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實現大統一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麼樣的下場?

2020-12-17 鮮花暢談歷史

歷史有時很神奇,甚至我們都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意外。有詩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秦滅六國期間,戰死的六國兵將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然而,六國的末代君王卻沒有一個戰死沙場,而是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階下之囚,以期重獲新生。

韓王安

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差不多是最弱,也是最缺乏存在感的一個了。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始,魏、趙先後成為頂流強國,唯獨韓國日漸式微。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大手一揮,開始發起了對韓國的滅國之戰,羸弱的韓人早已在三年之前便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一年前更是割讓了南陽之地,此時又哪裡有實力來抵擋秦人的進攻。

轉瞬之間,韓國的土地成為了秦之潁川郡,而韓國的末代君主則跪地求饒,成為了秦國的階下囚,隨即被軟禁在了陳縣,也就是後來陳勝稱王的那個地方。

公元前226年,陳縣發生叛亂,秦王派兵平定後,遷怒於韓王安,命人將其處死。

趙王遷

趙國與秦國的君主,有著同樣的祖先,即商紂王時的大臣蜚廉,不過,在戰國時期,兩國之間的戰爭也是打得最為兇猛的。趙國一度在戰國後期崛起,成為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在「戰國四大名將」之中,趙國也與秦國一樣兩人入選,廉頗、李牧的大名又有幾人不知呢?可是,趙國的末代君主趙王遷卻輕而易舉地受人挑拔,放棄了李牧。

公元前229年,韓國滅亡後,秦軍便轉火攻打趙國,趙國李牧、司馬尚皆是能徵善戰的統帥,竟使衰敗之中的趙國抵擋住了秦軍的猛攻。兩軍相持一年有餘,秦軍統帥王翦於是想出了一個釜底抽薪之計,重金賄賂趙相郭開,在趙王遷面前進讒言,污衊李牧、司馬尚有反意。昏庸無能的趙王遷竟誤信讒言,不但另派他人取代二人,還暗中派人將李牧、司馬尚殺害了。

果然,自毀長城的趙國很快便被秦軍衝破了要塞。公元前228年,邯鄲城破,趙王遷也成了秦人的俘虜。秦王嬴政隨即將其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死期就未知了。

燕王喜與代王嘉

趙國滅亡後,趙國一些大夫們北逃去了代地,擁立了趙王遷的異母兄長趙嘉為代王。代王嘉自知實力不足,便聯合燕國一起,合兵一處,駐守在易水以西,以圖抵擋住秦軍的攻擊。

韓、趙接連滅國後,燕國國內也是極為驚恐。燕王喜終日如坐針氈,害怕秦軍的到來。這時,燕國太子丹想出一個妙計,即以割地降秦為名,派出刺客刺殺秦王,這便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不過,很不幸,荊軻刺秦王最終以失敗告終,而燕國順理成章地便成為了秦王最憎恨的國家。

公元前226年,秦軍劍指燕國,駐守於易水邊上的燕代聯軍完全無法阻擋秦軍的攻擊,被一舉擊潰,隨後燕國都城薊城告破,燕王喜北逃去了遼東。為求自保,燕王喜將自己的兒子太子丹獻給了秦王,以求苟延殘喘。

果然,秦軍沒有直接追殺至遼東,又給了燕王喜四年的自由,直到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才再次發兵攻打燕、代,偏安一隅的兩國自然不是秦軍的對手,很快便潰敗了,代王嘉和燕王喜這對兒「難兄難弟」也都成為了秦國的俘虜,過起了沒有自由的生活。

魏王假

在戰國前半段,魏國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存在,尤其魏文侯時期,更是起用了一眾賢能之人,李悝、吳起、西門豹、子夏等等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後來在秦國變法的商鞅最初也是想在魏國謀求發展的,只可惜一片大好局勢,最終魏國君主不但沒有把握得住,還不斷東移以避秦之鋒芒,直至最終滅亡。

魏國的最後一任君主是魏王假,客觀來講,魏國的滅亡跟他的關係已經不大了,他當君主的這一年(公元前228年),韓、趙已經接連被滅了。如果不是荊軻刺秦,也許魏國更早滅亡也未可知。

秦國的優勢兵力集結在魏國的時候,魏國已經無法像趙國那樣駐守要塞了,他們最後的選擇也只是固守都城大梁。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用計水淹大梁城,最終滅了魏,魏王假降服。

