的地方阻擊、偷襲敵人,那可是要受到各國唾棄的。所以,交戰國一般會將戰鬥的地點選擇在兩國的交界之處,這也是戰場被稱作是"疆場"的由來。
第三,就是戰爭形式主要以車戰為主,而且雙方投入到戰爭之中的戰車數量必須是一致的。即使你有足夠人力、車架,你也不能在戰爭中展現。而且說春秋時期的戰爭是文質彬彬的也並非虛言,戰場上不僅要求同等的戰車數量,而且每架戰車的對手都是固定的,是它正對面的那架敵軍戰車,所以戰場上根本不會出現混亂的局面。
第四,就是一定要等到對方準備好之後才能開戰,也就是說在自己已經有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還不能出手。在雙方戰隊排列好之後,還要互相打個招呼,確定對方確實是已經準備好了之後,才能說"我要開始打了"。
第五,就是不能重傷對方的士兵,要知道,這樣彬彬有禮的戰場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結束的。如果對方的士兵受傷了,要及時停止攻擊。允許這名士兵回到自己的營地療傷,而與他配對的敵軍士兵只能停下手中的戰鬥,在一旁觀戰。而且,在經過長時間的比鬥之後,雙方都會有一個默契的休息時間,停下戰鬥,各自休息。即使敵軍就在眼前,也不能發動攻擊。
第六, 不能乘勝追擊,在雙方的爭鬥過程之中,最終肯定是會分出勝負的。在兵敗之後撤退逃跑也是很常見的,在我們現代的軍事作戰之中肯定是要不會放虎歸山的,而兵敗的一方也是心急火燎的逃跑。但是在春秋時期,這樣的場面是不會出現的,獲勝的一方不能追擊敵軍,就算是要追,也不能超過50步。這樣的話,即使失敗了,也不用擔心個人安危,跑50步就到了安全區域。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如此文質彬彬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周天子的威嚴還未完全消失,他所奉行的禮樂制度還未完全從人們心中剝離,而各諸侯國在最開始也都是一家人,所以在戰場上比較克制;二是當時進入戰場上的都是貴族,他們有一定的尊嚴,講求信義,不願做違背君子風度的事情;三是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天下人心中的霸主地位,只要對方承認自己的強大其目的就已經達到了,爭得你死我活反而會讓他國坐收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