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配角,卻活到秦朝建立之後,衛國的歷史

2020-12-11 千古之客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是我國第一個自稱為皇帝的人,他摧毀了六個國家,建立了秦朝,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事實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然有一個國家沒有被秦軍消滅。不僅如此,這個小小的諸侯國還一直延續到了秦始皇去世之後還存在,這個國家就是衛國。

為何衛國一直延續到了秦始皇去世之後呢?是不是因為衛國十分強大?事實並非如此,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諸侯國,弱小到夾在各個大國之間毫無存在感。商朝剛剛被滅亡後,西周初年,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並在周圍建立了邶、鄘、衛三個封地,分別由管叔、蔡叔、霍叔監視武庚,這三個地方也被稱為「三監」。隨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糾結蔡叔、霍叔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在這場叛亂中,周武王的兄弟子康叔平叛有功,隨後周武王就將商朝的首都朝歌和周邊的土地送給了他,這裡也就繼承了此前的衛國的國號,衛國立國時間前後長達907年,直到東周滅亡之後,衛國仍然沒有被滅,當然了,此時的衛國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除了開國國君康叔之外,衛國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十分的低微。直到西周末年,周幽王寵信褒姒,導致犬戎攻進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各諸侯國擁立太子宜臼為周平王。衛國由於勤王有功,算是當了一回主角。

而在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最後那點家業都被霍霍了。當時的衛懿公荒淫無道,因為喜愛養仙鶴,甚至給仙鶴加官進爵。最終導致亡國,如果不是齊桓公鼎力相助,後面就沒有衛國什麼事了。經歷過這樣的事情,衛國的實力大不如前,不得不在各個大國之間艱難求生,先是在公元前254年被魏國吞併,接著又被秦國吞併。

當時的衛國雖然小,但是有一個特點,就是人才濟濟。當時的衛國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例如推行商鞅變法,率領秦軍收復河西的商鞅,秦國赫赫有名的丞相呂不韋,法家的代表人物吳起,孔子得意的門生子路等等,都是衛國人。正因如此,秦國在吞併衛國後,並沒有廢除衛國的國君。而是剝奪了衛國的屬地,直到公元前241年,衛國僅剩的最後一塊屬地濮陽被秦國奪走,衛元君只能遷往野王。

此時的秦始皇,礙於呂不韋的面子,並沒有廢除衛元君的君主之位,久而久之,這個小小的諸侯國就被人們淡忘了。直到商鞅被處死,呂不韋被流放之後,衛國仍然是存在的,直到公元前209年,繼位的秦二世胡亥才最終將衛國國君廢為庶人,衛國也正式被滅亡了。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越國有1900年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563年(秦朝15年)8,韓國,173年9,魏國,178年10,趙國,181年戰國七雄在前篇詳細講過,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其實並不是秦國,也不是戰國七雄,而是另外幾個國家,其中存活最久的是越國,前後長達1900年。
  • 秦國滅亡六國之後,秦始皇為何唯獨留下衛國?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春秋戰國的亂世,也讓人感到激動無比,在此期間,各國紛爭不斷,百家爭鳴,陰謀陽謀輪番上演,書寫了一部壯麗的史詩,最終還是由秦國笑到了最後,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
  • 衛國:戰國末年最弱小的附庸國,真的沒有被秦始皇滅亡嗎
    衛國是周武王弟姬封的封國,在周成王時期建立,擁有黃河與淇水之間的商朝故地。衛國在西周時期是較為強大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走向衰弱,戰國時期更是淪為附庸,喪失了身為諸侯的地位,最後為秦國所滅。那麼衛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衛國建立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
  • 「揭竿起義」為何會突然爆發在秦朝,而不是發生在夏商周與春秋戰國?
    ,而沒有提前爆發在夏商周與春秋戰國時期。周厲王是跑到一個叫彘的地方又活了很多年後才過的世。 如果要論民不聊生,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戰火紛飛,連綿不絕。特別是到了戰國中後期,戰爭規模不斷升級,戰爭頻率不斷增高,老百姓的徭役與賦稅十分地沉重,並不見得比秦朝時期輕。而且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老百姓隨時籠罩在家破人亡的陰影之下。雖然老百姓生存環境殘酷,但各個諸侯國也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揭竿起義」。
  • 春秋戰國時的兩個「代國」:一個被趙氏消滅,一個被秦國消滅!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到了什麼程度?私生活也很混亂
    他就是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夏御叔兒子夏徵舒(別稱夏徵舒),國君是陳國國君陳靈公,兩位大臣是陳國大夫孔寧、儀行父,討論的女人正是夏徵舒母親夏姬。原來,陳靈公和大夫孔寧、儀行父都和夏姬有私通,於是,就有了開頭那段恬不知恥的對話。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周平王時,周的都城東遷到洛邑,周變為東周。這個時間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
  • 春秋戰國存在最長的諸侯國有哪些?
    春秋戰國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周代分封的諸侯國很多,但經過春秋戰國的兼併潮,最終還留下來的大家首先想到的也就是戰國七雄這幾個留到最後的,那麼到底哪些諸侯國存在時間最長呢?戰國七雄之中,趙魏韓是三家分晉的時候才建立的,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雖然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的絕對主角,但是,在戰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卻遠遠不止這七個。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就堅持到了秦朝建立後才正式滅亡。當然,在戰國時期,衛國只能說是一個相對較小的諸侯國,這也是其可以戰國七雄的兼併戰爭中逃過一劫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有不少相對較大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消滅和吞併了。
  • 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個姬姓諸侯國?答案出乎意料!
    不過,進入到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弱小的諸侯國相繼被消滅,這導致姬姓諸侯國的數量自然銳減。乃至於一些人認為,在戰國時期,只有燕國這一個姬姓諸侯國了。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除了燕國,到底還有哪些姬姓諸侯國?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何還保留了衛國?順手消滅了豈不是更好?
    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它雖然是周朝宗室的封國,但實際上卻秉承了殷商文化,衛國原本就是建立在殷商故地上,有著大量的殷商遺民。這也導致它和宋國一直關係不錯,可是與周文化盛行的國家,相對來說就沒那麼和善。
  • 春秋和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
    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也正是這一年,周平王被犬戎打得有了心理陰影而被迫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這是春秋的開始,也是周王朝悲慘命運的開始。歷經了接近300載的動蕩歲月之後,以「三家分晉」為分水嶺,歷史從春秋時期跨入了戰國時期。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孫武,字長卿, 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被尊稱為兵聖,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著有著名的《孫子兵法》。春秋末期,吳國崛起,與楚長期爭霸於江淮。前506年農曆四月,晉國指使蔡國攻滅楚國附庸沈國,楚國同年則派兵攻打蔡國,吳國君臣認為伐楚時機已到,於是以救蔡為名出兵伐楚。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最終全都被秦國打敗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至此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據史書記載,在這一時期總共誕生了109個諸侯國,社會環境非常複雜多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期,卻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非常活躍的時代。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滹沱河又叫糊塗河,流經恆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貫穿繫舟山和太行山,向東入海鮮虞氏北面與林胡、樓煩等遊牧族為鄰,東接燕國、邢國,西靠晉國,南距齊國、衛國。鮮虞氏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卻在中原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也說明鮮虞氏的生命力相當的頑強。鮮虞氏東徵西討,土地越來越多,威脅中原各諸侯。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