楚王負芻

楚國一度是戰國七雄中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也是最早稱王的一個,不過,與秦「六代賢君」相對比的是,楚國後期的君主卻一個不如一個,但是,偏偏這樣一個楚國,卻給予了秦軍一場大敗仗。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統帥20萬大軍伐楚,連戰連捷直奔楚都殺去,卻突然收到郢陳叛亂的消息。原來,故楚考烈王之子、秦國重臣昌平君熊啟借安撫楚民之機,發動了叛亂。(熊啟的母親乃是秦昭襄王之女,是楚考烈王在秦國做質子時,迎娶的妻子。後來,考烈王獨自回國,留下了熊啟和他的母親在秦國,熊啟憑藉舅母華陽夫人的關係,步入秦國政壇,受封昌平君)李信平定郢陳叛亂後,又一路追殺西撤的昌平君,卻給了楚將項燕偷襲的機會,大敗而逃。

不過,短暫的失敗並不能阻擋秦軍一統六國的腳步。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重啟老將王翦,統帥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一年後,楚都壽春失守,楚王負芻被俘。隨後,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繼續在淮南一帶負隅頑抗,可惜,終究實力懸殊、無力回天。不久後,昌平君兵敗被殺,項燕自殺而死,楚國徹底滅亡。昌平君這個「半路出家」的楚王也成了這一系列王中唯一一位戰死沙場的了。

齊王建

時至此時,關東六國已去其五,只剩下了與秦國「東西相望」的齊國了。

齊國當初與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是合縱聯盟的核心力量,即便到此時,齊國也擁有著四十萬大軍,以及與秦國一樣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西面是層巒疊嶂的山川,東面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既然秦國在西邊,於是齊王建想當然地便將四十萬大軍安排在了西部邊界,以阻秦軍。可是,燕國已滅,秦軍又何必舍易而選難呢?秦將王賁輕而易舉地便從燕國南面殺進齊國,直至齊都臨淄城下,齊王建最終放棄了抵抗,出城投降。

最後,關東六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齊國,就這樣滅亡了,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至於齊王建,則被秦王嬴政安排去了共地(今河南輝縣),居住於荒僻的松柏之間,沒有食物供給,最終被活活餓死。

鮮花說

自公元前230年滅韓之戰始,至公元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止,僅僅十年的時間,關東六國便都成為了大秦帝國統轄下的郡縣。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將軍戰死在了沙場之上,有多少壯士為固國守城獻出了熱血,可到頭來,他們的國君卻都選擇了投降,目的也只是為了保住殘驅。

寫到這裡,水一白突然想起,在秦末反秦浪潮中的一個「不起眼兒」諸侯國君——魏王咎。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他也是在無力抵抗之下選擇了投降,只不過,他的投降有一個條件,即保全魏都臨濟城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談判條件達成一致後,魏王咎自焚於臨濟城下,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全城百姓的安全。

