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2020-12-14 騰訊網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

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也就是說,只有從根源上消滅六國的復闢力量,才能談得上華夏的真正統一。這不僅包括版圖形式,也包括古代國民的國族認同。

秦始皇的統一,一度遭到破壞

從戰國後期開始,隨著秦國統一進程的展開,先後被滅亡的六國就已經埋下了試圖復闢的力量。這些復闢力量,不僅包括了殘餘的六國王族、貴族和將領,也包括了原先六國統治下的普通百姓。嚴格的講,這種「復闢力量」不在於武力,而是六國遺民的國家認同。

像齊國的百姓,歷史上曾先後被燕國、秦國和項羽徵服,但依然認為自己是齊國人,這就為後來的齊國多次重生奠定了基礎。「田橫五百壯士」的故事雖然悽美,但卻是齊國人頑固追求復闢齊國的心態使然。

那麼,六國的復闢力量是什麼時候才真正消亡,讓古代中國真正實現華夏統一的認同呢?

秦始皇肯定沒有做到,西楚霸王項羽更是一個逆流,漢高祖劉邦是不是做到了呢?從歷史事實看,劉邦只做到了三分之二。

秦朝滅亡時,項羽進行了逆歷史潮流的「大分封」,基本上重新恢復了戰國時的六國,而且還多分封了漢王、河南王、雍王、塞王、九江王、殷王等十二個王。項羽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六國復闢的希望,但也加劇了華夏局勢的混亂。

六國復闢力量,並非對「一家一姓」的忠誠

但是,項羽也有少許積極作用,那就是打破了六國舊王族獨佔王位的企圖,好幾個出身底層的將領也成為了王,從而貫徹了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精神。

當劉邦消滅項羽後,又先後剷除了多數異姓王,這些異姓王不僅有齊國、趙國、韓國的舊王族,也有韓信、彭越、英布、陳豨等漢軍將帥。項羽和劉邦的這些舉動,很大程度上打亂了六國王族的傳承,嚴重削弱了六國復闢力量的舊有認同。

對於六國復闢力量而言,王位的法統是非常重要的,是復闢一個諸侯國的號召核心。最優先的當然是六國舊諸侯王的直系後代,其次是六國王族的旁系後代。例如楚國復闢時的楚懷王,韓國復闢時的韓王成和韓王信,趙國復闢時的趙王歇,魏國復闢時的魏王咎和魏王豹,都是舊楚王、舊韓王、舊趙王、舊魏王的直系子孫,基本都是公子身份。另一方面,齊國復闢時的田儋、田榮、田橫則只是舊齊王的旁系親屬。

但是,六國的王族法統被打亂後,六國復闢力量很難再依託這些舊王族,退而轉為依靠楚漢的封王,比如曾當上齊王和楚王的韓信,還有燕王陳豨、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等人。韓信多次被人鼓動反漢自立,其實就是舊六國復闢力量開始轉換形式的一個體現。

但是,當漢朝的異姓王多數被剷除後,各地諸侯王都變成了劉氏子孫,六國復闢力量是否會消失呢?恰恰相反!這些舊的「六國認同」又開始寄託於這些劉氏子孫身上。最終的產物,就是漢景帝時代的「七國之亂」,幾乎重現了秦末的分裂傾向。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六國復闢力量並不在乎對「一家一姓」的忠誠,只要符合某些地方豪強的利益,諸侯姓什麼都可以。我們從齊國的君主變遷,就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從西周到春秋的齊國君主是姜姓,戰國時則換成了田姓,楚漢爭霸時曾由韓信充當,進入西漢時期又變成了劉姓。即使身為皇家同族,齊王系的幾個諸侯(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依然是參與「七國之亂」的重要成員。

終結舊有分封體系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可以說,不徹底對六國復闢力量進行「釜底抽薪」,就不能消除某些地方勢力的分裂傾向,漢朝同樣也無法完成華夏真正的統一,尤其是國族意識的大一統。

事實上,最終打破舊有的割地分封思想,完成華夏民族國族意識的大一統,這個任務是漢武帝真正完成的。漢武帝的做法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在表面上,似乎是分割了各地諸侯的王權,將諸侯國逐步「碎片化」,並且剝奪了諸侯們的多數軍政權力,僅保留經濟權,從漢武帝以後,地方諸侯又進一步演變成被架空的虛職,而不再是地方領主。此舉基本破除了各地百姓對諸侯的依附關係,也讓普通人失去了「忠於諸侯」的法理基礎,讓「忠於朝廷和皇帝」成為普通百姓的最終選擇。

在這種歷史潮流推動下,六國復闢力量最終成為了「無源之水」,無人再去懷念這些「冢中枯骨」。某些地方豪強即使對中央不滿,也無法再打出「復國口號」,揭竿而起的理由也只能另闢蹊徑。

由此可見,華夏統一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始皇消滅六國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階段,而不是全部。國家真正的統一,可以說花費了好幾代人的努力,涉及領域更是廣泛得多。

事實上,中國的這種讓地方諸侯「非領主化」措施,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在歐洲、日本等地,在上千年時間裡都試圖進行類似改革,但在地方諸侯和領主(歐洲的公爵、侯爵等等,日本的大名等等)的強力對抗下,但直到近代才勉強成功,甚至到了當代仍保留大量封建殘餘。

