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那些事34:戰爭背後的戰場規則,出人意料!

2020-12-26 融睿歷史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無論是正義的戰爭還是非正義的戰爭其中必然摻雜著暴力和破壞。但是,在我國有一個歷史時期,發生的戰爭卻是文質彬彬,甚至看上去充滿了所謂的"貴族精神",顛覆了人們對戰爭的認知。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就是我國的春秋時代,在這一時代,戰場上的規矩十分多,而這些規矩在如今的人們看來也是讓人啼笑皆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春秋時期戰場上打仗的規則吧!

第一, 兩國開戰不斬來使,其實單看這一句話,感覺還是能夠接受的。這樣一來就告訴敵國他們為何要對他開戰,同時向其他諸國表明:我要揍他是有理由的!但是想要揍敵國,還必須得師出有名,而且還要秉承著謙虛恭敬的態度給對方下一封戰書。而敵國呢,面對前來送戰書的使臣,不僅不能殺害,還要舉辦盛大的宴會來迎接這個使臣。也就是說,別人想來揍我,我還得表示歡迎。而且如果敵國出現了巨大的變故,也只能憋著,不能直接開戰,實在是太惱火。

第二,就是要找一個很寬敞的地方作為雙方的戰場,堂堂正正地擺開陣架作戰。要是選擇在一個險要的地方阻擊、偷襲敵人,那可是要受到各國唾棄的。所以,交戰國一般會將戰鬥的地點選擇在兩國的交界之處,這也是戰場被稱作是"疆場"的由來。

第三,就是戰爭形式主要以車戰為主,而且雙方投入到戰爭之中的戰車數量必須是一致的。即使你有足夠人力、車架,你也不能在戰爭中展現。而且說春秋時期的戰爭是文質彬彬的也並非虛言,戰場上不僅要求同等的戰車數量,而且每架戰車的對手都是固定的,是它正對面的那架敵軍戰車,所以戰場上根本不會出現混亂的局面。

第四,就是一定要等到對方準備好之後才能開戰,也就是說在自己已經有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還不能出手。在雙方戰隊排列好之後,還要互相打個招呼,確定對方確實是已經準備好了之後,才能說"我要開始打了"。

第五,就是不能重傷對方的士兵,要知道,這樣彬彬有禮的戰場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結束的。如果對方的士兵受傷了,要及時停止攻擊。允許這名士兵回到自己的營地療傷,而與他配對的敵軍士兵只能停下手中的戰鬥,在一旁觀戰。而且,在經過長時間的比鬥之後,雙方都會有一個默契的休息時間,停下戰鬥,各自休息。即使敵軍就在眼前,也不能發動攻擊。

