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三個時期,哪一個更加適合生活?為什麼?

2020-12-12 狼群講歷史

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

漢武帝徵伐四方,開疆擴土,將西漢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開創貞觀盛世,更是被尊稱為「天可汗」。

三位帝王,均為中國的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千古一帝」的稱號實至名歸。

那如果可以選擇,我們應該選擇生活在秦始皇時代,還是漢武帝時代,或者是唐太宗時代呢?

一,秦始皇時期,刑罰徭役過重,國內局勢並不穩定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為此秦國上下是全民皆兵,青壯年幾乎是全部上了戰場,老幼婦孺便在後方為戰爭提供後勤保障。可以說在當時,秦國的百姓是沒有生活的,他們得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當中去。

等秦始皇統一六國,也沒有什麼好日子。為了徵戰南越,秦始皇出動了50萬人。為了抵禦匈奴,又出動了30萬人,為了修建驪山陵墓,有動用了70萬人,另外還得修建長城,以及一大堆其他的工程。

另外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六國的原居民們,對秦國可沒有啥歸屬感,他們還是希望被原來的諸侯國統治著。再加上戰國七雄們的文化、傳統都不一樣,回到秦朝時期我們還真不習慣。

而且秦朝實行的是保甲制度,即便我們安分守己,但只要我們的鄰居犯法,我們同樣的要遭到懲罰,可謂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二,漢武帝時期,徵戰匈奴,損耗國力

相比較於秦朝,漢武帝時期的生活條件的確是好上不少。但大家別忘了,漢武帝的「武」字,都是通過戰爭獲得的。而戰爭,就需要人,需要錢,需要糧食等等。而這些,都需要從老百姓身上獲得。

以位於河套地區邊境的朔方城為例,漢武帝就從內地調動了10萬人前往邊塞。而這10萬人的糧食,又需要其他人來進行物資運轉。光是修築著一座要塞,漢武帝就花了數十億錢。

而且別忘了,除了應對北方的匈奴,漢武帝在東南、西南、朝鮮等地都有著大規模的軍事調動,而這些,都需要人和錢去解決。

因此在漢武盛世的背後,卻是民間凋零,社會秩序動蕩。以至於漢武帝晚年,都不得不停止戰爭。

三,唐太宗時期不錯,利於百姓安居樂業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國內已經基本完成統一。雖說外部的少數民族仍然虎視眈眈,但唐太宗時期的戰爭,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要小於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

也因此,百姓不用飽受戰亂之苦,可以更好的安居樂業。

而且在唐太宗時期,還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唐太宗還減少官吏人員數量,進一步降低百姓的負擔。總體上來說,唐太宗實行的是「修生養息」政策,再加上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當時的唐朝絕對是萬國來朝,是當時全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

如此分析的話,如果可以選擇,那秦始皇時期、漢武帝時期、唐太宗時期三選一的話,還是得選擇唐太宗時期。不知道要是你的話,你會怎麼選擇呢?

