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時期,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據《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
十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
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創始人是孔子。
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認為「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創始人是墨子。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縱橫家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
雜家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代表人物是呂不韋。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故事的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