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時很神奇,甚至我們都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意外。有詩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秦滅六國期間,戰死的六國兵將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然而,六國的末代君王卻沒有一個戰死沙場,而是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階下之囚,以期重獲新生。
韓王安
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差不多是最弱,也是最缺乏存在感的一個了。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始,魏、趙先後成為頂流強國,唯獨韓國日漸式微。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大手一揮,開始發起了對韓國的滅國之戰,羸弱的韓人早已在三年之前便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一年前更是割讓了南陽之地,此時又哪裡有實力來抵擋秦人的進攻。
轉瞬之間,韓國的土地成為了秦之潁川郡,而韓國的末代君主則跪地求饒,成為了秦國的階下囚,隨即被軟禁在了陳縣,也就是後來陳勝稱王的那個地方。
公元前226年,陳縣發生叛亂,秦王派兵平定後,遷怒於韓王安,命人將其處死。
趙王遷
趙國與秦國的君主,有著同樣的祖先,即商紂王時的大臣蜚廉,不過,在戰國時期,兩國之間的戰爭也是打得最為兇猛的。趙國一度在戰國後期崛起,成為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在「戰國四大名將」之中,趙國也與秦國一樣兩人入選,廉頗、李牧的大名又有幾人不知呢?可是,趙國的末代君主趙王遷卻輕而易舉地受人挑拔,放棄了李牧。
公元前229年,韓國滅亡後,秦軍便轉火攻打趙國,趙國李牧、司馬尚皆是能徵善戰的統帥,竟使衰敗之中的趙國抵擋住了秦軍的猛攻。兩軍相持一年有餘,秦軍統帥王翦於是想出了一個釜底抽薪之計,重金賄賂趙相郭開,在趙王遷面前進讒言,污衊李牧、司馬尚有反意。昏庸無能的趙王遷竟誤信讒言,不但另派他人取代二人,還暗中派人將李牧、司馬尚殺害了。
果然,自毀長城的趙國很快便被秦軍衝破了要塞。公元前228年,邯鄲城破,趙王遷也成了秦人的俘虜。秦王嬴政隨即將其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死期就未知了。
燕王喜與代王嘉
趙國滅亡後,趙國一些大夫們北逃去了代地,擁立了趙王遷的異母兄長趙嘉為代王。代王嘉自知實力不足,便聯合燕國一起,合兵一處,駐守在易水以西,以圖抵擋住秦軍的攻擊。
韓、趙接連滅國後,燕國國內也是極為驚恐。燕王喜終日如坐針氈,害怕秦軍的到來。這時,燕國太子丹想出一個妙計,即以割地降秦為名,派出刺客刺殺秦王,這便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不過,很不幸,荊軻刺秦王最終以失敗告終,而燕國順理成章地便成為了秦王最憎恨的國家。
公元前226年,秦軍劍指燕國,駐守於易水邊上的燕代聯軍完全無法阻擋秦軍的攻擊,被一舉擊潰,隨後燕國都城薊城告破,燕王喜北逃去了遼東。為求自保,燕王喜將自己的兒子太子丹獻給了秦王,以求苟延殘喘。
果然,秦軍沒有直接追殺至遼東,又給了燕王喜四年的自由,直到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才再次發兵攻打燕、代,偏安一隅的兩國自然不是秦軍的對手,很快便潰敗了,代王嘉和燕王喜這對兒「難兄難弟」也都成為了秦國的俘虜,過起了沒有自由的生活。
魏王假
在戰國前半段,魏國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存在,尤其魏文侯時期,更是起用了一眾賢能之人,李悝、吳起、西門豹、子夏等等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後來在秦國變法的商鞅最初也是想在魏國謀求發展的,只可惜一片大好局勢,最終魏國君主不但沒有把握得住,還不斷東移以避秦之鋒芒,直至最終滅亡。
魏國的最後一任君主是魏王假,客觀來講,魏國的滅亡跟他的關係已經不大了,他當君主的這一年(公元前228年),韓、趙已經接連被滅了。如果不是荊軻刺秦,也許魏國更早滅亡也未可知。
秦國的優勢兵力集結在魏國的時候,魏國已經無法像趙國那樣駐守要塞了,他們最後的選擇也只是固守都城大梁。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用計水淹大梁城,最終滅了魏,魏王假降服。
楚王負芻
楚國一度是戰國七雄中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也是最早稱王的一個,不過,與秦「六代賢君」相對比的是,楚國後期的君主卻一個不如一個,但是,偏偏這樣一個楚國,卻給予了秦軍一場大敗仗。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統帥20萬大軍伐楚,連戰連捷直奔楚都殺去,卻突然收到郢陳叛亂的消息。原來,故楚考烈王之子、秦國重臣昌平君熊啟借安撫楚民之機,發動了叛亂。(熊啟的母親乃是秦昭襄王之女,是楚考烈王在秦國做質子時,迎娶的妻子。後來,考烈王獨自回國,留下了熊啟和他的母親在秦國,熊啟憑藉舅母華陽夫人的關係,步入秦國政壇,受封昌平君)李信平定郢陳叛亂後,又一路追殺西撤的昌平君,卻給了楚將項燕偷襲的機會,大敗而逃。
不過,短暫的失敗並不能阻擋秦軍一統六國的腳步。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重啟老將王翦,統帥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一年後,楚都壽春失守,楚王負芻被俘。隨後,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繼續在淮南一帶負隅頑抗,可惜,終究實力懸殊、無力回天。不久後,昌平君兵敗被殺,項燕自殺而死,楚國徹底滅亡。昌平君這個「半路出家」的楚王也成了這一系列王中唯一一位戰死沙場的了。
齊王建
時至此時,關東六國已去其五,只剩下了與秦國「東西相望」的齊國了。
齊國當初與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是合縱聯盟的核心力量,即便到此時,齊國也擁有著四十萬大軍,以及與秦國一樣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西面是層巒疊嶂的山川,東面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既然秦國在西邊,於是齊王建想當然地便將四十萬大軍安排在了西部邊界,以阻秦軍。可是,燕國已滅,秦軍又何必舍易而選難呢?秦將王賁輕而易舉地便從燕國南面殺進齊國,直至齊都臨淄城下,齊王建最終放棄了抵抗,出城投降。
最後,關東六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齊國,就這樣滅亡了,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至於齊王建,則被秦王嬴政安排去了共地(今河南輝縣),居住於荒僻的松柏之間,沒有食物供給,最終被活活餓死。
鮮花說
自公元前230年滅韓之戰始,至公元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止,僅僅十年的時間,關東六國便都成為了大秦帝國統轄下的郡縣。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將軍戰死在了沙場之上,有多少壯士為固國守城獻出了熱血,可到頭來,他們的國君卻都選擇了投降,目的也只是為了保住殘驅。
寫到這裡,水一白突然想起,在秦末反秦浪潮中的一個「不起眼兒」諸侯國君——魏王咎。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他也是在無力抵抗之下選擇了投降,只不過,他的投降有一個條件,即保全魏都臨濟城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談判條件達成一致後,魏王咎自焚於臨濟城下,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全城百姓的安全。
這才應該是亡國君主應有的擔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