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圍棋與一些歷史趣事

2020-12-10 圍棋書生

說到春秋時期,咱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時期的由來,這個是過程是比較有意思的。周朝第十任國王周厲王,姬胡。史書上描述他殘暴,貪財,信任小人,同時引起上層貴族與底層人民的不滿,這還沒完,他南徵荊楚,防禦活躍在陝西甘肅一帶的西北遊牧民族,也一直與活躍在淮河中下遊的一個淮夷部落徵戰。真可謂是,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在作死的道路上反覆橫跳。史書記載「國人暴動」,厲王從鎬京(現西安)狼狽出逃,死於彘(現山西霍州)(彘是豬的古稱,這段時間起的人名和地名有些比較有意思,讀者老爺們如果喜歡,我做一起關於名字的文章)王朝元氣大傷。

繼任者周宣王,前期因為一幫賢臣輔佐和教管,國力有所恢復,後期一幫賢臣相繼去世,宣王作為厲王的親兒子,身上的某些特質顯露出來,也開始南徵北戰(沒有成功過),濫殺大臣,獨斷專行,除了不好色,基本上就是大家印象裡的昏君。他的繼任者周幽王,在繼承其父的做事風格上,推陳出新,沉迷女色,因「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也因為失信而亡。

祖孫三代人的作死之路讓西周成為了歷史,滿目瘡痍的鎬京也已經不適合做王都了,從而東遷洛陽,拉開了東周的序幕。諸侯列國也對這祖孫三人不滿,各懷心思,表面上聽從王令,暗地裡相互重拳出擊,孔聖人所說的」禮樂崩壞「的政治局面到來。諸侯之間各自為政,火併事件成為常態,王朝形如虛設,隨著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春秋戰國時代的大戲開始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充滿殺戮,欺詐,陰謀的時代,也是文化璀璨,百家爭鳴的時代。被稱為世界文明史上軸心時代之一,影響深遠。

談到圍棋,人們肯定認為圍棋和儒家必是密不可分,但前期也不盡然如此。孔子曾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每天吃飽喝足了,無所事事,這過的也沒什麼意思。既然這樣,還不如來下棋,免得去做些擾亂社會穩定的事情。孔聖人是沒什麼時間下棋的,心中有大事要做,對於在棋盤上輸贏與自己思想不合。孔子看重「禮」,「仁」二字,在棋盤上不分輩分和身份,只論輸贏,不合乎禮法:下棋想要贏就會有爭鬥之心,要有計謀,難免不仁。

孔子曾問道於老子。老子說,你的思想並不能通於大道。萬物自有規律,不需要刻意,順其自然就行了。史書上並未記載老子會下圍棋,也沒有談過下棋,不過老子的思想卻讓後來下圍棋的人從中悟出了很多下棋的道理。比如, 無為而勝,道法自然等等。老子思想過於宏偉高深,一般人難以理解。孔子的學說更接地氣,容易理解。

孔子雕像

關伊子,說到這個人名你可能不知道,但是老子西出函谷關,便是此人相送,在道教地位很高。《道德經》也是此人求老子所寫,著作《關伊子》九卷。其中一句點到圍棋:「習射,習御,習琴,習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者得。」 意思是,射箭,御駕,彈琴,下棋,不下苦功夫是學不成的。可見圍棋地位的提高。

過了大約一百多年,《孟子》問世,書中提到,做什麼事情是屬於孝呢?孟子會到有五不孝,「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其中,「博」是一種投擲類遊戲,類似於和現在的飛行棋差不多,需要擲骰(tou)子,輸贏靠運氣。「奕」就是圍棋。「博弈」合起來就是各種棋子遊戲。這話的意思是,玩棋子遊戲或愛喝酒的人,不能好好贍養父母,這是不孝的表現。個人理解,孟子肯定見過因為太過沉浸玩棋和喝酒裡的人,沒有好好贍養父母的人,用來警示大家做一些事情不要太過沉浸,把其他好多事都荒廢了。當今,很多人愛玩手機和遊戲,過分沉溺,耽誤了很多事,也是值得我們反思自己的。

圍棋第二次被孟子提起,是拿圍棋做比方,講了一個現在我們還在給孩子講的故事。天底下有很多容易存活的生物,你讓它曬一天太陽,十天裡都寒冷的環境裡生活,哪個生物能承受得住?(是不是很耳熟,這就是一曝十寒的由來)。下圍棋也逃不脫這個道理,圍棋雖是小技藝,但也要專心致志(專心致志就是這麼來的),否則也學不成。奕秋,舉國聞名的圍棋高手。他同時教導兩個孩子學棋,一個孩子專心致志,認真聽奕秋的講課;另一個孩子雖然也再聽講,一會想天鵝就要飛來,就想拿起弓箭把天鵝射下來。雖然兩個人都是奕秋的學生,但是兩人的成績肯定有高低。這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愚笨嗎?肯定不是呀!這個故事大家熟悉不?我們從小聽了多少遍!這個故事就反映了圍棋在當時的普及性。再有就是關於奕秋這位圍棋大家的一些事,他是中國圍棋史上最早的國手。現在我們誇誰圍棋下得好,就稱其為「當代奕秋」。這個稱讚也最好只用於段位沒有那麼高,對一些圍棋歷史不是很懂的棋手。你對科比說你是喬丹第二(沒有不尊敬科比的意思),你對易建聯說你是姚明第二,人家會高興嗎?

