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國末年最弱小的附庸國,真的沒有被秦始皇滅亡嗎

2021-02-23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衛國是周武王弟姬封的封國,在周成王時期建立,擁有黃河與淇水之間的商朝故地。衛國在西周時期是較為強大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走向衰弱,戰國時期更是淪為附庸,喪失了身為諸侯的地位,最後為秦國所滅。那麼衛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衛國建立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周武王封武庚(商朝末代君主帝辛之子)為諸侯,管理商朝舊地。同時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周武王又封弟弟管叔、蔡叔為諸侯,封地在武庚附近,負責監視武庚。

周武王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病逝,子周成王即位。由於周成王年幼,由其叔周公輔政。管叔、蔡叔不滿周公輔政,便聯合武庚作亂,反對周公。周公率軍東徵,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三監之亂平定後,周公將商朝故地封給弟弟姬封,建立衛國。

姬封到衛國後,採納哥哥周公的建議,任用賢人,善待百姓,使得衛國逐漸興盛起來,成為保衛周王室的重要諸侯國。周夷王時衛頃侯用重金賄賂周夷王,使得衛國君主由伯爵升為侯爵。

二,春秋衰落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殺周幽王,西周滅亡。周幽王子周平王即位,向諸侯求援。衛武公率軍擊退犬戎,因此被周平王晉升為公爵。此時衛國實力強大,成為春秋初年的強大諸侯。

周桓王元年(前719年),州籲殺害哥哥衛桓公,自立為衛國君主。為了立威進而鞏固君位,州籲聯合宋、陳、蔡三國討伐逐弟囚母的鄭莊公,取得了一定戰果。衛國大夫石蠟不滿州籲殺兄奪位,便聯合陳桓公殺掉州籲,立其弟衛宣公。此後衛國內亂不斷,逐漸走向衰落。

周惠王九年(前668年),衛懿公成為衛國君主。衛懿公喜愛養鶴,並因此疏於政務,強徵賦稅,為衛國的第一次滅亡埋下禍根。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翟人伐衛,滅掉了衛國。齊桓公為了增加在諸侯中的影響力,於是率兵趕走翟人,重建衛國。但衛國已經受到沉重打擊,淪為小國,不再成為影響春秋局勢的重要諸侯。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晉文公討伐衛國,衛成公不敵,向晉國臣服,自此衛國成為晉國的附庸國。楚國強大,北上與晉國爭霸,衛國多跟隨晉國,抗衡楚國。

三,戰國附庸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晉國公室衰落,卿大夫崛起,雙方之間互相攻殺,衛國亦捲入晉國內亂。衛國支持晉國卿大夫範氏,結果遭到晉國討伐,更加衰落。最後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崛起,掌握晉國,衛國因此淪為韓、趙、魏三家的附庸。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衛國則成為魏國的附庸。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衛國與魯國、宋國朝拜魏惠王。此後衛國君主受到魏國的嚴密控制,更自貶身份,由公爵降為侯爵。

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衛嗣君自貶身份,由侯爵降為君爵,自此衛國不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完全淪為魏國的附庸,衛國名存實亡。魏景湣王二年(前241年),秦國伐魏,將衛元君遷到野王縣,使他成為秦國的附庸。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齊,統一天下,衛君角當於此時被秦始皇廢黜,封地由秦朝收回。

四,衛國滅亡時間

元君十四年,秦拔魏東地,秦初置東郡,更徙衛野王縣,而並濮陽為東郡。二十五年,元君卒,子君角立。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史記·衛世家)

《史記》記載衛國是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為秦二世所滅。船長認為此說法有誤。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衛君自貶身份由侯爵降為君爵,衛國就已經喪失了獨立的諸侯國地位,淪為魏國的封臣,這時衛國就已經滅亡了,其領地就是魏國的一部分,衛君就是魏國的臣子。正是因為衛君是魏國的臣子,其地是魏國的土地,所以魏國一直保留衛君。

