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西周末年,因長期內亂和犬戎的頻繁入侵,戰火很快就燃到了國都鎬京(西安)。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皇權的衰落,致使諸侯國之間妄動兵戈,戰亂不止。東周王室無力節制,只得偏安一隅,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隨著各諸侯國之間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對戰爭需求的轉變,東周又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的命名,來源於魯國史官編纂的一部名為《春秋》的史書。
《春秋》是由魯國史官把當時諸侯各國發生的大事件,按年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則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編寫。因此,就把這本編年體史書被命名為《春秋》,而與此相對應的歷史時期,則被稱之為春秋時期。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共計兩百四十二年的大事件。所以,如今我們在查看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史料時,經常會看到「魯~公~年」的時間定位。
孔子根據這本魯國史官編纂的《春秋》,加以整理,形成了儒家經典,五經之一。
有說法稱,《春秋》這本書絕筆的那一年,也正是春秋結束的那一年。春秋之後,就是戰國。
戰國時期的命名,則源於西漢劉向修訂的國別體史書《戰國策》。
《戰國策》原作者不明,書名也不確定,大概在秦一統六國之後完成。據推斷,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也並非一人。後來經西漢名士劉向整理修訂,命名為《戰國策》。
全書主要記述了,從公元前490年晉國智伯滅範氏開始,到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共二百四十五年的諸侯各國的歷史事件。
因《戰國策》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王朝,因此春秋之後的時間段就以戰國命名。
「春秋戰國」因兩部史書而得名,那麼這兩個時期的時間分割線是否也與這兩部書有關?
歷史上對於春秋和戰國之間的具體時間分割線,眾說紛紜,有待商榷。或者說,兩者之間的過渡是沒有具體時間線的,有的只是某種主觀上的區別。
春秋和戰國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點。
其一,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不同。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較小,主要就是各諸侯國相互亮肌肉,小打小鬧。到了戰國時期,顧名思義,要戰就窮一國之力。
其二,諸侯國對於爭霸的需求不同。春秋時期的爭霸,主要是論資排輩。我實力強,我就要做老大,你不服就揍你。即使有戰爭,大多都是點到即止,不會動不動就亡國滅種。而戰國時期,則是為了吞併諸侯國,稱霸一方,或者一統天下,那一上來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最終就是秦始皇橫掃六合。
所以說,春秋到戰國的過渡,主要是各諸侯國觀念的轉變,跟某一歷史事件沒有具體的關係,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春秋》、《戰國策》不僅記錄了東周亂世的重要歷史資料 ,還把混亂的東周分成了兩段,才有了「春秋戰國」這兩個特別的歷史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