相關焦點

  • 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古代帝王怎麼稱呼不一致
    人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諡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 漢武帝劉徹和唐太宗李世民,誰更厲害?
    【來源:網絡,非商業性分享轉載,版權歸原作者,侵刪】我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幾點,我們為什麼不叫唐族
  • 為何同樣是改革變法,秦始皇失敗了,漢武帝卻成功了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早就想有一番作為,此時的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然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背景,急需改革。便如同早期延用法家思想的秦朝一樣,沒有一種制度會永遠的適合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社會背景,國家的思想方針也應做出不同的改變。新中國建立初期,戰亂初息,資源匱乏,計劃經濟能夠使社會得到穩定的發展。
  •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是暴君,窮兵黷武的漢武帝是千古一帝(軍事篇)
    說起秦始皇,我們往往想到的是他殘暴的統治;說起漢武帝,我們經常想到的是他開疆拓土,揚我西域!然而從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來看,用來證明秦始皇暴虐的事情,漢武帝基本上都做過,甚至做得更多分,二者的評價卻走向了兩個極端,實在匪夷所思。
  • 秦始皇和漢武帝誰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我們稱之為「秦始皇」,於政治文明上為兩千年大一統中國奠定了基本格局,於生活文明中讓中國老百姓第一次有了統一的認識和習慣。作為中國政權和文化的開創者,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漢武帝也很牛,開疆拓土,國勢強盛。但是漢武帝的功勞是建立在文景之治國富民強的基礎上的,雖然漢武帝對外戰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窮兵黷武,對國之根本,對老百姓傷害很大。
  •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的左膀右臂,漢武帝更喜歡哪一個呢
    漢武帝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被我們稱為千古一帝,和秦始皇嬴政齊名,他所治理的漢朝天下,政通人和,人民安樂富足,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外徵戰匈奴,開疆拓土,把大漢王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大。漢武帝徵戰匈奴主要得益於衛青和霍去病,他們兩個可謂是漢武帝的左膀右臂,那麼在他們兩個之中漢武帝更喜歡哪一個呢?你們知道嗎?我認為漢武帝更喜歡霍去病原因如下:第一:霍去病的性格和漢武帝很像。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是霍去病的姨夫,從小跟衛子夫進宮,有氣魄,敢作敢為。喜歡騎馬射箭,又有雄心壯志,很受漢武帝的喜歡。
  • 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以失敗告終,為何漢武帝不死心,尋找蓬萊山?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國第一個皇帝,一統六國,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說到秦始皇的厲害之處,想必人人都能說出幾點,南徵百越北擊匈奴,把秦國的領土擴大了很多。
  • 秦始皇、漢武帝等皇帝都去泰山封禪,為何女帝武則天卻在嵩山封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為了向上天報告自己的豐功偉績,也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秦始皇決定封禪泰山。自此之後,封禪泰山成為了帝王最高規格的祭祀大典,後世的皇帝只要是對自己的功績足夠自信,一般都會前來泰山封禪,向上天報告自己的豐功偉績,也向天下人再一次宣示了皇帝「受命於天」的神聖性。
  • 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個缺點
    這句詞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在歌頌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績,二是也寫出了一點遺憾,就是他們在文採上還略微差了一些。當然,毛主席在一首詞裡不可能對帝王將相的一生做詳盡的評價,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問題,以藝術化的手法點出來。實際上,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有很多功績,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這也是他晚年下「罪己詔」的原因。
  • 漢武帝劉徹: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漢武帝時期是整個中華歷史上非常輝煌的一段歷史,主要有三件事:1、打趴了匈奴;2、建立了絲綢之路;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之後,中原正式進入孔孟時代。九五至尊啊,劉恆這麼一不小心就當上了,而他的孫子劉徹的皇位卻是通過劉徹的母親,千方百計得來的。劉徹的母親叫王娡,和漢景帝劉啟屬於二婚,因為當年算命大師的一句話,王娡拋棄了她的男人,嫁給了當時的太子劉啟,王娡給漢景帝生了4個孩子,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武帝劉徹。
  •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
    為什麼這本書中同樣的一個漢武帝,在不同時代史學家的筆下呈現出不一樣、甚至完全相悖的形象?首先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來分析一下這三位史學家的身份和時代背景。在內強皇權的措施中,漢武帝還用了一個方法:任用酷吏。我們都知道西漢沿用的是秦律,而秦律是嚴刑峻法。《史記·酷吏列傳》中記載的西漢初年的酷吏就有13個,而有10個在漢武帝時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張湯。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實死因,死法太丟人,怪不得史記不敢記載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幾乎歷朝歷代的皇帝們都喜歡研究長生不老之術,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他們都曾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傾斜於尋找長生不老仙藥的路上,不過眾所周知
  • 封禪與求仙:祭祀天地的秦始皇和漢武帝真是為了長生不老藥嗎?
    本期話題「自古封禪必在泰山」本是經過齊魯儒生的大力宣傳而確立的世俗觀念,但蹊蹺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在舉行封禪大典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將儒生排除在外,海上方士們反而在封禪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雖然泰山封禪的觀念經過以孔子為代表的齊魯儒家學派的大力宣揚,在秦漢以降已經成為了帝王封禪的共識。
  • 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為何不享受平靜,花半輩子攻打匈奴?
    從這首《有感五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杜甫對漢武帝功績的讚美之情。就像史詩裡面說的那樣,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強盛,可謂是兵強馬壯。他是西漢王朝的第七代皇帝,並且對著歷史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說後人給了不少的美譽。這樣的稱謂是劉徹所特有的,對於他來講是一種權威性的肯定,也是對他功績的讚美。
  • 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的罵名?
    很多人以為,罵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是普通讀者,不懂歷史的人,恰恰相反,罵他的大多都是歷史學家們、文人、大師,唐太宗也這樣罵。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遍烽煙。何如一曲好琵琶,鳴鏑無聲五十年。這是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寫的,為了讚揚昭君出塞,就貶低漢武帝窮兵黷武。問題是,漢武帝之前打匈奴也和親,卻換不來和平,漢武帝之後和親就可以換和親,難不成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女更美?
  • 網絡投票中國古代皇帝排行榜出爐,秦始皇僅第六,第一當之無愧?
    一共歷經八十三個封建王朝。其中將近四百位「皇帝」以及一百六十多位「王」。每一位都對華夏民族的方方面面產生諸多影響。哪怕直到現在還是影響了新一代的國人熱議與評說。近日某一網絡平臺發起「中國古代帝王排行榜」的投票。引起不少網友參與投票。但當小編看到排行榜的名單之後,感覺特別不解。
  • 如果中國沒有秦始皇,如今會怎樣?外籍教授:其實西方很羨慕你們
    我國古代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千古名君,例如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清朝康熙皇帝等等。而真正意義上的千古一帝只有一位,那就是我國的第一位皇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秦始皇嬴政。
  • 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背後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瞞天過海的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威王和齊宣王就曾做過求仙問藥的事,到後來比較出名的還要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他們都是對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比如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位賢明的君主,雖然也在「求仙問藥」,但他們知道對於「仙人」的事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都是抱著既羨慕又悲嘆的態度去做的。漢武帝和唐太宗追求度更高一些,但也沒有動用國家的力量來做「求仙問藥」之事。
  • 古代"大師"招搖撞騙:盧生騙秦始皇引發焚書坑儒
    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之術,篤信命數。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盧生、韓終、徐福、侯生,都前來投奔。  徐福,琅琊人,他上書秦始皇,稱海中有三神山。秦始皇信以為真,派他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求仙山,後不知所終,或許是遇海難,或許是漂到某海島定居。  盧生,是一個方士,幫秦始皇訪海外仙山,求長生不老藥。
  • 秦始皇有三個名字,一個跟父親姓,一個跟母親姓,一個跟呂不韋姓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精英人傑,甚至在古代也是如此,比如眾所周知的秦始皇,他一生中就有過三個名字,或者是歷史對他的三種稱呼。第一種稱呼「嬴政」嬴政是秦始皇的本名,也是世人對他正式的稱呼,可是在東漢之前的史書中,從不用「嬴政」來稱呼秦始皇,要麼是秦王政,要麼是公子政,或者是其他的,這是為什麼呢?