魏景湣王二年(前241年),秦國遷徙衛元君時,衛元君由魏國臣子變為秦國臣子,其地自然就是秦國的一部分。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秦朝廢分封,行郡縣,衛君角的封地應在此時由秦朝收回,沒有理由等到秦二世時再廢除。所以衛國是在衛嗣君時滅亡,秦始皇時沒收封地。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配角,卻活到秦朝建立之後,衛國的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是我國第一個自稱為皇帝的人,他摧毀了六個國家,建立了秦朝,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事實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然有一個國家沒有被秦軍消滅。不僅如此,這個小小的諸侯國還一直延續到了秦始皇去世之後還存在,這個國家就是衛國。
  • 秦國滅亡六國之後,秦始皇為何唯獨留下衛國?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這場浩大的戰爭當中,存活到最後的戰國諸侯,並非齊,而是地處河南的衛國,一直到公元前209年,衛國國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因此而滅亡,而此時距離秦朝退出舞臺,也只剩下兩年不到的時間,這也有些讓人疑惑,秦始皇為何唯獨留下衛國?你可能永遠想不到,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始皇帝掃滅六國,卻留下一個小國|衛國。是因為什麼呢?
    但有人說秦始皇並沒有統一全國,因為會有一個國家沒有被滅掉那就是——衛國 可能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這麼強大的秦王朝為什麼沒有隨之大勢一舉掃滅衛國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沒有被滅掉的國家——衛國。
  •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
  • 《秦磚》:春秋戰國列強林立,為何貧窮弱小的秦最後一統天下?
    秦始皇和他的前任們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他在後世的心目中卻是個「暴君」的形象,秦朝也被人稱為「暴秦」大秦帝國從建立到滅亡,只維持了15年。然而對後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秦王朝。
  • 《秦磚》:春秋戰國列強林立,為何貧窮弱小的秦笑到了最後?
    秦始皇和他的前任們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他在後世的心目中卻是個「暴君」的形象,秦朝也被人稱為「暴秦」大秦帝國從建立到滅亡,只維持了15年。然而對後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秦王朝。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其中之一就是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周王室剛剛衰亡。當時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有七個,即「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國。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 戰國時期衛國人才輩出,為何卻一直弱小?孔子之孫看出問題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外,還有一些小國,比如說衛國。在戰國的歷史上,衛國非常特殊,這個國家領土狹小、國力孱弱,不得不依附於大國,不過衛國卻是一個「人才大國」,可是說是人才輩出,出現了不少戰國第一流的人才。然而,衛國盛產人才,卻沒有能夠使用這些人才,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何還保留了衛國?順手消滅了豈不是更好?
    他的這種做法也是讓人有些不太理解,秦始皇為了能消滅其他的國家,也是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他籌劃多年,才順利實現了歷代君主的夢想,按理說他不會單單留下某個國家,讓自己的統一大業存在瑕疵的。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它雖然是周朝宗室的封國,但實際上卻秉承了殷商文化,衛國原本就是建立在殷商故地上,有著大量的殷商遺民。
  • 秦始皇推行統一戰略,準備吞併六國之時,為何要先滅掉韓國呢?
    秦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拉開了滅亡六國的序幕。  而秦國滅韓之前,戰國末期的格局是以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戰國七雄並存,中間夾雜著一些小國家組成,如衛國等。在戰國末期的最後三十餘年,七雄中,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此時山東六國已經無力與秦國抗衡,秦國在函谷關以西,其餘戰國六雄均在崤山以東,故稱「山東六國」。秦滅六國已成必然,那麼  秦國為何要先滅掉韓國?