第六, 不能乘勝追擊,在雙方的爭鬥過程之中,最終肯定是會分出勝負的。在兵敗之後撤退逃跑也是很常見的,在我們現代的軍事作戰之中肯定是要不會放虎歸山的,而兵敗的一方也是心急火燎的逃跑。但是在春秋時期,這樣的場面是不會出現的,獲勝的一方不能追擊敵軍,就算是要追,也不能超過50步。這樣的話,即使失敗了,也不用擔心個人安危,跑50步就到了安全區域。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如此文質彬彬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周天子的威嚴還未完全消失,他所奉行的禮樂制度還未完全從人們心中剝離,而各諸侯國在最開始也都是一家人,所以在戰場上比較克制;二是當時進入戰場上的都是貴族,他們有一定的尊嚴,講求信義,不願做違背君子風度的事情;三是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天下人心中的霸主地位,只要對方承認自己的強大其目的就已經達到了,爭得你死我活反而會讓他國坐收漁利。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的六大戰爭
    春秋戰國的六大戰爭戰國時期以及三國都是我們國家著名的十分混亂的時代,而戰國的時間更早,再加上當時還沒有出現過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的思想,因此戰國時期國家不單是割裂的狀態,更是一個人人為權力而戰的時代。不過總有一個人會出來結束這麼一個局面,那麼這個人就是秦始皇,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宋襄公怕不是讀書讀傻了,太迂腐了,但其實不是,在春秋時期還就得遵守這樣的規矩。幹出這種事情的也並非只有宋襄公一個人,就好比師出有名、退避三舍、不斬來使、不殺俘虜等等,這些成語或者類似於戰場潛規則的典故其實都發源於春秋時期。
  • 李老師好,據說春秋戰國時代打仗的時候都很講禮貌是嘛?_澎湃新聞...
    X 李老師好,據說春秋戰國時代打仗的時候都很講禮貌是嘛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春秋和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其特殊的時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政治轉型的過度。事實上,後人經常把春秋戰國當成一個統一的名詞來概括這段歲月,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春秋與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揭開這其中的奧秘。
  • 你守「遊戲規則」,我有「騎士精神」,還原春秋戰爭的本來樣子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宋襄公確實迂腐到可笑,呆板到極致,但如果我們對春秋時代進行深入了解,就會知道宋襄公的選擇是當時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規範——春秋時代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有它特定的遊戲規則,而宋襄公則是「貴族精神」的典範。
  • 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是怎樣的?永不磨滅的番號之戰國篇
    戰國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持續了254年,之前的春秋時期,戰爭很多時候更像是貴族之間的競技,老百姓被組織起來與其說是參加戰鬥,倒不如說是來觀摩的,順便客串一下啦啦隊。說得通俗點,春秋是這樣的:那時的大國也就這點出息,打仗也是點到為止。
  • 到底,什麼是春秋?什麼是戰國?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朝代歌的一句,東周被分為春秋與戰國,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其中,春秋時期,很明確始於平王東遷,可是春秋和戰國,具體有何區別呢?春秋和戰國得名及出處如果,要區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在哪兒,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春秋和戰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 春秋戰國之前為何沒有農民起義?答案或許本身就是個笑話!
    春秋戰國前後延續有六七百年,其間戰爭不斷,動輒就是幾萬、幾十萬的軍隊在戰場上廝殺。如果說後來的秦國因為尚武而爭霸天下,那麼這個時期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尚武之國,都有爭霸天下的機會。首先要說的,春秋戰國可以說是剛剛從奴隸時代邁入封建王國,從奴隸時代的多部落單城邦式國家發展到封建時代的多城邦單國家式國家,奴隸時代高層貴族們依靠奴隸們的供養完全可以達到要求,但到了擁有更為廣闊疆域和更為豐富多彩的物質精神生活的時代,一定數量的奴隸們就無法供養高層貴族們的需求了。
  • 戰國:唯一一個以戰爭命名的時代,原因要從這幾點看
    但只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以戰爭命名。春秋時期之後,各國林立,交戰不斷。戰爭頻繁確實是戰國的顯著特點之一,但這並不是戰國名字的主要由來原因。深究戰國時期的特徵,才能明白其內核。文武分工明確春秋時期,百官們文武分工不明確。很多官員既要領兵打仗,也要做政治工作。戰爭中的領導者一般由各國貴族及士大夫兼任,比如說春秋時期的秦國。從親身作戰的秦獻公,再到商鞅。大部分人對商鞅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他的變法,但他也同樣領兵作戰,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制式裝備的發展與管理
    修養仁德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想要對國家有所貢獻的話,就應該首先結交那些上流社會的名士與政壇要員,和他們有了良好的關係之後,才能夠得到傳播仁德的機會。」從這一方面來看,孔子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政治方面做出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絕妙比喻,事實上,這個道理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後勤保障方面也同樣適用。
  • 「五十步笑百步」的春秋戰國,投降不過是家常便飯,你覺得呢?
    古代戰場上,兩軍交戰,投降或者逃跑的一方即是恥辱,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說法。只要無故逃跑的,往往就要遭到處罰。古代的人放下兵器,跪地抱頭也就算是投降了。現代戰爭中,則有更多的是在舉白旗投降。上陣殺敵之軍,大多命途悲劇,是勝是負都可能死在戰場上,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戰場,經常在史書中可看到「掩殺大半,餘者盡降」的說法,即是所謂能夠剩下來的已經是少數了,可是就是這些投降的少數,也是心驚膽戰的。
  • 春秋和戰國是如何劃分的?三家分晉禮崩樂壞,周朝天子被債主堵門
    周朝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其又分為西周與東周,而東周又被史學家劃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那麼春秋和戰國時如何劃分的呢?01春秋和戰國如何劃分春秋時期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稱為春秋,共計294年。
  • 繁瑣的春秋貴族之戰,戰爭禮儀的典範,一場只為爭奪聲望的戰爭
    然而在先秦春秋時期,戰爭卻有著不一樣的方式,春秋戰爭不論是其出發點還是方式都與之後的戰爭大不相同。很多時候諸侯國之間發生戰爭不是為了人口也不是為了領土,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聲望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因為春秋之際的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競爭聲望,得到其餘諸侯國的人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就變成了兼併戰爭,戰爭的出發點便是為了攻城略地,搶奪人口資源,擴大國家的領土。在爭霸之心的影響之下,齊、晉、楚、秦這些大國先後參與了進來。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人左丘明以《春秋》為綱,擴充史料寫成的一部中國古代的編年史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從書中的內容分析,則可能為戰國時期一熟悉各國歷史情況的文人所作。
  • 春秋戰國戰略版今日公測 大秦帝國之帝國烽煙手遊官網下載
    春秋戰國戰略版今日公測 大秦帝國之帝國烽煙手遊官網下載 來源:www.18183.com作者:Pencildragon時間:2020-08-25 史詩巨製《大秦帝國》小說正版授權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交流用什麼語言文字呢?
    春秋時期國家養兵並不多,到了戰國中後期,此時各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都是滅國戰,不再是講究仁義道德的攻伐戰,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各國都把軍隊擴張到了極限,在戰國後期,七國人口約2000萬,總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且徵兵制度極其嚴格,以秦國為例,男子17歲開始就要編入軍籍,平時務農,如果戰爭需要,隨時需要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除兵役。
  • 不要用今天的國際格局,去衡量春秋戰國 | 專訪趙鼎新
    趙鼎新《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 一頁folio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8-1該書試圖對帝制中國的政治特徵做出統一的解釋,作者認為春秋戰國至西漢前葉是中國歷史模式形成的關鍵時期,而戰爭驅動的效率導向型工具理性又是推動春秋戰國社會演變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動力。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那你知道,何為春秋,何為戰國嗎?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戰國後期秦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戰國時期結束。那麼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是如何定義的?其實在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權威。但是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使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春秋戰國那些事5:東周滅國之君姬延,結局有多慘?
    在春秋戰國期間,中華大地上的正統王室仍稱"周",不過此時的周朝早已不復從前的光彩,這時的周朝就像一個傀儡、一個吉祥物,只是眾多諸侯國在不停地廝殺當中穩定民心的一個象徵,只要周朝還在,天下秩序就沒亂,而諸侯王們無論怎樣胡作非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