孟子前後兩次提起圍棋,可以看出他和孔子一樣的,對圍棋談不上喜歡。第一,他倆都是一心要做大事,遊走諸侯列國,宣揚自己的思想,以求人民幸福安康為己任,無暇圍棋。第二,當時圍棋也在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圍棋理論,方便人們學習,圍棋入門簡單,但深入其中,有大奧義,此時不顯。

孟子畫像

與孟子同時期的有位叫做尹文子著書《尹文子》,其中「以智力求者,如奕棋,進退取與,攻劫收放,在我者也。」象圍棋這種以智慧取勝的遊戲,何時進退,如何取捨,何時進攻,何時總攻,在於我的選擇。這是最早關於圍棋教學的話語,也是用圍棋做比方強調了主動權的問題。

《左傳》上太叔文子說,「奕棋舉旗不定,不勝其偶」(舉棋不定的由來),下圍棋,你舉棋不定,是贏不了對方的。舉棋不定也從圍棋本身延伸到眾多領域,成為了我們日常用語。

關於圍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我們就先告一段落,如果讀者老爺認為我整理的資料,對你有用的話,給我一個小小的關注。如果我哪裡寫的不對,你通過可以私信或者評論來告訴我,我會及時修改。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
    所謂橫向對比,就是同一時期,不同諸侯國國君的在位情況、各諸侯國發生的歷史大事件,例如共和行政之年,乃魯真公濞十四年、齊武公十年、晉靖侯十八年、宋釐公十八年等;《春秋左傳》始記的魯隱公元年,乃齊僖公九年、晉鄂侯二年、宋穆公七年等;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犬戎所殺,周東遷洛邑,秦始列諸侯,鄭始祖武公亦被犬戎所殺。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大家人物
    晏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他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越國有1900年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其實並不是秦國,也不是戰國七雄,而是另外幾個國家,其中存活最久的是越國,前後長達1900年。春秋時期的吳越故事很多,家喻戶曉的就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復仇,夫差,伍子胥,範蠡和文種都是那個時代的人物,演藝了一部精彩的吳越春秋。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北上中原爭霸,成為春秋霸主,盛極一時。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為了研究歷史的方便,自然要分成幾個部分。 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春秋」的叫法,來自孔子整理的史書《春秋》,因為這是一部魯國史書,它的開始從魯隱公元年寫起。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結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現在劃分的春秋戰國分界早了五年。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但是在到了戰國時期以後,這些春秋時期存在的「戰場禮儀」啥的就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各個諸侯國打起仗來幾乎就可以稱得上是毫無顧忌,戰爭是越來越慘烈。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性質不同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很多人都把春秋戰國放在一起,認為這是一個時期,但其實並非如此,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雖然在時間上連在一起,其內諸侯國也都屬於正常的世襲更替。但其實兩者所涵蓋的眾多諸侯國在性質上卻截然不同。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名字那麼奇怪,夫差、叔梁紇、荊軻、勾踐
    讀歷史書的時候,每當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總覺得歷史上有一種陌生的感覺。具體原因似乎很難清楚地說出來。也許,歷史是太亮,Harukaaki Kofu,戰國重吳,不僅是一個哲學思想的產生,是巨大的戰火的戰爭,不考慮血。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周天子式微的結果就是諸侯們趁機壯大自己的實力,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存在感並不強,大的諸侯國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承擔起「尊王攘夷」的使命,當然,這種使命感並非出自對周天子的敬重,而是出於自身的發展。這種每乘有三十人的編制應該是貫穿整個周朝的,意即春秋戰國時期的配置也基本遵循這個數據,齊桓公的八百乘戰車就相當於有兵力2.4萬。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式的戰爭,往往都是雙方約定好時間,然後各自排列成整齊的車陣。
  • 春秋和戰國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主要差別在於此,看完受益匪淺
    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上最順應這句話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了,因為在這個時期,各諸侯因為舊主周王室勢微,野心漸長,脫離了周王室的統治,開始強大自己,分而治之,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又希望能夠將其他小國滅掉,實現大一統。
  • 因為這兩本書,才有了「春秋戰國」這樣特別的歷史稱謂
    隨著各諸侯國之間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對戰爭需求的轉變,東周又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命名,來源於魯國史官編纂的一部名為《春秋》的史書。《春秋》是由魯國史官把當時諸侯各國發生的大事件,按年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則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編寫。因此,就把這本編年體史書被命名為《春秋》,而與此相對應的歷史時期,則被稱之為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的配角,卻活到秦朝建立之後,衛國的歷史
    事實並非如此,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諸侯國,弱小到夾在各個大國之間毫無存在感。商朝剛剛被滅亡後,西周初年,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並在周圍建立了邶、鄘、衛三個封地,分別由管叔、蔡叔、霍叔監視武庚,這三個地方也被稱為「三監」。隨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糾結蔡叔、霍叔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經過夏、商、周三個時期的不斷徵伐,東夷的勢力逐漸變弱了,最後的勢力範圍,縮小到了只在淮河流域。東夷人在這個過程中,也積極與華夏族文化融合、通婚、會盟等。到春秋時期,吳國滅掉東夷人最後一個國家——徐國,東夷人再也沒有建國。秦統一六國時,東夷人已經完全融入了華夏民族。南蠻:春秋戰國時的南蠻,指楚國境內和南方的百越各地。
  • 戰國歷史事件 戰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匯總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