  • 秦朝滅亡時一百萬秦軍都去哪了,為什麼沒有回來勤王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跟他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密不可分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經濟、軍事、法制制度發展有一個飛躍的提升,人口是戰國時期最多的國家,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達到了一百多萬人。那麼就有一個疑問,在秦朝滅亡的時候一百多萬秦軍都去哪了?
  • 奇葩的戰國國家,人才輩出而碌碌無為,直至秦二世才被滅國
    戰國時期,除了我們熟知的七雄外,還有幾十個大小諸侯國,其中衛國是戰國時期最奇葩的諸侯國之一。衛國是周代分封諸侯國生存時間最長的國家,立國前後總計838年,傳位35位國君。公元前209年,衛君角才被秦二世胡亥廢為庶人,衛國最終完全滅亡。
  • 燕國弱小,為何存國時間卻最久?其實原因很簡單
    那麼為什麼最為弱小的燕國能夠成為存國時間最久的諸侯國呢?這其實與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採用的存國政策有關。所以在諸侯並立的時代裡,燕國很難一舉擊潰,更難斬草除根,因此也就沒有太多的國家對其有想法了,可能與燕國發生戰爭最多的也就是兩個鄰國趙國和齊國了。當然,地理條件不能夠算是一個國家生存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還要數制度和政策,或者說用兵之道。
  • 小國佔卜後遷都續命300年,秦始皇看了名字直冒冷汗:這國不能滅
    同時,這首詞提到了春秋戰國。春秋時期,五霸爭雄;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最後皆被秦所滅。而在這些強國互相爭鬥之時,有這樣一個小國,卻撐到了最後一刻。 春秋小國盛極而衰
  • 戰國六國滅亡後都有復國勢力,為什麼秦朝滅亡後沒有復闢的?
    自從孝公任用商鞅以來,嚴刑苛法的法家主張佔據了秦國的朝堂,即使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除了法家學說之外,其他的都沒有對秦國產生任何影響。 諸子百家對秦國來說就是船過水無痕。一切都是虛幻。對於歷代秦國國君腸道了法家學說的甜頭之後,其他的也根本看不到眼中。於是,就這樣,秦國一路走到黑。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燕國雖然國力較為弱小,奈何有個好鄰居齊國,春秋末期燕國內亂,又是齊國出手幫助燕惠公平定內亂。再加上周邊多為少數民族,而不與大國接壤,因此燕國也得以順利過渡到戰國時期。韓趙魏脫身晉國成為諸侯後,在戰國初期一度極為強大,尤其是「三晉」之間關係緊密,常常聯兵攻打其他國家,因而並無國家敢輕易與之對抗。如上所述,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之所以能從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得以存續,要麼國力強橫,要麼地理優越,可謂各有其理。至於其他諸侯國,大多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先後被大國吞併滅亡。
  • 在戰國七雄之中,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
    秦楚燕齊趙魏韓,這是戰國時期最強的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在戰國這個大舞臺上,輪番表演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戲」,令後人每每讀到這段歷史,或是拍案叫絕,或是扼腕嘆息,亦或是捧腹大笑。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過這七個國家的存在時間沒,知道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嗎?
  • 戰國 196 齊王的下場——齊湣王所受的酷刑,恐怕是古往今來君王當中最慘不忍睹的
    他帶著親信逃到了衛國以後就開始發脾氣了,雖然已是喪家犬,但是擺擺臭架子,耍耍大牌,已經是習慣了。 衛國是中原北部一個很不爭氣的國家,地點大約在今天的河南濮陽。從戰國的初年開始,這塊地方已經算是魏國的附庸國了。衛國領導人採用夜郎自小的策略,本來爵位是公爵,卻自動貶為侯爵,然後進一步又貶變成為君,這就有點像齊國的孟嘗君之列了。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諸侯國。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周朝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魯國堅持到後期才滅亡,為何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
  • 盤點秦始皇麾下的5大名將,王翦僅排第二,王賁位列第四
    但此時的韓國已經弱小不堪,秦始皇也懶得派大軍去徵討了,就讓內史騰帶郡中士兵去滅韓國。這韓國再怎麼弱小也還是一國啊,內史騰雖然沒有什麼帶兵作戰的經驗,但士兵都非常擁護這個讓家人安居樂業的長官,所以作戰異常勇猛;而韓國本來就極為畏懼秦軍,基本是一觸即潰,所以韓國就這麼輕鬆的被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