秦始皇和漢武帝做出的歷史功績,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極為超前的。這也能解答一個問題:為何中國能夠實現大一統,而歐洲卻四分五裂?(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徹底「滅六國」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最後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也就是說,只有從根源上消滅六國的復闢力量,才能談得上華夏的真正統一。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其中之一就是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周王室剛剛衰亡。當時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有七個,即「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國。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第一個滅韓國,而不是趙國?
    秦始皇處理完嫪毐和呂不韋,開始計劃東進滅六國。秦國大出府庫金錢,分遣賓客使者,奔走列國,視其寵臣用事者,即厚賂之,探其國情。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六國國君最後是什麼下場?
    秦始皇,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國君,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秦始皇完成統一後,給帝國取了個響亮的名字,一直沿用到至今!
    秦始皇完成統一後,給帝國取了個響亮的名字,一直沿用到至今! 眾所周知,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而開創此千秋基業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朝的建立,結束了華夏大地上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的分裂局面,使得當時的中國真正統一。
  • 《大秦賦》滅六國怎麼沒有蒙恬?秦始皇:朕要的不是六國,是天下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天下,秦始皇所要的「天下」,並非只有「六國」,在南方,尚有百越之地,在北方,尚有強敵匈奴。嬴政建立秦朝的過程中,蒙氏和王氏兩族名將輩出,居功至偉。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王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是王翦,而蒙氏一族代表人物不是蒙驁或蒙武,而是蒙恬。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七雄長年的紛爭,實現了中國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但是,更多的後人對秦始皇暴政的抨擊多於對他功績的讚揚,「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漢書》中直言秦始皇的暴政惡行,因民不聊生而最終導致滅亡,「焚書坑儒」更是他暴政的「代表作」。
  •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哪個難度更高,答案顯而易見!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前者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後者則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亂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創業難度上,秦朝完爆西晉!秦朝在商鞅變法以前完全是戰國七雄中最落後的國家,且長期被六國封鎖,秦國連三晉之一的魏國都打不過!從這種落後的國家到統一天下,難度是鳳凰涅槃,甚至一開始根本沒想過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最初是為了秦國能夠存活下去!西晉掌握政權是從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實際控制的地盤就要比吳蜀合起來還要大,對兩國完全是碾壓之勢,完成統一是意料之中。
  •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三個時期,哪一個更加適合生活?為什麼?
    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漢武帝徵伐四方,開疆擴土,將西漢推向鼎盛時期;唐太宗開創貞觀盛世,更是被尊稱為「天可汗」。那如果可以選擇,我們應該選擇生活在秦始皇時代,還是漢武帝時代,或者是唐太宗時代呢?一,秦始皇時期,刑罰徭役過重,國內局勢並不穩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為此秦國上下是全民皆兵,青壯年幾乎是全部上了戰場,老幼婦孺便在後方為戰爭提供後勤保障。
  • 秦滅六國,秦始皇統一了不少後宮佳麗,為何不選擇一個立後?
    第一,秦始皇是有後宮的秦始皇的後宮應該是伴隨著滅六國而來。在古代女人是一種資源,尤其是美女更是稀有資源。儘管這種說法欠妥,但確確實實存在。古代戰爭的目的要麼是攻佔領土,奪取城池;要麼是推翻現有統治,進行改朝換代;要麼是大國爭霸,統治者玩弄權力的遊戲;要麼是掠奪資源,進行財富擴充。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始皇帝秦始皇,他是如何平定天下統一六國的?
    作為一名被後人尊稱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他的經歷無疑是成功的,小編在讀書的時候看歷史書說秦始皇他是暴君,濫殺無辜,昏君什麼的,但是當時小編倒是就覺得他還是挺厲害的,統一了天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統一中國把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其制度模式沿用兩千多年,像這樣的功績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吧
  • 秦始皇滅六國順序是什麼?哪一國先滅亡,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秦始皇是首位完成華夏族大一統的古代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順序,按消滅順序為,先滅韓,之後是趙、魏、楚、燕、齊六國。趙國因在趙武靈王時期,施行胡服騎射,趙國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開始與秦國展開數十年的爭霸。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給中國取了個霸氣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人以為我國的名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其實不然,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給中國取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威武霸氣,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時間,人們依然採用。秦始皇,十三歲繼位,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統一天下,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就採用三皇和五帝的稱號,構成「皇帝」二字,中央集權制度也正式開創。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所有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懂歷史的真相,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國紛爭啊,秦始皇為了統一華夏老秦人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何不修生養息,而是要南徵百越?
    秦攻百越之戰,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發動南徵的戰爭,該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 為了徵服百越之地,秦始皇先後三次派大軍徵伐,共動用了全國八十萬軍隊,死傷人數更高達三十萬,消耗錢財無數。而彼時百越之地只是不毛之地,很多人認為秦徵百越是一筆虧本買賣,但實際並非如此。
  •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六國貴族全殺光,秦朝就不會二世而亡了嗎?
    ,首先得弄明白「秦二世而亡」不是由於六國殘餘貴族勢力的存在與「針對」,而是其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弊端「共同作用」的結果。北使蒙恬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首次實現華夏的大統一和中華民族第一次具有實際意義的大融合,所有這一切,可以說秦始皇居功至偉,唯一遺憾和對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產生影響的就是好大喜功的他為了自己「長生不老」置朝政於不顧,而且死得太快、太早,以至於來不及找到自己死後大秦帝國最佳的接班人及朝政的平衡點,給了趙高和李斯之流以可趁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