這才應該是亡國君主應有的擔當吧。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樣的下場?
    隨著最近熱播劇大秦賦的熱播,許多人又把目光集聚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那段激蕩歲月中,同是戰國七雄,最終卻是秦國的嬴政一統了六國,這其中既有秦國六代先王奮發努力的結果,也有六國自甘墮落或者自毀長城的結果,總之結局就是秦滅了其他六國,在這六國中韓國是最先被攻滅的。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趙王遷:流放之後被活活餓死趙國是第二個被滅亡的國家,自趙武靈王時期開展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大增,成為了關中六國中國力最盛的國家,也是和秦國爭奪霸業的勁敵。自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餘萬主力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元氣大傷,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險些滅亡。
  • 秦滅六國,領兵大將分別是哪些人?
    因此戰國末年秦國名將輩出,司馬錯、白起、王翦、蒙恬、李信、內史騰、辛勝等,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秦國共用十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說起秦滅六國,只會提起秦始皇,大家對領兵作戰的將領卻不甚知曉。今天下呂居士來談談消滅六國的秦國將領。
  • 秦滅六國後,六國君主都是什麼下場?還有哪些國家得以倖存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消滅了嫪毐和呂不韋,開始親自執政,自此便拉開了秦滅六國的序幕。 秦始皇任用李斯、尉繚、王翦、李信等諸多能臣勇將,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於統一天下。
  • 秦始皇掃平六國後,這六國的國君下場如何?
    人類歷史上,亡國的君主大多數下場十分悽慘,尤其是在國家被人通過武力所推翻的情況下,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六國的君主,都遭遇了什麼樣的對待呢? 圖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劇照 一、格局情況 其實,早在秦始皇成為秦國的國王以前,秦國吞併六國的大格局就已經形成
  • 秦滅六國後,六國的君主都是什麼下場?有沒有沒被滅的國家?
    秦王嬴政親政後,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逼死了呂不韋。二是誅滅了嫪毐勢力。重用李斯、尉繚等人,國內政權的穩固,讓秦王嬴政有足夠的信心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從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花了十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500多年的分裂局面。
  • 戰國七雄系列故事(九)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只用了短短的十年時間就完成了統一。山東六國一一被其擊破,根本沒有很好的對策。除了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外,還有其他原因。一、國力被削弱。特別是趙國、楚國和齊國,趙國在之前的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國力迅速下滑。楚國再被白起接連猛攻後也一蹶不振。齊國則是將燕國趕跑復國後大傷元氣。
  •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哪個難度更高,答案顯而易見!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前者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後者則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亂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創業難度上,秦朝完爆西晉!秦朝在商鞅變法以前完全是戰國七雄中最落後的國家,且長期被六國封鎖,秦國連三晉之一的魏國都打不過!從這種落後的國家到統一天下,難度是鳳凰涅槃,甚至一開始根本沒想過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最初是為了秦國能夠存活下去!西晉掌握政權是從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實際控制的地盤就要比吳蜀合起來還要大,對兩國完全是碾壓之勢,完成統一是意料之中。
  • 秦始皇在秦滅六國之後,是怎麼樣處置六國國君的?
    山東六國則恰恰相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歷史給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機會,他自然不會錯過。關於六國國君的下場,情況也不盡相同。一 先來看韓國國君 公元前二三一年,秦始皇正式發起的滅國戰役,第一站就奔向了最弱的韓國。秦始皇大兵壓境,韓王安馬上割地求和,讓出了南陽全境,秦國東出的門戶徹底打開。
  • 秦滅六國,六國又做了哪些反抗
    很多人都在問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很少人說關東六國為何亡國。成功者走的路總是更容易吸引人目光,可如何避免失敗更加重要,畢竟成功不常有,失敗才是常態。我們就來看看六國為了不亡國都做了哪些努力。合縱(一)自秦國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並重挫魏國,各國都感受到了秦國的力量,關東人的第一反應是趕緊消除這個本不該出現的威脅。一直以來,秦人都被視為文明世界邊緣的蠻人,對於關東諸國來說,就算是文化傳承完全不同的楚人也要比同源的秦人更親近。現在秦國突然崛起,壓制秦國在道義上成為六國共同任務,這便有了第一次抗秦合縱。
  • 秦滅六國,秦始皇統一了不少後宮佳麗,為何不選擇一個立後?
    第一,秦始皇是有後宮的秦始皇的後宮應該是伴隨著滅六國而來。在古代女人是一種資源,尤其是美女更是稀有資源。儘管這種說法欠妥,但確確實實存在。古代戰爭的目的要麼是攻佔領土,奪取城池;要麼是推翻現有統治,進行改朝換代;要麼是大國爭霸,統治者玩弄權力的遊戲;要麼是掠奪資源,進行財富擴充。
  • 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秦,原本是偏居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是如何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六國國君最後是什麼下場?
    其中,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謂最大的功績之一。那麼,一個問題來了,在秦始皇消滅六國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六國的末代君主呢?韓國      秦滅六國大致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戰國末期,山東六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韓國,所以,秦國從韓國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攻滅韓國。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聊滅六國首先要從楚國的特殊性談起,楚國自身挺強但從春秋開始一直受制於晉,終於熬到戰國結果發現晉是沒了,但東西兩國又壓著它。於是楚國選擇誰也不惹、兩邊交好。直到樂毅聯軍一戰,讓秦國發現齊不是不可戰勝的,開始打起了齊國的主意。
  • 倘若雄主趙武靈王,未早退位被餓死,是否能夠扭轉秦滅六國之勢
    然而在這片廣闊之地上,還有一個人也被後世用來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相提並論,那就是趙國的趙雍即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頗有雄才大略,不少學者對他頗為推崇,認為他有著一統天下之能。不過這個趙國的雄主卻早早退位,最終被活活餓死。倘若他不早早退位或者留世更長久,是否能夠扭轉秦滅六國之勢,抑或取代秦國,成為最終的霸主?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
  • 秦為什麼能滅了六國?秦朝天下大統,但六國忠孝仁禮義卻被保留
    而泱泱華夏打從茹毛飲血到有穀物耕作,也未曾有過大一統國家,幸得秦王嬴政嗷嗷野心,血洗六國,以萬人血淚澆灌自己的宏圖霸業。雖是殘忍十分,狼子野心頗甚,但終究是推進文明腳步。這起源於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得後人傳承改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以設立軍機處為名,將封建君主集權高度集中,加強皇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 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
  • 秦滅六國後,各國的君王結局如何?全都不得善終
    那麼嬴政在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君主各自的結局都如何呢?韓國韓國與秦國接壤,按理說,秦國民風彪悍,作為鄰居應該也差不到那裡去吧,可偏偏韓國就屬於那種軟柿子型。韓國被滅後,韓國君主安被囚禁在了陳縣,後來因為韓國的舊部起兵反秦,韓王安就被拉出來當了替罪羊,被砍了頭。
  • 徹底「滅六國」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最後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也就是說,只有從根源上消滅六國的復闢力量,才能談得上華夏的真正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